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苦難輝煌》

“畫”說《苦難輝煌》


“畫”說《苦難輝煌》

一書盡含天和地,

兩行即渡春與秋。

三言能讓君落淚,

四字讀完是人生。

近來讀了一遍金一南的長篇著作《苦難輝煌》。合上書本,一幅幅鮮活的畫面還清晰的浮現在腦海中,一聲聲響亮的衝鋒號角還在耳邊迴盪。我覺得《苦難輝煌》像一幅畫,像一副工筆與寫意互溶的、大氣磅礴的中國畫。作者把精謹細膩、以形見長的工筆畫法和水墨交融、以神取長的寫意畫法有機的結合起來,包容的渲染、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氣韻生動,出神入化。那是一個足以感天動地的歲月。那是一段讓人刻骨銘心的歷史,苦難的山河,輝煌的征程。

一個很好的名字。一幅畫取個什麼樣的名字,直接影響著這幅畫的品位,一個好的題目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我覺得《苦難輝煌》這個標題就很好。苦難,輝煌。沒有苦難哪裡有輝煌?或許有朋友會說,苦難與輝煌沒有必然關聯,苦難不一定會帶來輝煌。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中華民族的近代史倒真是苦難輝煌,來之不易。很多時候我都在想,中國文字可謂博大精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平實的一個字、一個詞組、一句話往往蘊含了很深刻的道理,很值得玩味。例如捨得,不捨怎麼會得。苦得,不苦怎麼得。有空的時候泡上一杯茶,沉浸並感動在中國的文字藝術中,是一種生活情趣,也是一種人生快樂。

一幅活靈活現的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是北宋風俗畫作品,號稱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該畫卷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歷史已經走遠,藝術萬古長青。伴隨著上海世博會的舉辦,《清明上河圖》的畫卷再次向人們展開,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討論的熱點。我覺得《苦難輝煌》同樣採用了散點透視的構圖法,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那段血與火、情與仇、愛與恨的歷史,我們只要走近這幅畫,就可以被深深的打動。

“畫”說《苦難輝煌》


絕妙的上色方法。在繪畫尤其是中國畫的創作中,色彩學源遠流長。中國畫歷來比較重視物體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強調在特殊光線下的條件色。“墨分五色”以及明代楊慎曾經概括指出“畫家有七十二色” 等色彩命題,都是建立在“固有色”在基礎之上的。在山水畫如何上色上,有一種方法是先用赭石打底,取其明透,宜淡不宜深。如果說《苦難輝煌》是一幅中國畫,那麼也有一個上色問題。對此,該書的作者金一南也有一番高論,他認為,歷史的真相也許沒有人可以說得清楚,沒有辦法用三色、六色或十二色,甚至二十四色來描繪,我們只能儘量還原歷史的真實,儘管這真實可能很殘酷、很費解或者很令人尷尬,但歷史就是個複雜的多面體。我讀完這本書之後金一南教授的這番話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感受,作者在回顧歷史中一直在努力去充分尊重歷史,儘可能的用事實說話,少了空洞說教,多為實事求是,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很明顯的感受到歷史的“固有色”。

精謹細膩、以形見長的工筆畫法。如果說《苦難輝煌》是一幅中國畫,那麼我覺得作者能夠很好的運用工整、細緻、縝密的工筆畫技法來描繪對象。很多時候採用了工筆白描法,不塗顏色,但卻栩栩如生。例如這一段精彩描述:“一個炎熱的下午,押解一批俘虜軍官的隊伍在村邊樹下休息,從西邊走來兩個人:前者為青年,身背短槍,牽著馬;數十步外為中年,50歲左右,光著頭,帽子抓在手裡,腳上的布鞋破爛不堪,用麻繩綁在腳面上,走路卻非常穩健有力。一挑水農民正在樹下歇息,中年人笑呵呵走近問:‘你給家裡挑水啦,我想喝你幾口水行嗎?’農民說:‘你儘量喝吧。’中年人便傾下身去,從桶裡狠喝了幾口水,然後謝過農民,繼續趕路。路邊坐的俘虜中有認出中年人者,指背影說:‘那就是彭德懷,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其他國民黨將校俘虜大驚失色,起來呆視半晌,直到背影不見,感慨萬分地擠出一句話:‘他們怎能不勝利!我們怎能不失敗!’”,這樣的白描手法在書中比比皆是,是該書的一個顯著特點。

水墨交融、以神取長的寫意畫法。寫意俗稱“粗筆”。與“工筆”對稱。中國畫技法名。屬於簡略一類的畫法。要求用粗放、簡練的筆墨,畫出對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據傳唐代的時候,玄宗命令畫家李思訓和吳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繪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訓是擅長工筆重彩的,他用了幾個月的工夫完成這幅壁畫。吳道子則在一天之內就畫成三萬餘里的嘉陵山水,這可以想象,他不可能用工筆重彩的技法來畫,一定是比較粗放、簡練的。如果說《苦難輝煌》是一幅中國畫,那麼,這幅畫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夠在努力在有限的“畫布”上用寫意技法進行鋪展、盡情傾訴。行文有大寫意之處,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濃縮於十六個章節之中,我自己編了一首歪詩:“一書含盡天和地,兩行即渡春與秋。三言能讓君落淚,四字讀完是人生。”那是一幅水墨交融、色彩斑斕的大寫意佳作。行文有小寫意之處。一天讀到四渡赤水出奇兵那一章節,紅軍在急行軍,不斷刷新風餐露宿、跑步前進的記錄,自己的心也跟著戰戰兢兢、起起伏伏。雖然早已經知道結果,但如果你走進了歷史,融入了場景,“畫中游”的震撼不亞於一部影視劇。在讀了“滔滔金沙江”一節後,我大腦裡面留下了一幅水墨畫:“六條小船在金沙江上來回穿梭。滔滔江水見證了我軍戰神劉伯承的神機妙算”。就是一幅幅這樣的局部寫意,繪就了一幅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畫卷,這幅畫的名字叫做《苦難輝煌》。

一本書承載一種文化,一本書記錄一段歷史,一本書就是一幅畫。繪畫是一門藝術,但繪畫源自於實踐,歸根於生活。《苦難輝煌》之所以能夠感染我,是因為它承載了一段厚重的歷史,也是因為作者善於用繪畫的技法去勾勒歷史,去表達歷史。我看到了這幅畫,喜歡就仔細的看了一下,但我還看到生活中有更加豐富多彩的畫卷正在展開,昨天已經走遠,有些已經成為名畫,今天正在起航,新時代將為人們展示什麼樣的風景,我們都是畫中人,我們應該從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落筆、去染色、去勾勒,那是大家共同的一幅畫。

明天,我們會被一幅幅更加美麗、更加精彩的時代畫卷而感動!


“畫”說《苦難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