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一億分之一”

一個十四億人口大國,正在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時點,這其中的每一個數字,都必然蘊含無數故事、承載巨大情感。


  3月6日,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幾組重要的數字:


  “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到今年2月底,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已有601個宣佈摘帽,179個正在進行退出檢查,未摘帽縣還有52個,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


  “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我國將有1億左右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


  今天,我們帶您走近這些“一億分之一”的真實生活。


  生活的改變在悄然間發生


  如果把中國許多貧困地區的前後照片拿出來對比一下,會有多驚人?


  四川南部縣大富鄉鋪子埡村,曾經村民住房大多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的土木結構的土坯房,散、亂、差。現在,一排排房屋錯落有致地坐落在山丘上。


大國數字 | 走近“一億分之一”


大國數字 | 走近“一億分之一”


  2002年,廣西隆安縣龍念村村民要跑到地頭水櫃去取水,2014年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家門口就可以用自來水洗刷碗筷了。


大國數字 | 走近“一億分之一”


大國數字 | 走近“一億分之一”


  2019年,貴州天柱的貧困戶龍春燕一家6口搬出山區,住進了安置新區C8棟一單元16樓2號。


大國數字 | 走近“一億分之一”


大國數字 | 走近“一億分之一”


  這不是幾家幾戶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近1億貧困人口都在經歷類似的改變。


  時間回溯到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作出決定,把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約合380美元)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


  標準一上調,中國貧困人口的總數一下子由2010年的2700萬增加到了9000多萬人。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黨全國全社會共同努力下,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


  全面脫貧,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莊嚴承諾。2015年9月舉行的聯合國發展峰會通過了2015年後發展議程,確立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到2030年,在世界所有人口中消除極端貧窮”。習近平主席在峰會上明確表示,中國將以落實2015年後發展議程為己任。


  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中國將有1億左右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幫助這麼多人脫貧,這對中國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義。


  “貧困線”早已不是“吃飯線”


  黃土漫漫、溝壑縱橫的寧夏西海固地區鄉間,孩子們嬉戲時喜歡唱一首歌謠:“一看房,二看牛和羊,三看勞力強不強,四看兒女上學堂。”


  歌謠唱的,是當地扶貧部門總結出的簡便實用的貧困戶識別辦法。西海固位於寧夏南部,是黃土丘陵區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陽、同心等6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統稱,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根據當地的識別標準,固原市馬泉村的72歲老人王文被列為貧困戶。政府幫他建起54平方米的新房,新房鋪了地板磚,安裝了防盜門、塑鋼窗、太陽能熱水器,新房總造價5.96萬元,王文自己只出了1.4萬元。村幹部還給他送來150只扶貧雞,又連夜送來了新的雞籠。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張維為曾說:“我曾碰到過一位去過貴州貧困地區考察的印度尼西亞學者,他說你們的貧困和我們的貧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你們的貧困人口除了有自己的房子,吃飯還有三菜一湯,我們的貧困人口就是沒飯吃,沒房子住。”


  中國把“吃飯線”作為貧困標準線,早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事了,當時的貧困線是以卡路里計算得到。幾十年間,中國的扶貧標準一直在調整。1986年的絕對貧困標準為206元,2007年為785元;2000年的低收入標準為865元,2007年底為1067元。2008年,國家扶貧標準統一為1067元。2011年,再次提高為2300元。


  這個標準和國際通行標準相較,是高還是低呢?2015年12月,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中國當前貧困標準為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每年還將根據物價指數、生活指數等動態調整。去年,貧困標準上升至2800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約相當於每天2.2美元,略高於世界銀行1.9美元的貧困標準。”


  目前,中國國家扶貧標準已經發展到了多維度,不僅保障貧困人口的吃飯問題,還要使貧困人口獲得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的公共服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群眾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長期沒有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普遍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扶貧之前,窮,偏,遠,不信任!摘帽之後,信任,感激,想發展。”


廣西壯族自治區紀委監委幹部上官煒駐村三年,形容貧困村摘帽前後的變化,用了這幾個詞形容。


廣西壯族自治區紀委監委定點幫扶的百色市田林縣,被人戲稱為廣西的"省尾"之一,地處西南邊陲與雲南接壤的大山裡。其中有個六音村,平均海拔700多米,山高路遠、交通不便,雖然距離縣城只有80來公里,但需要4個小時的車程,2015年識別出41戶貧困戶、163名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12%。


剛上任第一書記的時候,上官煒第一件任務就是精準識別貧困戶。他和同事精心準備,白天入村識別,計劃晚上召開村民大會作動員,並選取評議代表。可當晚一走進課堂,他驚呆了,六音屯90戶人,才到了20來戶,來的還都不是一家之主。按道理,識別貧困戶和每家利益相關,為什麼村民都不關心呢?


他們後來瞭解到,由於偏遠閉塞,六音村許多群眾與外面世界聯繫很少,生活節奏慢,脫貧致富的意願不強,思想也跟不上。再加上以前的扶貧成效不好、識別不精準,有些優惠政策沒有產生實效,群眾也就對扶貧沒什麼“感覺”了。


廣西壯族自治區紀委監委扶貧工作隊對症下藥,通過精準識別、產業扶持、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幫村民“逆襲”。當時有個48歲的大齡貧困戶王光輝,學歷低,又無一技之長,在外打零工,用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艱難支撐著三個孩子的學費。後來在扶貧幹部的引導下,他學會了養豬,2017年初,他的第一批大豬全部訂購一空,淨收入兩萬多元。


看到王光輝掙上了錢,其他村民都躍躍欲試。目前,該村50多戶貧困戶通過養豬成功脫貧致富,全村養殖生豬的農戶達到200多戶,生豬、油茶、芒果等特色產業覆蓋95%以上的貧困戶,從前那個貧困村已經漸漸地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對這個摘帽後的村子,上官煒有種很直觀的感覺,那就是老百姓不光是生活水平提高,和外界溝通多了,思想活絡了,都懂得想法子找錢,也願意外出打工,思想脫胎換骨了。


  國務院扶貧辦最新統計顯示,繼去年底西藏宣佈所有貧困縣退出後,截至今年2月底,河北、山西、黑龍江、河南、湖南、海南、重慶、陝西等8個省市的所有貧困縣已宣佈脫貧摘帽。但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張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