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靖天师“道诗”三首,说尽修行各般滋味

虚靖天师“道诗”三首,说尽修行各般滋味

沁园春

[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

急急修行,细算人生,能有几时?

任万般千种风流好,奈一朝身死,不免抛离。

蓦地思量,死生事大,使我心如刀剑挥。

难留住,那金乌箭疾,玉兔梭飞。

早觉悟、莫教迟。我清净、谁能婚少妻?

便假饶月里,姮娥见在,从他越国,有貌西施。

此个风流,更无心恋,且放宽怀免是非。

蓬莱路,仗三千行满,独跨鸾归。


注释

1、金乌:相传为太阳当中的三足鸟,引申指代太阳;

2、玉兔:月宫当中的兔子,引申指代月亮。

3、蓬莱:仙山名,居于渤海之东的大沟壑当中,沟壑名为“归墟”,根据《列子·汤问》描述: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4、三千行满:这里指三千功德圆满。三、六、九,在古代汉语当中作量词使用时皆为虚指,并非指具体的3000项功德,而是指“犹如三千那样多的功德”。道教历代祖师大德皆强调积功累德的重要性,是为成道的基础,如吕祖:“三千功满好归去,休与时人说洞天”,乃因吾人历劫多生以来,恶业繁多,已经形成了习惯,甚至成为了本能,所以行善助人做功德,根本目的是为了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起心动念,改正自己的习惯,是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难道君不闻《文昌帝君阴骘文》开篇就说:“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

文昌帝君广积功德,历时17世方才得道

虚靖天师“道诗”三首,说尽修行各般滋味

赏析

一天24小时,除去吃喝拉撒睡与工作谋生,其实我们自己每天能够掌握的时间很少;一人一世若能安享天年,人生不过七八十载;若是恶业过多,福报不足,还要被天地夺算,中途夭折。如此算来,当真是“细算人生,能有几时?”。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般人未必能够全都遇上,就算全遇上了,即日起能够迎娶白富美,出任CEO,“任万般千种风流好”,等到寿终就寝,这些曾经的辉煌,也不得不全都抛却。

日月运行,时不我待,想留也留不住,又哪里还有时间去眷念嫦娥和西施那样的绝世美女呢?倘若男女关系纠缠不清,胡扯许多是非,又要浪费不少时间。还是把心放平,抓紧时间,认真修行吧!

虚靖天师“道诗”三首,说尽修行各般滋味

金丹诗四十八首 其五

[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

堪笑愚人被色萦,拟将呼吸要留精。

神仙清静方为道,男女腥膻本俗情。

秽浊岂堪充上品,还丹方可保长生。

房中之术空传世,迷杀寰中多少人。

注释

1、萦:扰乱,束缚。

2、腥膻:原指牛羊身上的臭味,这里引申为男女交合。

3、秽浊:指男女交合所产生的体液。

4、寰:广大的区域,这里指整个人类社会。

虚靖天师“道诗”三首,说尽修行各般滋味

赏析

先秦神仙家当中的所谓“房中术”,有一部分可取内容,实为男女健康保健,目的在于劝导世人导欲节求,尽到夫妻本分即可,切莫贪淫为乐,伐身自害。传至后世,如唐代著名高道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所述:“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

奈何世人昏浊贪淫,不解“房中”实义,反为一些欺世盗名之辈所用,为一些挂名“房中”的邪门歪道所惑,妄图在淫乐的快感当中同时求得长生之道。这其中花样百出,诸如试图通过调整呼吸,在交合的过程中不泄精,“拟将呼吸要留精”,妄图以此淫欲浊精达到“还精补脑”之效——自欺欺人,遂为天师所笑。

神仙长生之道,本为清静之道,难道君不闻《黄帝内经》开篇16字真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谓金液还丹,实为清静身心,保养元和,使生命能量能够不下泄,从而在下丹田处结为能量团(丹),上行(逆行)三焦,益寿延年。就此而论,一个人怎么可能在贪淫好色下泄生命能量的同时,又享益寿延年之效?

江湖有传闻,说某老翁取妻七八个,妻子一个个死掉了,自己一百多岁了还活得好好的——此乃采阴补阳之邪术,损人利己,非神仙之道,乃妖魔之术,早晚要遭报应,不报自己报子孙。

虚靖天师“道诗”三首,说尽修行各般滋味

金丹诗四十八首 其三

[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

流俗纷纷不悟真,不知求己却求人。

只贪世上无穷色,忘却人间有限身。

鼎内药成堪益寿,水中金尽化轻尘。

北邙山下累累土,总是人间不了民。

注释

1、流俗:普通凡夫。

2、鼎:内丹术语,指人身。

3、水中金:原是外丹术语,后引入内丹体系,指人身当中的“元阳真炁”,位于下丹田附近,乃是生命的根基,此炁若断,则一人之命休矣。陈撄宁先生就此有过一则记录,现摘录于下:王君,蜀人,清光绪年间翰林,官御史。民国十年前,居上海,与沉寐叟、朱古微等往还甚密。一日余偕王君访寐叟,谈及修养术,沉言:“道家谓人之命根在下丹田,真实不虚,过去已有经验。”余曰:“功夫证到此处,定享期颐之寿。”沉曰:“我的经验是从病中得来,未尝做功夫。某岁患伤害,势及危殆,鼻无息,口难言,眼耳不能视听,手足不能运动,僵卧在床。仅自觉小腹中央有一丝游气,其长不过数寸,若断若续,几次欲脱离而去,又似有物牵住。其他身体各部全无感觉,心中亦不起念。如此若干时,及至醒来,据家人云,已昏绝半日之久,苏醒实出意外。后用药调理而愈。自今思之,当日若非下丹田一线生机未绝,早已魂消魄散,哪有今日?故道家之说非虚,惟自愧习性疏懒,不肯刻苦用功,于老子深根固蒂之道实未曾入门,不敢妄想长生久视,只求终其天年而已。”——摘于《陈撄宁仙学文选》第196页。

4、北邙山:位于河南洛阳北,黄河南岸,历朝历代名人尽葬于此,有秦相吕不韦墓、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西晋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陵墓,以及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虚靖天师“道诗”三首,说尽修行各般滋味

赏析

昨天我们说了《神仙传》当中一个求福不求道的故事,说某个有钱人供养道经师三宝40余年,但是从来不学道,虽然福报无量,但是一旦消耗殆尽,还是要撒手人寰,就连神仙也救不了,是为“不知求己却求人”。具体请点击:【供养道经师三宝,所获福报真实不虚】

所以光有信心不够,信心还要落实到具体的修行和实践当中,是为知行合一,知而不行,是为不知;信而不修,根本上来说,也是不信——如果信心虔诚坚定,那凭什么不修呢?

信仰最后要落实在修行上,我们自己不用功,神明天尊神力再大,也帮不上忙。

(小江老师 龙虎山道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