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亞共榮圈”:日本軍國主義的幻夢

”大東亞共榮圈”是由日本外務大臣松岡洋右在二戰期間提出來的以日本、滿洲、中國為中心的擴張政策,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希望在亞洲、澳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區建立殖民大帝國的侵略計劃,是日本“皇道外交”的具體體現,也是日本近代以來實施的一系列亞洲政策的結果。


“大東亞共榮圈”:日本軍國主義的幻夢


構想的提出

軍國主義法西斯理論在日本的傳播,使越來越多的日本青年士兵開始把日本的對外擴張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目標。另外,日本為島國環境,工業發展資源的缺乏也阻礙了日本的經濟發展,日本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出措施,希望可以把這種資源睏乏的困難轉嫁於其他國家,而目標就定在了當時生產力、生產關係還相對落後,而且原料資產豐富的亞洲國家。

其實,早在1936年,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就制定了《國策基準》,確定了日本在維護東亞大陸的統治地位的同時將全力向南方海洋發展的基本構想,這就是“大東亞共榮圈”的最初設想。1938年11月3日,近衛文麿政府發表了關於“建設東亞新秩序”的聲明,這其實是對“大東亞共榮圈”最基本條件的實施制定,因為日本只有長期控制中國東北地區,其大東亞的計劃才能得以繼續實施。

另一方面,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因素,以及其豐富的橡膠、石油等戰略資源,使它早就成為了各帝國主義爭奪的目標,本來就缺乏戰略資源的日本更是早就渴望奪取南洋作為支持其侵略戰爭、獨霸亞太地區的基地。但是面對比日本強大數倍的英、美、法等國,日本不敢輕舉妄動,直到1940年德國法西斯在歐洲佔領了荷蘭、法國等地,日本才趁機加快推行南進戰略和殖民侵略計劃。

1940年8月,近衛內閣在《國策基準》的基礎上,正式宣佈了《基本國策綱要》,進一步提出要建立“以皇國為核心,以日、滿、華的強固結合為基礎的大東亞新秩序”。同年,日本外務大臣松岡洋右在上臺演講中首次正式提出了要建立一個“大東亞共榮圈”的建議,認為日本有必要以自己為中心,帶動整個亞洲的經濟共榮,這就是“大東亞的經濟協同圈”的主要內容。

松岡洋右的演說為“大東亞新秩序”的口號蒙上一層“皇道主義”色彩,並遮蓋上了“共存共榮”的幌子。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是一個囊括了印度以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以北的所有地區和國家的殖民大帝國,是日本稱霸世界的“宏圖偉略”。


“大東亞共榮圈”:日本軍國主義的幻夢


“大東亞”計劃的實施

“大東亞共榮圈”的實施,必須有兩個支柱,一個是在東南亞地區搶佔殖民地,以解決日本工業發展所需戰略資源的缺乏問題;另一個就是日本必須找一個與之信奉相同軍事思想的聯盟。這個聯盟的形成以20世紀40年代日本與德、意聯手“軸心體制”的成立為標誌,因此,日本把實現“大東亞”計劃的目標放在了另一個支柱——“南進”搶奪殖民地上。

為了使南進計劃能夠順利進行,日本當局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941年底,日本偷襲了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最大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給美國以沉重的打擊,搬開了其南下的第一塊絆腳石。緊接著,日本首相東條英機於1942年2月16日在國會演說中又稱:“大東亞戰爭的目標就是要使大東亞各國、各民族各得其所,以皇國為中心,確立基於道義的共存共榮的新秩序。”為其軍事上的擴張提供了言論上的口實。

日本佔領東南亞等地,對其進行殖民統治,要求殖民地人民放棄自己的母語,轉而學習日語,接受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大東亞共榮圈”計劃的實質,那就是要建立一個屬於日本統治下的大帝國。另外,它還要求處在大東亞共榮圈計劃中的各國共享其資源,以求所謂的經濟共同發展。

在20世紀30年代~40年代期間實行的“大東亞”計劃的本質正如1941年11月20日他們在《南方佔領地行政實施要領》中所提出的那樣,日本只是為了徵集資源、資材和勞動力,才將戰爭長期進行下去。在東南亞各日本佔領地,他們大肆修建鐵路、軍用道路及飛機場等設施,這也是日本能更好地開展殖民統治的一種需要。在修建過程中,日本還強制動員了當地人從事土木工程,並徵用他們從事礦山勞動,這些做法更加透徹地揭露了其擴張的本質。


“大東亞共榮圈”:日本軍國主義的幻夢


為了更好地實施“大東亞”計劃,日本還不斷地在輿論上美化“大東亞共榮圈”的實質。1943年11月,東條英機在東京召開了“大東亞會議”,出席會議者都是日軍佔領下的傀儡政府,有偽滿洲國、汪精衛偽政權、泰國、緬甸、菲律賓以及“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的代表。在這次會議上,日本以帝國家長的身份發佈了《大東亞共同宣言》,宣言中規定,大東亞範圍內的政權都有“共存共榮”、“自主獨立”、“相互尊重”、“緊密提攜”的責任,但是很明顯這四條只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語言,只有最後一條“開放資源,以此為進軍世界做貢獻”才具有實質意義。雖然這個宣言得到了六個傀儡政府的全票通過,但是它也徹底地暴露了日本侵略亞洲、稱霸世界的企圖。

夢幻的破滅

在日本接連佔領中國東北、東南亞馬來亞、新加坡等地之後,日本以為“大東亞共榮圈”的實現,已經近在咫尺了。但是就在這時,德軍在蘇聯的斯大林格勒會戰中的慘敗,給日本日益高昂的侵略氣焰迎頭潑了一盆冷水。德軍在西線上的失敗,扭轉了整個二戰反法西斯戰爭的局勢,大大地提高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士氣,與此同時,日本在中國的擴張也受到了嚴重的挫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反日的高潮。

1945年8月美國分別對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放了原子彈,蘇聯也在此時對日宣戰,給日本造成了經濟、軍事上的強大壓力,而且在戰爭中一直沒有取得有效成果的結局,也極大地激起了日本本國人民反戰的情緒。在這樣的多重壓力之下,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大東亞共榮圈”也隨著日本的投降灰飛煙滅。


“大東亞共榮圈”:日本軍國主義的幻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