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是什麼官職?

用戶6625393795416


進士是對進士科前三甲的統稱。

在我們曾經學過的一篇文章《范進中舉》裡有這麼一個畫面,故事的主人公范進不過中了個舉人,就高興得瘋了。於是眾人叫他丈人打他,可是他老丈人說他是天上文曲星下凡,打不得。在這裡可以看出,眾人對高中的舉人范進都是很是尊敬的,可是在舉人之上還是有一個進士。

進士科考試後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二、三甲都稱進士。獲得進士頭銜後,就等待朝廷禮部安排官職。


進士不是官職,那考取進士有何用?

雖然進士本身不是官職,但是基本等於官職,不過進士也分三六九等。三甲的進士,一般都是直接授官的,也就是說你考中了同進士出身,就已經有了鐵飯碗,在國家體制內了。可是由於處於進士底層,所以就會被安排到一些偏遠地方任職,一般都是知縣官職,官居七品,相當於現在的縣長。

那麼進士中的一甲呢?他們會直接進入翰林院,直接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狀元)和編修(榜眼,探花),官居六品,無實權。同時二甲,進士出身的人也會選部分進去翰林院,叫庶吉士,無官職。

有人會講,這麼優秀的人也就這樣啊,可是你知道翰林院是做什麼的嗎?翰林院相當於黃埔軍校,培養高管的地方,進去了等你出來的時候就是高官, 最差的也是知府,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最好的,官居一品,升任大學士!就是留在京城在皇帝身邊做事,有這麼一句話形容翰林院: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所以進士在古代是鯉魚躍龍門的分水嶺,考過去的最差也是七品縣令,最好的可以留在皇帝身邊任一品大學士。在封建社會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本人認為

進士科作為科舉制度裡的一科,為當時封建社會的發展,是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的,也是皇帝為了鞏固社稷的必然產物。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早期的科舉制度裡,考生是必須由官員舉薦的,底層階級的讀書人是不能自行報名參加的,同時也不是定期舉行的,是皇帝臨時下詔書舉行的。所以很多官員就唯親是舉,結黨營私很嚴重,皇帝是最討厭拉幫結派的。不利於他的統治的。

到了唐朝,才真正形成科舉制度。讀書人自己報名,不論階級,定期舉行,嚴格的考試製度。考取功名的進士,是直接為皇帝服務,這就無形中加強了中央集權,打壓了朝廷內權高位重的集團,或者起到制衡的作用。所以,這些由翰林院出來的天子門生,是很受大臣們巴結的。

所以,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