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所謂“謀士”,即為以謀取士,用自己的智謀為王侯霸業服務,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理想。

“謀”是一個動詞,也是一個名詞。

對於謀士自己來說,“謀”是一種保護;

對於他的主公來說,“謀”是一件武器;

對於他的敵人來說,“謀”則是一把利劍;

而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謀”是一種境界。

謀有五層境界,層次越高,謀略也就越深,而能達到第五個層次的人,我們就稱之為謀士。

而在三國中就有那麼十位頂級的謀士,是可以謀定天下的謀士!

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我的上一篇文章講到了三國十大謀士的後五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下面我就來為大家介紹下,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十大謀士的前五位:

注:內容有點多,建議大家可以先收藏後觀看):


No.5 荀彧

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

荀彧從名到字都美好優雅到無以復加,史書中的“為人偉美”,碑文上的“瑰姿奇表”,詩詞中的“荀令衣香”,縱是比之弦誤顧曲的美周郎,撫琴廣陵的嵇叔夜也不逞多讓。

他是曹操麾下最重要的謀士,究竟重要到何種程度,放眼三國,也許只有諸葛亮之於劉備可比。劉備無諸葛,無以白手起家,與曹孫鼎足三分,曹操無荀彧,亦不復為北方之雄。

荀彧出身名門,少時便被譽為“王佐之才”,後來在四世三公的袁紹手下任職,袁紹為人能折節下 士,素有威名,將荀彧奉為上賓,再加上高貴的出身,看起來確實是個值得追隨的主公。然而荀彧卻在袁紹勢力最盛的時候預料到了他的敗亡,一眼看中了當時名不見經傳又是宦官之後的奮武將軍曹操,在世人不解的目光和嘆息中,放棄了勢傾天下的袁紹,投靠了相較之下幾乎一無所有的曹操,從此改變了這位亂世奸雄一生的命運。

荀彧長期堅守在曹操的後方,極少親臨戰場,這種堅守使得轉戰四方的曹操沒有了後顧之憂。

興平元年,恐怕是曹操一生中最悲慘的一年,縱是後來赤壁慘敗,退走華容也未必有這般狼狽,那一年曹操的閤家老小俱被陶謙手下大將張闓所殺,曹操切齒拊心,痛心疾首,率領大軍風檣陣馬地衝入徐州報仇,前方戰事還沒個結果,後方兗州他最信賴的朋友張邈和心腹謀士陳宮竟連和呂布一起背叛了他。

曹操大軍在外,留守兵少,督將大吏又多與張、陳二人同謀,一是兗州諸城皆聞風而叛, 眼看曹操便要落入進退不得,無家可歸的境地,卻是年輕文弱的荀彧挽狂瀾於既倒,馳召夏侯惇, 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終使情勢安定下來。 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城中情勢稍穩,豫州刺史郭貢便帶著數萬大軍兵臨城下。傳言郭貢與呂布同謀,城破人亡便在眼前,眾人皆驚恐萬分,惟有荀彧鎮定自若,郭貢請荀彧出城相見,荀彧凜然無懼,欲隻身赴會。

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夏侯惇擔憂不已,勸道:“君,一州之鎮也,往必危,不可。”荀彧卻淡淡說道:“貢與邈等,分非素結也,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將怒而成計。”言罷,即隻身出城會見郭貢,郭貢見荀彧談笑從容,沒有半分懼色,心知鄄城難以攻奪,不日便退了兵。

荀彧不會武功,但是他謙雅言談之間的勇決果毅,卻是千千萬萬的虎賁驍將也難以企及。這文弱儒生手無寸鐵,於數萬敵軍之中隻身會見郭貢,不但神色自若,全身而退,更保全了鄄城,真可稱得上是“智者無惑,勇者無懼”了。

雖然荀彧比曹操小七歲,但曹操卻將他視為師長,敬重有加。兩人的關係,可以用鍾繇的一句話來概括:“夫明君師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聰明,每有大事,常先諮之荀君,是則古師友之義也。 吾等受命而行,猶或不盡,相去顧不遠邪?

曹操麾下謀士如雨,機變無方者不乏其人,曹操與他 們君臣相處得也非常融洽,但其他謀士再如何智計百出,也只是“

受命而行”,出謀劃策,惟有荀 彧不同,在荀彧面前,曹操恭謹謙卑得像個向老師求教的弟子,雖然常年征戰在外,但無論軍國大事,必寫信向後方的荀彧請教。

究竟是怎樣非比尋常的智慧,使荀彧在英才濟濟的曹營中卓異獨秀,受到一世之傑的曹操如此的敬重呢?

荀彧的智慧可以用八個字概括——看破世事,洞察人心

這個人智慧如神,他能在一個人最勢盛的時候睹見他的敗亡,強盛如董卓、袁紹,名重如審配、逢紀,聰明如田豐、許攸,勇猛如顏良、文丑,無一能逃過他的預言;他亦能在一個人籍籍無名的時候預見他未來的輝煌,當年的曹操在各路諸侯中尚是人微言輕,而荀彧投靠他之後,卻一點一點幫他握住了整個天下。

曹操麾下最重要的幾個謀士幾乎都是荀彧所引薦——荀攸號為謀主,郭嘉鬼謀百出,陳群治世大才,司馬懿通權達變,華歆、鍾繇、王朗位列三公,等等諸人,不勝枚舉;他還能洞察這時代的走向,眾人茫然時,他成竹在胸,眾人冒進時,他清醒自若,眾人絕望時,他於必 死之地窺見生機,他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卻不絕不袖手旁觀,而是指引著曹魏集團順勢而為,終而統一北方。

曹操曾在為荀彧請功的表文中說:“彧睹勝敗之機,略不世出也。

我們可以看到,曹操一生中幾乎所有重要的決策,都有著荀彧的智慧。當亂世烽煙四起,天子顛沛流離時,是勸曹操迎奉天子, 從此曹操征戰四方,以順討逆,名正而言順;當世人皆以為袁紹不可戰勝的時候,是荀彧對曹操 說:“公有四勝——度勝、謀勝、武勝、德勝”;官渡之戰,當曹操糧草將盡,欲退還許昌時,是荀彧對他說:“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官渡一戰曹操克平四州,威震天下。

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多少次“以亡為存”,多少次“以禍致褔”,曹操曾說:“天下之定,彧之功也”,而從無野戰之功的荀彧,也確實擔得起這樣的讚譽。

曹操多次向皇上上表為荀彧請賞,荀彧固辭,他便一封一封地寫信去勸,甚至欲表荀彧為三公,荀彧前後十讓,曹操才不再勉強。

最難能可貴的是,荀彧不但謀略絕世,功高無儔,品行更是潔白清皓如梅上初雪。當天下崩亂,漢道凌遲,當“興復漢室”變成不懷好意的口號,當仁義道德成為華而不實的擺設,當人們的信仰只剩下力量與權謀,還有這麼一個人——他行走在鮮血與白骨之上,周旋於陰謀與殺伐之間,以濟世 弭亂、匡扶漢室為己任,他的每一計每一策,從不以毀滅什麼為目的,而是站在漢室和黎民的立場上,以仁義為先,將混亂的局勢理得清清楚楚,宛若深沉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始終指引著正義和光 明的位置。他讓那些對世情絕望的人瞿然一醒,原來仁義也可以有這樣的力量!

荀彧的一生,還是袁宏在《三國名臣贊序》中概括的最為恰當:“文若懷獨見之明,而有救世之 心,論時則民方塗炭,計能則莫出魏武,故委麵霸朝,豫謀世事。舉才不以標鑑。故人亡而後顯; 籌畫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後定。雖亡身明順,識亦高矣。

荀彧無疑是曹魏勢力歷程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謂之:王佐之才!

No.4 司馬懿

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馬懿生於漢靈帝時期,179年,黃巾起義的前夜。我一直覺得無論無論是亂世還是治世,最穩的就是普通司馬家祖一樣的地方大族,河內司馬氏,是世家大族,自漢初司馬卬開始就穩穩的落戶河內郡。有知識、有實力、有人脈、有聲望,只需要觀望一個好時機出手就是了。司馬懿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司馬懿二十二歲時,即建安六年(201年),曹操當時還是司空,打算徵召司馬懿到府中任職。這個時間點是:曹操剛剛在官渡擊敗袁紹主力,而退回冀州的袁紹尚未病逝。有理由推斷,此時曹操拉攏司馬氏的原因之一是想通過有效拉攏地方大族勢力,進一步穩定後方局面,為他接下來攻取河北,提供更穩定的後方環境,司馬懿個人聲望則是另一方面。不過,司馬懿拒絕了徵召,從他的考量,可以看出他三思後行的處事風格:

  • 不願意屈從閹宦之後,這一點和四世三公的汝南袁紹接近,世家大族對此時的曹操普遍持鄙視態度。
  • 朝廷已經被曹操控制,投入曹操陣營,就表示站在了漢王朝的對立面,司馬懿還打算觀望,以待大環境進一步明朗再做決定。

另外,司馬懿拒絕曹操徵召的方式也顯現出他能堅忍、處事果決的一面,這部分放在後面描述。總之,出身世家大族的司馬懿處事謹慎,心思縝密,縱觀司馬懿的一生,幾乎看不到他衝動或者情緒外露的時候。

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可能如此的深沉性格,也是大部分人反感司馬懿的原因,城府深沉之人,連靠近他都會覺得寒氣逼人。

而且司馬懿對於戰爭的敵我形勢分析常常十分準確,從他的幾處實踐表現來看,甚至恍惚有一些郭奉孝的影子:

  •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就在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時,由於都城許縣距離前方襄陽戰區太近,附近眾多郡縣叛降關羽的緣故,曹操有了遷都河北的想法。

此時司馬懿進行了勸阻,理由是:

  • 先前關羽能夠圍困襄陽曹仁、水淹于禁、斬殺龐德,都只是憑藉天時,並沒有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 如果遷都就是向關羽示弱,那麼整個荊州、江淮地區都會人心浮動。

並且給出了抵禦關羽的方案

  • 江東孫權對於關羽勢力坐大一定會深感不安,可以聯合孫權牽制關羽,那麼樊城的困局就得解了。

以上司馬懿的兩方面分析,從後來的發展來看,都得到了印證。就在曹操病逝,曹丕剛剛即為後,司馬懿又展現了他準確的判斷力:孫權帶兵向襄陽地區進發,多數朝臣建議曹丕放其襄陽、樊城,這可能是基於先前關羽給襄陽造成了巨大破壞有關,但是司馬懿認為:

  • 孫權剛剛得罪蜀國,此刻他更希望和魏國結盟共同抵禦蜀國。
  • 襄陽是連接南北的水路交通要道,不能輕易放棄。

但是曹丕還是選擇放棄並燒燬襄陽,結果和司馬懿的判斷一致,曹丕後悔不及。我個人認為,孫權之所以此時興兵,主要目的應該是向曹丕炫耀兵威而不是和魏國結仇,顯現他在荊州地區的戰鬥力,以便為不久之後同魏國談判結盟增加籌碼,畢竟,

能戰才能和。從以上可以看出,司馬懿具備對於戰前對於敵我雙方敏銳的判斷力

魏太和元年(227年),發生了司馬懿與孟達新城之戰。司馬懿八日擒孟達。

司馬懿的策略是,假意安撫迷惑孟達,調兵不上報洛陽先斬後奏。不過此策略也存在明顯的風險:

  • 一是私自調兵沒有上報朝廷,司馬懿充分發揮了“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這也是孟達始料未及的,他估算司馬懿從宛城向洛陽請命往返,加上從宛城進兵至新城共需約一個月,因此認為自己有充足的時間考慮策略、構建城防。
  • 二是數日之間急行軍千里,不顧兵家“ 強弩之末,不能入魯縞 ”的大忌。

另外值得說明的是,新城位於襄陽上游,可以順漢江之下威脅襄陽和樊城,蜀漢徹底失去新城,是一大重要損失。從此蜀軍出川,就只有從漢中北上這一路了。在諸葛亮逝世後,蜀大將軍蔣琬曾計劃出水路奪取上庸、新城等地,但因為此計行險,被群臣反對。

再就是抵禦蜀軍。諸葛亮和司馬懿在隴右鬥智鬥勇的戰爭經過歷來為大家津津樂道,分別是諸葛的:

  • 第三次北伐太和三年(229年)
  • 第四次北伐太和三年(231年)
  • 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青龍元年(233年)。

在第五次五丈原之戰中,司馬懿以“ 堅壁拒守,以逸待勞 ”的策略,同諸葛亮相持百餘日。使得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願望落空,這是英雄的末路,大漢的終結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司馬懿有一段對諸葛亮軍事能力的評價:

  •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晉書 · 宣帝紀》(個人覺得這是晉書黑諸葛亮的)

從結果看來,蜀軍在遠離後方補給,仍然堅持要同魏軍相持百餘日的策略,其靈活性確實有待商榷。

平定遼東。景初二年(238年),司馬懿率領四萬步兵從洛陽出發,經過四個月抵達遼東,準備討伐公孫淵。戰爭過程不細說了,這其中有個有意思的小插曲,公孫淵聽聞魏軍到來,曾求救於孫權,孫權派兵援助並發表了一番對司馬懿用兵能力的讚歎:

  • 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深為弟(公孫淵)憂之

意思就是,我聽說司馬懿極善用兵,我為老弟你深深感到擔憂啊。以上戰場事例都是司馬懿精湛的戰略和戰術思想的重要體現。

最值得稱讚的便是司馬懿的遠超常人的忍性。

前文提到司馬懿拒絕了時任司空的曹操的徵召,而他採取的策略是;

  • 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竟然使得曹操相信了他。除此之外,為人熟知的是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更是把最佳演員的一面展露無遺。司馬懿自正始八年(247年)五月至政變前嘉平元年(249年)正月,一年多的時間一直裝病:

  • 形體表演,衣服都拿不起來了,粥喂到嘴裡都會流出來。
  • 語言表演,故意把“ 本州 ”聽作“ 幷州 ”。

可見表演功底出神入化,最重要的是,曹爽信了

深以為不齒的陰毒和嗜殺,且置信義若無物。在政變中,司馬懿顧忌曹爽可能會帶小皇帝孤注一擲,因此首先對曹爽進行許諾安撫,只是免官,更指著

洛水發誓,不久曹爽兄弟被夷滅三族,也因此曹真斷絕了後嗣。

司馬懿使用的是徹底拋棄政治信義的手段,這並不高明,只要做人無底線,大部分政客都可以做的到。被司馬懿誆騙的當然不止曹爽一人,還有" 淮南一叛 "的王凌。嘉平三年(251年),也就是吳國大皇帝孫權病逝、做出相應防禦部署的前一年。王凌意圖趁此機會,以攻伐吳國為名,獲取淮南地區兵權,但是當王凌在意識到無法剷除司馬氏之時,也像曹爽一樣,聽信了司馬懿" 赦免 "的允諾,結果可想而知。

除了不講信義之外,更讓人值得唾棄的就是司馬懿極其嗜殺(得勝後耀武揚威的殺戮,不是戰爭過程中)的一面,以下是司馬懿滅族記錄:

  • 攻破東北人公孫淵的襄平城後:
  • 既入城,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把近萬具屍首堆積在一起,炫耀自己兵威的“ 景點 ”)。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 高平陵誘降曹爽後:
  • 於是收(曹)爽、羲、訓、(何)晏、颺、(丁)謐、軌、勝、(桓)範、當等,皆伏誅,夷三族。
  • 俘虜王凌後:
  • 收其餘黨,皆夷三族。

甚至司馬懿的後人,東晉明帝司馬紹對此種種的深以為不齒,王導為晉明帝講述晉王朝的創業歷程後:“ 明帝聞之,覆面著床曰:‘ 若如公言,祚安得長!’ ”其實這也代表了後世對司馬懿做法的否定態度。

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但不可否認,司馬懿是一位權謀手段及其高明的謀士!


No.3 郭嘉

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

這是曹魏勢力謀士中最厲害的一位了,坊間更有傳聞:“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很多人都喜歡拿郭嘉和諸葛亮對比。《三國志》陳壽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計,優於將略。”

很多人則認為郭嘉才是三國裡的最強謀士,“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這是史書給郭嘉的評價;在我們看來拋開治民理政,單就出謀劃策而言,作為頂級謀士的郭嘉是強於諸葛亮的。

郭嘉少時已聰明過人,展露出驚人遠見,預見漢末天下將會大亂,弱冠(二十歲)之年便隱居不仕,秘密結交豪傑,因為他少與世俗交往,所以知道他的人不是太多。

21歲時,他投靠當時樹大根深、名滿天下的袁紹,通過短暫相處,他看穿了“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的袁本初幹不成大事,便離開在家賦閒六年。

建安元年曹操帳下重要的謀士戲志才去世,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討論完後便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軍事參謀官—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攻決定拔除呂布這個反覆無常的腹背之敵,率大軍把呂布圍困在下邳,但是呂布堅守不出,曹軍一時無可奈何,準備撤軍。郭嘉臨機決斷,認為呂布有勇無謀,不久之後便會力竭潰散,丞相只需堅定破城決心就可拿下呂布。於是曹軍合力攻城,並決堤水淹下邳,幾日之後便擒殺呂布於白門樓。

建安五年,曹操決定消滅徐州的劉備,但是又怕袁紹趁機發難,腹背受敵,正當猶豫之時,郭嘉認為袁紹優柔寡斷,必不敢輕易進攻;而劉備佔領徐州不久,人心未穩,我們必定一擊即潰。於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並俘虜了劉備的妻子,還擒獲了大將關羽。

到了最精彩的要數官渡之戰,當時袁紹勢力和實力都大大超出曹操集團。曹軍與袁紹相持不下,這時江東孫策又準備發兵偷襲曹操的大本營許昌,一時間曹軍內部人心大亂,不少人甚至文武高層都暗中和袁紹通信,隨時準備反水投降。是“準確”預言孫策的死,郭嘉認為孫策輕行無備,雖有十萬之眾,無異於匹夫獨 行,且又得罪了很多江東得人心的豪族,若其中有人為主報仇,一兩個刺客即可初次心腹大 患。事情果然如郭嘉所預言的那樣發生了,而郭嘉也因為這一“神奇”,近乎算命般的預言被 大肆吹捧。然而,正如裴松之在裴注中所言: 又本傳稱嘉料孫策輕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誠為明於見事。然自非上智,無以知其死在何年 也。今正以襲許年死,此蓋事之偶合。 郭嘉並沒能言明孫策何時被刺殺,對於曹操當時爭分奪秒的局勢來說,這樣泛泛而談的預言作 用又能有多大呢?倘若孫策並未在曹操在北面和袁紹對峙,許昌極為空虛的當口被刺客所殺, 那曹操將面臨腹背受敵的危險局面。而曹操之所以毅然和袁紹作戰,也並非主要因為郭嘉的這 一“遠見”,而是不得不然,在袁紹大舉行動之際,曹操必須全力迎戰袁紹,即使江東真的有 什麼行動,許昌這個後方重地,也有荀彧掌管,不至出什麼大亂子。

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最著名的也就是郭嘉遺計定遼東:

郭嘉在臨死之前,建議曹操輕兵兼進,趁二袁立足 穩,掩其不備,迅速擊敗草草聯合起來的袁氏兄弟-三郡烏桓聯軍。事情的進展和郭嘉的預測 一樣順利。不過,我們細查這次行動,就會發現,首先,曹操大軍直入遼東,遠離後方,許昌 空虛。可以說,曹操是冒著奇險進行這次行動的,因此思慮重重,曹操並非沒有想到快速進 兵,但作為首腦,他需要考慮全局,郭嘉的說辭只是堅定了他冒險的決心,這就是所謂“

臣策未決,嘉輙成之”。第二,快速消滅烏桓的戰績,並不很值得稱道,這是因為:三國時期的烏 桓,非常弱小,袁紹之前,長期是劉虞的附庸;被袁紹快速消滅的公孫瓚,也曾大破數倍於己 的烏桓,可見當時烏桓的實力孱弱,迅速擊敗這樣一個敵人,在軍事上並非一個值得大書特書 的成就。

郭嘉又是一位少年才俊,由於特別年輕,曹操本來是打算留下來輔佐他兒子曹丕成就帝王之業的首要人選,然而天妒英才,他38歲時英年早逝,病死於軍師祭酒(首席軍師參謀)任上。

相對於早操早期的謀士如荀彧、荀攸等人,郭嘉實際上是荀彧推薦給曹操的,資歷比前者淺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他後來嶄露頭角,已經成了曹操後期的首席謀士,也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如果說曹操對老成持重的荀彧、荀攸等人多了一份“敬”的話,對年少卻心意相通、無話不談的郭嘉則多了一份“愛”在裡面。曹操與他行則同車,坐則同席。

長年征戰生涯中,曹操總是把郭嘉帶在自己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曹操手下紀檢官員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不夠檢點奏了他一本,不料曹操表面上雖然蜻蜓點水式的批了郭嘉一下,依然讓郭嘉優哉遊哉,甚至曹操還暗地裡為郭嘉一如既往的生活作風喝彩。

曹操曾撰文哀悼他:“故軍祭酒郭嘉,…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並多次稱讚他:“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唯奉孝為能知孤意”。

可以看出,曹操與郭嘉幾乎到了“心領神會”的地步,用現在的話說,郭嘉無疑是曹操的最好代言人。況且他每遇大事,都能侃侃而談。脈絡清楚,義正辭嚴,聲振寰宇。

演義中,曹操與袁紹決戰前夕,曹操正躊躇自己實力不濟時,郭嘉隨口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奏。他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來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郭嘉的分析極具說服力,振作曹軍士氣的同時,實際上幫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

我們看一下郭嘉總結的這十個方面,從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到個人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諸多因素,這些都是關係戰役成敗的關鍵。

這個總結天生就是一篇錦繡文章,雖然不乏對曹操的溢美之詞,但是更多的符合事實,切中肯綮,邏輯井然,自成體系。最重要的是,完全道出了老闆的心聲,酣暢淋漓,十分合意!

正因為郭嘉是曹操後期最為倚重的最有謀略的謀士,可惜天不假壽的郭嘉死後,曹操曾三哭郭嘉。

一哭郭嘉發生在建安十二年曹操征討烏丸的行軍路上。當時郭嘉不服水土,臥病車上。操泣曰:“因我欲平沙漠,使公遠涉艱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

二哭郭嘉發生在當年九月,曹操討平烏丸三郡回師到達易州時。曹操哭著向其他謀士說:”諸君年節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三哭郭嘉發生在建安十三年十二月赤壁大戰迴歸的路上。《三國志·魏書·郭嘉傳》的記載:“太祖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傅子》記載:“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當時主要謀士都在。曹操懷念郭嘉,毫不掩飾對眾謀士的失望,認為如果有郭嘉在,絕對不會讓他吃這樣的敗仗!真讓一幫謀士無不黯然自慚,無地自容!

郭嘉年紀比曹操小得多,作為下屬,一輩子天縱英才、自視甚高的一代梟雄曹操多次為他傷心流淚,可見絕不是浪得虛名。

鬼才郭嘉,當之無愧!


No.2 諸葛亮

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首先《三國演義》確實有美化諸葛亮之嫌,但並不能否認諸葛亮是三國乃至中國歷史上最頂級的謀士之一。首先說一個硬件,諸葛亮是唐宋兩朝的武廟十哲之一,意味著他能跟白起、韓信等人平起平坐。

《三國演義》造就了一代名相諸葛亮,超強軍事謀略牛人的光輝形象!

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受《三國演義》和影視劇戲劇的影響,許多人心中的孔明先生,搖著蒲扇,捋著鬍鬚,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計、借東風、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似乎神仙一般,神機妙算,無所不能。以至於,在得知這些精彩的故事許多並非真實之後,便頗有失望之色。

而民國大文豪魯迅,更給了《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一個神評價: 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演義中諸葛亮,懂得天文地理陰陽五行,而且全都精通到家。甚至人類不大懂的,比如呼個風喚個雨,甚至招來六兵六甲這類天兵天將,照樣玩的熟練,簡直就是個神仙等級。

陳壽在《三國志· 諸葛亮傳》裡的評價是: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白話意思是,諸葛亮的政治才能,能和管仲蕭何媲美,確實神等級,至於軍事才能?確實不算強。

為啥會有此看法?單說一件事就明白:一生鞠躬盡瘁的諸葛亮,軍事生涯卻是相對短。所謂火燒新野之類的橋段,基本都是小說。至於赤壁大戰,也主要從事外交工作。甚至劉備奪荊州取西川,乾的也多是後勤管理工作。 真正開始執掌兵權,直面慘烈戰役,卻是從白帝城託孤開始。

換句話說,劉備健在的日子裡,諸葛亮從事的,基本都是軍事輔助工作。

而也就是這段輔助工作期間,諸葛亮雖說業績不少,勞苦功高。但是在很多後人眼裡,也有一些被詬病的錯漏。 尤其是“應變將略”上的毛病。典型一條,就是劉備拿下東川后,力勸劉備稱帝。

在這件事上,諸葛亮相當堅決,擺出了各種理由,看似也十分有理,卻忽略了一個重要前提:此時力量均衡狀況下,正是槍打出頭鳥的時候,稱帝看似風光,可也萬分風險。劉備這時據有雲、貴、川、渝等西南之地,實力遠小於曹操,比孫權也強不到哪兒去,稱帝?真沒這底氣。

劉備雖說沒立刻稱帝,只稱漢中王,但後果也是連鎖反應:促成了孫曹的聯合。這麼一來,遠隔千里的荊州就岌岌可危了。

而在荊州危機中,諸葛亮也同樣做出了另一個戰略誤判:建議以攻代守,讓劉備下令關羽發兵攻打襄陽。

這個戰略的初衷,是想著打擊曹操,震懾孫權,結果卻事與願違,曹孫兩家聯手夾擊,號稱“天下之腹”的荊州淪陷,頂樑柱般的名將關羽陣亡。損失極度慘重!

當然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也提出觀點,說荊州這事,是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內容之一。原因是關羽跋扈強勢,劉備和諸葛亮擔心尾大不掉,所以借吳人之手把他除掉了。

但說實話,這種說法,不但拉低了諸葛亮的人品,更拉低了諸葛亮的數學水平:為一個關羽就扔掉戰略要地,捎帶搭上幾萬精銳。

而從後面的錯誤看, 諸葛亮犯這錯不止一次:荊州丟掉後,又責難上庸的孟達、劉封,怪他們沒有出兵救援。 後果立刻嚴重——逼反了孟達、枉殺了劉封,又弄丟了上庸。

如上錯誤,也正如《三國志》裡的那句評語: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戰略眼光,確實是諸葛亮結結實實的短板。

但能否因為這短板,就完全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假設一下就知道:倘若是一個毫無軍事才能兼目光短淺的諸葛亮,在白帝城託孤後執掌蜀漢軍政大權。那這樣的蜀漢,別說讓諸葛亮掌權十年,恐怕一年也挺不過來。

幫助蜀漢挺過來的,正是諸葛亮另一優點:卓越的帶兵指揮能力。

這能力有多強?看《三國志》這段寥寥數筆記載就知道:“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悉平”二字,乾脆利落、洗煉傳神,把諸葛亮統兵得勝之態盡凝其中,妍極風流!

比比東吳征討山越的反覆折騰,更知道諸葛亮贏的如此乾脆利落,有多不容易。

更見證諸葛亮軍事才能的,還有最終扼腕嘆息的北伐大業!

第一次北伐,馬謖不聽諸葛亮調度,舉動失宜,為張邰所破。北伐行動草草收場。但同年冬,諸葛亮便捲土重來,舉行了第二次北伐,出散關,圍陳倉,最後糧盡收兵返還。

改年,遣陳式攻武都、陰平,自己率兵進迫建威,牽制魏雍州剌史郭淮,使陳式順利收取武、陰二郡。第四次北伐,諸葛亮仍是糧盡退兵,但巧施拖刀計斬殺了魏將張邰。第五次北伐,諸葛亮率軍由斜谷出,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於渭南,兩軍相持百餘日。

當年八月,秋風五丈原,諸葛亮病故,出師未捷身先死。 饒是如此,蜀軍在諸葛亮事先的安排下,井然有序地退回漢中。 而司馬懿來到諸葛亮駐軍的處所,營壘遺址,肅然起敬,大讚說:“天下奇才也!”

對比一下雙方實力,更可見諸葛亮真是以弱敵強:當時天下十三州,曹魏擁有九州,諸葛亮五次北伐,打出了二勝二平一負的戰績。

當然最具溢美之詞的就是,諸葛武侯寫下《出師表》是在公元227年,那時他48歲,距離去世還有6年。殊不知,還未等到“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丞相就帶著未遂的夙願,溘然長逝。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因之《出師表》最後情感爆發的那幾段,言辭之懇切,以至於何時想起,都無法無動於衷。

《出師表》中,諸葛亮這樣描繪自己的一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與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諸葛亮17歲隱居隆中,27歲隆中對後,跟隨年近50的劉備,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被委派的第一個任務是出使東吳,聯吳抗曹。當然了,沒有舌辯群儒,沒有草船借箭,沒有三氣周瑜,也沒有借東風。

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要知道,赤壁之戰前主要是四方勢力鼎立,北方的曹操,東吳的孫權,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劉備在與東吳合作之前依附的是荊州的劉表,劉表死後,荊州投降了曹操,東吳方面才找到了劉備,表示出聯合抗操的想法。此時的劉備,尚且寄人籬下,連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都沒有,在諸方勢力中實則處於極其弱勢的地位。身為使者的諸葛亮,有的應只是小心斡旋與苦心運籌吧。

赤壁之戰大獲成功後,孫劉聯軍攻佔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區,劉備佔據了長江以南的4個郡。此時奔波了大半輩子的劉備,才算是有了自己的一塊地盤。諸葛亮也在此時有了第一個正式官職——軍師中郎將。此後則多是經濟管理、處理政務等後方工作,以支持劉備在前方開疆拓土。

此間劉備勢力,也從攻佔益州大部分地區,實現隆中對初步構想;到關羽敗走麥城,丟失荊州;最終在成都正式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在自己政治生涯的第十三年,成為蜀漢丞相,時年40歲。

雖然都說後主劉禪不是什麼好皇帝,諸葛殫精竭慮也扶不起,但其實,諸葛亮大放異彩卻正是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主繼位之後。

劉備在與東吳的夷陵之戰後撒手人寰,此後的十年多,諸葛丞相一直在踐行著白帝城的承諾——竭盡全力效忠後主,至死方休。

所以,他說: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劉備去世之後的蜀國,內外交困,捉襟見肘。外有魏吳聯盟虎視眈眈,內有南方各地叛亂紛起,再加之東征失利元氣大傷,正處在風雨飄搖的時候。此時一個不慎,哪還會有再次翻盤的機會?

所以,諸葛亮說:

先帝創業為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用“危急存亡”4個字,想來也並沒有任何的誇張。

諸葛丞相總攬國政,外交方面,重修吳蜀之好;內政方面,平叛亂、安民生、定國制,致力經濟發展;丞相自己更是以身作則,勤政廉政,開誠佈公,整個蜀國“畏而愛之”。

從劉備去世的公元223年,到寫下出師表的227年,僅僅4年的時間,諸葛亮讓蜀國重新煥發了生機。

如此保國安民之功績,用一句“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亦不為過吧!

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常為人詬病,一方面有說他窮兵黷武,一方面也有說他缺乏軍事才能。但設身處地,此時蜀國弱小,你不打別人,別人也要打你,主動出擊至少能獲得戰略先機。而且,在當時蜀魏實力懸殊的情況下,蜀國雖說沒有打贏,但曹魏卻也沒有佔到多大便宜, 實屬不易。

這番表現,後世懂軍事的人物,基本都清一色認賬,更不吝堆積予溢美之詞。

東晉豪雄桓溫提起諸葛亮,直以“名將”相呼。

符堅得王猛,就常以劉備得諸葛亮自比。王猛病逝,符堅給他的諡號就是“武侯”。

南朝末期的陸法和也說:“諸葛孔明可謂名將,吾自見之。”

北魏大將刁雍推崇諸葛亮創造的“八陣之法”; 唐代名將李靖在《李衛公問對》中更是直言自己的六花之陣脫胎於諸葛亮流傳下的陣法。

而在《李衛公問對》中,李靖和唐太宗在討論軍事問題中,提到最多的兩個人就是諸葛亮和孫武。

也從唐代立武廟祭祀制度開始,諸葛亮和孫武、樂毅、韓信、李靖等超一流軍事家並列為“十哲”。

一句話,即使摒棄掉《三國演義》刻意為諸葛亮披上的“神話外衣”,諸葛亮也仍然是一個超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


No. 1 賈詡

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下面我要介紹的便是今天的三國第一謀士了,

賈詡(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武威郡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也。涼州系的代表人物,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曹魏開國功臣,後官拜大魏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文帝之帝師,死後配享魏文帝廟。

首先,謀士最重要的是體現在字,而賈詡是三國裡最有大智慧的謀士!

賈詡作為一名實用型謀士,很多人只看到他腹黑,詬病他只能謀一域而不能謀全局。但我最欣賞賈詡的地方,恰恰是他的對人性的把握,還有為人處事的智慧。他的一些小經歷,即使對普通人,也能有一些很實在的啟發。

賈詡的謀這是從兩個方面講的:

  • 第一是他的所謀略之奇之準,頗有些算無遺策的感覺,其所謀影響之巨,無愧於第一謀士之稱;
  • 第二是因為他是最典型意義上的權術家,不像諸葛亮身擔丞相之 職,重在治國安邦,也不像周瑜承荷將帥之任,長於領兵作戰。賈詡更無意於成為擁兵自重、稱霸一方的軍閥,他的身份永遠在幕後,他不斷地從某個將軍深厚的帷 幕後閃身而出,表面上是獻計,卻往往收到運籌帷幄的效果。

而且賈詡聰明的很高級,為什麼要說賈詡聰明得很高級的呢?因為這世間從來就不缺腦子靈的人,但總有一些聰明人,因為太聰明,所以在作死的道路上,反而要跑得比一般人更快些。比如楊修之流。

但賈詡就不一樣,他在曹操面前充分施展了才智,卻從來沒有被曹操嫉恨過。

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賈詡因董卓之死而發跡。董卓死後,有流言說王允要把所有的涼州人都殺光,一時人心惶惶。李傕 等董卓舊部向王允求饒,請求赦免,沒想到王允毫不客氣地回絕了:今年殺了董卓,普天同慶,已 經大赦天下了,你們並不在赦免之列,而且也不會有第二次大赦了!

這個回覆實在是讓人絕望。李傕等幾個高級將領一番商量,準備就地散夥,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賈詡也是涼州人,當時做著一個不大不小的武官。眼見著人心散了,自己可能也會有殺身之禍,便 跑過去向李傕進言,說不能散啊!現在朝廷對我們還沒有下手,就是因為部隊還在,吃不動我們。 一旦散了,那到時候派個亭長就能來殺我們了!

李傕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繼續聽著賈詡忽悠,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遲也。”意思就是我們不如一起去攻打長安,為董卓報仇吧!成功 了,就迎奉漢獻帝,做國家的忠直大臣;失敗了,到時候再來說散夥,也不遲。

平心而論,這個計策的水平很是一般,但問題是李傕願意相信啊。只要李傕相信了,部隊就不至於 散夥。果然,李傕帶著軍隊一路向西,竟然真的攻下了長安,殺了王允,趕跑了呂布。

事後,李傕論功行賞,賈詡對於高官封爵一概推辭,只接受了尚書的職位。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只是一條救命之計,哪有因此升官發財的道理。 此時的長安城已經亂成了一鍋粥,李傕和郭汜互相看不順眼,舉兵相爭,甚至於扣押百官以為人 質。不過兩人對賈詡倒都還賣點面子。而賈詡呢,對漢獻帝又多方迴護,所以在朝廷公卿看來,賈詡大概是當時唯一的一個涼州好人了。

沒多久,因為母親病逝,賈詡回家奔喪。在這期間,天下局勢面目全非,李傕郭汜因相爭勢力漸 弱,最終被殺;曹操迎漢獻帝於許昌,從此開始名正言順地發號施令。 身為涼州人的賈詡舉目無親,最後只得投靠了南陽軍閥張繡。賈詡和張繡的關係其實頗為疏遠—— 張繡的部隊,是叔叔張濟留給他的。而張濟,則是董卓的舊部。

對張繡,賈詡獻出的最重要的一條計策是在官渡之戰中,讓張繡投靠曹操——這裡面,有一個很曲折的故事。

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所有人提到曹操平生所吃之敗仗,都不會不提"宛城戰張繡之時",那也是曹操輸得最為悽慘的一仗,長子曹昂及貼心猛將典韋相繼陣亡,自己所乘的 大宛良馬"絕影",亦中箭而死,可說狼狽至極。毫無疑問,這一仗曹操其實是輸給賈詡的。

張繡之前是投靠過曹操的,只不過沒幾天就反水了。當然,原因出在曹操身上:曹操喜歡人妻, 在南陽期間,就想讓張繡寡居的嬸母,也就是張濟的老婆來陪他,不知不覺中佔了張繡一個大便宜。 張繡怒不可遏,憤然造反。最後,曹操只能灰溜溜地逃走,而且還搭上了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三條人命。 所以現在讓張繡再投奔曹操,他是很有心裡障礙的。一來自己差點弄死了曹操;二來曹操的正妻 丁氏,因為老公嫖娼害死兒子的事,已經和曹操離婚了。這種時候還跑過去依附曹操,搞不好不就羊入虎口了嗎?

當時,袁紹和曹操派出的使者都到了南陽,由賈詡負責接待。賈詡很禮貌地把曹操的使者安頓了下 來,然後,轉身跟袁紹的使者說:你丫滾回去吧,連自己兄弟都容不下的人,勞資看不上!

張繡差點被嚇死。賈詡卻不慌不忙地給他解釋到:首先,曹操奉天子令諸侯,我們應該聽他的;其 次,袁紹勢大,我們投奔他,於他而言只是錦上添花,但若是投靠曹操,那就是雪中送炭了;第 三,曹操是想爭奪天下的人,將軍投靠了他以後,他必定會厚待將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顯得出他 的寬宏大量。

最終,與其說張繡是被說服了,還不如說是因為已經沒有其他選項了,張繡最終只能投靠了曹操。 而曹操對待張繡的態度,也果然如賈詡所料。

賈詡之所以甘冒奇險,因為他正確的認識了天下的形勢,看透了曹操的內心之所 想,如此高明的戰略決策在三國時代鳳毛麟角,賈詡不愧為三國第一謀士。

投奔曹操後,賈詡表現得相當低調。雖然作為曹操謀士之一,他仍不時獻計供策,尤其在曹操征伐馬超、韓遂的過程中,賈詡功不可沒。但總體上看,他淡出江湖的意味正日益明顯。對曹氏父子,賈詡本來還有可能立下奇功:曹操、曹丕先後兩次討伐東吳,都以失敗告終,赤壁之戰更使曹操元氣 大傷。賈詡都曾預睹先機,加以諫阻,只是曹操不識時務,未能採納賈詡的建議,直接導致了軍事失敗,為三足鼎立創造了條件

在《三國志·賈詡傳》中,一共只記錄了賈詡為曹操出的三條計 策:

第一是勸誡,勸曹操不要南征荊州,結果曹操不聽,最終敗於赤壁;

第二是曹操在西征韓遂馬超時,寫信問計於賈詡。賈詡建議離間韓馬二人,曹操依計施行,果然事半功倍;

第三次則是曹操在立儲問題上猶豫不決,諮詢賈詡的意見。賈詡沉默不語,曹操很是奇怪,問賈詡為什麼不說話,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的事。曹操聽罷,哈哈大笑,最終立曹丕為嗣子(曹丕 稱帝后,酬功封賈詡為三公之首的太尉)。

在曹操立太子的過程中,在曹丕與曹植兄弟爭權的過程中,站在曹丕一邊的賈詡,仍以自己四兩撥千斤的謀略,起到了重要作用。當時為五官中郎將的曹丕向賈詡請教太子爭寵術時,賈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養,朝夕孜孜,不違 子道,如此而已。"就這麼一番貌似不切實際的大話,竟使得曹丕從此幡然改悟,自我砥礪,終於贏得了曹操的好感。此前曹操也曾特意屏退眾人,向賈詡請教立太 子一事。賈詡面露難色,故意不答。"先生為什麼知而不言?"曹操再問,"不,我只是突然想起了兩個人。""誰?""袁紹和劉表"。

賈詡不僅謀略過人,也特別善於處理他人父子關係。"賈詡貌似漫不經心的回答,對曹魏政權的最終確立,也許竟起到了決定性的促進作用。眾所周知,袁紹、劉表正因為沒有妥善處理好繼承權問題,死後遂使得兄弟鬩牆。賈詡示曹操以前車之鑑,終於使曹操決下心來,立曹丕為太子。如此含蓄而又鏗鏘的引用論證要比費勁口舌強了不知道多少倍,賈詡的謀略已經達到了“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境界。

賈詡一直韜光養晦,輕易不發一言。晚年的賈詡尤其乖覺無比,他閉門不出,謝絕交遊;為了杜絕他人猜疑,他處理兒女婚嫁之事,也力避攀附名門, 這一點說明了賈文和對於權變的清楚認識,所謂功高鎮主就是這個道理。

從這三件事來看,曹操對賈詡是頗為信任的。他因何能得到曹操的信任,史書並未明言,但通過一些細枝末節的描寫,我們或許能窺得到其中的一二門道。

然而賈詡老矣,他只彷彿一個大隱隱於朝的隱士,依舊過著恬淡的生活。世事陰陽,果報難料,這個邪惡的播種者,謀略的熱衷者,最終是以一副德高望重的神情,安然去世,享年七十七歲。依照當時"人過五十不稱夭"、"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標 準,賈詡真可謂壽比南山。

三國十大頂級謀士,第一名亦非郭嘉,你猜得到是誰嗎?(二)

首先,賈詡的謀,都用在瞭解決實際問題上。賈詡的籌謀劃策,並不見得有多麼正義凜然,反倒是有些計策,如唆使李傕攻打長安一事,禍害極 大。但縱觀賈詡的計謀,每一次都是針對具體的問題展開——他想要做的,是解決這個問題。

其次,賈詡的計謀從不針對具體的人,而是就事論事。

最後 ,賈詡的大智慧並沒有讓他眼高於頂,盛氣凌人。相反,他謙和低調,與人為善。

賈詡聰明,但從來不讓旁人對他的聰明,感覺到不舒服。

賈詡作為一個謀士真正做到了以追求完美為己任,他緊隨形勢發展,審時度勢,經權達變,順天行事,選擇明主。

在夾縫中求生而遊刃有餘,屈從於命運的安排而經權達變,直至善終,賈詡在權變與謀略方面的造詣可謂達到了天人合一之境界。

最主要的是賈詡的事蹟符合當代很多人的價值觀:他有大智慧但是又可以善終,鬼主意一堆最後都功成名就,全身而退。

反觀三國那些其他謀士,幾乎沒多少可以得到善終的。為抱負為主公盡忠,可是很多都是大業未成便已然逝去。

而賈詡本人正是由於擺脫了道德的束縛,才獲得了精神自由,併成為當之無愧的三國第一謀士。


以下排名僅代表個人看法,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