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聞笛》解析(附思考與練習、精美書法)

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

[ 唐 ]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譯文

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春夜洛城聞笛》解析(附思考與練習、精美書法)


註釋

(1)洛城:今河南洛陽。

(2)玉笛:精美的笛子。玉:指玉石。

(3)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聲:聲音。

(4)春風:指春天的風,比喻恩澤,融和的氣氛等引申涵義

(5)聞:聽;聽見。

(6)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7) 故園:指故鄉,家鄉。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我國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735年(開元二十三年)李白遊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聽到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

王堯衢《唐詩合解》:“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於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

《春夜洛城聞笛》解析(附思考與練習、精美書法)


賞析之一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裡“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佈。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

聽到笛聲以後,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於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於此,長於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的誇張。第三句說明春風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離情別緒的《折楊柳》,於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餘韻嫋嫋,久久縈繞於讀者心間,令人回味無窮。

《春夜洛城聞笛》解析(附思考與練習、精美書法)


賞析之二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幾歲就離家東遊,後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絃,千百年來在旅人遊子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二年(734)。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陽。在唐代,洛陽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東都。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繁華喧鬧了一天的洛陽城已經平靜下來。李白大概正在客棧裡,因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作此詩。

“誰家玉笛暗飛聲”,誰家的玉笛,在靜夜裡悄悄地響起?詩人或許正在讀書、閒坐,或做著其他的事,一曲笛聲不期然響起,夜深人靜,笛聲清遠而動聽。他被吸引住了,循聲望去,卻辨不清笛聲來自哪裡。“玉笛”,指玉製的笛,或笛子美稱,或羌笛的代稱,不確定,存疑。

“散入春風滿洛城”,春風徐徐,笛聲飄散在風中,風又吹送笛聲,飄滿了洛陽城,讓人想到“此曲只應天上有”。這一句雖帶有藝術的誇張,卻襯出笛聲的動人、夜的安靜。惟其如此,才會在詩人的聽覺與想象中飄滿洛城,似乎其他的聲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靜聽。

“此夜曲中聞折柳”,今夜,縹緲的笛樂中,我聽到了思鄉懷親的《折楊柳》。笛樂飄飄,如此動人,究竟吹的是什麼曲子呢?“折柳”,即《折楊柳》,漢代橫吹曲名,內容多寫離別之情。如《舊唐書·樂志》載北朝流傳的一首《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歷代文人仿作的《折楊柳枝》曲辭,也都是抒發離愁別緒的。在這裡,折柳既可理解為聽到的是一首折柳曲,還可理解為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的意緒。“柳”諧音“留”。古人送別親友時,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種習俗,也代表一個場景、一種情緒。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慣,是盼遠遊親人早歸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園情”,聽到這笛聲的,誰不會動思鄉之情呢?聯繫第一句看,這種遊子懷念故園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隱藏的、莫可名狀的,因偶然聽到的笛聲突然明朗、強烈起來了。笛聲來自何處,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遊子?是樂工?是歌妓?這些都讓詩人和讀者去猜測。而這些又都無須一一去分別,因為思鄉之情對遊子來說,都是共有的。它綿綿不絕,瀰漫在夜空中,纏繞在遊子心頭,抹不去化不開。“何人”一詞概括性極強,實則是突出詩人思鄉之情尤重。(前部分簡析文字載自“潼江小屋”,有刪改)

熱愛故鄉歷來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我們今天常說的愛國主義情感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長的故鄉,作為祖國的一部分,他的形象尤其令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雖然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僅僅限於描寫音樂,更重要的是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這首詩感人的地方。

《春夜洛城聞笛》解析(附思考與練習、精美書法)


賞析之三

此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人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是深夜,詩人難於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裡“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彷彿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佈。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心切。

 聽到笛聲以後,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於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楊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辭》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麼,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思鄉之切。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的誇張。第三句說明春風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離情別緒的《折楊柳》,於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餘韻嫋嫋,令人回味無窮。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於此,長於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歲就離家東遊,後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絃,千百年來在旅人遊子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春夜洛城聞笛》解析(附思考與練習、精美書法)


名家點評

明代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唐人作聞笛詩每有韻致,如太白散逸瀟灑者不復見。

明代胡應麟《詩藪》:太白七言絕,如“楊花落儘子規啼”、“朝辭白帝彩雲間”、“誰家玉笛暗飛聲”、“天門中斷楚江開”等作,讀之真有揮斥八極、凌屬九霄意。賀監謂為謫仙,良不虛也。

明代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次句不獨流逸,亦且穩定。看他下句下字,爐錘二妙。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意遠字精,爐錘巧自天然。

明末清初黃生《唐詩摘鈔》:前首(按指《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倒,此首順;前首含,此首露;前首格高,此首調婉。並錄之,可以觀其變矣。

清代朱之荊《增訂唐詩摘鈔》:“滿”從“散”來,“散”從“飛”來,用字細甚。妙在“何人不起”四字,寫得萬方同感,百倍自傷。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註》:“散入”二字妙,領得下二句起。通首總言笛聲之動人。“何人不起故園情”,含著自己在內。

清代王堯衢《唐詩合解》:“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於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與杜甫《吹笛》七律同意,但彼結句與黃鶴樓絕句出以變化,不見用事之跡,此詩並不翻新,探情自見,亦異曲同工也。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折柳”二字為通首關鍵。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下句下字爐錘上妙,卻如信筆直寫。後來聞笛詩,誰復出此?真絕調也。

清代朱寶瑩《詩式》:此首聞笛與前首聽笛(按指《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吹笛》)異。聽笛者知在黃鶴樓上,故有心聽之也;聞笛者不知何處,無意聞知也。開首“誰家”二字起“聞”字,“暗”字起“夜”字,“飛聲”二字起“聞”字。二句“散”字、“滿”字寫足“聞”字之神。三句點“夜”字、便轉聞笛感別,有故國之情。曰“何人”,即己亦在內。不必定指自己。正詩筆靈活處。(品)悲慨。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春宵人靜,聞笛聲悠揚,及聆其曲調,不禁黯然動鄉國之思。釋貫休《聞笛》詩云:“霜月夜徘徊,樓中羌笛催。曉風吹不盡,江上落殘梅。”同是風前聞笛,太白詩有磊落之氣,貫休詩得蘊藉之神,大家名家之別,正在虛處會之。

現代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潘稼堂曰:此與《黃鶴樓》詩異:《黃鶴樓》是思歸而又聞笛。此是聞笛而始思歸也。因笛中有《折柳》之曲,忽憶此時柳真堪折,春而未歸,能不念故國也?


《春夜洛城聞笛》解析(附思考與練習、精美書法)


思考與練習第一組

一、《春夜洛城聞笛》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處?全詩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1)一個“暗”字,一方面表達了喧囂過後平靜夜嘹亮笛聲傳來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無痕跡的;另一方面照應了“誰家”,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2)遊子思鄉之苦。

二、《春夜洛城聞笛》用詞嚴謹,照應嚴密。詩中“誰”與“暗”相照應,“飛”與“________”呼應,“春風”則與標題中的“__________”相呼應,“折柳”為別離曲,故又與結句中的“________”相呼應。

  散;春夜;故園情

三、“何人不起故園情”一句中“何人”僅僅是說別人,說大家,對嗎?

  不對。這既是說別人,說大家,但詩人更是說自己勾起了思念故園之情。

四、賞析”此夜曲中聞折柳”一句。

  “折柳”是全詩的關鍵:“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五、古人寫詩非常講究煉字,常有一字傳神的妙處。詩賞析詩中“暗”和“滿”的表達效果。

  “暗”有斷續、隱約的含義,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地打動了許多聽眾,引起人們無限的隱憂;“滿”字運用誇張的藝術手法,極寫夜之寧靜,笛之悠揚,反襯詩人內心聞笛後的孤寂心情。

六、“飛”和“暗”用得好,說說它在文中的表達效果是什麼?

  (1)“飛”字寫出出乎聽眾的意料,使無形的聲音形象化。

  (2)“暗”,寫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經意地吹。

七、《春夜洛城聞笛》第二句和第四的藝術手法分別是什麼?它們的表達效果又是什麼?

  (1)第二句的藝術手法是誇張。它的表達效果是:極力渲染夜的靜謐、笛聲的悠揚動聽。

  (2)第四句的藝術手法是反問。它的表達效果是:加強思鄉的感情,有一唱三嘆的美學效果。

八、前人評價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1)它的寓意是惜別懷遠的象徵。

(2)我同意關鍵之說。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徵意義才能理解此詩的主題。“柳”在風力的吹動下有循環往復、依戀不捨的姿態,這姿態就象依戀不捨的離人分別時的情態,所以在古典詩歌中,柳,作為寫作對象,常用來作為惜別懷遠的象徵。如《詩經》裡有“惜我往矣,揚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紛紛”。柳永《雨鈐霖》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因而,“折柳”曲有惜別懷遠的寓意。

  (或者我不同意關鍵之說,因為即便不知道“折柳”的寓意,但最後一句直接表達詩人惜別懷遠的思想感情很明確。)

九、《春夜洛城聞笛》寫得感人,說說它的感人之處。

  本詩沒有詳寫笛聲,而是寫由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結句“何人”一詞,說明愛國思鄉人人皆有,愛國思鄉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來這首詩感人肺腑。

十、 《春夜洛城聞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本詩抒發了作者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眷戀之情。(方法:抓物象:《折柳曲》+詩眼“故園情”)

十一、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詩中“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的畫面。(請圈出句中物象)

  在一個春風沉醉的晚上,不知從何而來的一曲低迴嗚咽的笛聲飄入耳際,曲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城的每一個角落。

十二、朗讀前兩句,你認為最應該重讀的是哪一個詞,為什麼?

  示例1:我認為最該重讀的是“暗”字。“暗”字,隱隱約約,斷斷續續的意思,曲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城的每一個角落,更體現出作者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示例2:我認為最該重讀的是“滿”字。一個“滿”字,遍佈的意思,這是作者主觀感覺的誇張,體現出作者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十五、關於《春夜洛城聞笛》的“關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C)

  A.玉笛 B.春風 C.折柳 D.此夜

十六、對《春夜洛城聞笛》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

  A.首句“暗飛聲”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為何人所吹、從何處而來的意思,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滿”字運用誇張的藝術手法,極寫夜之寧靜,笛之悠揚。

  C.此詩著重在以詩人的感情變化,來表現吹笛人技藝的高超,烘托玉笛聲的藝術魅力。

D.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詩人聞笛後的孤寂心情和鄉思之切。

《春夜洛城聞笛》解析(附思考與練習、精美書法)


思考與練習第二組

1.詩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麼呢?為什麼詩人“聞折柳”後,就產生了濃濃的“故園情”?

  答:折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一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聞折柳”。

  “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在我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支柳條贈給遠行者。“折柳”一詞寓含“惜別”之意 。我國“折柳送行”的習俗最早見於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裡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古時柳樹又稱小楊或楊柳,因“柳”與“留”諧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離別贈柳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

2.詩中的“聞折柳”是什麼意思?

  答: 聽到《折楊柳》笛曲(意思對即可)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 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意思對即可)

4.賞析“散入春風滿洛城”中“散”字的妙處。

  答:“散“字準確的表現了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5.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請你默寫一句古詩中含有“柳”的詩句。

答:“柳”和“留”是諧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別,有挽留、不捨之意,在這首詩裡“折柳”應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夜洛城聞笛》解析(附思考與練習、精美書法)


6.從詩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從“故園情”三字可以看出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的思鄉之情。

7. 古人寫詩非常講究煉字,常有一字傳神的妙處。試賞析詩中“暗”和“滿”的表達效果。

“暗”有斷續、隱約的含義,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地打動了許多聽眾,引起人們無限的隱憂;“滿”字運用誇張的藝術手法,極寫夜之寧靜,笛之悠揚,反襯詩人內心聞笛後的孤寂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