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國第一次大捷在長沙,原來炮兵發了大威

1941年12月7日,以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採取先發制人的方式,開始發起了對以英美為首的盟軍的戰爭,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此後,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戰火燃及太平洋、印度洋和東亞地區。

1942年1月1日,英美蘇法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該宣言的簽署,標誌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即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終形成。

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國第一次大捷在長沙,原來炮兵發了大威

然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之初,盟國不但沒有取得重大勝利,反而節節敗退。到了1942年5月,太平洋戰爭已進行了半年,期間,日軍總是勢如破竹,相繼拿下了菲律賓、馬來半島、新加坡、荷屬東印度、關島、婆羅洲、香港,等等。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日軍就席捲了大半個西太平洋。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日本陸軍的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強。

中國作為同盟國的一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擔負起了牽制日軍半數以上兵力的重任。在淞滬會戰敗北,南京陷落,武漢失守後,中國軍隊先後發起了三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和1941年9月,中日雙方先後進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長沙會戰。這兩次長沙會戰,從戰略上看,中國軍隊阻止了日軍向西南縱深長驅直入,可以視為中國的勝利;但從戰術上看,中國軍隊損失更大,雙方並未分出勝負。

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前後,第三次長沙會戰的硝煙再起。這次會戰始於1941年12月24日,終於1942年1月15日。這也是以中國第9戰區為主的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本侵略軍進行的一次防禦戰役。

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國第一次大捷在長沙,原來炮兵發了大威

為策應向香港進軍的日軍,日本第11軍司令阿南惟幾統率30個大隊共約6萬人,向薛嶽統帥的30個師30萬中國軍隊發動牽制性攻擊,第三次長沙會戰打響。由於前期進展順利,阿南惟幾頭腦發熱,獨斷專行,在未得到日軍最高決策層同意的情況下,即開始大舉進攻長沙。

長沙城的工事從1939年就開始構築,相對堅固。長沙近郊,湘江西岸,有一座依江面的嶽麓山。該山海拔約300米,方圓30多平方公里,是南嶽衡山72峰的最後一峰。

在日本進攻長少時,嶽麓山上的炮兵發揮了巨大作用。

早在“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為了應付日益加劇的民族危機,展開了一系列國防建設。1934年初,國民政府軍政部準備籌建新式重榴炮部隊。

這年伊始,經中德兩國協商,德國擬向中國出售24門15公分重榴炮,口徑為150毫米,炮管身長為口徑的32倍。因之該炮簡稱為“32倍15榴”,最大射程是15公里,配備有榴彈和穿甲彈兩種炮彈,由德國萊茵金屬廠製造。

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國第一次大捷在長沙,原來炮兵發了大威

當時訂購的這種德國炮,是以日本作為假想敵而設計的。一門炮重6噸多,用汽車牽引,炮手都坐在牽引車上。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批機械化重炮,當時在國際上也是屬於第一流水平的武器,每炮配有一千發炮彈。

1936年夏秋之交,24門“32倍15榴”正式到貨,機械化重炮團成立。全團總計2000餘人,擁有載重汽車、觀測車、彈藥車等各類車480多輛,是名副其實的機械化部隊。當年12月,重炮團改編為炮兵第10團。

這隻炮兵部隊在臺兒莊戰役、封鎖長江、保衛武漢、衡陽、桂林等戰役中均發揮了重大作用。

另外,在抗戰時期,大批兵工廠遷渝,生產的火炮主要有60、82、120毫米迫擊炮和37戰防炮、75步榴炮、100榴彈炮等。

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國第一次大捷在長沙,原來炮兵發了大威

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一部分火炮,加上炮兵第10團,共約兩個團,大多部署於嶽麓山上。這兩個炮團除步兵炮之外,還有重型山野炮,包括“32倍15榴”四五十門。而日軍方面由於道路限制,炮兵無法同步兵一起行動。

在這種情勢下,進攻長沙的日軍部隊只有少量炮兵支援,長沙附近戰場的炮兵優勢反而在國軍一邊。日軍可以憑藉的只有空中優勢。

日軍進攻長沙時,這兩團炮兵的各類大炮發揮了巨大威力,迎著大隊日軍,萬炮齊鳴,紛紛在敵陣中開花,給予了日軍以毀滅性打擊。

這次長沙會戰共消滅日軍5萬餘人,這是自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國的第一次大捷,大大提高了盟軍反法西斯戰爭的士氣。

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國第一次大捷在長沙,原來炮兵發了大威

就中國戰場而言,此戰進一步堅定了全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同時它也是以武漢會戰結束為標誌的戰略相持階段中,國軍方面獲得的較大戰役級別的勝利之一。甚至1945年3月至5月戰略反攻階段最大的勝利——湘西會戰都無法與之相比。

今天,作為歷史的見證,在北京軍事博物館東兵器館和遼瀋戰役紀念館還收藏有屢立戰功的德國萊茵150火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