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30,不考慮單親家庭的男的”

《中國式相親》最臭名昭著的一期節目裡,一對父母堅決不允許自己的女兒,給另外一位男嘉賓留燈。父母嫌棄的理由不是男嘉賓沒事業沒錢,也不是男嘉賓長相醜陋,而僅僅只是因為他來自於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的孩子低人一等,是再常見不過的事。生活中你不難聽到這樣的議論,“她是單親家庭的啊,怪不得她那麼玻璃心”,“他每天打架就是因為他是單親家庭吧,都沒人管教”,“單親家庭的小孩很難相處的,又自私又敏感”。中國的影視作品也往往將單親家庭的孩子,塑造成極端悲慘、沉默、抑鬱、叛逆,甚至無惡不作的形象。

然而,人們口口相傳的對單親家庭的固有看法有根據嗎?單親家庭作為一種家庭結構究竟對孩子有多大影響?父母到底應不應該為了孩子不離婚?

單親孩子,正常得很

西方世界已經對單親家庭研究多年。乍看之下,這些研究似乎都得出了統一的結論:單親家庭的小孩在各方面的表現都不如完整家庭的小孩。

例如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生活在單親母親家庭的學生,比和雙親一起生活的學生分數低了近14分,而與母親和監護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平均低10分;另一項統計也發現,雙親家庭孩子的平均高中輟學風險約為11%,遠低於單親家庭的28%。

“我女兒30,不考慮單親家庭的男的”

可是汗牛充棟的研究,並不能說明,單親家庭確實導致了孩子調皮貪玩、不學無術。美國的單親家庭通常比雙親家庭貧困,他們的孩子上不起好的公立學校,也住不起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社區。與上述輟學率對應的數據是,單親家庭的貧困率為26%,遠遠高於雙親家庭的5%。

在控制了家庭經濟能力這項變量後,之前的結論就顯得不那麼可靠了。生活在相似社區的254名黑人青少年,無論是單親家庭、雙親家庭還是重組家庭都不會讓他們更容易酗酒和輟學。因此,單親家庭這種家庭結構本身,並不是美國單親家庭孩子普遍表現糟糕的罪魁禍首。

“我女兒30,不考慮單親家庭的男的”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單親小孩往往都不是人們心目中貧民窟裡的“野孩子”。中國一項研究根據2010年、2012年和2014年三期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數據,對全國25個省的19986戶家庭進行了抽樣分析,結果與西方的經驗完全不同。

在大多數少兒發展指標上,中國父母離婚的單親家庭和再婚重組家庭的子女並沒有比父母婚姻完整家庭的子女表現更差。在學習努力程度、自覺性和自控性的得分上,離婚單親家庭子女稍遜於完整家庭子女,母親離婚單親家庭中的子女的確在煩惱時更容易找不到人傾訴。

但是在另一些指標上,如上輔導班、學習壓力、考入重點學校的可能性、教育期望上,母親離婚單親家庭的子女甚至比完整家庭子女獲得了更多的教育投入或者表現更好。

“我女兒30,不考慮單親家庭的男的”

至於人們質疑最多的越軌行為和親密關係上,單親家庭的子女與完整家庭相比並沒有顯著的差異。韓國電影《少年菀得》把單親家庭的孩子,描述為有暴力傾向。而包括《變形計》在內的電視節目也常常把“一個孩子很叛逆”和“他來自單親家庭”的畫面拼貼、對比以暗示單親家庭與孩子成長的因果關係。但是,這些都不符合事實。

“我女兒30,不考慮單親家庭的男的”

不同於美國單親家庭與貧困之間的強綁定關係,中國的離異家庭之間的經濟能力差異大。有相當一部分離婚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較高,數據顯示,母親單親離婚家庭的平均社會經濟地位甚至要高於完整家庭,其經濟實力和文化資源一定程度上能夠削弱離婚對子女帶來的負面影響。

事實上,中國的離婚在城市比農村更普遍;離婚風險反而在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群體中更高,比如當母親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或者收入更高時,這些母親更傾向於離開糟糕的婚姻,獨自撫養和教育孩子。

由此看來,市面上關於單親家庭的說法大多都是並沒有根據的偏見。至少在中國,單親家庭的孩子和其他家庭的孩子沒有什麼不一樣。

單親孩子有人格缺陷嗎

人們對單親家庭的偏見背後隱藏著這樣一套邏輯:無論一個人身上有什麼樣的毛病,自私也好,衝動也好,這一定是他父母的錯,是他家庭的錯。

然而事實上,人格特質形成之複雜超乎他們的想象。在人格養成的眾多因素中,單親家庭所代表的家庭結構在其中的影響,要出人意料的小。

“我女兒30,不考慮單親家庭的男的”

那些讓人聽起來不太愉快的如攻擊性、抑鬱、衝動等人格特質究竟是由什麼造成的呢?

雙生子研究是比較可靠的行為遺傳學研究方法。它的優勢在於可以將纏繞在一起的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剝離開,從而判斷二者各自對人格特質影響的比重。

同卵雙生子的遺傳結構完全相同,異卵雙生子卻只有50%左右的遺傳結構相同。那麼,如果同卵雙生子在不同環境中生長髮育,我們就可以去分析環境對人格的影響;如果異卵雙生子在同一環境中生長髮育,我們就可以去分析遺傳因素對人格的影響。

《自然》一項總結了1948年-2012年發表的2748個出版物、包括了1455多萬個雙生子數據的元分析表明,在所有人格特質中,遺傳力佔到49%。這項分析涵蓋了中國、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的數據,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遺傳力在人格特質的形成中率先佔據了將近一半的比重。

“我女兒30,不考慮單親家庭的男的”

包括抑鬱發作、由於吸菸和酗酒導致的精神和行為障礙、焦慮症在內的種種表現很可能在你出生時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加拿大一項研究用123對同卵雙胞胎和127對異卵雙胞胎對NEO人格量表測量的包括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和責任心五個維度進行評估後發現,它們的遺傳影響分別為41%、53%、61%、41%、44%。

你是否容易焦慮、憤怒、抑鬱或者衝動,你會不會更加自信和好奇,你對美學和價值觀感知能力的強弱,你能否信任他人,願不願意利他,還有你能不能勤勉和自律,在很大程度上早已被寫進了你的基因。

剩下的一半的確和後天環境有關,然而當中單親家庭的影響微乎其微。

後天的環境可以大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共享環境,指的是家庭的總體環境,如父親的總收入,也包括你是單親家庭還是完整家庭;另一部分則是非共享環境,指的是兄弟姐妹間的經歷差異,可以是同一個家庭中父母對兄弟姐妹的差別待遇,也可以是你們相處的不同的朋友,遇到的不同的老師、同學,甚至是你所經歷的獨一無二的意外。

“我女兒30,不考慮單親家庭的男的”

研究發現,共享環境在影響人格特質的因素中佔比不超過10%,而總體遺傳效應占到30%-50%左右,而最大的影響來自於非共享環境和誤差。

哪怕在這10%的影響中,消極影響也不應該讓單親來背鍋。兄弟姐妹共享的家庭環境對人格氣質的積極成分(如微笑或社交性,以及可安撫性)有很顯著的影響,對兒童的消極成分(如害怕、異怒性)卻影響很小。如果非要談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消極影響,非共享環境才是關鍵。研究表明,人格特質的消極成分更多是由於非共享環境造成的。

非共享環境裡父母參與的部分主要是父母對兄弟姐妹的差別待遇。是否被父母用溫暖的有回應的方式對待,會影響子女能否在家庭中獲得安全的情感依戀、較高的自尊感等。比起兩個對自己漠不關心的父母,或許孩子寧可選擇哪怕只有一個但是卻願意注意、關愛自己的爸爸或者媽媽吧。

“我女兒30,不考慮單親家庭的男的”

爸爸媽媽,為了我好,離婚吧


儘管關於單親家庭的說法往往很扯,還是有許多父母堅持,在孩子成年之前,哪怕他們的婚姻早已成為墳墓,都絕對不能離婚。可是他們沒想到,當婚姻出現重大問題,不離婚反而會害了孩子。

父母離婚對年幼的孩子可能確實會造成短暫的衝擊,然而正如前面所說,離婚這件事本身的影響極其有限。與其說是離婚影響了孩子,不如說是離婚後的一系列變動和外部的非共享環境影響了孩子。

更重要的是,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從來就不能一概而論。對上海500名離異家庭子女的數據分析表明,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離婚家庭子女都存在學業、品行、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的問題,有相當比例的孩子自理能力和適應性比一般孩子強。

“我女兒30,不考慮單親家庭的男的”

比起父母離婚,身處一個充滿了矛盾和衝突的完整家庭對孩子才是更大的災難。中國的數據表明,父母吵架次數越多的家庭,子女自評的優秀程度和學業表現較低、學習的努力程度也較低、考試成績排名進入班級前10%的可能性較低、抑鬱程度和風險更高。

這很好理解,如果父母每天都在衝突,他們哪裡有時間關注孩子與誰在一起呢?如果孩子有煩惱,他怎麼會願意和兩個充滿戾氣、怒氣衝衝的大人傾訴呢?沒有人能保證對彼此惡語相向的父母不會也同樣對孩子口出惡言。


“我女兒30,不考慮單親家庭的男的”

儘管家庭並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但這不意味著父母可以為所欲為。只不過,父母需要擔心的並不是單親還是雙親,而是他們究竟能向孩子投入多少情感。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當父母吵架時,兒童會覺得非常苦惱,家庭中持續的爭吵也可能會使兒童與兄弟姐妹、同伴的關係變得更加敵對和富有攻擊性。縱向研究也表明,即使在控制了兒童早期處理問題的能力水平後,父母衝突持續時間和婚姻不和諧程度的增長仍可以預測兒童和青少年的攻擊行為和其他問題行為的增加。

有一件事可能比較出乎人們的意料。父母面對衝突時的冷漠和互不理睬比爭吵本身更能預測兒童未來的問題行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對彼此傷心失望的父母更可能對自己的孩子也變得情感缺失。也就是說,他們會減少給孩子的溫暖和支持,忽視孩子,對他們冷淡、漠不關心。

“我女兒30,不考慮單親家庭的男的”

所以啊,與其強行追求家庭結構的完整,不如干乾脆脆地離婚,讓硝煙遠離孩子,也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給予他們更多的注意力和關愛。

沒完沒了的吵架,不如離婚;沒有盡頭的冷戰,也不如離婚。

單親家庭自身並不存在顯著的內在缺陷和功能障礙,那麼究竟是什麼在傷害單親家庭和孩子呢?恰恰是社會對傳統家庭的執念和基於執念生髮出的對單親家庭的歧視、對單親家庭小孩的孤立和排擠。

為什麼在澳大利亞、比利時、丹麥和荷蘭這些單親家庭佔比較高的國家單親家庭的孩子成長得比較好呢?因為當所謂的非傳統家庭形式越來越普遍,單親家庭就更不容易受到敵對環境的侮辱。因為單親家庭越來越常見,社區和學校也逐漸學習到了應該如何扶持和尊重非傳統家庭。

生在單親家庭不應該成為一個孩子的原罪,他們沒理由因為只有爸爸或者媽媽就要承受來自周圍人的惡意或憐憫。每一個人都是完全不同的個體,如果一個人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為什麼你偏偏要用刻板的標籤去評判他而不是去真正地瞭解他呢?在這一點上,不僅單親家庭,很多事情都如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