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並不是美味,鷹在特殊情況下才捕食,梅堯臣用詩說明了這件事

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令人限入惶恐狀態。據說最初的傳染源來自蝙蝠,一時間,蝙蝠的形象變得醜惡起來。

蝙蝠並不是美味,鷹在特殊情況下才捕食,梅堯臣用詩說明了這件事


蝙蝠,真的是美味嗎?為啥有人要吃蝙蝠?

事實上,蝙蝠的形象確實不佳。蝙蝠雖然能飛,卻不屬於鳥類。它的頭長的象老鼠,樣子醜醜的。連專以捕鳥為食的鷹隼一般情況下都不以蝙蝠為食,除非餓得受不了,又捕不到其它獵物的特殊情況下,才偶爾以蝙蝠為食。這一現象,有詩為證,而且寫這首詩的人還不是無名之輩,而是大名鼎鼎的梅堯臣。

梅堯臣是宋代人,他有許多詩文留傳後世,最著名的一首詩要屬《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這首詩曾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中。

蝙蝠並不是美味,鷹在特殊情況下才捕食,梅堯臣用詩說明了這件事


梅堯臣是個很嚴肅的人,生活中也很嚴謹。歐陽修很看重他,曾向皇帝舉薦,梅堯臣得以官居國子監直講之職。但奸臣賈似道嫉賢妒能,梅堯臣官場並不得志,倒是在詩文上很有建樹,曾參與過《新唐書》編纂。

聽朋友講述鷹捉蝙蝠的故事後,梅堯臣來了興致,便寫下了這首詩。

原詩品讀

詩是生活的反映。這首詩的題目是《孫曼叔暮行汴上見鶻擊蝙蝠以去語於予》,原詩如下:

野鶻性決裂,所食唯獰飛。

小鳥不入眼,拳發強弩機。

日暮未有獲,豈擇大與肥。

瞥下攫蝙蝠,去以填腸飢。

休笑老鴟飽,銜得腐鼠歸。

這首詩的題目較長,而且也有些拗口,更不簡潔,意思是朋友孫曼叔在汴上傍晚時看到老鷹捉蝙蝠這現象回來後講給我聽,我便寫下這首詩。

蝙蝠並不是美味,鷹在特殊情況下才捕食,梅堯臣用詩說明了這件事


從詩題上可見,詩中所描繪的現象,並不是梅堯臣親眼所見,而是根據孫曼叔的講述而寫的。

這首詩大意是這樣的:

鶻是一種性情兇猛暴烈的鳥,專門以飛鳥為食。一般的小鳥,鶻是看不上眼的,專門捕捉形體較大的鳥兒。這是因為,鶻的出擊速度非常快,就象是強弩一樣。

但也有例外,傍晚時分,鶻也沒獵到食物,沒辦法,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不能挑肥揀瘦了。一眼看見有蝙蝠在飛,索性就捉來蝙蝠充飢吧。

千萬別笑話那隻蒼老的鷹啊,你看它雖然吃飽了,但還不是銜回些已腐亂的死鼠嗎?那是以備不時之需啊。

以上是對詩的大概意思的解讀。

蝙蝠並不是美味,鷹在特殊情況下才捕食,梅堯臣用詩說明了這件事


仔細觀察一下,我們會發現,白天,我們是看不到蝙蝠活動的身影的。原因是:蝙蝠的飛行速度很快,但它的視力並不強,又很怕光,捕食和躲避障礙物主要靠聲波的反射。所以蝙蝠的活動時間總是黃昏之後和夜間。在這樣的條件下,老鷹要想捉到蝙蝠是非常不容易的。

蝙蝠並不是美味,鷹在特殊情況下才捕食,梅堯臣用詩說明了這件事


詩中描繪的鷹,之所以在天己黃昏時還捕捉蝙蝠,看來是餓得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迫不得以的一種行為。天黑下來之前如捕不到獵物,恐怕就要捱餓了,這是鷹的最後希望。

鷹捉蝙蝠現象,讓梅堯臣悟到了什麼

鷹捉蝙蝠吃,一個很普通的生活現象,又非親眼所見,梅堯臣對此事興趣為什麼這麼大?他從中悟到了什麼?在詩中他想表達的又是什麼?

一、看似寫鷹,實則喻人

生存是第一需要,這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動物的本能。而要生存下來,進食是必須的。司馬遷在《酈生陸賈列傳》中說“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表述的就是這個意思。特別是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老百姓能夠吃飽肚子,這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如果連這一最本的訴求都滿足不了的話,天下大亂就在所難免了。

蝙蝠並不是美味,鷹在特殊情況下才捕食,梅堯臣用詩說明了這件事


鷹在飢餓的情況下,對食物就不會過分挑剔了,別管大與小、肥與瘦,能添飽肚子就行。人不也是這樣嗎?條件好時,對飲食就格外講究,連孔子都“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出國遊說時就講究不了了,能吃上粗茶淡飯就謝天謝地了。

人,總要適應客觀環境,“退而求其次”,這標準是受客觀條件的制約和影響的。詩中對鷹捉蝙蝠的描述,實際上,就是想說明這個道理。從“小鳥不入眼”到“日暮未有獲,豈擇大與肥”,等描述,都說明鷹的標準在降低。低到什麼程度?連平時都瞧不上眼的蝙蝠,此時也是最佳的美味。這就是條件作用的結果。

鷹是這樣,人,不也是如此嗎。

蝙蝠並不是美味,鷹在特殊情況下才捕食,梅堯臣用詩說明了這件事


二、把握機遇

黃昏時分,正是鳥兒該入巢的時候,所謂的“忙食”時間巳過。而詩中所描述的鷹,雖經一天忙碌,卻沒捕到任何獵物,想必此刻巳是飢腸轆轆。歸途中,恰遇蝙蝠,這對鷹來講,無疑是個良好的機遇。把握住這個機遇,捉到蝙蝠,飢餓的問題便迎刃而解;錯過這一機遇,便會忍飢挨餓到天明。

鷹的選擇是對的,果斷出擊,這才上演瞭如詩題目所講的“鶻擊蝙蝠”的一幕。那場面一定是非常壯觀,撼人心魄。不然的話。孫曼叔絕不會向梅堯臣講述此事,梅堯臣也絕不會把這事寫入詩中的。

對機遇的把握,首先是要看到機遇,這是前提。其次在於把握,這是關鍵。再次是行動,因為機遇有可能稍縱即逝。

詩,描繪的是畫面,然而,這畫面裡有作者想要說的話。鷹捉蝙蝠,讀者的感悟可能不同,但總會有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