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佛與法皆從《金剛經》中出,聽堪布講“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什麼是財佈施

下面講法佈施的福德非常廣大,遠遠勝過財佈施,若能受持讀誦《金剛經》,福德無法衡量。首先,瞭解一下財佈施: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佛陀問:“須菩提,你是怎麼認為的?如果有人將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佈施,所得福德多嗎?” 須菩提答言:“非常多,世尊。為什麼呢?因為福德的本體是空性,以空性之故,福德可隨因緣而增上,所以如來說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 《俱舍論釋》說,四洲、日月、須彌山、諸欲天、梵天世界為一個單位,一千個單位稱為一千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二千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能被劫末火等同時毀滅,最初形成也是同時產生,由一體性而得名。

【七寶】 關於七寶,有不同的說法。《法華經》說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無量壽經》中是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硨磲;《阿彌陀經》則是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般若經》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喇拉曲智仁波切的《極樂願文大疏》中是金、銀、琉璃、水晶、冰珠石、紅珍珠、瑪瑙。

很多佛經中講,若以三寶為供養境,用清淨心哪怕供一朵花、一杯水,福德也是相當大,何況有人以七寶佈施,量滿三千大千世界,此福德更是不可限量。 為什麼呢?一方面是清淨心的功德,另一方面,福德若在勝義中實有,其量則能思維,但由於它是空性的緣故,所以只要因緣具足,依如幻的佈施就能產生無量如幻的福德,正如《入行論》所云:“幻人生幻福。”因此,佛陀讚歎福德非常多。

大家要注意的是:《金剛經》每一句中,經常要分開二諦作分析,這樣才能加強對勝義諦的認識。 總之,不管是福德也好、法身也好,我們對任何一個法都不能執著,如此才可了悟真實的空性。 這裡講的財佈施,主要為下面的內容作鋪墊。下面是講法佈施。

什麼是法佈施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佛陀接著說:“如果有人受持《金剛經》,哪怕只有一個四句的偈子,併為他人宣說,此人的福德將勝於上面那個人。”

世人常認為,財佈施的福德非常大,法佈施可能遠不及於此。但釋迦牟尼佛在這裡親口說了:法佈施的福德,遠遠超勝財佈施! 其實從財富上講,我們不要說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就算只用一碗七寶去佈施,經濟上也會有點困難。但依靠上師三寶的加持,我們有機會講聞《金剛經》,這種福德是不可思議的,遠遠勝過了上述財佈施,大家理應生起歡喜心。

【受持】指專心致志地奉行。

【四句偈】 印度梵文的《金剛經》,本來全部是偈頌,但譯成藏文和漢文之後,形式就變成散文了。所謂“四句偈”,指由四個句子組成的一個偈文,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一個四句偈。

我們受持《金剛經》後,若能為他人開演經義,令彼等聽聞、讀誦、修持,即使只有一個偈頌,也超勝了用七寶佈施的福德。《般若八千頌》中雲:“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讀誦、受持、演說般若法門,其福德勝於財佈施。” 可見,法佈施的功德特別大。阿難曾問佛陀:“兩個人在一起,做什麼事情功德最大?”佛陀言:“一人講法一人聽法,功德最大。”《獅吼經》也說:“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上供下施,不如濁世時為人演說四句偈佛法的功德大。”此外,《妙法蓮華經》《般若二萬頌》《慧海請問經》等經典中,也都紛紛讚歎了宣講佛法、尤其是般若法門的殊勝功德。

因此,我們一方面應對大乘空性起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多勸別人接觸這個法門。假如你周圍有人生病了,或是遇到了違緣,就應藉此機會讓他持誦《金剛經》,如此一來,必對其今生來世有莫大的助益。

《金剛經》是諸佛、佛法的出生處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原因何在呢?須菩提,因為一切諸佛及能令人獲得無上正等覺的佛法,皆從這部經出生。”

為什麼呢?因為《金剛經》所詮釋的都是般若空性,而般若空性,是產生一切諸佛之因。《般若經》雲:“三世諸佛皆依般若而現正等覺。”經典中常稱般若為“佛母”,因為兒子的來源是母親,同樣,諸佛的來源就是般若空性。 《佛子行》的開篇偈亦云:“利樂之源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佛陀依靠佛法而成就,此佛法即是般若空性,它是一切佛菩薩的來源。 既然般若空性是三世諸佛之因,那麼三世諸佛所弘揚的佛法,也必定是般若空性。否則,佛的因是般若,法的因卻是其他的,這是根本說不過去的。 此處直接宣講了“佛”由般若空性而生,間接宣講了“法”也是由般若空性而生。所以,為什麼《金剛經》的功德這樣大?因為它是諸佛、佛法的出生處,故受持傳講的功德不可衡量。

佛法是智慧的境界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所謂的佛法,並非實有存在,故非佛法。” 義淨的譯文是“佛法者,如來說非佛法,是名佛法”,詞句上雖有差異,但意思完全一致。

“佛法”有兩種解釋:一是指佛陀的圓滿功德。從顯現上講,通過佈施等積累福德資糧,可現前佛陀的相好色身、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經雲:“如來之色身,福德資糧身。”但從勝義來講,這些都是不存在的,並不是真正了義的佛法。 第二種理解是:所謂佛法,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能息滅痛苦的妙法甘露。從究竟義來講,這也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世俗中的假象,是佛陀度化眾生的方便。真正的佛法遠離一切戲論,是大無為法。六祖曾說:“佛經不是佛法,它是肉眼的境界,故非究竟。佛法應是慧眼的境界。”

為什麼說佛與法皆從《金剛經》中出,聽堪布講“依法出生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