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方面禁止永久出國巡展的有哪幾件藏品,它們有哪些特別的地方?

用戶111139981945


【關於永久禁止出國巡展文物的那些事兒】


在中國國家文物局到目前已經發布了好幾批禁止永久出國巡展的文物名單,很多朋友肯定會有疑問,為什麼會有如此的規定,這些文物都有什麼特殊性呢?下面筆者慢慢的為大家答疑解惑,您聽好啦。


第一點,對於不能出國的文物其實的分類別的,首當其衝的是中國古代出土的古代屍體,絕對禁止外出展覽,一個是因為道德倫理的問題,一個是這種特殊文物是不能經常的進行移動的,因為他的保存條件非常的嚴苛,一旦出現意外,就可能造成古屍氧化變形變黑,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所以這類的文物是絕對禁止出國的,比如馬王堆的辛追老奶奶。


第二點,對於元代以前的珍貴書畫也是絕對禁止出國的,原因很簡單,書畫這類的文物保管非常苦難,而且每每展出一次都對其是一種傷害,而且這類文物都具有唯一性,所以這類文物原件是不許出國展出的,就是在國內也是N年不得見的。


第三點,對於年份久遠的青銅器,瓷器,由於年代極遠且大都為獨品,在運輸的過程中易碎,一些不可預知的風險也很大,所以這類文物中的無價之寶,都絕對禁止出國展出的,比如說曾侯乙的青銅器,何家村的金銀器,大宋的汝窯,唐代的壁畫,以及商代婦好墓中的一些珍貴文物等。

所以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作為一箇中國人,應該為我們國家擁有這麼多珍貴的文物而自豪,為我們中華民族這樣厲害的歷史而自豪,總有一天,我們肯定會回到世界NO1的。


老豬的碎碎念


永久禁止出國巡展的6大中國文物,件件都是國寶

【永久禁止出國巡展的6大中國文物,件件都是國寶,圖一就令我懵逼】水晶杯,戰國時期器具,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出土。收藏於浙江杭州博物館。這造型真的是一下就令我懵逼了,這難道不就是平常用的玻璃杯嗎?

鴨形玻璃注,北燕文物, 1965年9月北票縣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出土。長20.5釐米、腹徑5.2釐米,重70克。

秦始皇陵銅車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銅車馬模型,1980年出土於中國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墳丘西側。共兩乘,一前一後排列。

春秋蓮鶴方壺,春秋中期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一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一收藏於河南博物院。

獸首瑪瑙杯,唐代酒器,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佛教至高權威象,是世界錫杖之王。

(通話而講:屬於國之重器、國寶類的藏品!中國禁止交易、甚至出展!)


藍翼製作


從2002年起,國家文物局為了切實保證國寶級文物的安全,陸續公佈了三批共195件組禁止出境展出的文物目錄,其中源自於陝西省的文物就有四十多件(含外藏)。佔全國總數的1/4,由此可見關中地區在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地位。而在眾多陝西出土的禁出文物中,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的有10件。

鎏金舞馬銜環紋銀壺

何為盛唐?也許就是金銀器之奢華,舞馬銜杯之宮廷盛況。舞馬,只有高等級的王公貴族才能一睹芳容。銀壺上的舞馬前蹄撐地,後蹄彎曲,尾巴高高揚起,嘴中銜著酒杯,鬃毛披在前額和脖頸上,頸上的雙花結絲隨風飄舞。

唐玄宗時期是舞馬錶演的頂峰,當時宮中有數百匹純正西域血統的舞馬,不僅安排了專人訓練和管理,還給其中幾匹取了“某家寵”“某家驕”的名字,這些舞馬通常會在皇帝生辰和重大宴會上進行表演。每年八月初五千秋節(唐玄宗生日),在興慶宮的勤政務本樓前,數百匹等候入場的舞馬齊批華麗的演出服,脖上掛著漂亮的鈴鐺,鬃毛上繫著華美的飾品。當《傾杯樂》響起時,訓練有素的舞馬踩著節拍,或奮首鼓尾,或縱橫應節,樂曲將終時,舞馬還會低頭跪拜,銜著酒杯,微微頷首,向唐玄宗敬酒祝壽。這,就是舞馬銜環杯上圖案的。

鑲金獸首瑪瑙杯

和舞馬銜環紋銀壺一樣,都來自何家村唐代窖藏。工匠用一塊醬紅、橙黃和乳白色夾雜在一起的瑪瑙精心雕琢而成,應是一件酒具。材料來源有可能是貢品,我國自魏晉至隋唐所用的瑪瑙,多出自西域、印度、波斯等。而且其造型特徵也來自西方,希臘人為其命名“來通”。如果用它來飲酒,酒是從下端的孔,也就是鑲金塞處,注入飲者口中的。這件塞金獸首瑪瑙杯的出土是唐朝貴族崇尚胡風,追求新奇時尚的見證。

唯一一件能稱之為國寶級文物的唐三彩

猜想一下,古代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人,是如何消磨漫長、枯燥的旅途生活呢?最為符合民族特性的,恐怕就是音樂了。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駝背部架一平臺,鋪方格紋長毯,上有樂舞俑8個,7男樂俑1女舞俑。七位男子身著圓領窄袖長袍,意興盎然地正在演奏著笛、箜篌、琵琶、笙、簫、管子,樂器門類齊全。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雖經地下埋葬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時仍光彩奪目,它是唯一一件被評定為國寶級文物的唐三彩。

至今僅此一例的淳化大鼎

出土於上世紀70年代末,和陝西出土的絕大多數青銅器一樣,它的重見天日是因為當地農民取土所致。由於沒有銘文,學界根據器形稱它為五耳獸面紋鼎,而大眾則因它出土於淳化縣,稱之為淳化大鼎。

淳化大鼎有兩大特點:一是體量大。此鼎高122釐米,口徑83釐米,重226公斤,是已知的西周銅鼎中最大最重的圓鼎。二是造型獨特。腹壁上鑄有三個半圓形大耳,這種形制的銅鼎為特例,至今僅見此一器。

在這件鼎的表面,分佈著大量的夔龍紋,夔龍紋樣尾巴捲曲,僅有一足,圓目突出,張口卷唇。在鼎的兩耳外側,分別裝飾著兩條相對的夔龍紋;在口沿下方,裝飾著六條夔龍紋。每兩隻夔龍,左右相對,中有扉稜,形成一張巨大的饕餮面。在每張饕餮面的下方,正中裝飾著一個牛頭,好像饕餮巨大的嘴巴。牛頭紋飾通過高浮雕的形式,表現了牛的五官和犄角,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隱藏在青釉提樑倒流壺中的秘密

之所以稱為“魔壺”,是因為它雖然有“蓋”,但壺蓋與壺身設計製作為一體,根本無法打開;在壺底有一處梅花孔,這是除壺嘴外唯一能進入壺的內部的通道。當專家將水順著壺底梅花孔注入壺內,水竟沒有從壺嘴流出來。可是令專家沒有想到的是:將壺身正過來以後,水也並沒有從壺底的梅花孔洩漏出來,如果此時將壺身輕輕傾斜,水反而能從壺嘴正常流出。

為了解開倒流壺的秘密,專家們對倒流壺進行了X光“透視”。奧秘在於壺中有一個長長的注水管,只要壺中水的高度不超過它,水就不會從梅花孔中流出來。所以雖然倒流壺底部有孔,但卻能滴水不漏。

漢唐兩代,皇后的印璽只此一方

這枚玉璽邊長只有2.8釐米,高2釐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玉製成。上方凸雕一隻螭虎為鈕,雙目圓睜,張口露齒。

1968年9月的一天傍晚,咸陽市區東北30多公里的韓家灣公社韓家灣小學的14歲學生孔忠良放學回家,他在渠邊看見土坎上有個東西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便刨了出來。正是這次偶然發現,讓塵封於泥土中兩千多年的皇后玉璽重見天日。由於發現地據漢高祖劉邦和皇后呂雉合葬的長陵東側約1000米,推測這可能是呂雉生前所用的璽印。而這也是呂后在劉邦死後,垂簾聽政、獨掌皇權的憑證。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帝后級別璽印實物,也是唯一一枚漢代皇后璽印。

壁畫當中的皇帝夢——懿德太子墓的《闕樓圖》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王維筆下大唐宮廷的恢弘氣勢,穿越歷史的重霧,依稀可以在懿德太子墓的《闕樓圖》中找到視覺的直觀感受。

懿德太子墓壁畫記載了唐代武週一朝最大的宮廷悲劇,也是一個父親對於無力保護自己子女的悔恨與補償。懿德太子名李重潤,是唐中宗李顯與韋皇后所生的長子,因私下與其妹永泰公主、妹夫武延基議論武則天私生活被杖殺。中宗復位後,追封李重潤為懿德太子,將其靈柩從洛陽遷回乾陵東南隅“以禮改葬”,並“號墓為陵”,享受帝王禮遇,此墓是目前已發現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座唐代墓葬。

《闕樓圖》是中國最早一幅大型界畫(因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名界畫,中國繪畫很特色的一個門類,尤適於畫建築物),再輔以青綠的山脈深谷,樹上可見果實。闕樓為三出闕,是等級最高的一種禮制性建築——即準天子之禮遇,陝西的大明宮即依據此闕樓圖復原。精雕細刻、裝飾華麗,以手電光照之可見雕欄上的金箔,不同角度均可見金光閃閃。

大唐貴族的出獵景象 ——章懷太子墓壁畫《狩獵出行圖》

與懿德太子墓壁畫盡顯皇家禮儀風範不同的是,章懷太子墓壁畫更多描繪皇家的閒適生活。

該墓壁畫高2.4米,全長12米,在揭取時被分成四幅。整幅畫面中現存46個鞍馬人物,浩浩蕩蕩地奔馳在長安郊外的大道上。最前方為兩名探路隨從,兩側為執旗衛士,最後為兩匹輜重駱駝和殿後隨從,中間大隊人馬束腰佩箭,架鷹抱犬、前呼後擁。氣魄風度溢於言表,可謂代表了大唐墓室壁畫的最高水平。

畫中行走在大隊人馬最前列的顯然是這次活動的主角,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坐騎是一匹白馬,與其他人所乘之馬截然不同。為了避免馬在奔跑中互相干擾,其它馬匹均剪鬃扎尾,而這匹白馬則頸披長鬃,馬尾垂散。更為有趣的是隻見其左邊的前後蹄抬起,呈現出不同於一般馬的走姿,這種馬在唐代文獻中被稱為“走馬”。這種走馬鞍背平穩,騎之無前顛後仰之苦,不易產生疲勞,只有極少數地位很高的人才可使用。由此分析,騎此白馬的人應是章懷太子李賢。

大隊人馬中,還可見兩騎手身後蹲伏著獵豹和猞猁,據史書記載,由於唐代帝王喜好狩獵,西域各國紛紛進貢獵鷹、獵犬、獵豹,獵豹和猞猁據說是印度孔雀王朝(相當於春秋戰國時期)瓶沙王首先馴養成功。這不僅在文獻中有記載,在出土文物中也已有發現。1991年在西安市東郊霸橋區新築鄉唐金鄉縣主墓出土了一組彩繪狩獵俑,其中二人架鷹,一人攜犬,還有兩匹馬在鞍後鋪圓墊,一匹馬的墊子上立一猞猁,另一匹馬的墊子上蹲伏獵豹,一如壁畫中所見。

中國最早出現的馬球圖那叫一個生動——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

長約9米的馬球圖,因畫面巨大,揭取時將其分割成了5塊。圖中二十多名騎馬者有手持鞠杖激烈擊球者,有馭馬快騎奔向賽場者,亦有數十名騎手尾隨其後,等候上場。此圖是有關馬球運動最早的形象資料。

《馬球圖》中以前面五位騎手擊球的場面最為精彩,場面上人物雖然不多,但競爭相當激烈,騎手穿兩種不同顏色的服飾,為首一人身體後仰,高舉球杖,正要回身反手擊球,紅色的小球在他身後凌空飛旋。後面與他同色球衣的騎手一手持韁,一手高舉球杖,正策馬馳騁,趕著去接應,他所騎的馬四蹄騰空,可見速度之快。外側的三騎除第一人因圖畫殘損不可見外,後面兩位著不同色球衣的騎手正疾馳向前,似乎要從外側包抄。隨後的畫面中,幾位騎手排成一橫行,正跨馬佇立觀望。更遠處散落於崇山峻嶺間的騎手,正風馳電掣的奔赴球場。

這種以鳥瞰的角度繪製壁畫的方式,唐墓壁畫中僅此一例,極具藝術價值。

千古第一美人——永泰公主墓《九宮女圖》

永泰公主李仙蕙墓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掘最大的一座唐代女性墓葬,也是“號墓為陵”,等級極高。

《九宮女圖》高177釐米,寬198釐米,是唐墓壁畫中反映女性形象最完美的一幅。圖中描繪了九位風姿綽約的宮女,除一人著男裝外,其它均頭梳高髻,肩披紗巾,長裙曳地,個個體態豐盈,婀娜多姿。

在這九位美人中,第六位捧杯女子最受關注,所有人第一眼都會被她的美麗所折服。宮女身體呈“S”形,賈平凹在散文《壁畫》中,這樣描述《九宮女圖》中的“六妹”:那第六位,簡直是千古第一美人呀,她頭梳螺髻,肩披紗巾,長裙曳地,高足杯託得多好,不高不低,恰與婉轉的身姿配合,長目略低,似笑非笑,風韻卓絕,我該輕呼一聲“六妹”了!這樣純真高雅的女子,我堅信當年的畫師不是憑空虛構的,一定是照生前真人摹繪。她深鎖宮中,連唐時也不可見的,但她終於讓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已經千年的美人。











怡樂兒





奇珍異寶在民間


出土文物,青銅器,紅山文化,流通錢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