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发生疫情怎么办?五步打造“战”疫系统


中国古代发生疫情怎么办?五步打造“战”疫系统


瘟疫一直贯穿着整个人类的历史,我国也不例外。《周礼·天官·冢宰》对其就有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在于瘟疫的作战当中,我们总结了一些防疫方法,组成了“战”疫系统,而个系统,现在还有借鉴的作用。

第一步,设立隔离区

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瘟疫是具有传染性质的,所以把病人单独隔离开是有效的防治措施。我国最早的有记载的设立隔离区是在汉朝,《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此后,历朝历代都开始建有类似的设施,北魏时期,设有“别坊”“医馆”,“遣医救护”;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用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唐朝时,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南宋政府在各地建立“安济坊”,病人依病情轻重异室居住,“以防渐染”;明清时期,各地更是直接建立了麻风病医院,来专门收治麻风病人。这些专门的隔离场所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了阻断了瘟疫的传播。

中国古代发生疫情怎么办?五步打造“战”疫系统


第二步,迅速深葬遗体

但凡是疫情爆发,就有有人因为疫情而死。如东汉初年“会稽大疫,死者无数”,由于瘟疫的传染性,未经妥善安置的尸体将进一步传染疾病,危害家人和环境。在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件事情,据《周礼》记载,从先秦时期开始,凡遇民间大疫,官府都要采取措施,对民间尸体进行集中掩埋,作无害化处理。南朝梁武帝时,郢城暴发瘟疫,全城十余万口,“死者十七八”,朝廷下令给死者赐棺器盛殓,以防止疾疫传染(《南史.梁武帝纪》)。唐朝时期对瘟疫时期掩埋尸体十分重视,唐太宗曾派使者沿城巡行,发现尸骸迅速掩埋。唐玄宗在大疫期间下令,死者尸体一定要家人掩埋,无人管者,由地方官负责安置。

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江淮带暴发瘟疫,当地各级官府招募了大批僧人志愿者参与掩埋尸体。官府规定:凡掩埋尸体200人者,官府奖励僧人一道度牒(《宋史 .五行志》)。 此举使尸体处理进度大大加快,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瘟疫的蔓延。此后,全国各地争相效仿,并且设立了公墓“漏泽园”, “瘗人并深三尺,毋令暴露,监司巡历检察。”漏泽园在各州县得到普及,仅在临安府就设暨漏泽园12所;由僧人负责管理,官府支付薪水,每人每月给“常平米钱各五贯、米一石”史书中还记载,明清时期,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施棺局",每逢大疫之年,“施棺局”便派人沿街收尸;盛验后抬到“义冢”掩埋。这些措施,一定程度的减少了尸体上病毒繁殖传染的几率,降低了人们被二次感染的风险。

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有过很多的医书,其中对瘟疫也有一定的研究。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病著名,其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不但书中的方药沿用至今,其灵活多变的辩证施治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石。神医华佗不但擅长外科,还有很多关于他治疗各种传染性寄生虫病的记载。华佗发现用青嫩茵陈蒿草治疗流行性“黄胆病”的疗法,后来民间流传“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现代研究从新鲜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artemisinin),成为一个治疗疟疾的新药。

一些名人的记载中也提到了一些药方,比如苏轼在《与王敏仲书》中提到治疗瘴疫方为,“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元人笔记《辍耕录》中也有记载,元朝初年时,元军发生疾疫,以大黄疗治,所活近万人,效果亦极显著。另外,《宋史》中记载,北宋景德三年,吐蕃铎督部发生疾疫,宋廷提供了白龙脑、犀角、硫磺、安息香、白石英等76种治疗药物;宋人丁特起所著《靖康纪闻》中记载了另一种治疗方剂——黑豆汤:“黑豆二钱(令炒香熟)、甘草二寸(炒黄色),右二味以水二煎一盏,时时服之自愈。”

中国古代发生疫情怎么办?五步打造“战”疫系统


第四步,做好环境卫生

古人在与疫病对抗中,逐渐发现了卫生与疫情发生之间的联系。公共卫生方面,周朝时,官府颁令民间,用含有碳酸钙和磷酸钙的牡蛎及草木灰来防疫杀虫,《周礼》记载,端午节时,南方一些地区将混有雄黄酒的石灰水洒于房屋角落,以抑制瘟疫。据出土的秦简记载,凡宾客入秦国城时,其乘车和马具必须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在宋代温革著的《琐碎录》中也提出:“沟渠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

古人还讲究个人卫生,秦汉时期的《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还有记载用佩兰等草药洗浴,可以防止疾病,保持健康。古人还注意到鼠类和不良食品可以传染疾病,提出‘"鼠涉饭中,捐而不食”,勿食生冷食物,不要食生等劝告。古人也同样认识到水和健康的关系,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说: "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须煮滚。”

第五步,封闭“居家”隔离

和现在的居家隔离一样,古代在疫情出现的时候,也会设立各种检查站来防止人员流动。对于那些已经得了瘟疫的村子,会让军队强制隔离封锁村子,尽量不让村子里的人出来,以防疫情到处传播。清朝政府还设有“查痘章京”官职,专事痘疹的防疫检查。清朝刊行的《海录》记载“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