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發生疫情怎麼辦?五步打造“戰”疫系統


中國古代發生疫情怎麼辦?五步打造“戰”疫系統


瘟疫一直貫穿著整個人類的歷史,我國也不例外。《周禮·天官·冢宰》對其就有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在於瘟疫的作戰當中,我們總結了一些防疫方法,組成了“戰”疫系統,而個系統,現在還有借鑑的作用。

第一步,設立隔離區

古人很早就已經認識到了瘟疫是具有傳染性質的,所以把病人單獨隔離開是有效的防治措施。我國最早的有記載的設立隔離區是在漢朝,《漢書·平帝紀》記載:“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此後,歷朝歷代都開始建有類似的設施,北魏時期,設有“別坊”“醫館”,“遣醫救護”;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用來隔離收治患病之人;唐朝時,佛教寺院設立的“病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南宋政府在各地建立“安濟坊”,病人依病情輕重異室居住,“以防漸染”;明清時期,各地更是直接建立了麻風病醫院,來專門收治麻風病人。這些專門的隔離場所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了阻斷了瘟疫的傳播。

中國古代發生疫情怎麼辦?五步打造“戰”疫系統


第二步,迅速深葬遺體

但凡是疫情爆發,就有有人因為疫情而死。如東漢初年“會稽大疫,死者無數”,由於瘟疫的傳染性,未經妥善安置的屍體將進一步傳染疾病,危害家人和環境。在當時,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件事情,據《周禮》記載,從先秦時期開始,凡遇民間大疫,官府都要採取措施,對民間屍體進行集中掩埋,作無害化處理。南朝梁武帝時,郢城暴發瘟疫,全城十餘萬口,“死者十七八”,朝廷下令給死者賜棺器盛殮,以防止疾疫傳染(《南史.梁武帝紀》)。唐朝時期對瘟疫時期掩埋屍體十分重視,唐太宗曾派使者沿城巡行,發現屍骸迅速掩埋。唐玄宗在大疫期間下令,死者屍體一定要家人掩埋,無人管者,由地方官負責安置。

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江淮帶暴發瘟疫,當地各級官府招募了大批僧人志願者參與掩埋屍體。官府規定:凡掩埋屍體200人者,官府獎勵僧人一道度牒(《宋史 .五行志》)。 此舉使屍體處理進度大大加快,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瘟疫的蔓延。此後,全國各地爭相效仿,並且設立了公墓“漏澤園”, “瘞人並深三尺,毋令暴露,監司巡歷檢察。”漏澤園在各州縣得到普及,僅在臨安府就設暨漏澤園12所;由僧人負責管理,官府支付薪水,每人每月給“常平米錢各五貫、米一石”史書中還記載,明清時期,民間出現了大量的“施棺局",每逢大疫之年,“施棺局”便派人沿街收屍;盛驗後抬到“義冢”掩埋。這些措施,一定程度的減少了屍體上病毒繁殖傳染的幾率,降低了人們被二次感染的風險。

我國古代醫學的發展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有過很多的醫書,其中對瘟疫也有一定的研究。東漢時期的張仲景以治療“傷寒”病著名,其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論述了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治療方法,不但書中的方藥沿用至今,其靈活多變的辯證施治方法奠定了中醫臨床實踐的基石。神醫華佗不但擅長外科,還有很多關於他治療各種傳染性寄生蟲病的記載。華佗發現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膽病”的療法,後來民間流傳“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現代研究從新鮮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artemisinin),成為一個治療瘧疾的新藥。

一些名人的記載中也提到了一些藥方,比如蘇軾在《與王敏仲書》中提到治療瘴疫方為,“用姜、蔥、豉三物,濃煮熱呷,無不效者”;元人筆記《輟耕錄》中也有記載,元朝初年時,元軍發生疾疫,以大黃療治,所活近萬人,效果亦極顯著。另外,《宋史》中記載,北宋景德三年,吐蕃鐸督部發生疾疫,宋廷提供了白龍腦、犀角、硫磺、安息香、白石英等76種治療藥物;宋人丁特起所著《靖康紀聞》中記載了另一種治療方劑——黑豆湯:“黑豆二錢(令炒香熟)、甘草二寸(炒黃色),右二味以水二煎一盞,時時服之自愈。”

中國古代發生疫情怎麼辦?五步打造“戰”疫系統


第四步,做好環境衛生

古人在與疫病對抗中,逐漸發現了衛生與疫情發生之間的聯繫。公共衛生方面,周朝時,官府頒令民間,用含有碳酸鈣和磷酸鈣的牡蠣及草木灰來防疫殺蟲,《周禮》記載,端午節時,南方一些地區將混有雄黃酒的石灰水灑於房屋角落,以抑制瘟疫。據出土的秦簡記載,凡賓客入秦國城時,其乘車和馬具必須經過火燎煙燻以消毒防疫。在宋代溫革著的《瑣碎錄》中也提出:“溝渠通屋宇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病”。

古人還講究個人衛生,秦漢時期的《漢律》規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還有記載用佩蘭等草藥洗浴,可以防止疾病,保持健康。古人還注意到鼠類和不良食品可以傳染疾病,提出‘"鼠涉飯中,捐而不食”,勿食生冷食物,不要食生等勸告。古人也同樣認識到水和健康的關係,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就說: "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其城市近溝渠汙水雜入者成鹼,用須煮滾。”

第五步,封閉“居家”隔離

和現在的居家隔離一樣,古代在疫情出現的時候,也會設立各種檢查站來防止人員流動。對於那些已經得了瘟疫的村子,會讓軍隊強制隔離封鎖村子,儘量不讓村子裡的人出來,以防疫情到處傳播。清朝政府還設有“查痘章京”官職,專事痘疹的防疫檢查。清朝刊行的《海錄》記載“凡有海艘回國,及各國船到本國,必先遣人查看有無出痘瘡者,若有則不許入口,須待痘瘡平愈,方得進港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