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历来被人称道?

江湖夜雨92


【书文小品】详解: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好在哪里?


前言

对这首词,宋代魏泰《东轩笔录》录其本事: “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词以送之,其断章曰: ‘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顾谓王曰:‘此真元帅之事也。’”

这就是著名的“穷塞主之词”说。

其实,范仲淹当时作为朝廷任命的西北将帅,他抵御外敌的策略是很有成效的,西夏人曾夸赞他“腹中有数万甲兵”,可见他用兵之神。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三月,他任永兴军始,后来又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经略安抚招讨使等官职,他的战功显著,让敌军闻风丧胆,有传言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朝廷对他的成绩也是极赞赏的,后来升任他为枢密副使、拜参知政事,所以关于范仲淹是“穷塞主”的说法,是不可信的,相反,他是“真元帅”、“真英雄”。

那么这首词为什么会有“穷塞主”的说法,我想大部分原因在于词中的情感。古人想要读懂一首词,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知人论世,我们不妨也学习一下,先了解范仲淹仕途上的经历。

一、以文易武的仕途际遇,是他词中情感复杂的原因

北宋想进入仕途,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参加科举,范仲淹参加科举,以文臣的方式登上北宋政治舞台。

儒生往往受儒家入仕思想的影响,范仲淹也是如此,他主张“弦歌始能治”,希望通过文治的方式来管理国家,他认为书生要报国,最好是用文字、文章,而不是使用暴力。

他进入官场后积极参政议政,秉承着文官以死相谏的为官原则,不惜被贬而直言进谏。但可惜的是,他的这种“文治”思想并没有实现。

公元1042年,朝廷下诏任命范仲淹为范仲淹、韩琦等四路帅为观察使,这是一个武官,而在宋朝,“文易武”身份的转变以后是很难改回的,这与儒生出身的范仲淹的理想南辕北辙。

因此,范仲淹连上三书,列了很多理由,又找宰相吕夷简说情,要坚决辞掉任命,可是他还是被送到边塞去了。

范仲淹在边疆,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儒生的身份,他谨遵“得带内朝职名节制边事” 的任职方式,把自己当做文臣。

其实范仲淹一直纠结文臣的身份,与宋朝的文人政治体制是分不开的,从宋开国起,便重文轻武,文人士大夫待遇优厚、受到重用,而武官却一直备受猜忌和防范,所以宋朝的武将无论是狄青、宗泽、还是岳飞,虽然战功赫赫,最后都以悲剧收场。

除此之外,如果文官变成了武官,往往都仕途坎坷,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基本已经不可能了。文尊武卑,轻视武官在当时非常普遍。

其实,范仲淹身为文臣时,也常常因为直言相谏而多次被贬,我们熟悉的《岳阳楼记》就是一个实例,而他作为武将时,也常遇凶险。

公元1041年,范仲淹烧毁了西夏皇帝元昊送来侮辱宋朝的书信,这件事遭到群臣的弹劾: “大臣以为不当辄通书,又不当辄焚之,宋庠请斩仲淹”。

“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是常识,镇守边关的将帅本来有依具体情况行事权利,但军权极可能转化成为君权的威胁,因此武职助他建功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范仲淹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一面拒绝从武,一面又小心翼翼地履职。他儒士的心理和武将的职责际遇,正是形成他词中豪迈又夹杂柔弱风格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往往会影响他的诗词创作,这在范仲淹的词中体现得比较明显。我们不妨用同时期的词人欧阳修来做对比。

欧阳修也有边塞诗词,但他没有武将的经历,最多只是作为使臣过境边塞,所以他无法理解范仲淹作为文臣苦心孤诣抵御外敌、维系国家安全的心情,也难以感受到范仲淹个人理想与现实矛盾之间的复杂感情。

刘永济评价二人情感的差异: “范词乃自抒己情,欧词乃送人出征,用意自然不同也。”

二、第一首文人边塞词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
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
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的内容很简单,上片写景为主,下片抒情为主,情景交融,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心理世界。

上片首句交代了时令、地点,戍边战士看到边塞迥异的秋天,自然也会想到内地的秋天风景,诗人用边塞秋景引出戍边战士的思归之情。

第二句“衡阳雁去”其实是“燕去衡阳”的倒装,衡阳有一座山,叫回雁峰,意思是大雁到了这里就不能往南飞了。大雁南飞,又一次引发了征夫的思归之情,鸟儿尚且能归,可是人呢?只能在边疆化为白骨。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边塞独特景象,与首句“风景异”相呼应。“边声”是边塞悲凉声音的合集,包含了风雨声、鸟兽声、征夫的吁叹声、马的嘶鸣声、打仗的鼓声和号角声等等,这些声音都会引发征夫的思想思归之情。

在萧飒秋景的衬托之下,在四面无数悲凉声音的渲染之下,夕阳西下、黄沙漫漫中的孤城就显得更加悲凉了。

下片首句中“浊酒”是浑酒的意思,也就是军中将士常喝的烈酒,古人常有“借酒浇愁”的生活习惯,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三杯两盏淡酒”来填补自己的苦痛,那么戍边战士自然是也用酒来浇灭他们的思乡愁情。

对于征夫来讲,他们不想回去吗?当然也想,但是敌人未退,家国不宁,怎么能够回去呢?而对范仲淹来说,不仅是归家无望,他从文易武之后,归朝廷也无望了,他的政治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臣理想也随之成为泡影。

“羌管悠悠霜满地”, 军中酒宴的狂欢,其实是一群戍边者的孤独,悠扬的羌笛声再也无心听,不知不觉已经明月当空,满地月色如冰霜一般,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也说“月是故乡明”,同一轮明月之下,当然引发了征夫强烈的思乡之情。

最后一句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些征夫都已经出来很久了,多年的边疆的风霜,已经将他们的鬓发染白征人不禁潸然泪下。

词中所写既可以看作是词人自己的真实写照 ,也可以泛指某一位将军或远征之士卒 ,因为他们的情感是相通的,他们的经历是相同的 。

后记

范仲淹《渔家傲》表现的是戍边战士的生活,情感以思乡为主,它打破了词专写男欢女爱 、离怀别绪 、镂玉雕琼 、裁花剪叶、娱宾遣兴、风花雪夜、男女之情的传统,开拓了词的内容。

从风格上看,它摒弃了晚唐五代的柔糜绮丽、缠绵悱恻、浓重的脂粉气,变得沉雄悲壮, 质朴浑厚, 粗旷自然,为“苏辛”豪放词做了先导。


图|网络

文|清芜

一家之言,请多多批评指正!喜欢的话点赞并关注,我们一起读诗、写诗、赏诗。


书文小品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的一首边塞豪放词,而苏轼和辛弃疾也有多篇脍炙人口的豪放词,其词格调不逊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什么这首词一直被人们称道和传颂呢?


先从三人写豪放词的时间来说 。范仲淹(989年-1052年)和苏轼(1037年-1101年)同为北宋人,《渔家傲·秋思》作于1040年-1043年,而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于1075年;辛弃疾(1140年-1207年)为南宋人,比范仲淹迟了一百多年。正是范仲淹继唐代豪放诗之后,一扫花间派诗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写边塞豪放词,开启豪放词的先河,/实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之导师先锋。


再来欣赏这首词的格调。阅读全词,深领其意,它不仅包含了沉雄开阔的意境,也抒发了苍凉悲壮的气概。范仲淹作为一阶文人,亲任陕西经路副使兼延州(今延安)知州,镇守西北边地,耳闻目睹,亲身经历了边塞生活。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景抒怀,通过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萧杀之气 ,勾勒出一幅壮阔而苍凉的战地画面,委婉的表达了边塞的艰苦生活和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透漏出将士思乡情切又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复杂心情。其中一句“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颇具王维的“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神韵,既写出了边塞的壮阔,又写出边塞的凄凉。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景交融,意境雄壮,被奉为最早的豪放词之典范。



一梅君


我是梅鹤读书,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渔家傲·秋思》是一首成功的边塞词,它的出现,开拓了宋词的内容和意境,影响了后世豪放词的出现,所以这首词历来被人称道。

1、《渔家傲·秋思》全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这是一首成功的边塞词

这首词上片写景,描绘孤城的荒凉、边地的苦寒,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下片抒情,刻画边关将士的报国情怀和思乡之情。公元1040年至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他整顿军备、修筑城堡,对西夏采取积极防御政策,为西夏所折服。正是这样特殊的经历,范仲淹写出了这样的边塞词。

3、这首词开拓了宋词的内容和意境

从晚唐五代开始一直到北宋初年,词一直是歌筵酒席之间歌女演唱的歌词。词的内容也都是描写美女和爱情。从温庭筠、韦庄、南唐二主、冯延巳、晏殊、欧阳修直到柳永,莫不如此。这其中有两个特例,一个是李煜,在破国亡家后,词风为之一变,变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奔放;另一个特例是范仲淹,由于镇守边关的亲身经历,产生了“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苍凉。这是宋词发展史上内容和意境的开拓,影响了后世豪放词的出现。

综上所述,《渔家傲·秋思》历来被人称道。


梅鹤读书


我们知道,豪放派词风,开创于苏轼。苏轼从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开始,逐渐发展出豪放派的词风,南宋的辛弃疾,又将这种词风发扬光大。

不过,在苏轼开创豪放派的词风之前,已经有人帮他探路,这个人就是范仲淹。范仲淹一生只留下了五首词,但他对宋词的影响却很大,其中《渔家傲》一首,更是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全词解读

这首词写于范仲淹作边帅任上时。宋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公然叛宋。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经略陕西,担任西北边境的防御工作。这首诗写的就是边境的风景和军人的生活。

词的上阙写塞下边境的风光。

秋天到来,塞下的风景与南方完全不一样,大雁南飞,毫无留意。写大雁南飞,便已经暗含着雁能南飞,而军人却不能南归之意。雁无雁无留意,人岂有留意,但军人有守土之责,所以不能南归。

边境四处的各种声音,跟军营的鼓角一同响起,绵延而峻峭的山峰中,长烟缈缈,落日煌煌,孤城紧闭。

词的下片写军人的思乡之情。

一杯浊酒下肚,烧上来的是对万里之外的家乡的思念,然而身为军人,战事未平,功名未立,何以归家?羌管悠悠吹起,秋霜铺上大地,这一夜,注定是难以入眠的夜晚,夜幕的军营中,将军跟士兵都流下了思念家乡的泪水。

二、范仲淹这首《渔家傲》的影响

1、词风影响

词是诞生于酒筵歌席之间的文学体裁,所以风格难免秾艳绮丽。

而范仲淹的这首词,一洗小词秾艳绮丽的词风,意境开阔沉雄,气概苍凉悲壮,气象直追初初盛唐边塞诗。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与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片孤城万仞山”意境相近,“羌管悠悠霜满地”则与“羌笛何须怨杨柳”情感相似。

范仲淹显然不是刻意模仿唐诗的,但他的这种写法,很有可能启发了后来的苏轼,苏轼正式自觉地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

当然,这首词中阔大苍凉的词风,对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的影响更为明显。

2、题材开拓

词从晚唐诞生起,经五代至北宋,一直没有诞生经典的边塞词。虽然敦煌词中有《边塞苦》、《龙沙塞》,以及韦应物、戴叔伦《调笑令》等少数边塞词,但这些词的影响有限,也称不上经典。

直到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出现,边塞词才开始在词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并绵延成一个新的词派。


谢小楼


我天涯浪人的这首《唐多令》,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称叨称叨?[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唐多令:春三月》

2020..3..2..于海南澄迈

[耶][耶][耶][耶][耶][耶]

春暖柳色新,水漾荷香甜。

这江南,一派欢欣。

吸口清风好送酒,花也艳,草也青。

年年勤三月,户户闲庭春。

姑嫂闹,叟烦孺欢。

最妙一夜沾花雨,剪橼燕,啼新天。


用户51182697922李思


范仲淹,北宋一代名臣,少时刻苦求学,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志向,考中进士后,曾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也做过陕西经略副使,即边关军队的副元帅,兼延安知州。范仲淹镇守边关时,西夏不敢来犯,称他胸中有数万甲兵。这首《渔家傲》就是他在延州时创作的。

为什么这首《渔家傲》历来被人称道呢?



首先,范仲淹创作了《渔家傲》这一谱式,创造了一个新的词牌,全词以仄韵收尾,风格独特。

张志和作《渔歌子》,唐宋词人多有《渔家乐》之作,主要是描写渔人生活的。后有人记载,范仲淹守卫边疆时,做《渔家傲》乐歌数曲,以描述边疆生活之苦。欧阳修曾称之为穷塞主之词,意为,范仲淹居住在苦寒之地,有切身体验,才写出了这样雄浑的边塞词作。原词为: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其次,描绘了塞外荒凉,悲壮的秋景,这图景与内地景物迥异,与平时景物迥异,是描写塞外的千古壮观之句。

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篇,大雁返回衡阳,毫不留恋,黄昏的塞外,牧马悲鸣,号角呜咽,边声四起。层层山峦环抱的一座小城,城门紧闭,一道烽烟,直上云霄。秋天的傍晚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可此地,却因战事吃紧,城门早早关闭。上片,用一幅萧条的画面,暗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

这首词把杀敌报国的一腔热忱,与无法排遣的思乡之苦巧妙的交织在一起,字里行间渗透着词人的真挚情歌。

一杯浊酒,怎么能派遣不尽的思乡之情呢?可是,有家,却不能回。因为还没有象东汉的窦固,窦宪兄弟两人一样,能击溃敌军,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归无计,含蓄表达了词人不破西夏终不还的英雄气概。然而,时光易逝,将军已两鬓斑白,仍功业未立,双眼噙泪,慨叹不已,久久难以入睡。



结束语:范仲淹以军旅生活入词,大大拓宽了词的领域,突破了词写男女感情的藩篱,开苏轼词作之先风。范仲淹也因《渔家傲》等寥寥几首而饮誉词坛,看来,创作不在多,而在精。


江湖夜雨92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文如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也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这首词反映的是边寒戍客的艰苦生活及思归无期人不寐的慢慢长夜,只能借酒浇愁。可白发已生战事何时休,只有无言而泪流。


一叶孤帆行万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可能在有些人的印象里,范文正公只是一个大文学家,或者是一个有作为的名相,但实际上他还是一个有着英雄气概、能镇守一方的戍边将才,这首诗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绝不是一个文弱书生的形象,而是一个文能当朝主政,武能定国安邦的全才,所以苏轼赞美范文正公有经天纬地之才。

就像王安石说的那样,从始至终,范仲淹都是一个毫无瑕疵的人,很难相信这个世上会有完人,但在范仲淹身上,真的挑不出毛病。


北宋书生耶律萧


词同书法。书有神彩,词贵魂魄!


李世安水墨轩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是写: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渔家傲·秋思

宋代: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