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東莞大嶺山鎮出土清康熙青花花鳥紋石榴形五穀瓶

魂瓶其出現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伯夷、叔齊為商末孤竹國君之子,因忠於殷商,勸諫武王伐紂無效而誓死不食周粟。周武王滅商後,建立西周,兩人遂餓死於首陽山。人們念其抱節之志,故在陪葬品中放入“五穀囊”。

魂瓶隨葬的禮俗自此出現,故早期魂瓶實為貯糧之器。

關於“五穀囊”,王肅《喪服要記》中還記有一則頗具趣味的歷史故事:說是春秋時的魯哀公為父舉喪,孔子因其未在陪葬品中放進五穀囊而問責於他,哀公狡辯道:“五穀囊陪葬,起自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餓死,恐其魂之飢也,故設五穀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何用此為?”可知在春秋時期,大儒孔子已認為陪葬品中放入五穀囊是一種重要的禮俗。

廣東東莞大嶺山鎮出土清康熙青花花鳥紋石榴形五穀瓶

五聯罐

到了東漢,五穀囊發展成五聯罐。三國魏晉時期,五聯罐被穀倉罐代替。為了表達某種思想意識,五聯罐與穀倉罐都有堆塑。隨著佛教思想的成熟,穀倉罐又被帶有佛教性質的蓮花尊所代替。

廣東東莞大嶺山鎮出土清康熙青花花鳥紋石榴形五穀瓶

穀倉罐


廣東東莞大嶺山鎮出土清康熙青花花鳥紋石榴形五穀瓶

蓮花尊


中國古代是農業大國,對農業有著深愛在其中。死後,帶些各色的少量的糧食,用以表達對生者及對死者的某種寓意,也是情理之中。

廣東東莞大嶺山鎮出土清康熙青花花鳥紋石榴形五穀瓶


清康熙青花花鳥紋石榴形五穀瓶,共10件,於1974年,在東莞市大嶺山鎮太公嶺出土。裡面放有五穀雜糧。為清康熙年間生產的青花瓷器。

通高5.7,口徑3.2,底徑3.3釐米。

整體呈石榴形,唇口外撇,束頸,圓腹,圈足。醬口,肩部一週圓點紋,器身繪青花折枝花卉紋。

廣東東莞大嶺山鎮出土清康熙青花花鳥紋石榴形五穀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