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陶瓷上的各式魚紋,靈動飄逸,別具一格


宋元明清陶瓷上的各式魚紋,靈動飄逸,別具一格

宋元經典的雙魚紋洗

宋元明清陶瓷上的各式魚紋,靈動飄逸,別具一格

圖1 元 龍泉窯青釉雙魚紋洗

宋元時期,龍泉窯和景德鎮窯都常見一種雙魚紋洗或雙魚紋盤。元代龍泉窯青釉雙魚紋洗(圖1),高3.7、口徑13.3、底徑6釐米,1950年代安徽皖南地區徵集,安徽博物院藏。折沿,弧腹,圈足。洗的外壁塑一週細密的菊瓣紋,內底模塑兩條相向環繞、暢遊的小魚。器身內外均施青釉,釉層較厚,釉面有開片,胎體較為厚重。龍泉窯雙魚紋圖案一般都採用模印技法,且圖案呈凸起狀,有較強的立體感。

宋元明清陶瓷上的各式魚紋,靈動飄逸,別具一格

圖2 南宋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雙魚紋盤

景德鎮窯雙魚紋也有采用印花裝飾技法的產品,如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雙魚紋盤(圖2),高2.5、口徑13.8、底徑9.5釐米,安徽博物院藏。敞口,淺腹,平底內凹,除口沿外通體施青白釉,口沿一圈不施釉,俗稱“芒口”,是宋代覆燒(器物倒置於窯具上裝燒)技法出現後,瓷器口沿部的特徵。盤內壁和內底滿飾模印紋飾,其中口沿下一週飾連續的回紋,其下飾一週荷葉、蓮花等紋樣,內底飾雙魚紋、水浪紋等,模印紋飾清晰。相比龍泉窯雙魚紋洗,景德鎮窯雙魚紋盤紋飾更加豐富,以水浪、荷葉、蓮花等紋飾表現出魚兒在荷塘中暢遊的情景。

宋元明清陶瓷上的各式魚紋,靈動飄逸,別具一格

圖3 南宋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花雙魚紋碗

景德鎮窯也有采用刻劃花裝飾的雙魚紋,如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劃花雙魚紋碗(圖3),高6.5、口徑18.4、底徑5.2釐米,1999年安徽省宿松縣孚玉山出土,安徽博物院藏。敞口,弧腹,圈足,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瑩潤,玻璃質感強,碗內壁及內底刻劃水波紋、雙魚紋。紋飾劃刻的技法靈動、飄逸,具有較高的藝術性。

漢晉時期的雙魚紋銅洗或瓷洗,器腹都很深,它們的功用應該是盥洗用具。北宋呂大臨編撰《考古圖》、宋徽宗敕撰《宣和博古圖》中都著重介紹過漢代的雙魚洗,兩宋文人好古之風盛行,亦注重文房雅玩,於是這類具有仿古特色的雙魚筆洗、雙魚紋盤便流行於宋元時期。另外,無論是盥洗用具的洗,或是文房用具的筆洗,都以盛水為主要用途,雙魚映襯在水中,更平添了幾分雅趣。

明清各式彩繪魚紋

宋元明清陶瓷上的各式魚紋,靈動飄逸,別具一格

圖4 清康熙 景德鎮窯青花五彩魚龍紋罐

明清時期陶瓷器上的魚紋裝飾更為豐富,隨著釉下彩、釉上彩瓷的出現,魚紋也變得更加“多彩”。清代康熙時期的景德鎮窯青花五彩魚龍紋罐(圖4),高27.3、口徑13.1、底徑14釐米,安徽博物院藏。此罐以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共同繪製了一組豐富多彩的紋飾圖案,其中一面設一圓形開窗,開窗內“井”字線條分隔,周邊填以各色彩紋樣,中間方形開窗內繪一條大鯉魚從水浪、山石中躍起。“鯉魚躍龍門”在中國古代民間廣為流傳,鯉魚善跳,從水中躍起高度可達1米以上,相傳黃河中的鯉魚逆流而上,到達龍門口峽谷時,“魚躍龍門,過而為龍”,民間也有“魚化龍”之說,後來常用來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行,奮發向上。清代的紋飾圖案常是“有圖必在意,有意必吉祥”,這件青花五彩魚龍紋罐亦是如此。

宋元明清陶瓷上的各式魚紋,靈動飄逸,別具一格

圖5 明 磁州窯白地黑褐彩雙魚紋碗

磁州窯是宋金元明時期北方著名的民間窯場,以白地黑彩瓷器聞名,其產品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深受普通老百姓的喜愛。這件明代磁州窯白地黑褐彩雙魚紋碗(圖5),高11.2、口徑20.8、底徑7.5釐米,安徽博物院藏,20世紀50年代自安徽省歙縣徵集。碗作敞口,弧腹,高圈足,通體施白釉,釉色呈奶白色,釉層較均勻,器內底澀圈露胎,圈足及底部亦露胎,胎質較粗松,胎色呈紅褐色。碗的口沿內、外壁均刻劃兩道弦紋,腹部兩面分別以黑彩和紅褐彩繪兩條游魚圖案,輔之以水草等紋飾,畫風清新活潑。磁州窯匠師們以純熟而簡煉的筆法、黑(褐)白對比鮮明的形式,使白地黑彩瓷器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別具一格。

宋元明清陶瓷上的各式魚紋,靈動飄逸,別具一格


宋元明清陶瓷上的各式魚紋,靈動飄逸,別具一格

圖6 清 界首窯彩陶魚紋小口罐

界首窯位於安徽省西北部的界首市,主要生產彩釉陶器,清代民國時期的界首窯彩陶在安徽及周邊省份很有影響力,魚紋也是其常見的紋樣之一。這件清代界首窯彩陶魚紋小口罐(圖6),高30.2、口徑9.5、底徑17.2釐米,安徽博物院藏。撇口,平唇,短直頸,溜肩,弧腹,平底,底部露胎,顯磚紅色陶胎。罐身一面剔刻一條大鯉魚穿梭於蓮花、荷葉之中,另一面剔刻大、小六條鯉魚嬉戲在蓮池中,蓮和魚的組合是傳統吉祥紋樣,諧音為“年年有餘”。界首彩陶的基本工藝一般是在胎體上施一層醬紅色化妝土和一層白色化妝土,之後進行剔花工藝創作,剔除上層白色化妝土的部位就露出醬紅色化妝土的地子,從而形成“醬地白花”的剔花紋樣,再入窯素燒,取出後再施綠彩,再罩上一層透明釉,之後第二次入窯燒造,最終形成醬紅、白、綠三色彩,這種色彩豐富的裝飾效果符合民間百姓的通俗審美。

相比於唐宋以前的單色刻劃、模印魚紋,明清陶瓷器上的彩繪魚紋更加醒目,具有更強的視覺感染力,魚紋的選擇常以肥大的鯉魚、鰱魚為題材,含有“鯉魚躍龍門”“年年有餘”等美好寓意,更符合民間審美,更貼近於民俗。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9期《古陶瓷上的魚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