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崇禧到宋希濂,再到杜聿明,國軍徐蚌會戰指揮為何如此難產?

拿破崙說過這樣的話:“一頭獅子帶領的一群羊,可以打敗一隻羊帶領的一群獅子”。這句話折射在戰爭指揮問題上極富哲理。折射到淮海戰役(國民黨稱之為徐蚌會戰)上更是印證了這句話的真諦。

淮海戰役國軍80萬之眾,其中有兩大王牌主力第5軍和18軍,為何最終輸得如此之慘,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也是出在指揮這個“龍頭”問題上。

通常來講,指揮需要保持穩定性、連續性、權威性。那麼淮海戰役國軍的指揮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國民黨統帥部是在1948年10月下旬著手解決徐蚌會戰統一指揮問題的。當時,考慮到徐州“剿總”司令劉峙的能力威望不夠,特別是指揮大兵團作戰方面遠不能勝任,一度考慮過幾個人擔綱徐蚌戰事的指揮。

從白崇禧到宋希濂,再到杜聿明,國軍徐蚌會戰指揮為何如此難產?

第一個人選白崇禧

當時,國民黨國防部長何應欽和參謀總長顧祝同向蔣介石建議:“請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擔任國防部蚌埠指揮所主任,統一指揮整個中原戰事”。對於這樣的任命,起初白崇禧是非常樂於接受的。因為對於一個職業軍人、高級指揮官來講,給其增加兵權和勢力,常理上是沒有人會不願意的。何況,作為新桂系軍閥最富代表性的人物,視軍隊如生命的白崇禧更是如此。

然而,令蔣介石沒有想到的是,白崇禧先是同意,後卻反水。他以“南京可以直接指揮,不必重床疊架”為由堅決推辭。

綽號“小諸葛”的白崇禧,城府深、智計多、反應快,他拒絕有他深一層的考慮:一是基於他對即將到來的決戰形勢判斷極不樂觀,在他認為:“戰局不能挽回,再增加兩個兵團也不能頂事,多投入一個兵團就多送一個兵團”。二是基於蔣介石肯定插手戰事遙控指揮。蔣介石直接插手戰事已成習慣,這導致國民黨很多一線高級將領只聽命於蔣介石的命令和手令。三是基於缺乏依託指揮機構無法實施有效指揮。徐州的指揮機構白崇禧不能用、也用不了,在蚌埠建立新的指揮所又根本來不及。

白崇禧這一放“鴿子”,使得蔣介石不得不找另外的人選。

從白崇禧到宋希濂,再到杜聿明,國軍徐蚌會戰指揮為何如此難產?

第二個人選宋希濂

當時任國民黨軍第14兵團司令的宋希濂,據他本人的回憶:他是10月24日接到蔣介石自北平發來的電報,叫他就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的,25日又接到國防部發表正式調職的命令。

接到這個任命,宋希濂十分彷徨與躊躇。因為,他當時對於徐蚌方面的戰事情況並不瞭解。最主要的也是他最為擔心的是,指揮上存在的困難問題。徐州“剿總”所轄的部隊為邱清泉、孫元良、黃百韜、李彌四個兵團。宋希濂認為:“李彌是我的舊部,人頗渾厚,黃百韜也較為踏實,我估計這兩個兵團在指揮上是不會有多大問題的”。“孫元良為人虛偽狡詐,個人利害看得超乎一切”。特別是“邱清泉驕橫跋扈,狂妄自大,向來目空一切”。“而邱清泉兵團又是淮海戰區中的骨幹,這樣,怎能指揮得心應手呢?”

基於這些考慮,宋希濂以“到鄂西后情況漸明,正在做種種規劃和積極部署以及自己對徐州方面情形不熟悉”為理由,於26日電請蔣介石及顧祝同收回成命。

然而,令宋希濂沒有想到的是,27日他即收到了蔣介石要求他必須到職的電報。沒辦法,宋希濂只好準備於10月31日率部分人員乘船東下。

就在宋希濂準備動身前去徐蚌的時候,他又於當天晚上收到蔣介石通知他已改派杜聿明前往的電報。

真可謂是一波三折。就這樣,宋希濂到徐蚌地區指揮的事也就擱淺了。

從白崇禧到宋希濂,再到杜聿明,國軍徐蚌會戰指揮為何如此難產?

第三個人選杜聿明

實際上,杜聿明原本上就是徐州“剿總”副總司令,負責這一地區的戰事。只是10月份,東北戰事打得正酣,蔣介石便把杜聿明當成“救火隊員”,直接拉到東北負責前線指揮。

就杜聿明本人來講,此時他從失敗的遼瀋戰場走向淮海戰場,他也極不情願。他多年後的回憶可充分表明他的這一心理:

“徐州已成這個鬼局面,自己去為劉峙等作俑,白白送死值得?還是不去的好”。“我的恐懼心理一直上湧,覺得徐州戰場好像一個刑場,我一到徐州,不是被打死,即是被俘......”

但是,此時已由不得杜聿明瞭。他是蔣介石的得意門生、心腹愛將,也是國軍中少有的名將,他沒有勇氣拒絕蔣介石,也不想因此而失寵於蔣介石。於是,杜聿明帶著這種複雜的心理和沉重的包袱不得不飛向徐蚌戰場。

這麼重大的戰事,這麼重要的指揮,國民黨軍卻如此難產。

如此難產,但總算是勉強“產”出來了。不過,杜聿明上任的時候已是11月10日。此時,淮海戰役已正式發起4天了......

從白崇禧到宋希濂,再到杜聿明,國軍徐蚌會戰指揮為何如此難產?

主要參考文獻:《淮海戰役:原國民黨高級將領的戰場記憶》《淮海戰役新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