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失去了11员大将,最主要失去了什么?

火狼观影


刘备死后,诸葛亮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一篇《出师表》开启了他的北伐之路,最后一次北伐,也就是第五次北伐,他本人也以身殉职,病死军中。

我们要了解他在北伐中失去了什么,就要看他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没有达到的目的就是他真正失去的。以诸葛亮的才能应该很清楚当时的形势,曹魏非速王之国,自己也并非将略之才,司马懿都说:别看孔明来势汹汹,消灭他却指日可待,敌人都看得清清楚楚,诸葛亮肯定也很清楚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但他还是决定了北伐。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是如何说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因为益州“疲弊”,所以这关系到生死存亡,按理说既然疲弊弱小,就应该养精蓄锐,蓄势待发才对,为什么还要去鸡蛋碰石头呢?我想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无非是来自内忧外患,当时的局势是曹魏无攻打蜀汉政权的迹象,蜀汉跟孙吴已经修好,所以能导致生死存亡的应该就是内忧了。刘备没死的时候,蜀地各方势力还是服从刘备的,但是刘备死得太突然了,对儿子刘禅的政权交接还没到位,自己的两个兄弟关羽张飞也在他之前死了,各方势力这时候就有群龙无首的迹象,诸葛亮肯定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怎么办?本来弱小的蜀汉政权经不起内耗,与其这样还不如把精力一直对外。

我想这才是诸葛亮要北伐的原因,北伐能带来的好处至少有2点:1、北伐能暂且搁置内部矛盾,一直对外。2、北伐能让诸葛亮牢牢掌握住军事政权,这样就算有一天内部矛盾爆发,有军队在手,也不至于颠覆蜀汉政权。既然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这两个,那我们再来看看,他达到了目的吗?诸葛亮去世二十九年后,蜀国亡国,曹魏军队仅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击败了蜀国,君主刘禅投降曹魏,显然诸葛亮当初北伐的目的没有达到。

我们再来谈谈他北伐究竟失去了些什么?1、失去人才,这是肯定的,打仗就要死人,这是铁定的事实。2、虽除掉了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帮,但因此失去了民心,导致后面曹魏能迅速击败蜀军。3、失去了信仰:蜀汉政权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除去李严等人的举措让大家都看到了这不过是口号,民众再也看不到汉室复兴的希望。

我想这三点应该才是北伐真正失去的。



咖啡时光time


大家好我是农村孙哥

诸葛亮发动五次北伐战争,蜀汉损失了什么?光大将就损失了11位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中最闻名的谋臣之一,而且诸葛亮被称为“千古第一大忠臣”,这句话绝对不是空口无凭,也就是说,在刘备死后,当时的诸葛亮已经掌握大权了,但他仍然没有一丝的谋朝篡位之心,甚至直到诸葛亮去世,诸葛亮都没有任何的私心。

诸葛亮为了蜀汉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如今,在历史中找出一位像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肯定是屈指可数的,不管是他的才华还是忠诚度,诸葛亮必定是数一数二的,夷陵之战后,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在临终时刘备将大权交给了诸葛亮。

刘备早在病入膏肓的时候,就将内政托付给了诸葛亮,将兵权移交给了李严,在此之后,诸葛亮手握大权,出任蜀汉丞相,当刘备病重时,他也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并让刘禅认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出任蜀汉丞相后,发动了北伐战争。

在历史中,诸葛亮总共发起了五次北伐战争,现在人们关于诸葛亮的北伐战争呈现了巨大的争议,因为北伐战争开始后,蜀汉的国力大大降低了,在北伐的过程中,蜀汉也遭受了沉重的损失,不只是各种将军,还有在各个方面的损失。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实际上就是六出岐山,这使蜀汉的损失非常巨大,六出祁山付出了诸葛亮的毕生心血,这使诸葛亮非常的疲倦,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诸葛亮仍在为蜀汉出谋划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

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最大的胜仗就是第一次的北伐战争,在初次的北伐战争中,诸葛亮拿到了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但后来因为战争失利,这三郡又落入敌手,在第二次北伐战争中,诸葛亮无功而返,因为曹魏那边出了个司马懿,两边陷入了长时间的鏖战。

到了最后诸葛亮只能下令撤军,初次的北伐战争的成功是因为蜀汉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攒足了实力,初次北伐战争后,蜀汉的国力降低,在随后几次的北伐战争中,仍然没有取得成功,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直接致使了蜀汉国力的下降。

在马谡失掉街亭之后,北伐战争的输运粮草道路被切断,这是北伐失利的问题所在,在街亭一战中,蜀汉丢失了约5万兵马,此外还有马谡丢失的了3万大军,其间还包括了高翔的1万大军,在第二次北伐战争期间包围了陈仓,此时这才让蜀汉大军有了胜利的希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的北伐战争中,蜀汉歼灭了曹魏大将王双,在第三次北伐战争中,诸葛亮派陈式占据了武都和阴平,最终成功获得两郡,在第四次北伐战争中,汉军围住了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前来支援。

在这场战争中,曹魏大将张郃被击杀,在此次战役中,曹魏的损伤巨大,到了第五次北伐战争,诸葛亮在五丈原成功出兵,两边对峙了数日,最后以诸葛亮的去世而结束,在此次战役中,蜀汉损失了11位良将。

对于这点资料记载了“赵云、马玉、阳群、白寿、丁立、阎芝、刘郃、邓铜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青羌、无前、賨叟、突将、散骑、武骑一千余人。”加上战后被斩的马谡、张休、李盛3将,在北伐战争中,蜀汉一共损失了11位良将。

这样的损失给蜀汉造成了灭绝性的打击,也让蜀汉走向了灭亡,然后在加上诸葛亮逝世,刘禅又宠信小人,结果蜀汉成了第一个被灭亡的诸侯国,可以说,诸葛亮的病逝间接的致使了蜀汉的灭亡,由此可见,北伐战争的弊大于利。

以上是我的个人分享,谢谢大家!


农村孙哥


诸葛亮北伐,也完全是为了实现刘备救复汉室的遗愿。刘备是汉室后裔,在他生前,立志要消灭曹魏政权,复兴汉室。可是他这个宏愿未及实现便死去了。临死之前,他把诸葛亮召到永安宫托孤“属以后事,谓亮目:‘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 国,终定大事’”。所谓“终定大事”,即是最后一定能消灭曹魏, 恢复汉室统一天下。诸葛亮当即涕泣表示,愿“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后来,他出师北伐前夕,在给后主刘 禅的《出师表》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 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 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具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 忠陛下之职分也”。可见,诸葛亮北伐,也是为了实现刘备复兴 汉室的遗愿。

  

  在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发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乃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蜀军先后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五次北伐,虽然蜀军战果颇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军;而曹魏也曾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后,向蜀汉发动过反击战,但因受蜀汉地形、天气影响而退军。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军第五次北伐。在渭水五丈原,与曹魏大将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僵持不下。

  诸葛亮选择先取陇右的确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因为第一次北伐,基本上已经占领了陇右的绝大部分城池,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那么陇右其余城池,根本抵挡不住蜀军。只要再攻下郿县,就可以直接攻占长安!那么诸葛亮的北伐之战可以说是已经胜利了!

  至于后来几次北伐,为什么不再出兵子午谷偷袭长安。

  原因那就更简单了,因为自从第一次北伐后,曹魏已经感觉到孙吴看起来强大其实是"只没爪牙的老虎",只要派大将守住寿春,就可以把孙吴牢牢的压制在长江以南,曹魏的长江之北的土地根本不必忧虑(事实证明,这策略完全正确!孙吴政权从建立到灭亡,从来没有占领过长江以北的土地)。

  相反曹魏原本认为是"可爱小猫"的蜀国(夷陵之战后,蜀国兵寡将少,国力大损)却给曹魏打了重重的一拳,如果不是马谡无能,差点就让诸葛亮占领了长安!

  这一拳把曹魏的满朝文武给打醒了,从此曹魏的重点防御对象从原来的孙吴变成了蜀汉!魏蜀两国之间的险要关隘,曹魏皆加强防御,并派出大将把守(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就被陈仓守将郝昭给抵挡住了),当然,那条可以直接攻打长安的子午谷,也被重点把守了。)

  诸葛亮正欲屯田久战,但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诸葛亮死后,蜀军全军退回汉中,至此历时6年之久的五次北伐结束。

  日后姜维也曾经数次北伐,但也以失败告终。



张文才天若有情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生于181年,卒于234年。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刘禅。为完成先帝刘备遗言,光复汉室,208年春至234年冬,诸葛亮用7年时间先后5次北伐曹魏,但都以失败告终。

5次北伐,可谓损兵折将,那么诸葛亮最主要失去的是什么呢?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失去了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最佳时机。刘备一直自称为汉室正统,一生以光复汉室为己任。夷陵之败后,刘备在病中仍念念不忘。弥留之际不仅托孤给诸葛亮,也把光复汉室的任务交给了他。这时的蜀国国力较为强盛,也无外忧,正是一统中原的好时机。诸葛亮北伐失败,在五丈原病逝后,蜀国继任者姜维等无论计谋、胆略均无法与诸葛亮相比,光复汉室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二是国力逐渐衰退。蜀国在三国中本身力量最弱,全国仅20多万户,一百多万人,而军队却有18万之多。如此小的国家支撑这么多的军队,百姓可谓苦不堪言。5次北伐时情况还好一点。诸葛亮去世后又继续北伐,消耗大量物力、财力,国力越来越难以支撑。

三是引发内部矛盾。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蜀国内部矛盾凸显,反战派越来越多。二次北伐时,诸葛亮又上表,目的就是告诉大家,北伐乃先帝遗言,并非我诸葛亮一意孤行,以图压制不同的声音。诸葛亮死后,刘禅昏庸无道,重用宦官,搞得人人自危。

应该说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已经给蜀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这也许是诸葛亮没有想到的,也是诸葛亮失去的最主要的东西。





鱼头聊史


诸葛亮北伐失去的不仅是能征善战的武将,最主要的失去了与魏国抗争的机会。蜀国地小人稀,人才凋零,且蜀道难行,物资匮乏。本身国力上处于劣势,,内部集团分化,各种矛盾曾出不穷。因此需要也必须北伐来转移内部矛盾。常年征战,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国力已经大不如前。魏国则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当时的经济最繁华地区,且人才辈出。诸葛亮北伐失败,虽然魏国遭受了损失,但恢复能力是蜀国比不了的,且差距越来越大。造成了诸葛亮死后,蜀国越来越难以抗衡魏国的局面。



江湖浪荡客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向诸葛亮托孤以后,蜀汉这个大机器便开始诸葛亮开始主导运转。从这以后的十一年里,诸葛亮作为蜀汉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发起了五次北伐,在这其中损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十一名大将。

蜀汉的“五虎上将”时代结束诸葛亮之所以北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看到曹魏继续得以发展。曹魏占据人口最集中、产量最集中的北方之地,而蜀汉只有巴蜀这种险要之地,粮食与人口都不够。如果往下拖,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差距,势必拉大,他想趁着两者实力相当,发起北伐。但他的这种迫切心理,被敌方看清了。五次北伐,对方全是被动应战,靠着消耗战,守而不攻。在这期间,蜀汉损失的这些将领,全都是年轻一代的精英将领,在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军中青黄不接。





我爱看电影宝宝


看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死的11位大将是谁,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

诗圣杜甫曾作诗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引起无数后人共鸣。众所周知,此言歌颂的是,三国时期蜀汉阵营的丞相诸葛亮。诸葛亮自公元208年出山,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立志助刘备恢复汉室,就算刘备去世,他也没有放弃,而是五次北伐想让蜀汉入主中原。不过拼尽全力的奋斗,换来的不一定是成功,五次北伐全部失败,诸葛亮也被活活累死。

后面的4次北伐,其实都不如第一次北伐时取得的战果慧硕,因此有人提出,如果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马谡没有失守街亭,或许他能够取得成功吧?毕竟那一战打的如此顺利。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有势在必得之势,动用了近十万大军,要知道当时蜀国上下也就十二三万兵力的样子。此时的诸葛亮手下,赵云还在,文臣武将极多,南方孟获又归顺朝廷,没有了内忧,诸葛亮倾巢而出。曹魏猝不及防,只能抽调出六万大军应对。诸葛亮声东击西,事先扬言走斜谷道取郿,派赵云邓芝率一万兵设疑兵,吸引魏军大将曹真部的重兵,自己则亲率九万大军攻祁山。

此次北伐打的非常顺利,赵云,邓芝作为北伐先锋,斩了韩德父子三人,诸葛亮两军阵前骂死魏国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维,上圭,安定等处都望风归降,蜀军直指长安。随后又有上庸孟达准备背叛魏国,可以说,诸葛亮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几率最大的一次。可是在最重要的战略位置街亭,诸葛亮没有任用魏延、吴懿等名将,而启用了好谈而无实战经验的马稷,结果三万大军被魏将张郃击溃,只剩下了两三千人。

为了保险起见,诸葛亮则选择了退兵,可以说第一次北伐失败,主要就是诸葛亮错用人,诸葛亮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回去向刘禅上表说自己因识人不清,用人不明,导致街亭失守损失惨重,自请贬官三级。而后为了给所有人一个交代,诸葛亮“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光战后蜀汉就损失了3员大将,那加上这3人,第一次北伐蜀汉一共损失了几员大将?答案触目惊心:11人!

他们都是谁?《后出师表》里有一句话:“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 、阳群 、马玉 、阎芝 、丁立 、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自从诸葛亮到了汉中,折损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八员大将,再加上马谡、张休、李盛,共计11员大将!这对后期人才匮乏的蜀汉来说,是致命打击!

或许正是因为第一次北伐时,损失太大,诸葛亮才会感叹“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言说蜀汉精锐损失严重,诸葛亮也料到了凄惨的未来,无奈却悲壮道:“臣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一次北伐就到此为止了,有人欢喜有人愁。对魏国来说,收获最大的是陇西一带的汉族反魏力量都暴露出来了,三郡之乱不啻为反魏亲汉势力的一次武装大游行,也因此被曹魏连根拔起。对蜀汉来说,损失是难以承受的重,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读懂城市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不光是失去了11员大将,还失去了时机,每一员大将所产生的效应都会不同,而失去了之后,天时地利人都不在诸葛亮了,最后仙逝。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从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间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降蜀,关中震动,魏明帝曹睿亲自坐镇长安。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撤退并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此战过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将赵云贬为镇军将军,将马谡、张休及李盛处斩。

建兴六年(228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未能攻克,诸葛亮粮尽退军。魏将王双率骑兵追击蜀军,诸葛亮与之交战,斩王双。

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二郡,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出击,郭淮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此战过后,诸葛亮恢复丞相职位。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首次使用木牛运粮。诸葛亮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援救。李严运粮不继,诸葛亮粮尽退军。张郃追击至木门,诸葛亮与之交战,射杀张郃。此战过后,李严被废为平民。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首次使用流马运粮。诸葛亮出斜谷,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僵持达百余日,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由于多次因粮草不继而退兵,因此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冬,诸葛亮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谥号"忠武侯"。至此武侯北伐结束。





土土耳总


我觉得失去了元气,刘备占领四川后,先是征战汉中,之后征战东吴,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掌管蜀汉政权,平定南方之后发动了对曹魏的战争,六出祁山,接着姜维九伐中原,连年征战,说穷兵黩武都不为过。再好的经济基础也禁不住这样折腾啊,最后就是元气大伤,这期间战争有胜有负,无论胜负都让蜀国付出巨大,人员上的和经济上的损失不计其数。

后来邓艾奇袭成都一战定乾坤,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如此顺利?还不是蜀国连年征战,内部空虚,让邓艾有机可乘。诸葛瞻绵竹之战,兵败身死,除了他指挥失误之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蜀国兵源枯竭,人马均在要塞防守,内部连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都拼凑不出来。诸葛瞻带去的部队(成都禁卫军的全部),人数虽多,但是野战能力极差,一仗就被对手全歼(我猜想当时的成都禁卫军就是一群老弱残兵)。人们还怪罪刘禅为什么直接投降,成都连兵都没有,你难道让妇女儿童去和武装到牙齿的魏军作战?除了送死以外没有任何意义。

连年征战,还导致蜀国人才凋零,大量劳动力被征调,生产力肯定受影响,导致物质财富匮乏,经济发展受损,人们生活水平下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荒废,最后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诸葛亮之后,蜀国就剩下一个姜维,而曹魏那边除了司马懿,还有郭淮,邓艾,钟会,羊牯数不胜数的人才。正因为如此,蜀国后期在政治和军事各个方面犯了一系列错误,导致曹魏趁虚而入。

诸葛亮五次北伐,对于曹魏的打击,也就是伤及皮毛,而蜀国的损失则是伤筋动骨,原因就是双方实力差距巨大,就算是局部的胜利也是得不偿失,毫无意义,导致后来引火烧身(蜀国第一个被灭亡的)。有人解释连年征战是必须的,不这样蜀国就会内乱,我觉得这种说法很牵强,解释不通。蜀国的军事实力打东吴都不行,打实力更强大曹魏更是以卵击石,当时曹魏实力如日中天,稳定北方,连辽东都被平定了,对付南方的东吴和西蜀可以说绰绰有余。这时候蜀国想联合东吴这个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盟友打曹魏非常不明智,甚至是愚蠢。

正确做法就是交好曹魏和东吴,以北面的秦岭和巴山的天险作为战略纵深,正常情况下曹魏毫无办法。东面以长江三峡为屏障,东吴也是望峡兴叹,经营好四川和云贵,等待时机,有些事情不是一代人和两代人能够解决的,只能让时间去解决。在天府之国蓄精养锐,发展生产,培养人才,自古两川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司马懿家族,第三代就狗屁不是了,晋惠帝何不吃肉糜,八王之乱,之后五胡乱华。中原大地生灵涂炭。此时如果蜀国能够出兵完全可以匡扶华夏。有些事情真的是急不得。


钢铁侠舅舅592


战争就有伤亡,没有什么理由,战场上刀光剑影,刀枪剑戟、强弓硬弩,生死都是在刹那间!

当然也有策略上指挥不当,而诸葛亮喜欢以少胜多,诈败引军深入、巧设疑兵等都是会因为人少而死掉一些部将!

其实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这些道理是事实,战争是残酷的,所以人类喜欢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