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50定律”說起,我們該如何精準控制職場關係圈人數?

在我們的網絡異常發達的今天,網紅成了很多美女帥哥嚮往的職業,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網紅,但是我們身邊不乏很多自詡為的人,他們號稱自己的粉絲有幾十上百萬網紅。

和這類人接觸久了,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所謂號稱粉絲幾十上百萬的網紅,可能只是一個無人問津的小嘍囉。

當他們遇到事情的時候,想讓自己的粉絲出力幫忙,可到最後發現,別說幫忙了,能回覆自己的人可能寥寥無幾,現實的悶頭一棒,打的他們四處找牙。為什麼會如此?答案我們後面給出。

可以肯定一點的是,現實社會和虛擬社會有很大的不同,虛擬社會上,你可以擁有幾十上百萬的粉絲,但是這些粉絲不等同於你現實社會所認識的人,或者說有強關係的人。

從“150定律”說起,我們該如何精準控制職場關係圈人數?

每個人的朋友人數都是有上限的,就算我們常用的微信,朋友的數量也設置了上限,懂得維護自己人際關係的人,甚至會把朋友分組,那些重要的,那些不重要的,那些需要時常聯繫的,那些認識認識就夠了的。

其實職場也是一樣,不要覺得自己在職場中認識的人多,自己的職場生涯就會混的風生水起,尤其是那些工作並不忙,閒暇之餘還不願意社交的“宅”人,其職場生活肯定是一塌糊塗。

這裡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職場關係圈的人數是不是越多越好?

會維護人際關係的人肯定會說:不一定。

確實不一定,為什麼這麼說了?如果用“150定律”來解釋這個“不一定”,或許各位看官會更明白!

關於“150定律”的一些解讀

  • ①——什麼是“150定律”?

20世紀90年代初,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他讓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列出一張與其交往過的所有人的名單,結果他們名單上的人數大約都在150名。

羅賓·鄧巴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絡推斷,人類智力允許自身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這就是著名的“鄧巴數字”,也就是“150定律”。

這個定律還有一層意思:每個人的背後都有大約150名親朋好友,如果贏得一個人的好感,也就意味著150人的好感,反之亦然,這一點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在日常生活,都適用。

  • ②——為什麼會出現“150”定律?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說的比較遠了。得從人類進化史上說,根據人類歷史學家的研究,早在我們還是古猿的時候,族群成員的數量維持在50人左右,等我們慢慢進化到能夠刀耕火種,有密切人際關係,有家庭元素存在,而且還出現語言的時候,族群的人數驟然上升到150人左右。

而且這個人數一直維持到現在,都還沒有大的變化,依舊影響著我們的社交。這說明人類關係圈內的個數是有上限的,不管你是號稱粉絲幾十上百萬的網紅,還是默默無聞的小嘍囉,你真正能夠維護的圈子成員個數,最多也不會超過150人,所以前面說到的網紅沒人幫的現象,這裡就可以給出答案了。

  • ③——“150定律”的日常表現

其實“150定律”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其表現形式也有很多,我們可以通過一些例子來給大家說明:

中國移動的“動感地帶”sim卡只能保存150個手機號;

早期的微軟社交軟件MSN只能是一個MSN對應150個聯繫人;

微信朋友圈人數固定上限,微信群最佳人數150人;

......

等等這些應用都是“150定律”的最好體現,而且它對人際關係的影響非常大,職場也是如此。

從“150定律”說起,我們該如何精準控制職場關係圈人數?

  • ④——“150定律”對人際關係的影響有3個
  • 第一個,能限制聯繫人的上限

“150定律”本身就已經很明顯的限制了可聯繫人的個數,這個人數就是150人。大家不要覺得150個人太少,這個人數是人類大腦能夠容納的,可記憶的人數上限,超過了這個人數,大腦不會記住,就沒有什麼作用。

  • 第二個,能篩選聯繫人的質量

前面咱們提了一個問題:職場關係圈的人數是不是越多越好?回答:不是。

確實不是,如果你能夠聯繫的這些人沒有質量,那寧願不要,“150定律”可以很好的幫我們篩選聯繫人的質量。

在這一點,從歐洲發源的“赫特兄弟會”

對於成員的控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赫特兄弟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自發組織,他們有一個不成文的嚴格規定:每當聚居人數超過150人的規模,他們就把它變成兩個,再各自發展。

到最後,這樣的控制策略讓“赫特兄弟會”的成員質量非常高,在維持當地民風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第三個,能確定聯繫人可聯繫的次數

“150”定律說一個人周圍能聯繫的人數只有150個左右,其實還有個作用就是能夠確定聯繫人可聯繫的次數。這話怎麼理解了?

回想一下,我們平日裡聯繫人的頻率,是不是有的人恨不得天天聯繫,比如男女朋友;有的人一週聯繫一次,比如我們的父母;也有的人可能一個月聯繫一次,比如我們的同學。

其實這些就是“150定律”的影響,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天天聯繫,只需要有一個頻率就好,這樣我們的人際關係照樣可以維護的很好。

從“150定律”說起,我們該如何精準控制職場關係圈人數?

我們知道了“150定律”對人際關係的影響,那我們在職場社交中該怎麼運用“150定律”來精準控制我們的職場關係圈人數了?接下來給大家分析。

通過運用“150定律”來精準控制職場關係人數

Path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戴維·莫林(Dave Morin)說:“鄧巴的研究表明,無論科技怎樣進步,我們終歸都只是人,都逃不開人類的極限。”

這是對“150人定律”的認可,也是對人類可聯繫人的限制。作為職場人,如果你想要在職場更進一步,那就要精心維護職場人際關係,適當需要控制可聯繫人數量。

怎麼用“150定律”來精準控制職場關係人數,是值得研究的話題,總結一下,有以下3個辦法,一起來看看!

  • 1,區分可聯繫人的類型

在“150定律”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值得我們搞懂:5-15-50-150。羅賓·鄧巴認為,在自己可聯繫的150人中,不是所有關係都是對等的,要進行層次區分。

有4個層次組成我們常常說的“熟人圈”,而且每個層次的人數都是成3倍增長。說一個非常肯定的數據,大家可能不信,就是我們每個人不管什麼時候,都會有5個最長聯繫的朋友。

這5個人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再把他的3個好友介紹給我們,這個時候我們的熟人圈變成了20個人。

不過數量的增加還沒完,新增的15個人需要再乘以3,這個時候人數變成45人了,45人再乘以3,人數變成135人了,加上原本的5個人,我們的熟人圈的數量是140人。

其實這只是一個大概的數據,因為成3倍增長的過程中,每個人介紹的朋友可能少於3個,也可能多於3個,但是我們總體的可聯繫人不會超過150人。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情況,當介紹的人數多餘3個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對這些可聯繫人進行分類篩選,以便於精準確定這些是不是我們需要的可聯繫人,這樣才能鞏固和更新我們的職場人際關係圈。

從“150定律”說起,我們該如何精準控制職場關係圈人數?

  • 2,確定和可聯繫人的親密度

分類篩選完成我們的可聯繫人,確定好了150個聯繫人後,我們對職場關係的維護就開始了。但是不能每個人每天都進行維護,在第一點我們說到,最開始我們有最熟悉的5個人,這就涉及到親密度了。

我們必須在職場中確定好每個可聯繫人的親密度,分一個主次順序。比如說,在公司,直接領導是最親密的,同團隊的同事是第二親密的,其他團隊的同事和領導是第三親密的,這樣的親密度排列好以後,再進行對應的維護,這樣的職場關係就更加精準可靠了。

  • 3,清楚聯繫後的效果

可以肯定的是,不是每一次聯繫都會有自己期望的結果,所以我們必須清楚聯繫後的效果,

才能採取行之有效的聯繫方式,在職場中做有效的聯繫。

在職場中,我們都是在不停的升級的,職位在升級,人際關係也在升級,如果我們還是停留於沒升級前的關係中,還在進行沒升級前的關係維護,那維護後的效果肯定不好。

所以,在什麼位置,做什麼樣的聯繫,清楚聯繫後的效果,才是職場最有效的聯繫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精準維護職場關係的方式。

從“150定律”說起,我們該如何精準控制職場關係圈人數?

總結一句

“150定律”是最有效的精準控制職場關係圈的行為準則,我們每個人在職場的可聯繫人都是有限的,所必須善於控制核心聯繫人的數量,懂得維護核心聯繫人的關係,才能把我們的職場關係圈打造好,你學會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