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为何能成为千古绝唱?

张光久


一首词能够成为千古绝唱是有它特殊的魅力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范仲淹本人的人格魅力、作品本身的魅力、《苏幕遮》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简要谈谈。

一、出将入相、侠骨柔肠

范仲淹,生于989年,字希文。父亲范墉,历任成德、武信、武宁节度使掌书记,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卒于任所。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改嫁山东淄州长山朱家。他虽然幼年不幸,但一直刻苦读书,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当时仅有26岁,又得到了宰相晏殊的推荐。他为人正直、关心黎明百姓,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四十年的政治生涯做过很多出色的政绩。他曾任兴化县令,组织修建海边堤堰,防范海潮带来的灾难,当地人民为了感谢他的政绩,都把堤堰叫做"范公堤"。五十多岁的希文宝刀未老,依然能够挂帅延州,白发苍苍的他在边关写下了广为流传的《渔家傲》。后来庆历新政中他担任宰相,辅佐宋仁宗进行改革,可以说是个出将入相的国家栋梁之才。更重要的是,范仲淹不仅仅是一个心怀天下、保家卫国的士大夫,而且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史书大多只保存着范文正公的忠孝节义、仁义礼智,其实他还有不为人知的多样面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怀旧》表现出来的浓浓忧愁,出自冷冰冰的士大夫之手让我们见到了范希文的另一副面孔,单是这一点足以吸引众人眼球,何况范仲淹腹有诗书,写首小词自不在话下。他也有七情六欲,像普通人那样的人生感叹,也有忧伤、思念和离愁。

他也不单单写了这一首婉约缠绵的词作,另如他的《御街行·秋日怀旧》:"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可以明显看出,这首词同样像《苏幕遮·怀旧》那样温柔缠绵。这些婉约词拉近了他与读者的距离,使范仲淹从高高的神殿下走下与读者平视,使我们通过作品领略到了范仲淹高尚而又亲切的人格魅力。

二、芳草斜阳、点点离思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景也最能触发人们的忧思。这里的秋天景色空阔纯净,蓝天白云,黄叶铺满地面,色彩饱满明净。水波荡起,寒烟缭绕,水汽本为白色,但绿水悠悠,寒烟仿佛也被染上了翠绿!水天相接,山水相映一色,此时正是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古代人的生活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黄昏正是人们归家的时刻。主人公独自站在水边无家可回,在斜阳的映照下生出思乡之情。但是岸边的芳草郁郁青青,似乎丝毫没有忧愁,一直生长到了斜阳照不到的地方。芳草意象大多表现离思,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也曾写到:"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提到,以乐景衬哀情,一倍增其哀乐。在这幅美丽的秋夕山水图中,词人便在下片袒露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愁思不可捉摸,是没有形状的,但是作者充分发掘中国古代诗词的意象内涵,把乡思写得真挚感人!夜不成眠,魂牵梦绕的是家乡,高楼的明月共照着远方的游子和故乡,如此层层递进,辗转反侧,主人公愁思还是不能排解,甚至借酒浇愁,最终化作点点相思的泪水……

三、绵绵忧愁、反复吟唱

王兆鹏的《宋词排行榜》中列了前100位著名的词人以及他们的作品,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排在第32位。可见,范仲淹虽不像柳永、苏轼、辛弃疾那样在写词方面有特别高的成就和开拓性的意义,但是他的这首词在后世还是具有很高的影响力的。它就像范仲淹其人,在出将入相之后给众人带来的是平易近人的思念与纠葛。这首词书写的是思乡题材,这种感情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更何况范仲淹凭着他的学识和才气填下这首小词,在后世广为传唱。受范仲淹的影响,王实甫《西厢记》中莺莺送别张生时唱的《端正好·长亭送别》,更加表现出恋人之间的难舍难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者:李衠)


一往文学


这首词写得很美,可与柳永《雨霖淋》相媲美。

能臣范仲淹也有柔软的时候!

《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家乡而悲伤,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追旅思:羁旅的愁思纠缠不休。


1 秋色如画!

这首词最惊艳的便是写景。

秋天的天高云淡,碧空万里,寥廓气爽,落叶满地,斜阳映水,成为咏秋的绝唱!

深邃碧蓝,干净澄澈的天空,悠然而往几朵白云,铺满金色黄叶的寥廓大地,浩渺的江水绵延,染着秋意,荡起层层波澜,一路流向远方,在夕阳斜映的远山间,天水相连,烟蔼蒙蒙,秋色苍茫。

写秋景,不见秋之萧瑟,而是一抺素淡清幽纯净之美。

写秋的名句有,

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称为“咏秋鼻祖”之句。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都有萧瑟之意,而范仲淹这几句是可与之相较的,却更有秋的柔静之美。

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就是化用的名句。


弘一法师的《送别》“芳草碧连天,夕阳山外山”,或许也有这首词的影子!

词人运用碧云、黄叶和翠烟等色彩鲜明的形象来渲染夕阳下的秋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芳草无情”,又怨芳草延伸至天际,油然而生无限离情。2 离恨悠长

创作于公元1040年期间,

范仲淹前往西北边塞,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巩固西北边防。

而在这之前,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但词人的政治主张却屡遭到当权者的阻挠不能实现,怎不令人愁绪满怀。

“黯乡魂,追旅思”,去国怀乡,前途未卜,羁旅之愁,纠缠不休。

只有睡觉做着好梦时,才能稍稍解脱,否则终日都是愁苦不宁的。

眼前的良辰美景,只能使游人倍感孤独,怎样才能排遣那无尽无休的愁思呢?

只能借酒消愁了!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一句很妙!化用李白:“举杯浇愁愁更愁。”

然而,

范仲淹却将酒化作满怀的相思泪,酒有多浓,相思就有多重,愁有多深,泪就流多少,将愁形象化了,愁苦更凝重了!

写愁,别有新意,没有愁思连绵不绝,犹如“春水向东流”,也没有愁味深重,恰似“同销万古愁”,只突出酒味浓淳,如同相思,滋味难熬,幽怨缠绵,温柔感性!

动人的秋景是羁客悠长的愁思。

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深沉缠绵的离乡之愁,去国之忧。

前人评价此词:“范希文《苏幕遮》一词,前段多人丽语,后段纯写柔情。”


一绿浮芳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的结句。



原文如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遮幕.怀旧》整个上篇写了一个阔远秾丽、波上寒烟翠的秋景。一甩过去“自古逢秋悲寂寥 ”的窠臼,词人感慨芳草天涯,却可赏不可即,芳草无情,落寞在斜阳外。这为下篇的“黯乡魂,追旅思”词作的目的作了铺陈、铺垫与过渡。

下篇抒情,自己天涯孤旅,夜夜难眠。看到“明月楼高”,思乡夜月独倚楼,显得更加孤单忧愁。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绵绵不断,越来越愁,欲遣相思却被相思所苦。最后两句,抒情深刻,自然而又升华了怀旧思乡的主题。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达到最高潮,词遣高峰却黯然而止,引人深思、联想、同情、共鸣。

上篇描景状物气势开阔,下篇抒情真挚深刻。结句将思乡的烘托到极致,“愁”字变成“悲”字!余光中说李太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与“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有鲜明的对照,李白的酒豪气干云,范仲淹的酒缠绵似泪,与“借酒浇愁愁更愁”相比更为深刻,言尽而意犹未尽,境界与手法之高超后无追者。



这句词道出了范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精神,他高尚的思想情操在诗词里得到了深刻的诠释,两者之间互为印证。同时,这句词苦诉了人生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直指每个人的柔软处,引起学者与老百姓的思想情感的共鸣,吟诵流传古今。所以,被后人称颂之为千古名句!


大漠雄鹰51775718998


范仲淹的《苏幕遮》是名篇不错,但若称“千古绝唱”却是担不起的。


还是先来读一读这首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是一首双调,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是一般填词的套路。

读词遇写景,就得特别注意一下季节了。春秋二季,是古代诗人们最容易抒发感慨,寄寓情怀的时节。这首《苏幕遮》写的是清秋景象。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秋季青碧的云天,写秋季铺满金黄落叶的大地,写秋季寒烟(这“烟”字不能呆解,就是水汽氤氲的景象。)笼罩的翠绿水面。秾丽高远的清秋景色就这么呈现在我们眼前了。中间一句“秋色连波”便让这秾丽的秋景无边无际了,充盈了整个天地。但在这高远秾丽的秋景之上,词人给笼罩上了一层寒烟,便让人感到眼观丽景的词人,心中却萦绕着散不开的愁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写山、水、天相映相接,境界阔大,但在这阔大的背景之上,词人种满了萋萋芳草,仿佛已漫溢天外。“芳草无情”,却惹来人的无限多情。

本词上阕写景,山水相接,天地相连,境界高远阔大,与一般“逢秋悲寂寥”的调子不同。但在这高远阔大的境界中,要么寒烟笼罩,要么芳草无边,都潜藏着数不清的愁苦,为下阕的抒情做好了铺垫。或许可以这么理解,正是因为心中愁苦不堪,词人才极目远眺,想让这秾丽高远的清秋景象化解自己内心的无限悲愁,但终究却是化不掉。


下阕词人转入抒情。“黯乡魂,追旅思”,直接点明愁从何来:原来是羁旅异乡,思乡心切,以致黯然销魂。“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说了一种理想的境界:夜夜好梦,梦回归故乡,与家人团聚。但“除非”二字直接粉碎了这种幻想,这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夜夜好梦,自然也就再无法安然入睡了,为下句“明月楼高休独倚”张本。“明月楼高休独倚”这句看似在劝人不要登高望月,却是在写自己思乡心切,难以成眠,只好登高望月,以寄相思。但明月高悬,无言以对,难寄相思,只能借酒消愁,谁知酒入愁肠,愁情更盛,瞬时化作相思之泪,涌流而出。

整首词由日暮时分的秾丽高远秋景写起,写到晚来羁旅他乡,思家心切,难以成眠,独自登高,望月怀远,借酒消愁,却相思更甚,融情入景,把相思之愁写得缠绵悱恻。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整首词虽然在写思乡怀远之愁,但境界却秾丽高远,不给人以低沉之感,新颖别致,这也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


我是会说话的锅,锅有话说。欢迎讨论留言,欢迎关注!


会说话的锅


范仲淹的苏幕遮为何能成为千古绝唱?

说实在的,牛逼的人,干啥都牛逼!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词人、文学家,是最仗义执言的言官,是著名的改革家,是著名的军事将领,是著名的宰相。同时,在文学史上,特别是宋词的发展史上,范仲淹应该是开创了宋词的边塞词的词人,他同苏东坡、柳永一样,是宋词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范仲淹其实很忙,他基本上没有时间去写词,特别是写那些磨磨唧唧红粉味道很浓的词,他也就是在实在是心中有情不得不发的时候,偶尔来个几首词,但就是这几首词,就成为了千古绝唱。

我们在赏析这首苏幕遮之前,我们可以先看看他的开边塞词新声的一首作品,然后再来看,为什么苏幕遮这首词,被称为千古绝唱!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写边塞风光。塞上之秋,战地风光万物萧瑟,不同于江南的绿意满眼繁花似锦,悲凉的胡笳伴随着长河落日,颇有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从写景来看,这首词已经突破了北宋早期花间词的窠臼,境界直白雄浑,仿佛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

下阕抒情。范仲淹五十岁开始军旅生涯,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即使是浊酒一杯,但是“举杯销愁愁更愁”,乡思犹如自己的影子,挥之不去。范仲淹虽有乡关之思,但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所以“燕然未勒归无计”。想到此,白发萧萧的将军和常年征战在外的将士们,不禁流下了热泪。范仲淹留存于世的词作不多,这首词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开启了宋代豪放词的新声。

这是豪放风格的词,而且基本上是第一首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词,具有开创的意义。

我们再来看看元代大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一个片段: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是不是很伤感?是不是很有画面感?是不是还有点婉约?是不是有点生离死别的恋爱的感觉?

是的,这首曲子的开头,就是引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整体上的风格来说,是豪放的,但是在豪放中又有点淡淡的忧伤,在豪放中还有一点清丽,有一点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来自于范仲淹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意境的采集制作能力。

这首词之所以动人,还在于他不是范仲淹一贯的风格。范仲淹是个军人,属于很硬很硬的硬汉的那种,按理说这种男人,写的词那绝对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那种,但是这首词中,倒是有一些柔软,有一些淡淡的悲伤在里面,所以说,一个大男人要是婉转起来,真是会让人莫名感动,让人受不了,这就是这首词的动人和特别之处。

此词为羁旅乡思之作,有别于柳永和秦观的小男生的离愁别恨,这首词充分展示了他心中的刚正之气。恰如清人许昂霄《词综偶评》所说,“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上片写秋景,所谓春女思秋士悲,秋天在文人的心里本来就透着哀愁。但范仲淹的哀愁不是闺思而是乡思。上阕纯用景色铺垫,为下阕抒情而铺张。蓝的醉人的天空,满地黄叶堆积,一江秋水远接天际,远山含黛,斜阳下芳草萋萋,好一幅塞北秋景图。

芳草在古典文学中是离别和相思的意象。李后主就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断肠之语。下阕写情,“乡魂”与“旅思”萦绕着词人,让他夜不成寐,更何况是做一场回到故园的好梦了。月明之下,倚楼远望,关山茫茫云海苍苍,哪里才是家的方向?睡也睡不着,想也不敢想,怎么办,只有以酒浇愁,但酒一下肚,立刻就化作了相思之泪喷薄而出,足见词人的思乡之苦。所以邹祇谟《远志斋词衷》中说:“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好玩的国学


一首词能够成为千古绝唱是有它特殊的魅力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范仲淹本人的人格魅力、作品本身的魅力、《苏幕遮》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简要谈谈。

一、出将入相、侠骨柔肠

范仲淹,生于989年,字希文。父亲范墉,历任成德、武信、武宁节度使掌书记,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卒于任所。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改嫁山东淄州长山朱家。他虽然幼年不幸,但一直刻苦读书,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当时仅有26岁,又得到了宰相晏殊的推荐。他为人正直、关心黎明百姓,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四十年的政治生涯做过很多出色的政绩。他曾任兴化县令,组织修建海边堤堰,防范海潮带来的灾难,当地人民为了感谢他的政绩,都把堤堰叫做'范公堤'。五十多岁的希文宝刀未老,依然能够挂帅延州,白发苍苍的他在边关写下了广为流传的《渔家傲》。后来庆历新政中他担任宰相,辅佐宋仁宗进行改革,可以说是个出将入相的国家栋梁之才。更重要的是,范仲淹不仅仅是一个心怀天下、保家卫国的士大夫,而且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史书大多只保存着范文正公的忠孝节义、仁义礼智,其实他还有不为人知的多样面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怀旧》表现出来的浓浓忧愁,出自冷冰冰的士大夫之手让我们见到了范希文的另一副面孔,单是这一点足以吸引众人眼球,何况范仲淹腹有诗书,写首小词自不在话下。他也有七情六欲,像普通人那样的人生感叹,也有忧伤、思念和离愁。他也不单单写了这一首婉约缠绵的词作,另如他的《御街行·秋日怀旧》:'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可以明显看出,这首词同样像《苏幕遮·怀旧》那样温柔缠绵。这些婉约词拉近了他与读者的距离,使范仲淹从高高的神殿下走下与读者平视,使我们通过作品领略到了范仲淹高尚而又亲切的人格魅力。

二、芳草斜阳、点点离思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景也最能触发人们的忧思。这里的秋天景色空阔纯净,蓝天白云,黄叶铺满地面,色彩饱满明净。水波荡起,寒烟缭绕,水汽本为白色,但绿水悠悠,寒烟仿佛也被染上了翠绿!水天相接,山水相映一色,此时正是夕阳西下的黄昏。在古代人的生活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黄昏正是人们归家的时刻。主人公独自站在水边无家可回,在斜阳的映照下生出思乡之情。但是岸边的芳草郁郁青青,似乎丝毫没有忧愁,一直生长到了斜阳照不到的地方。芳草意象大多表现离思,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也曾写到:'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提到,以乐景衬哀情,一倍增其哀乐。在这幅美丽的秋夕山水图中,词人便在下片袒露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愁思不可捉摸,是没有形状的,但是作者充分发掘中国古代诗词的意象内涵,把乡思写得真挚感人!夜不成眠,魂牵梦绕的是家乡,高楼的明月共照着远方的游子和故乡,如此层层递进,辗转反侧,主人公愁思还是不能排解,甚至借酒浇愁,最终化作点点相思的泪水……

三、绵绵忧愁、反复吟唱

王兆鹏的《宋词排行榜》中列了前100位著名的词人以及他们的作品,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排在第32位。可见,范仲淹虽不像柳永、苏轼、辛弃疾那样在写词方面有特别高的成就和开拓性的意义,但是他的这首词在后世还是具有很高的影响力的。它就像范仲淹其人,在出将入相之后给众人带来的是平易近人的思念与纠葛。这首词书写的是思乡题材,这种感情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更何况范仲淹凭着他的学识和才气填下这首小词,在后世广为传唱。受范仲淹的影响,王实甫《西厢记》中莺莺送别张生时唱的《端正好·长亭送别》,更加表现出恋人之间的难舍难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初夏染指忧伤151113280


能成为千古绝唱的句子,至少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共鸣;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三、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四、表达通俗简洁。下面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一词句。

一、首先看它是否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共鸣。范仲淹的这首《苏幕遮》主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身在异乡,自然会生发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思乡难归、思亲难见,内心自然是愁苦的。借酒消愁,或者说以酒麻醉,是人们消忧解愁的常用方式,但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方式。因为往往是“酒不能解真愁”,“借酒消愁愁更愁”。范仲淹的表达更进一步,非但没能消解忧愁,那酒点点滴滴都化成了相思的泪珠。这酒、这愁何等的让人心碎!这词句何等的感人至深!

二、看它是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个词句的中心词是“相思”,统观全词这“相思”指的是思乡、思亲。身在异乡,又是深秋时候,景色苍茫萧瑟,作者的思乡、思亲之愁分外浓烈,浓烈到明月之夜已不敢登上高楼望故乡,已不能承受遥望故乡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但又想消解或至少削弱这份浓愁,无奈只能选择借助酒来消解,可这酒流入那愁肠之中,并不能麻醉自己,反而让自己的相思之情更加炽烈,更催生出自己的思乡、思亲之泪。由此可以看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深切的,甚至是刻骨的!

它艺术性地告诉人们思乡、思亲之情刻骨铭心的、是借助外物难以消释的,甚至只会是适得其反。这一思想认识是深刻的。

三、看它是否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想象性。我们来看,“愁肠”这个词已具有一定的想象性。“肠”是人体的一个消化器官,本无所谓愁与不愁,但却称它为“愁肠”,已含有想象的成分和作用,也就是说已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艺术性。只是在古诗词中“愁肠”大量出现,已成为常用词,所以人们已对它司空见惯,不再惊异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事实上,如果单着眼于这个词的确也不能明显地体现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句的文学性和艺术性。那么,让我们整体地来看全句。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为表达简洁,我们以下简称“艺术性”)就非常明显了。酒入愁肠,这倒也自然平常,酒喝下去自然是进入肠胃的。可怎么能“化作相思泪”呢?这违背常理啊!可正是这句的想象性所在、艺术性所在,也是魅力性所在。艺术性很多时候正表现在这种“于理确无,于情可有”的情境中。我们可以想到,作者本是想借酒消愁、麻醉自己,忘记思乡、思亲之情,可酒入愁肠愁未解,反而“愁更愁”,作者在醉酒后不由得更加忧愁伤感,更敢于释放自己的情绪,不由得流出泪水。正是出于对这种情景下,作者展开想象,将已入愁肠之酒想象为化作了自己相思的泪水。这是一种很奇特的想象,也是一种很艺术性的表达。正因如此,让“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极具艺术性,极富表现力。

四、看它表达是否通俗简洁。表达通俗简洁才能便于人们理解记忆,便于广泛流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句只有九个字,却思想深刻、富有艺术性、而且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共鸣,这已在前面分别进行了分析说明。所以,这个词句是符合表达通俗简洁这一条件的。

正因为具备了以上四个条件,所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能成为千古名句,而全词也因此成为千古绝唱。


张东风369


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宋朝了不得的人物,提笔诗词歌赋,上马行军打仗,在词牌史上龙行虎步,赫赫有名。其实在北宋,同样有这么一号人物,那就是范仲淹。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不但是欧阳修的前辈,主导了诗文风气的归正,一扫晚唐体、西昆体的弊病;政治上九州游仕,官声清正,还主导了“庆历新政”,虽然一年多即失败,却为王安石等后起之秀做出了改革的试探和实验;而在军事上,得益于北宋文臣带兵的制度,范仲淹在西北把建国的李元昊打得臣服宋仁宗,即使到了晚年,只要他还在边关,那是关清野宁,绝无战事。

西夏的小孩,估计听到范仲淹的名号也是要害怕的。

就是这样一个厉害人物写的《苏幕遮·怀旧》。这首词好在哪?何以成为千古绝唱: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词牌名,又名“古调歌”“云雾敛”“鬓云松”“鬓云松令”等。以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无变体。

这个词牌起于唐乐府,音乐来自龟兹国,属于西域音乐,应该是散佚了。至于词牌的平仄,因为是固定的,没有变化,所以我们这里不讨论了。而且一首诗词成为绝唱,绝对不会是平仄的缘故,我们重点来看内容。

我们知道词的发展,在北宋初承续的还是南唐二主的路子,这个时候词牌已经脱离了歌女代言体,而是词作者自身感情的抒发,但是词牌的创作内容还是囿于闺阁怨念,离情别恋,羁旅乡情这些比较婉约、悲伤的题材。所以,这个时期的词牌还是上不了台面的,士大夫作诗和词是分场合的,大事情写诗,小情怀写词。

只不过随着大量文人的参与,词牌的风格也多样化起来。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柳永。柳永对长调的创立以及他的词风我们有文章专门讨论过,这里就不再复述。我们只要知道一点,柳永在晚年还是当了个小官,并且死在了任上。他怎么当的官呢?是范仲淹的关照。

范仲淹不但和柳永同时代,关系还不错,至少他对柳永是欣赏的。但是范仲淹对词牌发展的关键性是远不如柳永、苏轼、周邦彦这三巨头的。所以,他的词是跳不出当时的大环境,顶多就是带有了自己文风清正的特色。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正是典型的双调写法。写的内容是什么?还是羁旅情思,也没有题材上的突破。但是文风上就和柳永的大不一样了。我们看柳永怎么写秋天的离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么一对比,就很明显了。柳永的词哀伤凄切,字词婉转,而范仲淹的词颜色明亮,字词直白。和柳永的词比起来,讲究清正的范词走的是中唐韩愈的散文路子,他的用词描写更像是唐朝时白居易的句子“日出江花红胜火”,简单,直白,色彩明亮。

写秋高气爽,谁还能胜过“碧云天,黄叶地”?而正是这种明丽的写法打动了后人,在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而作为戏文,传唱度自然要远高于范仲淹音乐已经散佚的词牌。这首词能成为千古绝唱,王实甫的《西厢记》功劳绝对是有的。

当然了,还要自身过硬。若只是“碧云天,黄花地”两句火了,别人再来看其他内容,如果不是才华横溢,还是撑不起“千古绝唱”这四个字的。

上片写景

秋高气爽,天空湛蓝,云飞万里,黄叶满地。无边的秋色在江波上延绵伸展,连成一片。水上寒雾乍起,如碧玉生烟。青山辉映着斜阳,水面无边无际。而那些无情的芳草,成片成片地伸展到阳光都照不到的地方去了。

这是一种很明显的由近及远的写景方法。从眼前的云天、黄叶伸展目光到江波,再到远山,最后到了斜阳外。同样,这也是一种感情在暗暗积累的过程。“芳草”常暗指故乡,而范仲淹却写道“芳草无情”,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也完成了从写景到抒情的铺垫。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下片直接抒情

“黯乡魂,追旅思。”两句承接“芳草无情”,点明标题中的“怀旧”其实就是写思乡。“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晚上都这样啊,除非是有美梦相陪。哪里能够天天做美梦呢?所以大部分时间还是“明月楼高休独倚。”月上高楼,夜不能寐,就不要一个人凭栏悲伤了,不如喝酒吧。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结拍两句,就是千古名句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

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新奇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也达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当然我们平时使用这两句有很多场合,不再仅限于乡愁羁旅。甚至在当今社会下,空间远隔这种问题早就不存在了。这个句子更多的使用在爱情、生活、压力、愁怨方面,不过好的句子就是这样,超越了自身的局限,在世间恒久流传。

范公高古,文思清正,意味黯然,再加上《西厢记》的推波助澜,这首词遂成千古绝唱。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句子本身的精彩。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宋词代表了宋代学的最高成就,在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中风采依旧,深受人们喜爱。在宋词的发展中有一位起着承前启后重要作用的学家范仲淹,仅留下存世词作五首,首首经典!"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源于范仲淹《苏幕遮》,被人称是“消魂语”,历来为人们传诵。

诗词原文

《苏幕遮 怀旧》

——北宋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其先邠(今陕西邠县)人,后徙苏州吴县(今属江苏)。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词存五首,风格、题材均不拘一格,如《渔家傲·秋思》写边塞生活,苍劲明健,《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写离别相思,缠绵深致,均脍炙人口。有今辑本《范文正公诗馀》。尤其是这首《苏幕遮 怀旧》,语言 明白晓畅,意境开阔,感情深挚而不颓废,在写离愁别恨的词作中别具一格。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白话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诗词鉴赏

苏幕遮,唐教坊曲名。按,《唐书·宋务光传》,此见都邑坊市,相率为浑脱队,骏马戎服,名苏幕遮。又按,张说集有《苏幕遮》七言绝句,宋词盖因旧曲名,另度新声也。周邦彦词,有“鬓云松”句,更名《鬓云松令》。《金词》注:般涉调。此牌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此词言辞婉丽,深情绵邈。内容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近到远。

上阕皆为景语,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而言,不露痕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追”字尤显愁情缠绵之形。“夜夜除非”二句是说每夜都睡不着觉,如果有好梦就让别人睡去吧。这二句更是显出作者难以找人倾诉的惆怅,纵有好梦也难以入眠,更是入木三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酒入愁肠”两句,极写愁思难遣的苦闷。其《御街行》词也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此词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清代张惠言、黄蓼园据词中个别意象,认为此词非为思家,实借秋色苍茫,隐抒其忧国之意。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本词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下阕抒情,缠绵悱恻,哀婉动人。邹祗谟在《远志斋词衷》评价说:“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可谓一语中的。

总之,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上阕写景,以气象宏大浑厚,意境深远,为下阕抒情设置了背景。下阕直抒胸臆,情致深婉。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读了范仲淹的《苏幕遮》,才能理解其实铮铮铁汉也有入骨柔情,也能作此销魂之语。难怪范仲淹虽然存词不多,却囊括了历朝历代无数的崇拜者。

例如元代王实甫在写《西厢记》的时候,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开曲〔正宫端正好〕,也忍不住化用范仲淹的名句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化范仲淹词之绮丽高远为凄清缠绵,亦别有一番风情了。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

正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前辈道出的正是借景传达心声的名言经典。

小时候特别喜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句,觉得它把无可排遣的相思写到了极处。在感叹用生花妙笔写出美好秋意的同时,难免也会受的感染,生出一丝惆怅来!


中学数学深度研究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望断天涯,蛊入骨难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