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再起花樣多——古代那些被免職官員的復出之路

近來,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肆虐下,有多個地區的官員因為對疫情的處置不當而被免職,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人關心的,不僅是他們的被免,更是被免怎麼安置,之後會不會換個地方繼續上崗。

而關於問題官員復出的情況,其實古而有之,而且在封建社會中,許多官員被免了官,可能馬上就又能戲劇性的官復原職。這其中,有著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官身——免職位不免特權

和現代制度下對於官員權力待遇的限制不同,古代官制中,對於官員有了“官身”和“官職”的定義。官職可以經吏部調動、任免,但官身一旦取得,卻成為了一種身份的象徵,很難喪失。

比如《儒林外史》中的范進,為了應考一直貧窮,被鄉里所看不起,但一朝中舉,不僅鄉里鄉親爭相奉迎巴結,連鄉紳也來送銀子、攀交情。何也?正是因為在明清時候,一旦中舉,就有了永遠繼續赴考的資格,也就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即使舉人多年不中,但仍然是地方最有頭臉的人物,而且還有免除丁役、遇官不跪、應訴不跪的特權,這便是我們常說的“功名”。


東山再起花樣多——古代那些被免職官員的復出之路

即使因為犯了錯被罷了官,但只要功名還在,這些特權就不會消失。在隋唐開科舉之前,不論是察舉制還是九品中正制, 其選拔主要以人的家世、門第為主,所以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在這樣的制度下, 即使沒有了官職,但其家族和出生所帶來的特權,仍然會有所保留。

而在隋唐開科舉後,“官身”“功名”替代了原本的門第、出身,成了統治階層繼續維護特權的手段。

復出手段之敘復:制度本身的優待

在北宋時期,對於貶、免的官員,有三種敘複製度:皇帝特旨敘復,赦降敘復和期敘。其中期敘還特別規定,因過失被免的官員,三年後可以在原來的品級上降兩等起用。


東山再起花樣多——古代那些被免職官員的復出之路

敘複製度得以良好執行的關鍵——宋仁宗

北宋獨特的敘複製度的本意本是體現對士大夫階層的寬容,在北宋早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得言官充分發揮職能。然而,北宋早期的政治體制和敘複製度,過於依賴皇帝、官員的道德品質,而不是法律制度。所以到了北宋中後期,免官和敘復的隨意性開始越來越大,常常不遵循常規制度,甚至淪為黨爭的工具。

復出手段之朋黨:你方唱罷我登場

在古代中國,朝堂之上的權力紛爭,大多涉及朋黨之爭所謂黨爭,皆由政見之爭,最終演變為意氣之爭,因私憤而相互攻訐排斥。黨爭一旦形成,就往往會失去理性的判斷,進而夾雜大量的情緒。他們並不需要客觀的分析情況,因為排斥的情緒已經根植於內心。在爭執當中,原本不屬於兩派之間的無辜人員亦被捲入,黑與白之間不能允許有意見的存在,界限這個詞在朋黨心中清晰不已:但凡不是我張三黨之人,就一定是李四黨,則張三黨必群起而攻之。


東山再起花樣多——古代那些被免職官員的復出之路

而縱觀中國歷史,最著名的莫過於唐代的“牛李黨爭”:

公元808年,牛僧孺、李宗閔因為在制舉時批評時政,得罪了宰相李吉甫,不僅不被授官,還和考官楊於陵一同被貶黜。

五年後,李吉甫去世,牛僧孺、李宗閔重見天日,入朝為官。

又過了七年,李宗閔的女婿蘇巢進士及第,但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則怨恨李宗閔譏諷他的父親,便聯合了元稹、李紳等人,在宦官段元昌的支持下揭發進士不公,使得李宗閔等人二度被貶。

隨著唐文宗登基,牛黨依附的宦官得勢,牛僧孺入朝拜相,李黨等人盡數罷黜,李德裕被貶西川

而到了唐武宗之時,李黨依附的宦官得勢,牛黨主要人物又全部被貶往嶺南。

武宗駕崩後,一向厭惡李德裕的宣宗將李德裕貶死崖州,牛黨諸人再度起復,貫穿了四個皇帝,將近三十年的牛李黨爭,至此結束。

我們看牛李黨爭的過程,一旦李黨執政,則牛黨必定捲鋪蓋走人;一旦牛黨當政,則李黨便盡數被貶。在這樣的衝突中,個人的權勢則與朋黨的得勢息息相關,是非對錯已經沒有了明顯的界限。簡而言之,只要站好了隊,就有捲土重來的那一天。


東山再起花樣多——古代那些被免職官員的復出之路

深陷牛李黨爭的李商隱

而在慘烈的牛李黨爭中,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那便是著名詩人李商隱。李商隱一生懷才不遇,沉淪下潦,他的人生悲劇,也正是貫穿於黨爭之中。其中,牛黨對他恨之入骨,李黨卻也從未真正將他當過自己人,誰也不會注意到,夾在黨爭洪流之中的李商隱,是否有真才實學,人們在意的,只是他背後的標籤是“牛黨”還是“李黨”。

復出手段之靠山:大樹底下好乘涼

隨著皇權的不斷集中,朋黨之爭在明清之時便越來越少,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事情也越來越少。這個時候一個官員能否復出,最為重要的便是背後有沒有靠山。只要靠山足夠硬,那麼就算免職多少次,都能捲土重來。

比如清代乾隆朝的大學士李侍堯,便是最好的例子,他背後的靠山不是別人,正是獨攬大權的皇帝。


東山再起花樣多——古代那些被免職官員的復出之路

李侍堯

李侍堯一生官場浮沉,歷任兩廣、湖廣、雲貴總督和戶部、工部尚書。《清史稿》中稱他“見知高宗。”可見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而就是因為與皇帝的鐵桿交情,李侍堯才能連番死裡逃生,最後官復原職。

乾隆四十五年,得罪了和珅的李侍堯被雲南糧儲道海寧控告貪汙營私,在如山鐵證面前,李侍堯供認不諱。乾隆皇帝大怒之下將其革職,由和珅等人審理後,判處斬立決。然而,就在即將人頭落地的時候,乾隆皇帝卻改了主意,念在幾十年的鐵桿份上,改判為“斬監侯。”並讓各省督撫商議。

各省的督撫都是官場摸爬滾打數十年的人精,哪有不明白皇帝意思的,便紛紛上書求情,乾隆皇帝得到了藉口,便抄了李侍堯的家,饒了他一條命。

在旁人看來,李侍堯能夠死裡逃生已是萬幸,哪裡敢想什麼東山再起。可是有了皇帝做靠山,一切皆有可能。在被抄家剛剛一年後,李侍堯就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特旨,給了他三品頂戴去甘肅督辦軍務。

但更神奇的還在後頭,李侍堯剛剛到甘肅,便爆發了著名的“甘肅米案”,乾隆皇帝震怒,甘肅自甘陝總督勒爾謹以下100多名官員人頭落地。勒爾謹一死,甘陝總督的位置就出現了空缺,剛剛好,又落到了李侍堯頭上,不到一年時間,又成了封疆大吏。

故事到這裡完了嗎?還沒。在甘陝總督任上沒多久,甘肅的回民又爆發了叛亂,乾隆皇帝派了最親信的大將軍福康安前去平叛,而福康安來到甘肅的第一件事,不是整軍,而是以翫忽職守為名,把李侍堯抓回了北京,又判了一個“斬立決”。

但這次,乾隆皇帝又猶豫了,他想盡辦法“為之曲赦”,終於又給李侍堯挽回了一條小命,官職自然不消說,沒過幾年,李侍堯就又成了湖廣總督,堪稱清朝第一不倒翁。


東山再起花樣多——古代那些被免職官員的復出之路

乾隆皇帝

而能讓李侍堯三番兩次死裡逃生且還能官復原職的,自然是他和乾隆的關係。雖然是出名的大貪官,但是他貪汙的,大半都送到了乾隆皇帝的手中,自己不過是揩點油水,誰拿了大頭,君臣二人心知肚明。其次,李侍堯為人十分精明能幹,曾多次為乾隆皇帝解決難題,這樣一個能背鍋又能辦事的奴才,乾隆皇帝自然捨不得讓他去死,並且會想盡辦法保他復出。

復出手段之權力鬥爭:不得以而為之

隨著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在清朝中晚期,出現了許多關於官員“革職復出”的鬧劇,而其中最出名的,便是琦善和林則徐這兩位鴉片戰爭“主和派”和“主戰派”的遭遇。

1840年8月,英國人的堅船利炮開到了天津大沽口外,迫於英國人淫威的道光皇帝不得不下旨革除了林則徐的職位,由琦善替代。結果琦善到廣東後不久,就私自議和,把香港割讓給了英國,喪權辱國,一時間舉國上下群情激憤,大罵琦善是賣國賊。


東山再起花樣多——古代那些被免職官員的復出之路

琦善

在朝野內外的壓力之下,道光皇帝不得不下令將琦善革職抄家,並重新啟用林則徐。但隨著戰事不順,懦弱的道光皇帝又一次動搖,第二次將林則徐革職,發配新疆,曾經力主議和的琦善,則又搖身一變,成了熱河都統。

《廣州條約》正式簽訂後,御史們再度群情激憤,列了一個漢奸賣國賊的名單,要求嚴懲,其中就有琦善的名字,道光無奈之下,又把琦善革職,來安撫清流。

等到健忘的清流們把這事忘了後,琦善又復出了,這次他成了清廷駐藏大臣,之後還升任四川總督,風生水起。而作為琦善的對頭林則徐,也先後擔任了陝甘總督、雲貴總督等職。


東山再起花樣多——古代那些被免職官員的復出之路

林則徐

琦善、林則徐的復出,客觀來說,二人雖然政見不同,但卻都是當時皇帝依仗的肱骨之臣,深得道光皇帝倚重,這二人的貶謫和復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朝廷之中權力鬥爭和輿論聲勢的妥協。當時不論是戰是和,清朝都要喪失諸多權益。所以當時的“主戰派”和“主和派”在整個鴉片戰爭期間,經過了複雜而激烈的鬥爭,《清史稿》中稱,將琦善、林則徐革職是“朝廷皆不得已而罪之”,並非本意如此,而是困於兩派的權力鬥爭。既然本意並非如此,那麼之後的復出,也正是順應形勢而為之。

復出手段之花錢:最簡單粗暴的方法

靠山難尋,朋黨難結,權力鬥爭又太複雜,還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讓被免官的官員復出呢?答案是有,而且大受官員之歡迎,那就是花錢,也就是臭名昭著的“議罪銀。”

“議罪銀”制度是清朝乾隆年間由大貪官和珅提議設立的一項以錢頂罪的制度,即根據官員犯罪情節的輕重以多少不一的銀子來免除一定的刑罰。


東山再起花樣多——古代那些被免職官員的復出之路

議罪銀的始作俑者——和珅

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揮霍無度,為了填補他造成的窟窿,善於揣測上意的和珅便為他想出了“議罪銀”的斂財方法,讓官員交的錢,統統流入內務府,進皇帝個人的腰包。這樣以錢代罪的奇葩制度,使得清朝的貪官們開始有恃無恐,只要肯花錢,便能逍遙法外,使得有法無依,整個官僚制度開始極速腐敗。

雖然乾隆皇帝也對這個不靠譜的制度表達過異議,認為這些“交罰款”復出的官員不太靠譜,可無奈自己挖的坑太大,只能讓這項制度一直執行下去。

“議罪銀”的出現,使得官員犯錯的成本大大降低,免職制度幾乎形同虛設,更惡劣的是,許多官員擔心東窗事發,為了早日備齊復出的錢財,在任上就變本加厲、肆無忌憚地貪汙搜刮民脂民膏,讓底層百姓受苦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