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華:怎樣才能使京胡適合自己的雙手

孫天華:怎樣才能使京胡適合自己的雙手

京胡愛好者有兩把如意的好琴,將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它能讓我們暢遊在美妙的樂曲中,從而得到高雅的藝術享受。但是有些京胡愛好者不會挑選京胡,身邊又沒有內行琴師幫助挑選京胡,那就不妨在相關京胡網站了解一下選購京胡的常識。

作為京胡愛好者來說,的確應該瞭解一些京胡的構造,並掌握一些調音色的方法。這樣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調試好所喜愛的京胡。一般情形下,八百到一千元左右(2013年時期的價位),就能買到質地和品相都不錯的京胡。沒必要買幾千到上萬的胡琴,就看我們識不識貨了。

京胡擔子(琴桿)的竹質不但要堅硬有份量,而且內膛要寬。那麼,擔子就不能太細,上粗下細的比例也不能差出2毫米,中節腰部直徑最好不低於19---20毫米粗。二黃和西皮琴,在擔子長度上也有所區別。二黃擔子長度一般在51—52釐米範圍內,西皮擔子長50釐米為好。有一個尺寸要把握住,即琴桿的中節長度應是100毫米,不可差太多。

琴筒的竹質要不軟不硬,二黃應比西皮的還要軟點為好。琴筒的厚度一般在5.5毫米—6.5毫米之間。二者在粗細上也有區別,二黃內徑在46—52毫米之間。西皮稍細,內徑在42—46毫米之間。決不能要材質特硬或特糠的筒子,這樣的筒子振動不起來,不會出好音,這一點必須認清。

在擔子和筒子的材質與尺寸都合乎標準的前提下,才具備調出好音的條件。如果是軟擔子、硬筒子的琴,幾乎就是死琴,難以調出理想的音色。因為,這種組合,不符合在選材上使京胡出好音的客觀規律。一定要選份量沉琴桿硬、琴筒軟的京胡,購買京胡時能瞭解這些道理就不會花冤枉錢,並能選購到自己理想的好琴。

還有一個京胡製作師技術方面的“抬頭角”問題,應當瞭解一下。從圖上可見琴桿與琴筒並不是垂直的,琴筒的尾部是向下低的,那麼琴筒蒙蛇皮的一面就稍往後仰,這就是抬頭角。因為琴絃從琴筒根部到千斤這一段,也是往後仰的,並不與擔子平行,但卻與向後仰的蛇皮面基本平行了。它使我們在安放上琴馬後,保證了琴絃與琴筒上口有近似於琴馬高度的距離,上緊琴絃後,往往會小於這個距離,但這個距離也足夠用了。不管我們用多大力推弓,受摩擦的琴絃都不會貼到琴筒的上邊緣,從而不會出現跑音現象。


孫天華:怎樣才能使京胡適合自己的雙手


(此圖來自胡琴林的博客)

如果滿足不了“抬頭角”的合理值,對調整胡琴的音色及消除雜音,還是會有間接影響的。抬頭角“大”了,除了胡琴的整體不美觀外,主要是對琴馬的壓力角不夠了,這就要靠加大緊弦的力度了,這就會使琴音發緊,影響音色。調門越高,弦就越容易斷。

如果是抬頭角“小”了,琴筒的上口與琴絃的距離就非常近。用力推弓時,往往會使琴絃碰到琴筒的上邊緣,這樣,就會出現跑音而影響演奏效果。人們往往用換高一些的琴馬,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從而解決抬頭角“小”的問題。但另一個問題就難解決了,那就是,想獲得理想的琴音和消除雜音噪音,就需要更換多個不同類型的琴馬來與琴體本身的共振相和諧,從而獲得好音色。但抬頭角“小”了, 就必須選高琴馬來解決,這就限制了對其它琴馬的選擇,從而影響了最佳音色的調整。因此,琴桿與琴筒不能近似90°,也就是抬頭角不能過“小”。

另外,抬頭角過“小”,會使蛇皮承受非正常壓力。琴馬在琴絃的壓力下,就非常往裡摳,這往往會使蛇皮跳井(蛇皮開裂),從而縮短蛇皮的使用壽命。由此可見,“抬頭角”過大、過小,都會間接地產生一些副作用。因此在選琴時,除注意主要部件的品質外,還應觀察一下“抬頭角”的角度是否合適。“抬頭角”的大小,是制琴師做琴時確定的,我們無法改正。正常的抬頭角,應是2°。

京胡由於尺寸小,噪音大,往往很難控制。只有拉琴的基本功到位了,噪音才會得到有效的控制。另外是胡琴的本身問題,音發死、發癟、發噪、打嘟嚕、五度音不純等。裡弦無酥音、外弦無亮音,不圓潤,無京味,不是聲音太鬧,就是琴聲不通透。這就需要對胡琴的一些附件(千斤、琴絃、琴馬)進行調試:


第一、要將千斤放到琴桿中節的中間偏上1釐米位置,從而確保足夠的弦長使其有效地產生振動。

第二、內弦出賊音、悶音、噪音,外弦出尖音、啞音,這是裡外弦粗細不搭配造成的,應更換粗細不同類型的琴絃來調整裡外弦。另外,要將調門定出幾個高低不同的調來試試,找到適合胡琴本身的高度時,聲音才是最好聽的。

第三、有不少胡琴幾乎成為無法調試的死琴,可往往不經意間換了一個適合蛇皮共振琴馬, 就把琴救活了。有經驗的琴師, 都會在同一把琴上更換多個高低不同、長短不一的琴馬來比對出音效果,從中選出最佳的琴馬。買的琴馬往往出音不理想,很多琴師都自己做琴馬,應選老成竹絲粗的竹子,去掉竹黃部位。“長形橋馬”往往是噪音的剋星,它可以將蛇皮拉力不均的邪勁卸掉,使音質得以乾淨。我們看小提琴、月琴等樂器的琴馬都是長形的,通過比較,就會知道並非圓型琴馬最好,而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選什麼類型的琴馬。由此可見,會不會做各種樣式的琴馬,也決定一位琴師調試琴音的能力。

在此著重分析一下琴馬的安放位置。


孫天華:怎樣才能使京胡適合自己的雙手


一般人都認為把琴馬放在蛇皮中心,受力均勻,發聲肯定好。也有人對我說過,琴馬要放在蛇皮的中心稍上。但試過後沒什麼效果,聲音反而發窄發尖。從網上的信息看,也有這個說法,但不知根據什麼。而我通過實踐得出的效果恰恰相反,琴馬反倒是放在蛇皮中心偏下一個琴馬的位置為好。其效果是,能使不響的琴在音量上得以大幅增加。還能消除雜音和嘟嚕音,對五度不純音的改善也很明顯。

為什麼說尤其在音質改善上效果更好呢?這要從兩個方面原理來認識:

首先看,琴馬偏下,琴馬到馬尾擦弦之間的距離加長了。京胡弓馬尾在大約琴馬之上40毫米—50毫米之間擦弦,在這個距離上擦弦,其擦弦振動出的音質效果最好。拉京胡的人都知道月琴吧?我們拿月琴來舉例,琴撥子撥到琴絃的什麼位置,琴音最好聽呢?當然是撥到琴馬往上40毫米——50毫米處琴聲最好聽了。如果撥到距琴馬20—30毫米處,因距琴馬太近,琴音就發緊發死不好聽。如果撥到距琴馬60—80毫米處,就會發噗噗聲,特別難聽。只有撥到琴馬往上40毫米——50毫米處,琴聲才是最好聽的,撥這個位置,聲音清脆明亮、悅耳動聽。月琴撥絃的振動位置,與京胡弓馬尾擦弦的振動位置,是一個道理。馬尾擦弦距琴馬太近,就不會出好音。京胡琴馬距蛇皮中心降一個馬的距離下來,恰恰滿足了馬尾擦弦出好音的振動距離和聲學原理。有很多樂器的琴馬都是偏下放置的,一比較就知道了。

再看另一方面原理,京胡蒙皮一般來講,橫順勁都不會上的非常均勻。琴馬壓在蛇皮中心,只能使其中一種勁得到有效振動,或是橫勁,或是順勁。這將使胡琴的音量只能釋放全部的一半,如果是厚皮子,就更不容易拉響了。再加之千斤的位置不佳,胡琴裡外弦粗細規格不協調,琴馬的大小高矮與蛇皮共振不協調,往往會使京胡的音量既小,音質又差。如果琴馬偏下一個馬位,不壓在蛇皮中心,琴馬與琴筒底部的距離就縮短了,與此相對應這段距離的小面積蛇皮,其壓力也就加大了。而琴馬往上的大面積蛇皮,在壓力大的小面積蛇皮反向振動力的帶動下,就得到了充份有效的振動,從而帶動琴筒和琴桿進行有效的共振。這將使胡琴的音量明顯加大,與此同時,還能消除雜音,可使左手指位上的癟音響亮起來,並能使“陰陽弦”現象得到明顯改善。


孫天華:怎樣才能使京胡適合自己的雙手


琴馬偏下,琴馬到馬尾這段距離加長了,不但使馬尾處於最佳觸弦部位,而且使千斤到琴馬這段距離無形中也加長了,這將使琴絃實現更有效的振動,從而使京胡的音量、音質都得到極大的改善。琴馬偏下,就會出現琴馬下面小面積的蛇皮被壓緊了,而琴馬上面大面積蛇皮則處於鬆弛的狀態。這種對蛇皮形成一大一小、一鬆一緊的不對稱壓力狀態,就會使蛇皮產生更加全面有效的振動,而且蛇皮和琴馬的共振也更加和諧了。這是否符合“一張一弛、剛柔相濟”的自然法則呢?對此還有待進一步探討。請注意:琴馬不可太往下,這會將蛇皮壓死,反不出好音。

琴馬偏下的好處,是本人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僅供參考,有誤請批評。另外,音口開的寬一些,音色寬鬆。音口細窄,音色發尖。音口位置應稍微偏下為好,可給琴桿第五節上部留有更大的振動空間。京胡愛好者能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探索調試出好琴音,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在此將本人的體會和樂趣與大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