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82歲老竹匠手工編織這種老物件,一天掙20元,不想讓手藝丟失


週末,攝影師在河南省魯山縣農村,見到一位老人在用竹子編制一種小物件,經過詢問得知,這種小物件名字叫做娃娃籃,聽起來就和小孩子有關。在六七十年代,人們物質匱乏,生活相對不很富裕的情況下,在豫西農村有這樣一種風俗,小孩子過生日的時候,外婆就會給外孫送去一個娃娃籃當禮物,小孩子會用這個小籃子當玩具,裡面還可以盛一些食物之類的東西。

目前,這編竹籃的手藝人稱竹匠,在農村也很少見了,費工夫,不賺錢。編制這種小物件很費事,準備工作時間長。從選原料、破竹披、浸泡、握籃攀、編制、收邊等,有十來道工序。圖為破好的竹披。

編籃子所需的竹披要在水裡浸泡,使其韌性更好,編織的時候竹披才不易折斷,一般竹披破好後要在水缸裡浸泡一週左右。

這是做好的籃攀,一般是從樹上採下來大約直徑15公分的枝條,柳條為最好,不過其他硬雜木也可以用,經過柴火燎燻加工而成型。

這位老人姓宗,今年82歲,農閒的時候在家裡編竹籃,然後批發給別人到市場或者集市上賣。他說,自己一天能編一個,賣20元錢。

這種娃娃籃是專門給農村兒童們定做的,過去大人出門或者下地幹活都垮個籃子,小孩好奇也鬧著要,後來竹匠們發明了這種兒童玩具。圖為編織好的籃底,老人測量大小。

娃娃藍,長度25公分左右,寬度20公分左右,底部是圓形的,大概直徑20公分,口部類似橢圓形。圖為老人在編制娃娃藍。

老人很健談,也很樂觀。三個子女都成家了,兩個在外面工作,老伴已經去世多年。老人不想麻煩子女,自己一個人生活。

老人說,編制娃娃藍一般一次準備10個左右的材料,分工序一個一個的集中加工,這樣能夠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兩週左右就可以把10個籃子編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