依依不捨的鄉土情!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告白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耀成 通訊員 週一渤

“朱書記,又來換電瓶了?”“您這輛電動車這已經換了第三組電瓶了,車兒早該換啦!”大家熱情地打著招呼,店裡的老闆和員工都認得這輛普通的白色臺鈴電動車。

這輛電動車是2017年入村時單位購置的,已經在大孫村跑了兩年多時間,電動車放到村裡的那個角落都不用落鎖,群眾都認得這是駐村第一書記朱英哲的“專車”。朱書記無論是到縣裡、鎮裡開會,還是到各自然村走訪,買菜都騎著它。

朱英哲,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是駐馬店市黃淮學院公共衛生學講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駐馬店市十一屆優秀青年科技專家,在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中獲得駐馬店市委、市政府嘉獎。於2017年底被選派至平輿縣射橋鎮大孫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長,連續兩年被平輿縣委、縣政府授予“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依依不捨的鄉土情!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告白

防控工作,衝鋒在前,不落人後。疫情開始以來,朱英哲主動請戰,帶領駐村工作隊快速反應,與村“兩委”幹部一道積極投身防控一線。一是緊緊依靠和團結動員廣大黨員群眾嚴防嚴控,綜合施策、精準發力。組織村內黨員幹部組成疫情防控黨員志願者服務隊,帶領黨員志願者挨門挨戶勸導廣大村民不出門、不聚會聚餐、不信謠傳謠,切實提高了自我防護意識;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正確指導群眾勤清洗、日消毒;組織人員對外地返鄉人員逐戶登記,嚴控人員流動,勸返外來人員,為打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構築起了堅實防線。大孫村委共設立檢查觀察點4處,發放宣傳資料5000餘份,勸返外來人員200餘人次,勸導停辦各類酒席、聚會20餘次。二是認真做好宣傳勸導工作。充分利用微信群、“村村響”、發放宣傳資料和口喊喇叭、敲鑼等多種形式,將疫情防控知識以最通俗、最接地氣的方式傳達到每個村民,鼓勵各自然村黨員幹部組織起來,採取十戶聯防的方法,織密織牢了群防群控防控網。三是多方籌措物資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疫情開始後,他多方努力,為大孫村送去酒精消毒劑60斤,84消毒液100斤,解決了村幹部燃眉之急。在和村支部書記一起走訪排查之時,積極發動返鄉的愛心人士捐款捐物共抗疫情,並帶頭現金350元。在他的帶動下,很多愛心人士積極行動起來捐款捐物,截至目前,大孫村委共收到善款15000多元,方便麵50箱,火腿腸34件,牛奶22件,水果、麵包等32件,消毒液270斤,極大地鼓舞了大孫村全體村民戰勝疫魔的決心和鬥志,大孫村未出現一例感染病例和疑似病例。


依依不捨的鄉土情!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告白

急群眾之所急,勇當後勤“服務員”。工作中,朱英哲始終把群眾的所需所盼放在第一位。因人員外出受限,出現了群眾的基本生活物資不足問題。為保障群眾基本生活所需,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幹部一起挨家挨戶走訪登記或微信群彙總村民採購需求,通過微信支付,實行統一採購後,再義務分別派送,既保障了群眾供給的同時,又有效減少了村民外出、疫情擴散蔓延的風險,隔離不隔心的舉措得到了廣大村民們的充分肯定。工作之餘,為保證一線防控人員能吃上熱飯,他主動到廚房幫忙給大家改善伙食,增加營養。

做好心理疏導,做村民的 “貼心人”。為了緩解返鄉居家隔離群眾的緊張情緒,朱英哲利用所學心理學知識,積極開展“社會心理服務進萬家”活動。與村民通過微信聊天談心,疏解他們內心的壓力,讓他們安心在家,積極配合鎮黨委政府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經常走村串戶的勸導村民要少串門、戴口罩、勤洗手,不走親訪友,不打牌聚會,做好個人防護。


依依不捨的鄉土情!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告白

疫情不忘脫貧攻堅,持之以恆抓好減貧工作。在射橋鎮黨委的帶領下,朱英哲帶領駐村工作隊緊緊依靠村級黨組織,立足主業抓扶貧,取得了很好的減貧實績。大孫村貧困發生率從2017年的3.67%降至目前的0.4%,達到了國定脫貧標準。但是,大孫村還有20名貧困人口沒有脫貧。朱英哲和村幹部一起因戶施策調整了脫貧規劃、因人施策疊加了幫扶措施,分類分人進行了幫扶。對有勞動能力的申請了公益崗位,對因病身體殘疾的辦理了慢性病卡和殘疾人補貼,將低保戶低保金提升至A類,個別不能自理的安排到養老院集中供養。同時,鼓勵他們到扶貧車間就近務工,自我發展養殖雞鴨、種植白芝麻等提高收入。他帶領村兩委制定了《村集體經濟收益差異化分配方案》,有效帶動貧困戶增收,也提升了貧困戶勞動積極性。兩年多來,他累計為村裡爭取各類資金和幫扶物資15萬餘元;組織各類義診服務、健康講座、養種植培訓50多場次;爭取市衛建體委中醫館項目1個,健身器材3套;爭取河南省扶貧專項資金50萬元,爭取射橋鎮遊園建設項目2個;帶領村兩委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進行村居文化提升,打造精神文明亮點,大孫村被授予駐馬店市市級衛生村、平輿縣縣級“文明村”榮譽稱號。


依依不捨的鄉土情!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告白

疫情期間,朱英哲會同村“兩委”制定了《疫情期間村規民約》,組建了十戶聯防防控體系;給81戶貧困戶制定了2020年幫扶計劃、大孫村發展規劃、大孫村產業經濟發展規劃;幫助村裡完成了8.8公里新建村級公路項目申報、2020年貧困群眾公益崗位申報等工作,撰寫工作簡報7期,發掘感人事蹟並在新聞媒體刊發稿件6篇。就在前不久,他還組織駐村工作隊對全村38名貧困家庭學生因疫情在家網課學習情況進行了全面的摸排,排查出2戶貧困家庭的沒有手機無法正常學習。經過多方奔走協調,為2名學生解決了2部手機,減免了網絡流量費用,切實做到停課不停學, 詮釋了“不讓一個孩子落下”的教育精髓。兩年多來,大孫村減貧工作踏實有序推進,持續做到脫貧攻堅不留一戶、不落一人,共奔小康。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是一場生命與時間的賽跑,疫情面前,沒有看客。朱英哲即將屆滿離任,就在入村參與疫情防控的前一天,他還主動向派出單位領導請戰,要求到社區家屬院參與防控工作。作為一名18年黨齡的共產黨員,他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駐村第一書記的忠誠和擔當,無愧於“第一書記”這個光榮稱號。

看著這片工作生活了兩年多的土地,看著這些朝夕相處的村幹部和熟悉的村民,即將離任的他心中萌起不捨之情。剛來村裡的時候,因為沒有辦公室和住房,曾借住在村小學潮溼的平房裡。那時候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和衛生室還未開建,村裡大多是泥巴路,村民吃的還是壓井水,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和扶貧車間還未成立和建設。而如今,村裡所有的自然村都通了水泥路,安裝了太陽能路燈,還通了公交車,村民既不怕雨天兩腳泥,還能夠到村群眾文化中心農民書屋裡面看書學習,在會議室聽講座、參加農業養種植技術培訓;村民吃上了自來水,貧困戶進了扶貧車間就近務工,享受著標準化衛生室帶來的就醫便利;新埠口和王樓、大張的村民吃了晚飯還可以都附近的遊園裡散散步、健健身;五保戶和危房戶住進了嶄新的安居住房,裡面擺放著朱書記爭取來的桌椅、衣櫃和茶瓶;文化大舞臺上,新組建的文藝隊打著腰鼓唱著歡快的歌…………

兩年多來,母親遠在外地未能照顧,孩子都從幼兒園升到小學當了小班長,妻子也為了支持他的駐村工作內退在家做起了專職媽媽,他對母親和妻兒充滿了愧疚。工作的壓力使他華髮滿頭,借住小學時腳上被蟲咬形成的溼疹還未治癒,腎結石還沒有來得及去治療。但他從未後悔自己當初的決定,他始終認為自己下鄉駐村,能參與脫貧攻堅這一偉大事業,偉大工程、偉大戰役是一生中最正確的選擇。

在工作中他從來不挑肥揀瘦,也不多提要求,有困難總是依靠組織,多渠道進行解決。他時常對領導、同事和朋友說自己駐村收穫頗多,收穫的是俯下身子沉下去、接地氣務實的工作態度,收穫的是友情、親情和群眾的挽留,收穫的是真心實意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所帶來的成就感和快樂,收穫的是疫情面前黨員幹部衝在前,黨和群眾一家親的真實體驗。

兩年多的駐村生活不乏精彩,也平淡無奇,這段經歷將成為他人生中一段最明晰的記憶,一段最精彩的歷程,一個指路明燈,不斷指引著他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