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戰,不應只在815

網絡上日本投降73週年紀念的熱潮已經退去,除了節日裡井噴式的表態和倡導,日常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歷史,反思戰爭,讓曾經的慘痛不再重演呢?今日讀到了一位默默支持老兵公益,人文關懷多年的“阿拉大伯”冷靜剋制,卻又飽含溫情的文字,在此分享給大家,以人為本,對小個體在大時代的掙扎浮沉充滿慈悲,是撫慰戰爭創傷的初心。沉重的歷史和受傷的個體,不僅僅存在節日的熱潮中,他們融入我們日常的點滴。

注:原文標題為 戰爭和人

2018年8月15日 晴 上海

日本天皇發佈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73週年

今天早上開始,我的朋友圈陸陸續續出現這樣的圖片。

纪念抗战,不应只在815

說實話,沒到刷屏的程度。

中午開始,陸陸續續出現了這類文章:

纪念抗战,不应只在815
纪念抗战,不应只在815纪念抗战,不应只在815

第一種人群喜歡轉發圖片,圖片上往往帶著一句話。

第二種人群喜歡轉發帖子,帖子往往有這第一眼沒法完全看明白的標題。

......

好了,我知道有人罵娘了,說我在說廢話了。

我說的是人話,我管第一種人叫做“有態度”,第二種人叫做“有思想”。

有態度就是有立場,旗幟鮮明的支持或者反對。“厲害了我的國.....”“不忘國恥,雖遠必誅!”

有思想就是不隨大流,太主流的觀點無法引起我的共鳴,我就是愛看這些小眾的公眾號“我們不一樣......不一樣......”。

不過,我今天不是來批判誰的,8-15的確是日本投降日,1700個空軍英烈也的確值得紀念。只不過,在節日營銷的時候,你也許應該知道的更多一點,在沒有節日的時候,你也可以深度地關注一些事情

我朋友圈裡女生比較多,我想先從王力宏說起。

纪念抗战,不应只在815

王力宏在《無問西東》裡飾演一名投筆從戎的富家子弟,演繹了一段進入西南聯大,考取飛虎隊,打擊日寇,最後犧牲的故事。有歷史、有加工、有整合,其實當年中國空軍的組成很複雜,有杭州莧橋航校培養、作戰的第一批空軍,也有飛虎隊培訓、作戰的國軍編外空軍,還有一批在美國受訓(還有犧牲在美國)的飛行員。電影裡糅合在一起進行了創作,而歷史的過程卻是更加悲壯而豐富

角色是有原型的,就是上面公眾號裡提到的,沈崇海。但是這個文章致使大量數字的堆砌,並沒有深入帶你走進一個故事的深處。如果類似這樣的公號拼拼湊湊出來的資料已經讓你感到歷史的沉重和悲痛,我不妨推薦你看一部紀錄片,叫《沖天》,臺灣2015年的作品,用採訪、史料和動漫講述了這段歷史。

這是一部基於歷史的紀實作品,比公眾號的堆砌要精彩數倍。只是看篇公號的文章只需要幾分鐘,轉發一下也是一種思想的體現。而紀錄片需要90分鐘,需要足夠的耐心去體會。

纪念抗战,不应只在815

需要VIP,我不是要給騰訊視頻帶流量,但這個片子就是沒法贈片,我也沒法用贈片名額轉出來。帶來負擔的話,請原諒。

不過無論如何,《沖天》都比《衝上雲霄》更省時間,故事也精彩許多。無論是公眾號文章還是紀錄片,都提到了一個人:

纪念抗战,不应只在815

他叫周志開

我特別注意他是因為他犧牲的時間已經接近抗戰尾聲,和沈崇海一樣也是一位富二代,一次戰鬥打落

6架敵機,一戰成名,卻因一次偵查任務而犧牲在抗戰勝利之前。

我有次陪王謙一踢球時,偶然進入一個小學,看到校名便內心一個咯噔。

纪念抗战,不应只在815

於是,有目的地在校園裡閒逛。

果然發現了周志開的紀念像,斑駁的半胸像安靜滴注視著操場跑來跑去的孩子們。不過少子化的臺灣,這個公立小學每個年級也只有兩個班級,以後合併到消失,理應是大概率的事情。

纪念抗战,不应只在815

幾十個小朋友在旁邊的操場吵吵鬧鬧地踢球,不知道這群臺灣的小朋友未來有幾個還會記得這位中華民國的戰鬥英雄?

說回《沖天》,這個片子的配音是金士傑、張艾嘉和賈靜雯。他們的聲音一響起,便緊緊抓住了我的注意,令我頭皮發麻。

而這種頭皮發麻的感覺我在看《紅海行動》的時候也有,當中國僑民看到中國的軍艦時候,我也是跟隨著一陣頭皮發麻,不能控制。

這令我很奇怪,《沖天》的

悲壯感和《紅海》的自豪感,明明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為什麼帶給我的是同一種身體感受呢?這道理上對嗎?

直到有一天,遇到另外一個事情:

一位空姐和我說過這樣一件事。她被選中執行非洲埃博拉病毒疫情中國救援醫療隊的回國航班。因為疫情的嚴重,所以醫療隊除了醫護人員,還有大量的部隊戰士,執行戒嚴、隔離、警戒,甚至處理屍體的工作。

這真是和死神握手的工作,而執飛乘務組在回來落地之後也需要直接隔離3天。一飛機的人默默而整齊地進入飛機,18、19歲的兵哥哥眼裡都是直視過死亡後的失神目光。起飛後,按流程播報PA,她看著這一飛機的年輕人,不由自主在最後加上了一句“......歡迎大家回家。”

整個客艙,包括她自己,淚流滿面。

我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同樣的,頭皮發麻,亦忍不住溼了眼眶。

於是,我明白了,這種情感,不是同歸於盡的悲壯帶來的,也不是幾近絕望後的希望點燃的,更不是逃離死神的激動造成的;

這是在戰爭和死亡面前,人性的自然表達。

是人,對生命的敬畏和渴望。

所以我明白了,區分戰爭的正義還是邪惡只是政治上的需要。個體的人,在戰爭的巨輪之下,是沒有高尚和卑賤之分的,是沒有對錯之分的。每個人都是被戰爭裹行的,人性光芒和人性的醜惡都會在其中被放大,但是都是應該被正視的,而不應該刻意迴避和粉飾的。

1700名英烈,值得我們去尊重,他們死去,所以我們要去祭奠和傳頌。

但是如果他們沒有在戰爭死去呢?他們的事蹟就不值得我們關注和銘記了嗎?

有時候,歷史就是這樣無情地扇我們的嘴臉,和這些犧牲的中國空軍飛行員一樣,當年還有更多的中國陸軍的戰士,一樣戰場殺敵、出入野人山、血戰臺兒莊、淞滬大會戰......只是他們活下來,卻成了一輩子的痛苦。

所以每當這些節日,鋪天蓋地地勿忘國恥的時候,我總想說,與其跟隨節日的營銷,不如真正關注一下戰爭中活下來的人。通過故事反思一下人性,支持一下還在幫助這些老戰士的公益組織。

我認識一個令人尊敬的公益人,孫春龍

纪念抗战,不应只在815

他曾經是個紀實記者,曾經深入礦難事故現場,臥底礦工,揭露一個被當地政府和企業掩蓋的一起重大礦難,得到總理的親自批示,使事實昭於天下。

後來,他接觸到國民黨抗戰老兵這個群體,發現這些八九十多歲甚至100多歲的老兵生活困苦的難以想象,於是便毅然決然成立龍越慈善基金會,投入到尋找老兵、募集資金、救助老兵的工作中去。堅持了數年,救助老兵幾千人,為每一位老兵養老送終,推動社會關注這個群體。逐漸更加入了陸臺兩岸老兵尋親、找人的工作。做了很多撫平戰爭創傷,關注人性本身的艱難工作。

纪念抗战,不应只在815
纪念抗战,不应只在815纪念抗战,不应只在815

他們的工作,不是簡單發發文章,等待十萬+。而真的是認真在募集錢款,幾百位志願者長期探望、照顧老兵,送老兵走完最後一程。

我這幾年也是龍越基金陸陸續續的捐助者,不定期,也不是很多錢在這個過程中,我其實不覺得我捐助是付出,而是我覺得在其中得到了很多啟示。

——對戰爭的思考:我曾經把正義和非正義看的很重要......

——對人性的認識:我曾經覺得戰爭總有代價,代價總有人要去承擔......

現在我覺得,作為政治的延伸,戰爭我們真的無法左右。但面對人性,我們無法迴避!

孫春龍在2018年初有開始了一個新的項目《龍哥的戰場》,專門收集、整理、創作出關於戰爭的真實故事。

這個事情,思考的意義就更大了。

纪念抗战,不应只在815

一切關於中國二戰和之後所有的戰爭故事,在這裡都有涉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創傷,生死、離別、反目、隔海相望、迫害、冤屈......都有。不過也不少絕望中的希望的故事,父女70年後的相認、姐弟70年後的相見......不過這種人生的希望,真讓人覺得人生的無奈,和對自己生活的珍惜。

我見過孫春龍兩次,一次在上海、一次在雅安。我一直很佩服這樣的勇士,但面對面時候,我總覺得他身上有一種舊文人的理想主義氣息。煙癮很重,脾氣不太好的樣子,一腔熱血無處安放的感覺。很多活動組織和執行,在傳播和主張的方式,以我這個廣告人的角度看,還很不完善。

總覺得他好累,有段時間還在微信朋友圈說,找到一個商業模式,希望得到商界朋友的驗證。我想他天天困擾的就是募集資金的難,自己要是能掙到一大筆資金,就能省去一大波精力吧。看起來那段時間他蠻興奮的。

但是不久,他又發了一個朋友圈,說不去想項目了,因為有一個商界朋友對他說:“春龍,中國不缺一個成功的商人,但不能少一個你這樣的公益人。”

真的挺悲壯的,不過我也想對他說,在商言商,其實做商業項目,你能不能成,真的還不一定呢,因為做生意,也挺難的......

但是你的公益事業,我們一定會繼續支持下去的!

人到四十,就會越發囉嗦,寫個文章也會嘮嘮叨叨。高曉松有一次在節目說了一段話。他說,以前覺得四十不惑,就是人到了四十歲什麼都會明白了。等到了四十歲,才發現四十不惑的意思是年輕時候有了惑,就會想弄明白。到了四十歲,有些不明白的惑,就不想再去弄明白了。”

我深以為然。

以前我特別想知道抗戰14年,到底是誰是主力,誰是出工不出力?臺兒莊大捷的戰損比到底多少?平型關大捷是不是隻是殲滅一個運輸隊?美國人給的戰略物資到底收沒收錢?蘇聯人在劃江而治這個問題上怎麼表態的?.......

現在的我,早已經不care這些問題了,只是希望:

1、不要有戰爭,不管是不是必須一戰。

2、如果有戰爭,我要讓我的孩子和家人活下來。

3、如果有餘力,從人性的角度去關注一下戰爭的創傷,不要在意當初戰爭的意義是什麼。

4、8-15,9-18的日子之外,也可以瞭解一下歷史,給孩子講一講這段故事,如果儲備不夠,可以關注“龍越慈善”和“龍哥的戰場”

5、捐助的事情,不重要。在反思中找到人性,更重要。

人,只有人,才是最最最最重要的

而一個活著的中年男子,總要做點啥。

2018-08-15晚

纪念抗战,不应只在815

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以“撫慰戰爭創傷,倡導人性關懷”為使命,源起於2008年“老兵回家”公益行動,2011年在深圳市民政局註冊成立。基金會致力於為戰爭背景下的個體士兵提供人性關懷,關懷服務抗戰老兵。

抗戰老兵關懷計劃:

2011年開始,龍越慈善基金會正式發起“抗戰老兵關懷計劃”。

為有需求的抗戰老兵按月敬贈致敬禮金;(2018年新標準為每月600元,特困老兵每月1200元。)為老兵提供緊急醫療救助、房屋修葺以及其他直接惠及老兵的事項。

自2018年1月到6月,在 1,508,912 人次愛心人士支持下,總計有 11,109 名老兵獲得關懷,支出善款 17,461,823.20 元人民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