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乌江自刎,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耕读小栈


关于项羽的死,究其根本就两个字“面子”,“死要面子”这四个字用来形容项羽,是最贴切不过的。项羽也算是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至少在面对秦始皇游江的时候,敢说出“秦始皇可以被取代”这几个字的人,寥寥无几,而项羽算是其中之一。据史料记载,项羽此人力气非常大,能扛起几百斤重的大鼎,而且也很有才气,属于那种能文能武的汉子。

但是自古以来有句俗话叫做:一个好汉三个帮!项羽的才气和武力确实很强,同龄的许多人也都很怕他,甚至还被楚怀王封了个“西楚霸王”。然而,这一切的光环,全是建立在和平的基础上,毫不客气的讲,项羽只是个将才,而非帅才。统兵打仗是把好手,但如果自立一方的话,才能不足,需要谋士辅助。

谋士在每个时代都会有,可要找到一位能让项羽听话,能说得动项羽的,那可就太难了,毕竟纵观整部中华史,像诸葛亮那样的军师,也仅此一人罢了。著名的鸿门宴事件,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只要当时项羽不心软,挥剑斩杀刘邦,那基本上也就搞定了后续的一切麻烦。可偏偏项羽没有,在“英雄”两个字的制约下,还是把刘邦放走了。

倘若是两国交战,这种事发生在各自的将军身上,那么项羽的做法,肯定会受到不少好评,反观刘邦的“低头求饶”,也必然会落了己方的士气。然而呢,不论项羽也好、刘邦也罢,身份却是藩王,还是有能力称帝的藩王,那结果就不一样了,与放虎归山有何区别?因此项羽的所谓“英雄做法”,转眼间就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心软可不是一个帝王应该有的,试问历朝历代的开国君主,哪一个是心慈手软之辈?刘邦虽然丢了一时的面子,可换来的却是一世荣华。反观项羽,本来在兵败之后,完全有机会逃走,结果就因为好面子,为了所谓的“英雄气概”,直接自刎在了乌江边上。所以说压死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面子。凭借着项羽的影响力,即便当时输了,只要肯放下一时的尊严,携带虞姬逃走,事后未必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文史潇湘阁


如果项羽因为失败而死的话,那垓下之战被十面埋伏,几十万大军被人刀劈斧砍杀了个精光的时候他早就应该自杀。何必又要突围,跑到乌江边再自杀呢?总不会是为了找一个背山面水的千年吉壤吧?

项羽一生70余战,杀人无数,心智坚如铁石,怎么会为了一败而自杀呢?所以项羽乌江自刎,肯定是最后发生了击溃他心理防线的一件事。而这件事的主人公有2个:乌江亭长,吕马童。

小人物改变了大历史

我们细细的说

1.项羽在自杀之前将他的乌骓宝马给了乌江亭长。这就拔掉了老虎嘴中最锋利的一颗牙。

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在沙场百战百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有一匹宝马——乌骓。

此马日行千里,所向无敌。当项羽跑到乌江边上后,他那时身边有26个人。乌江亭长对项羽说:

只有我有船,你赶快坐船逃跑,追兵到了之后他就没法追了。

这句话从表面上来看是为项羽好,这是要救项羽的命。可是如果我们往深了去想的话,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语言陷阱,因为亭长前面还有一句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十数万人。也能称王”

请大家一定不要忘了,项羽在鼎盛的时候,光手下的士兵就有几十万,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可现在亭长却对项羽说,你跑吧,跑到到江东去,那也能当个小王。有几十万人供你使唤,你也能荣华富贵。

这无异于狠狠的闪了项羽一耳光。(因为他的潜台词是你这个败家玩意儿,几十万兵被你败光了,现在灰溜溜的准备跑回江东,你好意思吗?)

所以才有了项羽后面的话: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既然不想跑了,又不忍心把马杀了,那还不如做个人情,于是项羽将他的乌骓马送给了这个乌江亭长,自己率领剩下的26人在江边徒步,手持兵器等待追击而来的汉军。

马上的项羽是天下无敌的,以伤亡两人的代价杀了汉军几百骑兵。就这样汉军还抓不着他。

马下的项羽是英勇盖世的,就算他徒步力战,也能杀几百人。可是他跑不掉,最终会脱力而死。

2.吕马童,这个项羽的故人,用项羽的身体获得了他的家族七世的荣华富贵。

项羽是自杀的,自杀前杀了追击而来的数百汉兵。当他看到老朋友吕马童的时候,他决定自杀。

原因有两个:

1.当时刘邦下重赏:能杀了项羽,赏千金封万户。

2.这个吕马童是项羽的老相识。

史记记载:“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这里面有一个不曾表述的细节:当时项羽步战已经杀了几百人,自己身上也被砍了好几十刀,正是油尽灯枯的时候,而围困他的汉军依然有好几千,项羽怎么就能在几千人中一下子发现这个熟人呢?那只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人真跟他真的很熟。


项羽本来已经精疲力竭(前一天晚上打了一夜,第二天白天打了一白天),杀死了几百骑兵和几百步兵。身上又受了十几处伤,已经是离死不远了。

这个时候看到自己的一个很熟的熟人,那还不如临死之前做件好事,用自己的人头给自己的朋友换一世荣华富贵。

前面说到,他已经将自己最真爱的乌骓马送给了乌江亭长,现在他又决定将自己的人头送给自己的老朋友。他心爱的女人——虞姬,也在头天晚上自杀了。自己最后的26名骑兵也都战死了。项羽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

与其说他是自问而死,不如说他是心碎而死。都说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压死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一个字——情。

项羽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所以他选择自杀。把遗体捐献给朋友。


少校柳下惠


项羽是一代霸主,在秦末汉初的风云时代,项羽可以说是所向披靡,用楚国诸老将的话说:“项羽为人僄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可见项羽的厉害。那这么厉害的人物何以在四年的时间里兵败身亡,用项羽自己的话说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认为是老天要亡他,并不是他用兵用不的不好,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以至于他最后在乌江自刎呢?

个人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的从项羽本身说起,首先项羽他本人小时候不爱学习,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可见项羽自小不喜欢学习,不管是读书、练剑、还是学习兵法,都没有深入去学习,只学了个皮毛就觉得自己会了而不学了,用我们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满瓶子不响,不瓶子咣当。

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对待事物的认知,只会停留在肤浅的物质表面,而不会去深入了解,比如陈平、韩信等当时那么多人去投靠他,他却不能很好的人尽其才,使得这些人投靠刘邦,把自己打的落花流水,在一个就是项羽打仗屡屡冲锋陷阵,自己冲在最前面,打了胜仗功劳功劳是自己的,和别人没有关系,即使有些仗是别人打的,盖赏赐的时候又是抠抠掐掐,舍不得赏赐别人,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你项羽都不愿意赏赐别人,别人怎么会舍得给你卖命呢?这点刘邦比他大方。

其二就是,从吴中带出来的人马起初和项羽关系不大。最初是吴中百姓看中项梁的为人,他在吴中给别人主持婚丧嫁娶等事宜,因此在吴中一带有点名气,当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至吴中时候,一些有志之士觉得是反秦的好机会,就开始密谋举兵,鉴于项梁才能及他父亲项燕,项家几代人都是楚国的大将军,这支起义部队就有项梁率领,随着局势不断有利于起义军,项梁的队伍也是越来越大,吸引了跟多人才前来投靠,范增就是其一,而这支队伍的壮大到这个时候,还和项羽是没有多少关系。

后来,为了更好的聚集各方诸侯推翻暴秦,项梁听取范增的建议以楚国为旗号,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激起人们对秦国困死楚怀王的恨意,而在后来的战役中项梁战死定陶,这支起义军的实际权力落到了宋义手上,在巨鹿之战时,项羽不满宋义坚守不出,见赵国死而不救,愤怒的杀死宋义,傀儡熊心感到害怕封项羽为上将军,这时候的项羽才真正掌握项梁这支队伍的权力,而在巨鹿之战击败秦军章邯,一举成为整个起义军的实际上的领导人。

第三个就是,项羽妇人之仁和轻信别人,在鸿门的时候项羽本就和范增商量好了要杀刘邦,可就是因为他叔父项伯帮助刘邦,丧失了一举杀掉刘邦的机会,虽说在后来的荥阳之战时,也有机会杀刘邦,但那是两军对垒保护他的人也多,让他有机会乘着晚上逃出,再后来的鸿沟议和的时候,陈平以计谋故意慢待项羽是使者,使项羽误以为范增和刘邦早有勾结,曾而离间范增和项羽的关系, 造成范增离开项羽军营,以至于刘邦听了张良的话,背叛鸿沟协定,乘项羽没有防备范增又被撵走,且人困马乏,一举将项羽逼到垓下,最终在只能率领一百多骑突出包围,在乌江自刎身亡。

最后就是,项羽在乌江边并非没有生路,而是自己愿意去死,项羽在到乌江边的时候,乌江亭长停船在哪里等他,让他渡江,以江东为根据地,在谋发展。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史记·项羽本纪》

而项羽笑笑说,是天要亡我,我为何要渡江,且带出来的江东子弟无一人生还,都在乌江以西,纵然是江东父老可怜我,,我也没脸见他们,就算他们不说我的内心不感到惭愧吗?于是把他的座骑送给了亭长让逃生了。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综上分析,虽热项羽本人不好学,不善于收拢人心,甚至还有点抠门,但是他很讲义气,不管是对自己的人马还是刘邦的人马,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史记·项羽本纪》可见他最后不好意思面对父老乡亲,选择自刎而死,让那些曾经更随他的兄弟,可以去刘邦哪里邀功封侯,并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倘若这个人是刘邦被项羽逼入绝境,他一定会渡江逃跑,而不是自刎让兄弟去邀功。


麇子文史


我还是觉得回答问题以简洁为最好,不要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因为不是谁的字多谁就正确。下面回答问题: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当时的形式,项羽当时到乌江旁边其实是准备过江的,但是到江边发现只有一条船,而项羽身边还跟着20多个士兵,堂堂西楚霸王,断不会抛下兄弟独自逃生。所以就只剩下一条路,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兄弟再杀回去,返回头又杀掉上百个追兵,身上也受伤十几处,这时他看到了原来给他喂马的马童,叫吕伯之,这个人已经投靠刘邦了,项羽就和他打招呼说,这不是老朋友吗,这个吕马童不敢看项羽,把脸转过去,告诉旁边的汉军中郎骑王翳说,这个就是项羽。看到原来跟着自己的人背叛自己,到此项羽才真的心灰意冷,他说,我听说刘邦千金买我的头,还封万户侯,今天我就送给你们了,说完就自刎了。所以啊,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吕马童吕伯之,如果不是看到这个人,霸王会最后会战死而不是自刎。





東山客


西楚霸王乌江自刎,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一代西楚霸王项羽,尽管在秦末战乱中功绩不菲,最终却落得乌江自刎。那么,使得西楚霸王乌江自刎的最后一根稻草究竟是什么?

秦末乱世,楚汉争雄中的一代霸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秦王嬴政,这位气吞六国的千古一帝或许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亲手创立、意图流传千年万世的大帝国,将在3年后灭亡。秦始皇驾崩后,胡亥在赵高的密谋下,密谋杀兄扶苏,而后登基继位,史称秦二世。之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在秦末战乱,逐鹿中原的各支力量中,经过一番征战沙场之后,最有能力问鼎咸阳的部队只剩下了两支:项羽和刘邦。西楚霸王项羽出身楚国贵族、名门之后,他气度非凡、能力超群。而汉王刘邦则是平民出身、沛县亭长,属于不学无术、地痞无赖之类人。然而,此后经过几年的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错综复杂的斗争之后,楚汉相争却最终以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刘邦创立大汉帝国而结局。

在后世很多人的观念中,认为项羽属于悲情英雄,是那种“把一手好牌打烂的人”,他们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过于重情、过于心软、过于好面子等等。总而言之,很多人认为,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就是因为他做人做事毫无底线。

所谓项刘之争,无非是君子斗不过小人。

那么,实际情况是这样吗,项羽到底为什么失败?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又是什么?

一代西楚霸王,项羽究竟为何失败!

如果说谁比较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除了自己的亲人朋友之外,恐怕就只有自己的敌人比较了解自己了!如果要了解项羽失败的理由,可以从他敌人对他的评价入手。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作为“国士无双”的一代军神,韩信对于项羽的评价自然不乏可取之处。“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时人们对韩信的评价,从军事谋略或者智实战指挥方面看韩信,我们自然只有膜拜的份。起初韩信投奔的是项羽,因未得到重用,才转投刘邦。上面这段话,也是韩信和刘邦初次见面时对项羽的评价,突出表现了项羽的特点:虚伪,妇人之仁!

同样,对西楚霸王做出评价的,还有后来的大汉丞相陈平。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史记·陈丞相世家》。

陈平作为开始投奔项羽,而后转投刘邦的一批谋士,对于项羽的评价其实已经相对公允。但他也认为项羽虽然也尊重人才、恭敬爱人,所以一开始会吸引有很多人来投奔他。但尽管项羽也重赏有功之人,却无法留不住真正的人才。

西楚霸王项羽为何失败,首先是有多方面原因存在!

首先就是任人唯亲。项羽所重用的人,很多是是项家自己人或者老婆家的亲戚。尽管这些人确实很多有才能,但却并非都是人才,依旧会有诸多酒囊饭袋之徒身居要职。正因为如此,导致项羽队伍中的那些国士无法发挥作用,如韩信、陈平等人都不得不离项羽而转投汉王刘邦。

其次,项羽很容易受人蒙蔽。作为一代枭雄,霸王项羽自然也懂得求贤任能的道理,而且手下也有如范增这样的大才。但因为自己身边的要职很多都被亲戚把持,而这些人很容易受人蛊惑。如项伯竟然在鸿门宴一事中,受到刘邦一方的蛊惑,继而保护汉王。项羽的一些亲信,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有时自然会排挤人才,久而久之,项羽手下的人才就超饿越来越少。

除此之外,项羽疑心太重。

“羽,以诈兴者也;事怀王而弑之,属宋义而戕之,汉高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艾掠夺之。积忮害者,以己度人而疑人之忮己。轻残杀者,大怨在侧而怨不可狎。左顾右盻,亦唯是兄弟姻党之足恃为援。”—王夫之《读通鉴论》

项羽之所以重用项家人和亲戚,原因是他不敢随便相信别人,因为项羽的发家和刘邦相比,同样都是靠阴险狡诈而发家的。项羽本是楚怀王的臣子,结果杀了怀王;本是宋义的属将,结果杀了宋义。怀王与群臣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结果刘邦先入关中,项羽却与之发生围攻。诸侯田荣率众投奔项羽,结果在后来被残忍杀害。尽管刘邦也会杀人,但并不经常随意残杀别人。项羽的行为,自然招来很多人的怨恨,导致人才流失!

还有就是项羽的烧杀抢掠,使他大失人心!刘邦率先攻进关中后,之后是如何做法呢?安抚百姓人心,同时废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与百姓约法三章。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所以刘邦攻下咸阳后,汉中百姓生活很快就平复下来,汉军可谓是仁义之师。汉王的仁义之举,也导致秦人对刘邦的所作所为反响热烈,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那之后进入咸阳的西楚霸王项羽是怎么做的呢?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屠城、杀降,烧秦宫,抢劫财产和妇女,项羽自称“义军”,为的是“诛暴秦”,可是此举却比大秦更残忍野蛮!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西楚霸王的所作所为,大失民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的天平已经偏向,尽管此时实力相差悬殊,但项羽的失败已经在酝酿

综合来说,项羽目光短浅,建都彭城,只为富贵归乡;暴躁残忍,烧杀抢掠,早已大失民心;妇人之仁,优柔寡断,多次丧失掉能打败刘邦的机会;刚愎自用,嫉贤妒能,导致很多人才纷纷离开了他。诸多原因的结合,最终酝酿了项羽最终的失败!

公元前202年12月,汉军以韩信为帅,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围项羽于垓下。汉军夜间四面楚歌,楚军士气崩溃。项羽率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后来汉军追击,仅有二十八骑致死追随。西楚霸王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

大势已去,注定被压垮的命运!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垓下一败,西楚霸王项羽其实早已大势已去,尽管后世很多人觉得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东山再起。但即使回到江东,对于西楚霸王来说也没有什么价值!就算如愿回到江东,其结局也无外乎以下几种。

一、困兽犹斗,最终自刎。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正月,虏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

如果西楚霸王项羽成功渡过乌江,很大可能会和秦将章邯的结局类似,组织力量迎战刘邦的汉军,结果不敌败走;再度组织力量对抗汉军,再次失败,最后负隅顽抗,被四面围攻,守将降,项羽自杀。

二、依附诸侯,难受其辱!

陈余因悉三县兵袭常山王张耳。张耳败走,念诸侯无可归者,曰:“汉王与我有旧故,而项羽又强,立我,我欲之楚。”甘公曰:“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东井者,秦公也。先至必霸。楚虽强,后必属汉。”故耳走汉。汉王亦还定三秦,方围章邯废丘。张耳谒汉王,汉王厚遇之。

如果项羽渡过乌江,或许会如同常山王张耳一样,依附与仅存的其他诸侯王。然而接着就会发现,楚地大多已被汉军拿下,自己曾经经营的人脉、威望,也会不断流失,最终与诸侯内乱,结局再逃不出一个亡字!

三、四面奔逃,难逃一亡!

田荣乃自立为齐王,尽并三齐之地。项王闻之,大怒,乃北伐齐。齐王田荣兵败,走平原,平原人杀荣。

楚汉相争之际,齐王田荣兵败之后一直逃跑,但终究难逃一死!霸王项羽即使渡过乌江,有一郡之地,霸气犹在。即使他组织军队抵抗汉军,作为军神的韩信也不会给他休整的机会,只会让他一再兵败,最终被韩信所败,楚地遂定。

四、兵入蛮荒,复国难望!

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余人走江南。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

毫无疑问,即使项羽渡过乌江,回到江东,在汉王刘邦强大的军事压力以及军神韩信的高超指挥艺术下,也不得不再次奔逃。而此时,或许天下大部分地区早已安定,项羽不得不率领残余势力继续向南,甚至可能会与南越赵佗等人发生矛盾,凭他的残兵败将,再加上南方并未开发,将士受瘴气影响,对于项羽来说,也是几乎毫无胜算,最终可能只是人头被献与汉王!

民心已失,东山再起毫无希望!

从西楚霸王项羽在逃跑途中,被老农故意诓骗的历史细节来看,即使项羽渡过乌江恐怕也无多少人心,最终的结局无非仍是一败。

在后世的人们看来,项羽是颇有英雄气概的形象,力能扛鼎,破釜沉舟,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浪漫美丽的传说。但传说究竟只是传说,项羽终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项羽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缺乏一个政治家应有的远见卓识。尽管他的传说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但仍难以掩盖他的致命弱点!目光短浅,暴躁残忍,烧杀抢掠,妇人之仁,刚愎自用,这一系列的性格结合,最终构成了项羽失败的原因,也成为了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提醒着我们不可沽名学霸王。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面对失败,刘邦可以重整旗鼓,屡败屡战,直到彻底击败项羽,但项羽的性格注定不会这么做。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的性格,注定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在他眼中,自己的名誉比其他更重要!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综上所述,项羽自身的性格,对于名誉的极其看重,以及项羽一方的大势已去,民心已失,最终成了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江山终究难保,性命早晚得丢,不如引刀成一快,换取后世的豪杰名声!


龙羽评青史


  • 影视剧中的项羽

项羽自刎乌江,原因有二个方面。

一是军队实力确实比较弱。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逃到乌江边,只剩下八百多将士。项羽最强势时期的兵力总数保守估计也有40多万,面对刘邦数十万大军围剿,项羽觉得根本没有胜利的希望,如果被刘邦抓住,羞辱肯定少不了,最后也难逃一死,还不如自杀,反而更有尊严。

  • 逃到乌江边的项羽

二是自尊心太强羞愧难当。经历挫折是人之常情,没有挫折的人生毕竟不完美。人生太过顺利,一旦遭受挫折,许多人无法抗拒过大的压力,部分人会自寻短见。项羽就是一个例子。项羽出生权贵家庭,爷爷是楚国贵族项燕,江东属于数一数二的豪门。自小锦衣玉食,在人生道路的前半段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几乎很少战败,当上西楚霸王时才二十多岁,这绝对属于少年得志,有为青年。谁知道最后竟然败给一个出身市井无赖出身的刘邦,还是自己的结拜兄弟。本来项羽当上西楚霸王准备回江东去炫耀的,他曾经说过,出名了如果不回故乡,好比穿着好看的衣服在黑夜中行走。对于一个很好面子的项羽来说,很难接受失败,更难回江东被故乡人看笑话。

  • 被汉军围困在乌江边的项羽


历史介绍者


  • 宋代李清照,在评论项羽时诗中《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看来李清照对项羽评价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很是认同!

  • 唐代杜牧,《题乌江亭》中提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看来杜牧对项羽大丈夫能伸不能屈,自刎乌江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
  • 韩信在对刘邦时评价项羽时说:匹夫之勇、迁逐义帝、失天下之心、妇人之仁,看来韩信认为项羽只是个逞匹夫之勇之徒,得不到天下之人心,做事如妇人之仁,贬斥放逐
    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看来历史中人物对项羽是褒贬不同,不过可从历史人物诗词如赋中可初窥端倪,历史中文人墨客们认为项羽是位气盖寰宇的英雄,

当然历史中韩信对项羽评价是十分客观的!起初韩信并不是认为的,认为项羽才是王者天下的雄主,韩信最早是投靠项羽门下,不得重用只封个执戟郎,后才转投刘邦门下,

史记太史公司马迁曾在笔下记载,两位历史人物楚河汉界风云际会:一代王者刘邦,威加四海;一世英雄项羽,气盖寰宇。 的确.一代王者高祖刘帮,一世英雄西楚霸王项羽,那本文就从两位历史人物其性格窥探出其中历史吧!

刘邦的发家史!

刘邦秦末沛县人,本名刘季,史书上记载他在排行在三,因此人称刘三,不过根据他的名字叫刘季,历史有记录认为他应该在家中行四,因为按照古代的规矩,兄弟按伯、仲、叔、季排序,叫刘季自然应该是行四。这在先秦下层社会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史书就明文记载他有个二哥叫刘仲。

刘邦从小性格豪爽,对人很宽容,文不行,更不喜欢从事农事,对于末秦农业社会来讲,这是最大的缺点,所以被他的父亲训斥为“无赖” 的确刘邦是以无赖起家,在秦末时只讲等级阶级制度的社会,刘邦如没什么机会,估计也只是个小人物没实力的在家里混着,后来刘帮混了公差,做了泗水亭长,也可以叫十里亭长,因为只管十里地,按照历史中秦末的人口,也管不了几个人,不过刘邦善于结交拉关系,时间久了,跟上级的官吏们混熟了,在当地也混出点名气。

不过后来机会来了,农民起义爆发,陈胜. 吴率领起义军反秦与之公开对立干,攻城拨寨,势如破竹,此时刘邦正在压解囚犯中途,天气原因,影响了行程,刘邦知道延误行程去咸阳也是死路一条,回也回不去,不如反了,顺便释放这群囚犯,还能做个顺水人情 ,就如此刘邦反了,古人说造反有理,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对于有无赖性格的人来讲深知此理,“斩白蛇起义”通过神话自己,造反有理,刘邦带领这群囚犯回去后拉起一群狐朋狗友,占领沛县,拉以前同行入水,共同抗秦。

后来刘邦投靠了项梁,并共拥立楚怀王之孙芈心为王,亦称怀王!项梁死后,怀王封项羽为长安侯,随宋义继续与秦国对抗,另又封刘邦为武安侯,向西入关,并约定,先入定关中就封为关中王,关中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根本,被认为有龙脉、王气,自古民间就有占关中王天下的预言。

亡秦必楚的项氏!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楚国名将项燕说的,项燕是项羽祖父,曾是楚国名将,楚国未亡之前,秦王派名将李信率军三十万攻打楚国,项燕率军抵抗大破李信的三十万大军,斩首二十万,使楚国能迟几年亡于秦,后秦由王剪率领举全国之兵力六十万灭楚,楚灭。

可以说项羽是正统贵族 名门之后,严谨来说楚虽三户指的是项景屈三姓大家族,项家自不必说,就是项羽、项梁等等,景家则是景驹之流,屈家则是屈平等等。正是这三家之人,成为楚国进行反秦斗争之中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在第一波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之后,楚国的贵族们就成了中流砥柱,成为反秦的主力部队,后期范增用计见议立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熊心是楚怀王之孙,秦灭楚后熊心流落民间,以替人放羊为生,历史中熊心估计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又能够重新坐上楚国统治者的王座上。

老二及老大思维,

毫无疑问范增计划是成功的,虽然名义被迫削弱项氏家族反秦义军核心领导地位,但以怀王之名团结拉拢原楚国贵族另三大家族及原楚国国君熊氏支族名门贵族的支持,划算!如史记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记)中记载!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後也。”於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陈婴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台。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范增献计就是总结陈胜起事兵败,无立楚国后裔而自立为王,其势不长,如今让出名义上老大地位,会引得其他楚地將领来投,项家世代为楚将,虽无王名还是义军之首实力犹在,现在秦国即将覆灭。将来灭秦稳定之后再图王名天下未尝不可得!可惜后来项羽江山未定,不甘于老二,先迁逐义帝于郴县,后暗中弒杀!尽失天下人心,而反观刘邦,有识人用人之能,刘邦曾说,认筹帷幄筹策帷帐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握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见刘邦能在以弱对强以能力PK实力派项羽中取得胜利是必然!

司马迁曾在 (项羽本记)中给出了答案。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逞一己私智,不效法古人,以为创立霸王事业,需要用武力来征服天下,终以五年时间覆灭了自己全部实力,身死乌江,还没有觉悟,不自我觉悟,竟总结“上天亡我,不是我用兵无能”为借口,难道不是太荒谬吗?


自古人心总是套路深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乌江自刎前,项羽到底在想什么?

项羽带着二十八骑杀出重围,项羽发出了“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也”的感慨,于是将剩余的骑兵分成四队,我要为诸位痛快地一战,必定要胜利三次,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会打仗。最终,项羽来到了乌江边,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乌骓宝马赐予亭长。最后又去厮杀数百人,自己也深受数十处刀伤,听说刘邦以千金万户侯要我首级,于是把自己的首级送予故人吕马童,随即自刎而死。那么项羽自刎前,压垮项羽心中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

项羽是否会回想起自己的一生

项羽自从吴中起兵,一生身经七十余战,有着破釜沉舟大破章邯的巨鹿之战,有着五万胜六十万刘邦联军的彭城之战,可以说在垓下之战前项羽未曾有过一败。击败秦国章邯的主力,消灭暴秦,项羽是主力,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仅仅在分封诸侯的四年后,败给了一个自己曾经瞧不起的无赖刘邦,这是项羽所料想不到的。

回想到之前,刘邦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泗水亭长,在乡里不仅是个好吃懒做还是个很好色的懒汉,是他刘邦借着反秦的浪潮,仅仅带着百余人来投靠我们义军。没想到仅仅数年时间,刘邦不仅比我率先攻进了咸阳,还想着要做关中王,这时候的刘邦志愿不仅仅要做个诸侯王,而是想着要图谋整个天下。

回想起自己破釜沉舟的决心,为了消灭章邯,即使众诸侯作壁上观,而我也要以一当十,去攻打秦军,以解巨鹿之围。

回想起自己坑杀了二十万秦军,这到底是对是错。

回想着在霸上鸿门宴的时候,为何没有听从范亚父在宴上杀掉刘邦,而让刘邦得以有机会与自己一争天下。

回想起轻信刘邦签订了鸿沟协议,结果刘邦背信弃义,撕毁协议,想要将我一举消灭。

回想起自己的美人虞姬,在危难时刻,对我不离不弃,以死明志。

回想起当初与我一起起兵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如今只剩下我一人。

纵使我渡过乌江,江东父老肯接纳我,我又有何面目去见我那日思夜想的父老乡亲。

“今日我虽死,却仍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死了,一个悲情的英雄彻底落下了帷幕。其实我好想知道,项羽你死之前,有没有想过为天下人早点结束这纷争的乱世,好给天下人一个太平盛世!不能给天下人一个太平盛世,那么活着只能继续维持着乱世纷争,这或许就是项羽在自刎前,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吧。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喜欢的朋友如果关注我想必是极好的!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项羽乌江自刎。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

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 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
  • 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当年项羽乌江自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
  • 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
  •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 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我是千河,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留言。


小主千河


项羽即西楚霸王,秦末下相人,名籍,字羽。战国末年楚将相燕之后。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陈胜起事,羽与叔父相梁起兵吴中响应。梁败死,项羽继续率其起义军战斗。

  •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项羽乌江自刎,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项羽趁赵国吸引秦帝国主力部队的机会,与之决战。项羽分析了战场态势,面对三十万强大的秦军,项羽明白必须集中力量攻击其中一支才能有获胜的希望。项羽随即率领大部队渡过漳水展开全面进攻,渡河以后项羽下令着沉了渡船,砸掉了锅灶,烧掉了帐篷,全军只带了三天的口粮,义无反顾的投入了战斗,破釜沉舟一词也由此而来。这样大胆的决策也是避免了他当时带领的军队中有些不怎么听他安排的人以及斗志弱的人能全力以赴战斗。

项羽一击即溃了秦军。“一日九战”司马迁用最简陋的语言描述了战斗的激烈残酷。自此秦帝国的精锐之师再无战胜反叛的能力。而项羽也确立了自己军事家的显赫地位。“战神”这个称呼由此而来。反秦各路英豪一致推荐项羽为联军总司令。

网络图片巨鹿之战

自封西楚霸王

公元前205年,联军盟主项羽会聚各路诸侯进行了分封天下。他尊楚怀王为义弟,自封“西楚霸王”,统治梁、楚地共九个郡。以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为自己的都城。

网络图片项羽

彭城之战

公元前206年,项羽密令下属杀了楚怀王,了却了他们之间的恩怨。楚怀王被杀招致了各地诸侯王的反对,没有被分封的田氏家族田荣率先发难,刘邦也随即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进攻本该属于他的关中。已经收取关中的刘邦趁机挥师出关,进击项羽的大本营彭城。

刘邦率领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潮水般涌进彭城简直有些飘飘然,而远在齐地平乱前线的项羽,已经召集了三万精锐部队的人马迅速南下,怒不可遏的项羽发誓要夺回彭城。

项羽面对的是极端不利的局势,刘邦五十六万大军据守彭城,以逸待劳。项羽却是长途奔袭,以弱对强。最重要的是双方的兵力是五十六万对三万,项羽简直疯了。肆意享乐的刘邦军队尚在梦中。项羽的三万军队从意想不到的方向,在意想不到的时间突然发动了雷霆般进攻。睡梦初醒的诸侯联军毫无戒备,顿时陷入混乱,战斗进行到中午刘邦的五十六万联军就全线奔溃了。在中国战争史上还没有哪一场胜利能像项羽在彭城那样酣畅淋漓。也没有哪一次失败能像刘邦及其盟军那样溃不成军,只遭到区区三万骑兵的袭击,就土崩瓦解了。

网络图片彭城之战

虞姬

“有美人名虞 常幸从”司马迁这惜字如金的八个字在项羽身陷绝境的时候才告诉人们,项羽身边有一位姓虞的美丽女子,使后人产生延绵不绝的想象力,诗词歌赋极尽绚丽。坐在垓下军帐中的项羽和他心爱的虞姬吟唱了一首他自己做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网络图片项羽与虞姬

奇迹

尽管六十万大军把垓下围成铁通一般,但项羽仍然带八百骑兵突出重围,而且未被汉军发现简直是一个奇迹。天亮时分刘邦发出最后攻击令时项羽已经不在垓下了。

网络图片垓下

项羽认为不是他不能打仗,而是天要亡他

由于被人欺骗误入沼泽,项羽再次被汉军包围在一个小山上,此时项羽对身边仅剩的28位随从说了这样一段话,我项羽起兵八年,身经七十余战,从未打过败仗于是称霸于天下,今天我要痛痛快快的打上一仗,让你们知道这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能打仗。

关键时刻,项羽认为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项羽率领仅有的28名骑兵奇迹般的再次冲破汉军的重重包围,来到波涛汹涌的乌江渡口,追兵也尾随而至。此时乌江上唯一一条可以救命的小船被乌江亭长划了过来,他请项羽渡河,项羽突然笑了,他拒绝亭长的好意,长叹“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网络图片项羽

  • 综上所述:

项羽一生能征善战,从未打过败仗,简直就是战神,军事天才。如项羽自己所言“身经七十余战,从未打过败仗于是称霸于天下”!

项羽自己选择的人生是“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项羽面对自己的失败的时候,有一种羞耻。知耻近乎勇,也是一种最大的勇敢!压垮项羽最后一根稻草的是这知耻近乎勇的勇敢。

项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败与政治有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