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眾所周知,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可是你知道嗎,漢民族曾經在中國歷史上一度到了絕種滅亡的邊緣;

那就是發生在西晉末期的五胡亂華

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那段屬於漢民族的悲情歲月。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中國民族分佈圖



01.內鬥必遭外患


那場浩劫的初始是由這麼一場政治事件引起的

西晉最後一任皇帝晉惠帝用現在的話講應該是個弱智;

他是被外戚大臣扶持上皇位的,由於晉惠帝並沒有處理政事的能力。


晉惠帝曰;"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這句話出自晉惠帝在位時,他在解決百姓饑荒時說的一句話,當百姓沒有糧食吃的時候,為什麼不吃肉粥。

如此的荒誕的話還是晉惠帝苦思冥想出來的,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多麼的不瞭解民情,多麼的無知並且不具有把持朝政的能力。

如此話語真的是讓人笑掉了大牙,不知時局混亂動盪不安,百姓苦不堪言。他的無知簡直讓人唾棄。


朝廷大權被大臣楊駿獨攬,後楊駿被皇后家族暗害,這導致了中央政府癱瘓,引起了皇族諸王對皇位的覬覦。

司馬家族八王相繼拔杆而起爭奪皇位,史稱八王之亂。

司馬諸王和地方權臣紛紛擁軍割據,中央政府名存實亡,在這種情況下,邊緣地區紛紛獨立,少數民族逐漸做大,覬覦中原。

這次爭權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皇族內鬥,參戰諸王相繼身亡,人民死傷慘重,使生產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導致了實力大衰被少數民族乘虛而入,造成了漢民族此後近三百年的浩劫,這段歲月被史書稱為五胡亂華。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晉惠帝的扮演者


02.五胡亂華對漢民族的傷害


在西晉王朝激烈內鬥無暇顧及少數民族部落的背景下

北方遊牧民族趁西晉國力衰弱,大舉入侵中原;

匈奴人劉淵乘機團結匈奴各部建立了漢國,此後鮮卑族、羯族、羌族和氐族相繼建立了多達數十個大小不等的非漢族政權。

從313年匈奴漢政權劉聰攻破洛陽,俘虜晉懷帝並大肆殺戮皇族宗師與普通百姓到前317年晉愍帝被前趙劉耀殺害。


司馬光:"淵子聰,驍勇絕人,博涉經史,善屬文,彎弓三百斤。"

司馬光對於劉淵的評價也是很中肯的,作為團結了匈奴非漢族政權的領導者,他的能力真的是不可小看。

劉淵聰明,英勇驍戰,能文文武,一個這樣的文人武者對付像西晉這種如此勢力單薄,政治無人領導時期的國家,簡直易如反掌。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晉懷帝


西晉政權最終被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合力滅亡了。

從八王之亂的爆發到鮮卑北魏政權統一北方的這一百餘年間,漢民族經歷了西晉皇族內鬥和少數民族入侵,人口銳減;

西晉的人口從巔峰時期的3000多萬人減少到了在冊人口僅剩500餘萬。

漢民族徘徊在保留骨血或是亡種的邊緣。

據記載,這段時期是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時期,史上從來沒有如此大規模的吃人事件;

在入侵的諸少數民族在文化上是十分落後的,絕大部分都沒有自己的文字;

落後必然野蠻,再加上游牧民族的惡劣的生活環境,許多部落還保留著吃人的惡俗

其中以鮮卑、羯族最為惡劣,史書料記載羯族政權首領石勒在一次屠殺中就殺漢人百姓數十萬來宴請他的軍隊;

羯族還稱漢人為雙腳羊,顧名思義就是他們的行軍口糧,這實在是一種末日的景象。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五胡亂華


在少數政權中,漢人的地位也是十分低下的。

可以被少數民族肆意殺戮不受任何保護,除去直接被少數民族政權殺害外。

受戰爭影響下的生產活動也幾乎無法進行,饑荒和寒冷也奪走了數以千萬普通百姓的生命。

這也難怪漢民族人口會如此迅猛的衰減。

為了保留民族的骨血,士族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帶領大批百姓渡過長江南遷;

晉皇族司馬睿被士族領袖王導在長江以南擁擠為帝史稱東晉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漢民族得以被重新組織起來依江自保保留下了漢民族的血脈與傳承。


東晉(317年-420年),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司馬睿


03.漢民族的延存與反抗


東晉政權的南遷是漢民族中原政權和文明的首次南移。

在東晉南遷的同時,北方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開始了相互爭鬥從而無暇顧及南遷的漢人;

使漢民族得以喘息,保留了最後的骨血。

為了發展生產恢復實力,東晉王朝鼓勵北方漢族百姓南遷過江;

並通過了法令僑寄法鼓勵百姓安置下來投身生產,合理的政策使北方漢人紛紛南遷,人口迅速得以回升。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漢族在喪失了北方中原後在南方迅速立穩了腳跟。

而與此同時北方殘存的漢民族在一位叫冉閔的漢民族英雄的帶領下從少數民族政權中殺出了一條血路;

建立了五胡亂華時期唯一的一個漢民族政權冉魏。


史料記載曰:"冉閔勇而無謀,一夫敵耳!其士卒飢疲,甲兵雖精,其實難用,不足破也!"

由這段對冉閔的評價我們不難看出,冉閔英勇有謀略,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概,對方有不管有多少精兵強幹;

其實不好整頓,就有可以爭取勝利的機會。

冉閔的雄才大略,成就了他作為英雄的目標。

可能他的功績被當時的文獻記載所約束,但是卻抹殺不去人們心口相傳的力量。


漢民族也因此沒有在那一時期徹底在北方絕跡。

冉魏針對少數民族政權的肆意殺戮針鋒相對的頒佈了殺胡令,大大的打擊了少數民族政權的囂張氣焰;

與此同時東晉王朝也不斷著組織軍隊試圖重回中原,東晉政權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在江淮地區也持續了上百年,直到隋朝一統南北。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冉閔


總結:從八王之亂到五胡亂華的三百餘年間,漢民族在歷史上首次面臨著滅種的威脅;

持久的戰爭使漢民族元氣大傷,文明飽受摧殘;

但正是漢民族骨子裡的不屈與智慧,才使得我們漢族得以延續,我們應該以史為鑑


在經歷過一次滅種的危機後我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想要重來一次,內鬥比招外患,這段歷史值得我們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