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指什麼?

海民老師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後面還接了一句:“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第二句正是對第一句的解釋。

根據陳鼓應的《老子註譯及評介》,道生萬物的過程可以具體做如下解釋:

道生一——道是萬物的本原,生出未分陰陽的混沌氣,就是一。

一生二——混沌氣在運動中分裂為陰陽二氣,故為二。

二生三——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生成和氣,與陰陽二氣並列為三。

三生萬物——由和氣生成萬物,也就是說,萬物都是由陰陽和合而產生的。

所以,《道德經》接下來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意思是萬物都背陰而向陽,陰陽激盪形成新的和諧體。



夢露居士


《道德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指什麼?

“三”什麼也不是

中國傳統哲學裡面有很多概念,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裡的“道”、“一”、“二”、“三”都是指一種形而上學上的概念,而不是具體的事物。

比如“道”,什麼是道呢?世界上有具體的一個物體可以稱為道嗎?沒有。那什麼是1,2,3呢?是指數字中的1,2,3嗎?顯然不是。

那什麼是道呢?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能用語言和文字描述的“道”,一定不是“道”的本體,所以你看《道德經》通篇老子都在講:吾強字之曰“道”;上善若水;道常無名。換句話來說就是老子沒有辦法用詞語或者句子來定義什麼是“”,老子都沒有辦法定義,我們現在的人恐怕也談不上了。

所以我們真的知道什麼是1,2,3嗎?

我們認為的1塊錢,動物能理解嗎?

我們所說的1納米,古代的人能知道嗎?

我們所說的1,只不過是人類強行定義出來的一個數字罷了,這和3,也沒有什麼區別。

1,2,3只是一種概念,它們離開了具體的物質世界就什麼也不是。

為什麼是“三”

我們生活中常見有三的詞語、典故,比如:

三光日月星

三才天地人

三皇堯舜禹

三教儒釋道

三寶佛法僧

三藏經律論

三法刺宥赦

三易連山、歸藏、周易

古人行禮三讓、三揖,服喪要三年為期,作事要三思而後行,探病要三問,弔喪要三往,哭喪要三踴,祭祀要三飯,占筮不過三次,強諫不為三番,禮樂要一倡而三嘆,作人要三十而立,夫不孝有三,夫大孝亦有三,兵以三軍為制,政以三令為節,年以三月為季,歷以三終為元。

三是一個有神秘力量和美感的數字。

所以上古人皇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然後“

一畫開天,二分陰陽,三爻成卦”,從而用1,2,3這樣的符號建立起來了最古老的認識宇宙、萬事萬物、社會活動的一個模型,即是八卦,然後從這個模型中衍生出來對於宇宙和萬物的認識判斷,是為中華民族最早的哲學抽象思維之祖。

而老子在《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否是用另外的一種方式在描繪我們古代先民對宇宙萬事萬物的一種認知?一種思維模型?

也許我們永遠沒有辦法探究這個“三”的真正含義,但是我相信這句話永遠會給我們人類帶來哲學上的思考,乃至於啟迪我們認識世界的全新方法。

讚美《道德經》!讚美先人的智慧!


談者無語


道,什麼是道?自古至今有不同的解釋,縱合起來可理解為,宇宙變化的一般規律,萬事萬物各有其道,所以道之道,非常道,不是指行走的道路那麼單一簡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演進關係,逐步細化分理。一是渾圓一體的星球,包含地球,上古時只指地球,渾圓一體,宇宙之道化育一元之體,一生二,二指兩儀分陰陽,陰陽包含:黑白,雌雄,男女,等等相對客觀存在現實。二生三,是指三才,乃天地人,,上為天,包括日月星辰,風雨雷電,黑白更替,四季變化,大氣演譯。中為人,下為地,山川河流,大洋大海。三生萬物,就更容易理解。用變化的數字排緒,演譯大道的深奧,用文字記述表達推解,然有易經,用圖形文字排解太極圖,演繹八卦象,解釋道之迷,啟發人之慧,領悟道之理。是哲人的引撥,先聖的啟迪,中華文化由此生髮而昇華。


用戶6003889228


《道德經》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句話是老子描述宇宙萬物的生成過程。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的生成,首先是由作為宇宙本原的道漸次產生出一(最原始的統一體,一種混沌未分的狀態)、二(陰氣和陽氣)、三(陰、陽、沖和之氣),再由“三”具體產生出萬事萬物。所以,“三”指的是陰氣、陽氣以及由陰陽共同構成的沖和之氣。

“三”這個數字在古代似乎具有一種神秘性和特殊性,極受古人的重視,比如《周易》講天地人“三才”,孔子說“三人行”,天象中日月星“三光”,等等。我們在經驗世界當然無法知道什麼是陰氣、陽氣和沖和之氣,但按照古人的理論建構和想象,陰氣就是性質純陰(柔)的氣的狀態,陽氣就是性質純陽(剛)的氣的狀態,沖和之氣是這兩種狀態的一種均衡。我們能夠感知的是具體的萬物,但追本溯源,這些器物是由“氣”演變而來的。

不過在《周易》中,其宇宙生成論卻不再講“三”,而是直接由二氣演化到四象(四象一般解釋為“四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到宋明理學周敦頤解釋《太極圖》的時候,又忽略數字“四”,把五行納入了理論體系。“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

從一到二到三,再到四和五,其實代表了古人理論思維的不斷提高。最初的思想萌芽階段,為什麼一般只講“三”?這和當時思維能力有關,超過“三”的數字意義他們就不知道了。

老子的這種宇宙生成論影響極為深遠。陰陽二氣後來成為了大多數思想家討論宇宙生成演化的共同範疇。


雕刻歷史


這個問題問得好,在到道德經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指什麼?


三是一個最基礎最穩定的結構,三點一個面,面成就有無限的可能性在其中。


人有三寶,精氣神。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


這些最基本的三者是一種事物的命脈所在,只要動起來就可以形成一個系統。

道德經和周易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可以從周易中找到答案。


周易中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第一步的變化是,太極生兩儀。


太極生兩儀和一生二,是一樣的道理,表達的方式不一樣,換了一種說法。一生二,注意一點是生二,不是分二,生了二一還是存在的。


第二步的變化是,兩儀生四象。


兩儀生四象,是二生三。兩儀我們很好理解,熱冷,天黑天亮,一正一反。兩儀生四象,

比喻:熱冷的變化中生出春夏秋冬,人的生死中生出生老病死。


第三步的變化是,四象生八卦。


四象生八卦,是三生萬物。所有的事物我們都可以歸納在八卦之中,八卦也可以演繹出所有的事情。


三是四象,萬物是八卦


那麼三就是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所有在二中生出來的變化過程可以具體到三這一步。


可能說得很迷糊了,簡單的說。三是二的細分,剛才在上面說的。


二是冷熱,就是夏天和冬天,最熱的時候和最冷的時候。


三是春天和秋天,是冷變熱,熱變冷的過程。


二生三,二還是存在的,所以有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的變化是萬物所依靠的生長規律,秋收冬藏,動物的冬眠,植物的生長和成熟,大樹的落葉,小草的生根發芽。


三的意思不單單是代表春秋秋冬,還可以是其他的。我們罵人的時候說別人,你不是個東西,叫別人幫忙拿個東西,情人之間的打情罵俏,這個壞東西。東西可以表達很多種意思,三也是一樣的道理。


道德經中的三,是變化的一個成熟標誌。三的思想是我值得學習,大的方面宇宙的開始經過結束,人的過去現在未來,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寫個文章的開頭、中間、結尾。


在道理中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好的改變才是更加重要的。


知史明興衰,知道過去和現在才可以推測出以後的變化發展。道德經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告訴我們,事情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變化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萬丈高樓平地起,當我們仰望星空的同時,也要做好腳踏實地!


有書課堂


文化是一種意境,要的是博學而廣大。

《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質就是在註解《易經》八卦圖。

道生一,道就是一,太極為一,太極生兩儀,兩儀就是陰陽,就是冷暖,就是寒暑,一就是二,一又生二。二上面添個一,便有了“三”,“三”二後有“八卦”,有了“八卦”,便有了四面八方,爾後有“九州”。

“三”,其實為“六”,“六”爾後是“八八六十四卦”,萬事萬物,皆在“八八六十四卦”之中。這就是命理~《易經》之理數,亦即“道理”。

中國文化,貴在理解,而非咬文嚼字,死盯著某個字不放,重在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便有了人生的覺悟與開悟,這就叫觸類旁通,一通則百通。否則,走不出框框,就會糊塗一生。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鄉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上 士 聞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聞 道 , 若 存 若 亡 ﹔下 士 聞 道 , 大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為 道 。故 建 言 有 之 :明 道 若 昧 ,進 道 若 退,夷 道 若 纇 。上 德 若 谷 ,大 白 若 辱 ,廣 德 若 不 足 ,建 德 若 偷 ,質 真 若 渝 。大 方 無 隅 ,大 器 晚 成 ,大 音 希 聲 ,大 象 無 形 。道 隱 無 名,夫 唯 道 , 善 貸 且 成 。

第十七章,有論述過人們對於道的幾種認知狀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這裡重複提到這個現象,以我的理解,一來重複一下,加深印象;二來,德經部分,針對日常說而言,所以稍微變動為“上士、中士、下士”來稱謂,直接回歸到活生生的人。“大笑之”對於下等人那種嗤之以鼻、不以為然的描述躍然紙上。更加直接,較之“太上、其次,其次”更有活生生人的形象。

“不笑,不足以為道”,哈哈,這句,有點赤裸裸的藐視啊!說錯了,道是不會藐視任何人和不會表揚任何人的,但是講道的人可以藐視、可以愛理不理的哦!開個玩笑,不過這句話所蘊含的深意卻是極為深刻的:何必較真?所有成功人士,誰沒被人笑話過?對於笑話你的人,讓他笑去吧,你可以無視他的。

老子是個實在人,比起現在那些剽竊教授們,高級的多,他也引用別人的話,這些話就算他不說是他引用的,也沒人會反對,但是老子引用了就是引用了,不會歸功於自己,所以說“建言有之”,就是說老話說了“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大象無形”。

真正的光明,好像是黑暗的。昧是指自然現象中的黎明前的黑暗。要想獲得光明,就得耐得住黎明前的黑暗;

真正的前進,好像是倒退的。“歸根曰靜,是謂覆命”。就道的修為上而言,修為更高,反倒是倒退、歸根、“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放到為人處事,便是“以退為進”。

平坦的道路,好像坑坑窪窪。可以理解為再平坦的道路,都有坑坑窪窪;也可以理解為不去填平這些坑坑窪窪,何來平坦大道。具體怎麼理解,我覺得兩層含義都有。

以上三個詞,還是在講“道”的層面;後面五個詞,就在講做人做事的層面;再後面四個詞,又是“大道”的層面。通篇如此漂亮的詞句,描述了陰陽、度、勢。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經開篇第一句就說了上德。放到現實為人處事,上德若谷。用個通俗的詞來說,有修養、德行的人,肯定是虛懷若谷、包羅萬象。俗語有說“滿瓶水不響,半瓶水晃盪”。

“大白若辱”,字面意思理解,真正的清白,定是承受了很多的屈辱。所謂耐得住寂寞、忍的住非議。忍辱負重。抗不的壓力,哪有資格看得最美的風景?成大事者,必有很多很多人反對、誤解、嘲笑。不能忍辱,就不能成功。

“廣德若不足”,廣德是說擁有像大地一樣寬廣厚重的德行有德行之人,還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還在繼續努力,還在堅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修為。無德的人,才覺得自己天下第一。

“建德若偷”,一個人在努力提高自己修養、德行的過程,就是“建德”。當德業還沒有建成的時候,看起來好像偷工減料——偷,不是偷盜,是偷工減料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看起來偷奸耍滑。其實真正的德,不是一天到晚就修德,還得有柴米油鹽醬醋茶。就像一個學生,要學習,也不能一天到晚就是學習,還得適當的玩耍放鬆。而在別人看起來,說這個學生好像不努力,在偷奸耍滑。其實是否努力,只有自己知道。

“質真若渝”,原本是真正的好動,但看起來好像假的。這個詞最有意思,尤其是現在這個物質社會狀態下。有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女兒從小的江蘇長大,幾乎都很少去農村,吃的蘋果都是又大又甜還油亮油亮的。前年帶去甘肅鄉下,在樹上摘了個蘋果給她。她說這個蘋果怎麼這麼醜啊,又小,還黑秋秋的。好說歹說,隨便沖洗了一下給她嘗。咬了一口,她就情不自禁的說“這個蘋果好香哦”。過度的包裝、改良,早已改變了很多不該改變的東西。

接下來的四個詞,全是大開頭。這個“大”又有些對於“道”的總結,或者說對於更高級的一種人生層次的總結。

“大方無隅”。正真的大,是沒有方向的。東南西北都沒有。四個方位。南懷瑾先生提到事物的四個面“正面、反面、正面的反面、反面的正面”,對於陰陽的理解會更加的直觀,不妨引用過來,各去參悟。

“大器晚成”。現在說某個人等到年級大了,總算有了成就,用來鼓勵自己或者給不努力的人一個臺階下。其實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大的器物是不會建造的那麼快的,所以晚成。萬里長城肯定比一座宮殿建成的要晚。不努力,哪來的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之前有過章節論述。聽不見,看不見,卻真實存在。

道,無處不在,無處不起作用。“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道的作用無處不在,而且不以任何外力為轉移。“好壞、善惡、成功失敗……”只要一方存在,另一方必定緊緊跟隨。今天的成功,就是明天失敗的開始;明天的失敗,也預示這後天成功的開始……“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真切的認識到萬事萬物的四個面,依道而行,接受到來的,做好該做的。

別把自己太當回事,也別把自己不當回事。

總結髮言“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道看不見摸不著,也沒名字,但是真實存在。“夫唯”是“那麼這個“”的意思,道這個東西呢,善於假借某個東西而似是而非的表達出它的作用成效。

無需刻意,但別隨意。


新風堂堂主


為答此題,更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學習經典,特意請教了信佛教、道教、基督教的三位朋友,綜合其說法有如下三種。

1

三可指三才,天地人。引用《陰符經》“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一是太極,二是兩儀(陰陽),陰陽為象,可喻萬物,日月,天地,水火,男女,南北,正反,明暗, 兩儀生四象(日月星辰為天之四象分陰陽,水火土石為地之四象分剛柔)。

“一分為二二生三,四象五行從此出。”的說法(李道純)。密宗有法化報三身,道家有三清之神,太清聖神,上清元神,玉清玉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句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下一句便是“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衝氣,陰陽交融態。

2

三可以說是新物種,新物種根據二生三的模式演變更多。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個演變路徑

如果說一是上帝,上帝創造萬物,那應該是一生萬物

如果說上帝是一,亞當夏娃為二,亞當和夏娃的孩子為三,然後不斷繁衍就是萬物,萬物自有神性,也是就是一,一代表創造的屬性,屬於神性。

萬法歸一,哲學的本質是一樣的,就像金剛經說的,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3

一為體,二為用,三為造化。

道生一,一已經具有物質態的概念,可以想象成宇宙爆炸中的奇點。二為物質界的波粒二象性和宇宙的引力斥力。三為組成中子和質子的三個夸克。

《清靜經》有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此陰陽未分,混沌未判的物質即為道,理論上可以理解為“零”。

一生二——先天一炁化生陰陽。陰陽在丹道中所指甚多,可喻性命系統,陰精陽氣,黃芽白雪,真鉛真汞等。

二生三——“三”,可作精氣神三者解,亦可做陰氣陽氣衝氣三者解;

三生萬物。“三才生五行,五行生萬物”的說法,見鍾呂傳道集。

道是佛家講的本源自性,儒家的明德。

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無形無相,無名無狀。

道為“0”,為萬物之大本。無形無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本不可說,強名曰道。念之未生謂一,一念初發則心生,心生則陰陽判,機緣一到,則可生物。


有書共讀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請求指教。

1、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因為有這兩句話,所以大家會對道的理解扭曲,變相。實際上是一樣的,都是指,道。

1,先解釋我個人認為的太極圖,才能解釋老子的道,和伏羲的先天八卦圖或是後天八卦。

太極圖:太陽起東方,至西而落,所以太極圖的擺嚮應當是, 色白起點向東,色黑起點向西。

白為清陽,上升為天氣。黑為濁陰,下沉為地氣。天氣下降而成雨,地氣生髮出雲霧。 白中黑點是,地氣根基,亦是天氣源於地氣。 黑中白點是,天氣根基,亦是地氣源於天氣。 這是天地之氣的轉換變化過程,變化過程就是老子的三,天地之氣相交,而後生萬物。

2太極八卦圖。 古人觀天位於平原地區,以觀天台為主。 八卦圖是以太極圖為根基,生化出四方,東南西北,又因為相鄰相互作用,所以又生,東南,南西,西北,北東,之氣。 這就是地域的區分,東方木,南方火,東南之間是火木相生相和之氣。 也就是太極生陰陽,陰陽生四方,四方出八面。

3、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的一二三,我個人理解。

以太極圖為主,道(用現代的詞語就是宇宙,包含了太陽,月亮,各種星系)一是地球,二是天地之間構造,三是天氣地氣之間的交換,融合,天 產生風雨雷電,地 生動植礦物。

道法自然,是因為老子也沒找出道(宇宙)運動規律,因為大道至簡,就是宇宙一直在按照某種規律運行,無法在宇宙中找到答案。

但地球的大自然現象有規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生長收藏,所以是道法自然,這個道是生活方式,農耕,作休等等……

這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殺丨紅眼


這些內容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難點在很多人不理能“一”“二” “三”所指。下面通過該章的通釋與解析來回答這個問題。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①。萬物負陰而抱陽②,衝氣以為和③。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④。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⑤。人之所教,我亦教之⑥。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⑦。

[通釋]

道產生了一種物態,一種物態產生兩種物態,兩種物態產生多種物態,各種物態延續下去就形成了千千萬萬種物態。萬物背對著陰而正對著陽,融合的陰陽之氣來中和。人們討厭的正是“孤”“寡”“不穀”,可王公卻把它當作稱謂。所以從表面上看事物有的在削減它而實際是在增加它,有的在增加它而實際是在削減它。人們勸誡我的話,我也用來勸誡別人。強悍的人不知曉自己是怎樣死的,我要把它當作勸誡人的重要內容。

[註釋]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產生一種物態,一種物態產生兩種物態,兩種物態產生多種物態,各種物態構成了萬物。一,一種事物的狀態。三,表示多數,許多事物。

②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背對著陰而正對著陽。負,背對著。抱,迎,擁抱,面對著。

③衝氣以為和:融合的陰陽之氣來中和。衝氣,空谷之氣,陰陽交融之氣。衝,空。氣,陰陽二氣。以,連詞,相當於“來”。為,做。和,中和,調和。

④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人們討厭的正是“孤”“寡”“不穀”,可王公卻把它當作稱謂。所惡,討厭的。唯,正是。孤、寡、不穀,參見三十九章註釋⑯。為,傅奕本、帛書甲乙為“自”。

⑤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所以事物有的削減它而實際是增加它,有的增加它而實際是削減它。或,有時,有的。損,減損,削減。益,增益,增加。

⑥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別人告誡我的,我也將它告誡別人。人,別人,他人。之,放在“人”與“所教”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所教,教誨的,告誡我的。教,音jiào,訓誨,告誡,告訴。後一個“之”是代詞,代指他人。

⑦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強悍的人不知曉自己是怎樣死的,我要把它當作勸誡人的主要內容。強梁者,強悍勇武的人。不得,不能得到,不知曉。其,自己。教父,勸誡人的主要內容,隱含“反面老師”的意思。父,音fǔ,男性長者。《說文》:“父,家長舉教者。”

[意義歸納]

本章分析了萬物產生的過程,闡釋事物的陰陽損益的道理,告誡人們不做“強梁者”。

全章分為三層。

第一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分析萬物的產生,闡釋萬物的陰陽衝氣之理。

第二層:“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以王公自稱“孤”“寡”“不穀”引出“損益”的道理。

第三層:“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強調不做“強梁者”。

[解讀與點評]

道是“天下母”,所以它“生一”。 道“生”什麼?“一”是個數目,道作為事物運行的法則,作為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它“生”的自然是具體事物運行的法則,是具體事物的客觀規律。“道生一”猶如“道產生出所有事物的客觀規律和運行法則”,即“普遍的規律”“普遍適應的法則”;“一生二”猶如“普遍的事物規律、法則生出某一類事物的規律、法則”,這些規律法則具有一類事物的相對特殊性;“二生三”是依次的延伸和拓展,同時它的規律和法則更具有特殊性。“道生一”並不意味著道只生“一”,道可能要生出多個“一”,因為它是立體的、漫無邊際的,用樹狀圖都不能演示透澈。其實萬物的客觀規律和運行法則均為道所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是數之始,二是一之子,三是二之子、一之孫,以至於無窮。在古時,“三”又是一個表示多數的概數。在本段話中,“三生”還表示了一個一個過程,所以三能生萬物。“萬”也不是一個確定的數,這裡只是極言其多。萬物又是一個運動變化的概念。 萬物背對著陰而正對著陽,互相交融的陰陽之氣來中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道的產生和繁衍過程,規律也罷,道理也好,道由一事一物拓展並互為聯繫,互相影響,運用於“萬物”,而“萬物”都有的普遍規律是“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負陰而抱陽”中的一陰一陽只是一個比喻,它可能是一正一反、一長一短、一大一小、一前一後……

人們討厭的正是“孤”“寡”“不穀”,可王公卻把它當作稱謂。最初王公稱自己‘孤’‘寡’‘不穀’,是在自謙,老子以“示弱”來分析它。 從表面上看事物,有的在削減它而實際是在增加它,有的在增加它而實際是在削減它。“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與第三十六章“將欲~之,必固~之”是一樣的道理。

何謂“損之而益”,“何謂益之而損”?比如重臣,權力太大,負荷過重,日理萬機,必積勞成疾;或權傾朝野,形成剛愎的性情,積怨必多,成眾矢之的。削弱權力,減輕負荷,便會放鬆,便會自省,健康身心。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既為了把這些道理告訴更多的人,也是從俗、從眾,正如“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第二十章)一樣。“人們勸我什麼,我也勸人什麼”,也告訴人普通的道理,普通的道理就是順乎自然的道理。“強梁者不得其死”就是“堅強者死之徒”“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第七十六章)的道理。對道來說,正面勸誡的道理是“順之乃吉”,反面勸誡的道理是“逆之乃兇”。 強悍的人不知曉自己是怎樣死的,我要把它當作勸誡人的重要內容。“強梁者”是“善人之資”(第二十七章),是反面教員。“強梁者”顯然不是稱“孤”“寡”“不穀”的王公,因為稱“孤”“寡”“不穀”是示弱,“強梁者”是示強。其實中外歷史上的“強梁者”不乏其人,夏桀、商紂、周厲王、周幽王、秦二世、隋煬帝、北齊高洋等等,他們“不得其死”的教訓並未被後世所有帝王借鑑;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希特勒,當代的薩達姆、卡扎菲等等,也都是“不得其死”的“強梁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