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历史最大的谎言,骗了我们几百年

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尽人皆知,国本之争的主角是万历的皇长子朱常洛,大家一致认为朱常洛父子是文盲,包括现代很多人依然认为这两代君王其实都是文盲,身为帝国储君怎么可能是文盲呢?那么事实究竟怎样呢?


没有出阁读书不代表不读书

之所以认为朱常洛父子是文盲,主要在争国本中,大臣们的上书,大臣们总说皇长子没有出阁读书,注意:没有出阁读书并不代表不读书!

大明历史最大的谎言,骗了我们几百年


人们喜欢拿万历不让朱常洛出阁读书说事,证明朱常洛是一个文盲。问题是,出阁读书与读书完全是两回事。出阁读书,它的政治意义、礼仪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实际意义。

说这话的人不知道怎么想的,一个皇帝不让自己的儿孙读书,难道天天让他们在宫里鬼混吗?

大明历史最大的谎言,骗了我们几百年


出阁读书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信号,是明代太子专用的学习制度,这个制度源自嘉靖,嘉靖迷信道教,相信两龙不能相见,于是让太子出阁读书,按储君的标准培养,遂成定制!

我们知道,朱常洛20岁被立为太子,登基的时候已经39岁了!做了19年的太子,怎么可能不读书呢?万历皇帝得有多蠢,以至于荒废储君的学业,他还想不想见列祖列宗了?

朱由校出生的时候,他爹就已经是太子了。不管作为太子还是太孙,他的教育必然不会被耽误,这种人的教育,谁敢耽误?因为,你耽误了他们受教育,就得对帝国负责,就得对历史负责,他们不是普通人,他随时可能会成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一个皇子从小担负这种身份,在六七岁时,肯定就得开始读书了。这不是他想读书,或是他不想读书的问题。而是,他们必须得读书。


太监也有一套教育制度

按明代的制度,太监也有一套完整的学习制度,皇宫内的太监只要表现的优秀,在六七岁时都可以背着书包上学堂。明代太监,尤其是司礼监的太监,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是必须要有文化根基的!太监从小就读书认字,是明帝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为太监需要帮助皇帝办公,太监不从小读书认字,怎么帮助皇帝办公?

太监想帮皇帝办公,至少得能读懂那些奏章吧。奏章谁写的?那可是通过科举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社会精英写的,没有点文化基础看得懂吗?

大明历史最大的谎言,骗了我们几百年


仅仅读懂那些奏章就够了吗?不是的,他们还要批阅奏章,起草圣旨,没有十年八年的学习积累,是达不到这样的高度的!

那些有机会读书的小太监,肯定都会非常高兴。因为,知识改变命运,读了书的太监,以后就不用干杂活了,以后就可以坐办公室上班了。

单就文字本身的工作,没有十年八年的学习,是无法胜任的。更何况,相关奏章、圣旨涉及到帝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没有足够的知识,肯定胜任不了。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明代太监的文化程度。因为,人家也是给皇帝当秘书的。更主要的,太监的这种工作,并不是某个皇帝一时兴起的结果,它是帝国一项系统的管理模式。他们各种职务的升迁,与外廷的官员并没有本质区别。

一个太监想取得太子、太孙、皇帝的信任,并且成为内廷中的高级管理人员,那得拿出几把刷子的,绝不是会陪小皇帝(或太子、太孙)玩游戏就可以的。

大家不要总觉得,想出人头地,挥刀自宫就可以了,成功没有这样容易。想成功也不是学点厚黑学就可以的!

太监多的去了,大部分也就是干杂活罢了。能成为管理人员的,通常也得十年寒窗,还得在后来工作中有优秀的表现。否则,也就配干点杂活,或当一个底层的管理人员。

大明历史最大的谎言,骗了我们几百年


因为太监没有话语权,所以大家总觉得,太监大多是文盲、半文盲,就是靠拍马屁进入了管理层。这种人有没有,肯定有,但是,它永远也不是主流。

朱常洛39岁、朱由校15岁了,却是从来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所以都是文盲,充其量就是半文盲,这种说法纯粹是自欺欺人!


皇家自有皇家的学习制度

许多人看历史,通常就是为了满足一种优越感,总觉得那些历史大人物都像傻子,总觉得如果我穿越回去,就能如何如何,这纯粹是自欺欺人!

可以这样说,朱常洛、朱由校都接受过第一流的教育。

这不是他们想不想接受教育的问题,这不是他爹想不想让他受教育的问题,而是宫廷的基本管理制度决定,他们到了学龄,必须得接受教育,因为他们生下来就不是普通人,他们拥有着比普通人更多的责任,普通人混吃等死、大字不识,通常只影响他本人的命运;而作为皇子皇孙,那就不同了,这种人如果混吃等死,大字不识,那就会影响许多人的命运。

皇帝家也不差这几个学费,所以,绝不会耽误皇子皇孙学习的。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六七岁就开始背三字经,就连太监六七岁都开始上学了,皇子皇孙更不会拖到八九岁才开始接受教育。

这些皇子皇孙,即使从小就接受第一流的教育,也没有人敢保证,他们一定能成为合格的皇帝、亲王。

所以,他们的教育,就是从小抓起,严格抓起,太祖皇帝也会害怕,自己打下的江山,会被哪个不孝子孙糟蹋了。如果他们天天就呆在宫里混吃等死,那太祖皇帝的棺材板可就压不住了。

大明历史最大的谎言,骗了我们几百年


太祖皇帝自然会把相关的教育制度化,皇子皇孙的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起来,因为,谁也不敢保证帝国能不能一世、二世、、万世的永远传下去,如果连这种事都不高度重视起来,那帝国灭亡,肯定就可以倒计时了。

我们想当然的认为,皇帝的儿子,生下就可以胡吃海喝,也不愁就业问题,所以,他们的家长肯定不会关心他们的学业,而他们也肯定不会用心读书。即使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谁见过这种家长?我们见过哪个有钱人的儿子,就是这样长大的?

在现实社会中,哪个家长不是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孩子刚刚会走路,就开始各种教育,再有钱再有势的家长,也会这样做的。

明帝国的历史,被众多民间故事淹没了,所以许多人总觉得,朱常洛、朱由校可能是半文盲,甚至是文盲。

大明历史最大的谎言,骗了我们几百年


皇室嫡系子弟,肯定都会接受第一流的教育,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如果有人对此都表示怀疑,就不妨想一想,在现实社会中,只有要条件,哪个家长会不让自己孩子读书呢?


对皇子皇孙学习的监督

皇家有许多制度化的、礼仪化的东西,在天天催促皇子皇孙学习。比如,看到皇子皇孙痴迷于玩耍时,太监就会及时背诵太祖的教导,督促皇子学习!

太监不尽责,皇帝、皇后、太后,都会追究太监的责任。

皇帝、皇后、太后出于信任,让你照顾皇子皇孙的生活起居,你不好好履行自己的义务,却天天让皇子皇孙不务正业,你这是想干什么?且不说,你有可能会受到惩罚;即使皇帝、皇后、太后不惩罚你,明天让别人照顾这个皇子皇孙,你也亏大了,因为这种机会,并不是谁都能得到的!

谁能得到这种机会,都会十会珍惜的,如果照顾的是太子、太孙,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你把握住这种机会,前途肯定一片光明。

所以,负责照顾皇子皇孙的太监,通常都是想尽办法,尽量两头不得罪。你一门心思讨好皇帝、皇后、太后,就是严格要求皇子皇孙,可能会把皇子皇孙惹恼了,以后也没有好果子吃的。如果你一味讨好皇子皇孙,就有可能让皇帝、皇后、太后认为你失职。所以,他们会想尽办法让皇子皇孙学有所成,因为,这是证明他们没有失职的最基本证据。当皇帝、皇后、太后偶尔问起皇子皇孙的学习情况,皇子皇孙对答如流,自然会认为相关太监没有失职。

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也是非常有学问的样子。作为一个藩王就如此有学问,更何况太子呢!

朱由检纵然天纵英才,如果没有必要的教育制度保证,凭他自学,真能在17岁时,就可以表现出非常有学问的样子?


人们觉得天启是文盲的真相

大家把朱由校说成了一个白痴,无非是为了打击魏忠贤方便。因为朱由校是一个白痴,那魏忠贤的所有行为,自然都是他自己在胡折腾了。

作为皇子皇孙,他们的文化程度是不用怀疑的。对朱常洛父子而言,他们最缺乏的不是文化知识,而是现实的管理能力。

大明历史最大的谎言,骗了我们几百年


在朱元璋时代,朱元璋会经常给他们安排一些管理任务,还会让他们把奏章分类、提出基本的意见。朱元璋这样作的意思非常明显,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得到一定的政治实践。

朱常洛父子,就是缺乏这种必要的训练。所以,他们虽然有足够的文化,但在当皇帝后,却很容易被官僚集团那种似是而非的表演所迷惑。对此,崇祯皇帝那是深有体会。

许多年后,崇祯给太子拿过一撂奏章,让他学习处理政事,崇祯只让太子看一半内容,剩下一半内容崇祯就叫太子猜!太子哪有这种本事呢?

崇祯就叫太子拿过一些奏章,自己也只看一半,然后去猜后半截内容,都猜得非常准。

崇祯就语重心长的告诉太子,看问题不要看表面,要看它的实质。这种东西,圣贤书是不会告诉你的,你必须得自己慢慢悟!

当然了,你能悟出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知道,现实政治永远不是好人与坏人争斗的故事。这种道理,对一个从底层爬上政治舞台的人而言,自然是最简单不过的常识,但是对于那些天天读着圣贤书长大的人而言,却是常常难以领悟的。

大明历史最大的谎言,骗了我们几百年


官员们说得的都是大道理,都是国家、民族、百姓、正义、公理、未来,实际上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扯来扯去,绕来绕去,都会绕回核心问题的。所以,你别被他们表面的大道理所迷惑。

总结语:总而言之,朱常洛父子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不堪一击,他们绝对不是文盲,我们看历史不要人云亦云,被表象所迷惑,其实道理很简单,皇子皇孙怎么可能不读书呢?历朝历代哪个皇帝不让子孙读书学习的?这是显而易见的,难道他的江山不想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