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两支关键性的部队发展极快,能力大幅度提高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汶川的大地震是中国人共同的回忆,在那之后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关切和情感都集中在了灾区,而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高度凝聚在一个议题下,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两支关键性的部队发展极快,能力大幅度提高

一张代表抗震救灾精神的图

在抗震救灾中,解放军是救援的主体力量,其意义非常重大。在参与救灾的解放军部队中,有两支部队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一支为空降兵部队,他们以快速反应和快速机动抵达灾区,是最早成建制投入救援的力量之一。空降兵还首次实施了5000米高度的伞降,为震中附近通讯完全中断地区重新建立了与外部的通讯联络。另一支则是陆军航空兵部队,他们在地面交通基本瘫痪的情况下为灾区架起了空中走廊,承担了大部分快速运输和伤员后送的任务。这两支部队可以说表现极为抢眼,发挥的作用也极为关键。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两支关键性的部队发展极快,能力大幅度提高

解放军历史上首次5000米空降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两支关键性的部队发展极快,能力大幅度提高

直升机的作用也极为关键

在十年后,我们还是看到了当时存在的局限。比如空降兵高空跳伞基本上为空白,而直升机的数量和空管能力也比较有限。以空降兵为例,高空跳伞即便在当时西方国家也早已经进行了大量训练,不仅有高空装具跳伞,并且开发出了“高跳低开”(HALO战术)等一系列较为复杂的高空伞降科目用于特种部队训练。而当时的中国空降兵部队并无相关研究。而直升机上,整体陆军能够调用的数量十分有限,加上民用型号和各个部门配备的直升机,大约有120架左右的直升机参与救援。相比于灾区的庞大需求,这是远远不够的。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两支关键性的部队发展极快,能力大幅度提高

80年代服役的黑鹰直升机当时再度扮演了高原运输的尖兵角色

不过今年来,这几支部队发展迅速。对于空降兵而言,高空装具跳伞成为了空降兵特种部队的训练科目,相关研发也相应跟上。根据公开资料,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解放军就组织了两次武装翼伞集训,跳伞高度为5500米,环境则依据茂县空降而设定。2016年,高空跳伞保障系统得到应用,系统集防寒、供氧、导航等功能于一体。到2017年,一款新型双人武装翼伞定型了,使用这种翼伞,跳伞员可以带着搜救犬、救援专家等一同从天而降。此外,重装空投和精确空投技术也研发出来,这会让空降作战或者空降救灾更有效率。现在空降兵还建立了8支应急分队,空降医疗队也组建起来。现在,空降兵部队的快速救援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两支关键性的部队发展极快,能力大幅度提高

高空跳伞保障系统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两支关键性的部队发展极快,能力大幅度提高

运-20也可以执行空降任务

另一个是陆军航空兵部队。2008年后,直升机工业引起了更多的关注,陆军航空兵部队的规模也更为广泛的扩大。现在,陆军航空兵部队装备的各型直升机超过1000架,也有更多的高原型号直升机出现。可以说,经过了十年,陆军航空兵部队的能力已有了数倍的提高,这可以说军事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两支关键性的部队发展极快,能力大幅度提高

陆航部队的能力比十年前强大太多

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希望这样的救灾能力不需要派上用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