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闹就喜欢用零食哄?小心让孩子掉进“情绪化进食”的怪圈

疫情当前,年初二那天,没去走亲拜年,带孩子在小区公园溜达。期间,看到一个3岁的小女孩,长得十分标致可爱,但牙齿却全坏掉了,看着她那一口黑黑的龋齿,几乎都只剩下根部了,有点触目惊心。

于是忍不住开口问孩子的妈妈,“她的牙齿怎么全烂掉了啊?”

孩子哭闹就喜欢用零食哄?小心让孩子掉进“情绪化进食”的怪圈

孩子的妈妈叹了一口气说,“没办法,我工作特别忙,孩子今年过年才接到身边,之前跟爷爷奶奶在老家呆着,孩子一哭闹,他们就喜欢用零食哄孩子,零食吃多了,又不注意口腔卫生,就逐渐变这样了。”

看到她家孩子这样的情况,我心头一紧,反思一下自己孩子的爷爷奶奶不也是这样的吗,平时去超市时不时买好各种糖果、饼干、瓜子之类,放在家里,孩子一哭闹,就到处找零食塞给他,认为只要孩子停止哭声就万事大吉,尤其现在是春节期间,更是如此。

虽然,自己的孩子目前还没造成龋齿的严重后果,但现在孩子只要情绪不好时,就哭喊“我要吃东西,我要吃东西”!

然后爷爷奶奶拗不过孩子,经常是顺了孩子的意,给他吃,然后孩子吃零食吃多了,就不吃饭了,陷入恶性循环。

孩子哭闹就喜欢用零食哄?小心让孩子掉进“情绪化进食”的怪圈

一、为何大人喜欢用零食哄孩子呢?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长并不喜欢孩子哭,孩子一哭,他们往往就容易紧张、烦躁,想喊停。

对此,曾有研究人员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孩子的哭声对家长大脑的刺激情况,结果发现,在听到婴儿哭声后,家长脑中的杏仁体(amygdala)和中间扣带回皮层(middle cingulate cortex)等涉及认知和情感调节的大脑区域,会被激活,使他们产生更强烈的情绪反应,令他们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感觉难受。所以,孩子一哭,家长就迫不及待想让孩子快点停下来。

孩子哭闹就喜欢用零食哄?小心让孩子掉进“情绪化进食”的怪圈

而相比用打骂、威胁等明显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方式,很多家长会倾向选择较温和的方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塞给孩子一些小零食,让孩子的注意力暂时转移到吃零食上来,马上停止哭声。

且从心理层面上来看,吃零食这一行为,也会同时产生附带的心理满足感、愉快感、安全感,从而暂时替换了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较快安静下来。

当家长发现吃零食可以让孩子快速安静,不再闹腾,并且屡试不爽时,家长也就越来越喜欢用零食哄孩子了。

孩子哭闹就喜欢用零食哄?小心让孩子掉进“情绪化进食”的怪圈

二、用零食哄孩子,容易诱发“情绪化进食”

其实,心理研究表明,用零食哄孩子,除了会影响孩子口腔健康和食欲以外,还容易诱发孩子的“情绪化进食”倾向,进一步威胁孩子的身心健康。

虽然刚开始时,孩子是在大人的引导下,无意识地用吃零食的方式来消解负面情绪,可慢慢地,孩子就会开始对这样的处理情绪方式,形成依赖。

发展到最后,孩子只要遭受到了愤怒、无聊、紧张、孤独、悲伤、焦虑、失落、压力等负面情绪,不管自己饿还是不饿,都嚷嚷要吃东西,不给就大哭大闹。

当孩子用零食来替换或化解自己坏情绪的情况,反复发生时,恶性循环就形成了,孩子就掉入了心理学家们所说的“情绪化进食”的怪圈。

为了进一步解释“情绪化进食”的深层含义,这里引用《驾驭情绪的力量》一书中的说法。书中认为,情绪化进食是指人们并非由于生理上的饥饿需要,而是受到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的驱使而进食,而从让自己在短期内得到安慰,感觉舒适。

孩子哭闹就喜欢用零食哄?小心让孩子掉进“情绪化进食”的怪圈

也就是说,一旦孩子掉入“情绪化进食”的怪圈,他即使不饿,只要情绪不好,还是想通过吃零食来转移和逃避糟糕的感受。而过度的零食摄入和刺激,会带来诸多危害,比如影响智力发育,让孩子成年后延续情绪化进食的行为等等。

经相关的心理研究证明,单调的食物刺激,会使孩子大脑的食物中枢越来越发达,让孩子越来越贪吃,同时也影响大脑其他中枢的发育

。而过多摄入零食,会影响孩子的食欲,让孩子不爱吃饭,从而影响蛋白质、纤维素等其他营养素的摄入,最终不利用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

心理学家贝芙丽·伯甚至认为,成年人用可口食品化解负面情绪的爱好,源自幼年时期,所以,不难想象,若孩子小时候,习惯用可口食物替代坏情绪,长大后更容易延续情绪化进食的行为。而从数据来看,高达50%的成年肥胖者,喜欢用食物缓解生气、压力和失望等情绪。

更可怕的是,情绪化进食并不能真正的改善情绪,这不仅因为零食入口的快感仅能维持1分钟,且从心理学上来看,人们对某种刺激带来的感受,有一种强度递减效应,也叫“脱敏”现象,这就导致孩子反复利用吃零食来改善心情的次数多了之后,所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少。

而当孩子一旦习惯了用食物要逃避或替代自己的坏情绪,就失去了学习如何正确处理自己情绪的机会。

孩子哭闹就喜欢用零食哄?小心让孩子掉进“情绪化进食”的怪圈

三、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处理情绪

所以,当孩子有负面情绪,大人不要急于让孩子用吃零食等其他方式转移或替代,而是要学会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处理情绪,才能让孩子免受情绪问题带来的伤害。

1、实践正念,保持情绪稳定,平静地关注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其实很多专业的育儿书籍都会教我们,当孩子产生负面情绪和偏差行为时,我们要学会接纳,然后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情绪。

可关键是像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样,孩子的哭声天然就容易让大人焦虑和紧张。要是孩子在闹情绪时,大人的情绪都在剧烈波动,他们又怎么能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的情绪呢?

所以,让大人做到真正接纳的前提是,孩子哭闹时,大人能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平静和理性。

只有这样大人才能用耐心去抚慰孩子,然后察觉孩子隐藏在情绪背后的需求,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情绪。

孩子哭闹就喜欢用零食哄?小心让孩子掉进“情绪化进食”的怪圈

那么,如何才能在孩子大哭大闹、行为偏差时,还能保持心平气和?

美国资深临床心理学家珍妮弗·泰兹认为,学会实践正念,关注当下,有利于让人保持思虑稳定、心绪平和。

正念,源于佛教修行术语,是指修行者将思维固定在某个对象上,专注地观察它,佛家认为,正念能帮助修行者保持思虑稳定,形成一种专注的力量。

正念疗法强调以下3点:一是专注于当下,即当前时刻的情况;二是在觉察和专注当下的过程中,不做评判,不去分辨“好坏”、“对错”;三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觉察。

按照以上三个要点,当孩子正在哭闹时,我们可以保持正念:

关注当下,认真关注当前孩子在哭闹和存在行为偏差的状况;

在孩子哭闹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产生各种情绪和想法,但不要评判,即不要用表现“好坏”“对错”来评价孩子当前情绪失控的状态;

有意识地察觉,孩子的哭闹并非无理取闹,或者有意跟你挑战,而是想通过情绪表达潜在需求。

只有这样,即使当前孩子在你面前大哭大闹,行为不当,你不仅不会与孩子情绪共生,并且可以心平气和接纳和看待他的感受、情绪和行为,然后理性去思考采用什么样的回应方式,该怎样去安慰他,帮助他。

孩子哭闹就喜欢用零食哄?小心让孩子掉进“情绪化进食”的怪圈

2、引导孩子整合左右脑,合理应对和管理情绪

当我们调整好自己,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我们又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合理应对和管理情绪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中提出,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整合左右脑,帮孩子合理应对和管理情绪。

要理解这种情绪管理方法,首先要理解人类大脑的结构以及儿童大脑的发育状况。

脑科学家们认为,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脑两个部分,右脑负责情绪、情感、非语言(眼神、表情、语气)等信息的处理,而左脑则负责理性的、逻辑的、语言的信息的处理。

左脑和右脑之间依靠胼胝体纤维链接交流,并协同工作。如果只有左脑发生作用,人就无法理解情感,无法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过来,如果只用右脑,人就会被情绪淹没,无法理性地思考和控制自己。

但在儿童成长过程种,尤其是孩子在3岁之前,右脑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他们的理性控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差,经常容易情感泛滥、情绪失控,但又无法用语言表达。

孩子哭闹就喜欢用零食哄?小心让孩子掉进“情绪化进食”的怪圈

所以引导孩子整合左右脑,合理管理情绪的具体方法就是,当孩子处于负面情绪波动中时,家长要先跟孩子的右脑发生连接,先关注孩子的感受,安抚他的情绪。

通常的做法可以这样,把孩子拉到身边,抱抱他,抚摸一下他的后背,然后关切地说一些安抚的话语,比如“很难受对吗”“生气了是吗”等等。

等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家长再启动孩子的左脑,引导孩子叙述事件的经过、分析情绪的来源,然后再进行说教、立规矩、寻找解决方法。

比如,3岁的孩子说,让你抱抱,可是你正在忙着加班做资料,心不在焉地拒绝了他,结果他开始在地垫上打滚哼唧,过了一阵子后,开始哭闹着要吃零食,可你们明明才吃饱饭。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直接塞给他一包零食?跟他讲道理?按照以上的方法论,你可以先把他扶起来,抱抱他,先安抚他的情绪,满足他对爱的需求,让他平静下来。


孩子哭闹就喜欢用零食哄?小心让孩子掉进“情绪化进食”的怪圈

然后再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自己内心的感受,是生气了?委屈了?还是觉得被冷落了?又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引导孩子刻画出情绪的来龙去脉后,再有针对性地帮孩子真正疏导负面情绪,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处理情绪。

让孩子学会合理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是情商中重要的一环,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我激励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所以,请别孩子一哭,就图省事,塞给他一堆零食了,否则,你今天所省下的力,可能会成为孩子未来发展的阻力。关注 ,共同探讨育儿问题。

孩子哭闹就喜欢用零食哄?小心让孩子掉进“情绪化进食”的怪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