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就是很多经典的书根本看不下去,例如《巴黎圣母院》之类的名著?

量力而活


对,我很理解这种感觉,我的学生里有很多就是看不进书的人。并不是经典图书不好,而是阅读者错过了阅读习惯养成的年龄了……说来很残酷,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养成时间是小学三年级到高一这段时间,错过了基本上和书的缘分也就很浅了。到大学,虽然专业课以外也需要阅读,但那种阅读的感受力却和青少年时期完全不同。《巴黎圣母院》绝对是部好书,还有罗曼罗兰、茨威格、司汤达、巴尔扎克、杰克伦敦等经典作家的作品,我们当年阅读的时候都处在废寝忘食状态,那些书给我们的指导和帮助会使我们受益一生……

另外,建议读外国名著的时候,选一下翻译家。比如茨威格的小说,一定要选沉樱翻译的(旅美华人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最好看傅雷翻译的。而安徒生童话,最好的翻译家就是叶君健……


wenyingniao


《巴黎圣母院》是我唯一看进去的世界名著,我看的世界名著虽不多也不算少,但是由于我看书比较早,这些名著都是高中时候甚至初中时候看的。当时很多书根本不能看懂什么意思,比如《乱世佳人》(应该叫流行小说而非名著)看过之后只觉得是一个女人周旋在一群男人之间的故事。看过《简爱》只觉得是一个女生当家庭教师又爱上了一个男人。看过《漂亮朋友》觉得是一个男人利用女人的故事。看过《欧也妮葛朗台》觉得就是个抠门老头的破事儿。看过《围城》觉得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公子的一堆破事儿。唯有《巴黎圣母院》让我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下面是我在其他APP上写的话,放在这里也还适用。

现在我已经40岁了,终于懂得了人生的滋味,体会到了那些书里那些深刻而永恒的主题。只是年轻时候自己浅薄无知,现在体会到的东西,那时候哪里能体会得到呢?那个时候耐着性子读完已经是好的了。所以,读书是有门槛限制的,让一个小学生读大学课程肯定是枯燥乏味难以坚持的,而让一个没有生活阅历与体验的人仅仅因为“世界名著”的由头去读那些书,显然也是味同嚼蜡,难以坚持的。



拍手笑沙鸥86485370


看来不止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我从小就比较喜欢看课外书,但唯独读不进去那些世界名著,我总觉得很简单的一件事非得啰里啰嗦那么一大堆,而且动不动就是“奥,亲爱的,上帝,可怜的人儿”这种表达,我实在是读不进去,好多本都是硬着头皮读了几十页或者一百来页就看不下去了,只能将那些所谓的世界名著束之高阁。相比之下,我喜欢看咱中国的古典文学,越读越有意思。


抬头默默走过


从小学字还没认全就开始看书,说岳,隋唐都那时候看的,欧也妮葛朗台当年也爱看,一路看来,不管武侠,琼瑶,各种世界名著,都爱看,唯一迄今为止看不进去的就是巴尔扎克的幻灭,硬着头皮,努力了好几次,就是看不进去,最后只好放弃了。

要知道,我是巴黎圣母院,红与黑,悲惨世界都能看进去的人啊,那本书我实在看不进去我感觉不是我的问题,是那本书的问题。


三两梦话


我觉得现在电子产品副作用太大,在我上大学期间,手机的功能还没有那么强大的时候,所有的书籍都让人沉迷,读的越多越觉得有味道!

大学的时候因为校区离市区远,前后都是山,所以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全部花在图书馆了,最开始读小说,后来不只满足于小说,各种史书、传记、图册,都让我觉得心理和精神上特别满足!

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建议大家可以读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对于日后调节现实生活的矛盾和落差相当有用!我爱书籍,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精神丰富!


安宝最帅


我现在专刷抖音,啥书也看不进去,小时候捧着平凡的世界能在被窝打手电看,我怀念小时侯纯真,可社会大染缸己将我变成了一个自我自私,无趣不思进取,我憎恶这样的自己,我很久不看书了,特别是世界名著之类的,我已经被手机毁了


素素美美的


我是80年代初的人,经历了这么多年我也有你这样的感觉。并不是名著不好了,而是这个时代的风气变了,人心思动,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品一本有内涵需要思考的名著。

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在我们县图书馆办了借书证。七侠五义、红岩、西游记、三国演义还有百年孤独之类的都是那个年代靠一本一本借回来读的。那个年代玩的东西很少,电脑网络更是没有,书就是人们最大的精神载体。

我的儿子都十岁了,不要说让他看我那时看的西游记、三国原著,就是买一堆什么少年版的文字书都看的很少。细细思考过,现在电子和网络影响太大,玩的诱惑太多,包括我自己一年也难得认真读几本书,何况小孩?要么就是看那些不动脑筋没有营养的网文?要么就是听别人播讲的小说。

好在我已经感觉到社会风气的慢慢转变,周边看纸质书的人也开始增加起来。现在能够认真看书的人都是素养很高的人,因为他能克制外界的诱惑。为了让儿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每个周六是我们家的无网日。大家都不玩手机,不玩抖音,不看电视。闲的只能去看屋里的书。


missmyth


看书是一种爱好,是一种习惯。

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的愛好,我小学=年级时买了孙悟空等两本书,四年级买了岳飞传和红日,初一学生可去阅览室和图书馆,开始看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接着看三侠五义,十把穿金扇等,初一后期课余看的多了,青春之歌,红岩,烈火金钢,小城春秋,敌后武功队,林海雪源等等几十部大部头小说,后来见书就看,方知开卷有益。

到了高中就知道什么是名著了。巴金的家,春,秋,鲁迅的,张恨水的,曹禺的,四大名著唯有西游记和三国看不下去,因为时间少了,再者从连环画和电影上都知道了,红楼的文学价值最高,碰到细碎章节不看,多看诗词歌赋,……再后来看世界名著若干,象大仲马小仲马的,雨果的,巴尔扎克的,托尔斯泰的,普西金的,屠格湼夫的,莎翁的,杰克伦敦的……多啦。后来又借阅了十八世纪外国文学史看了……

每一本书都有文句摘彔,有空就翻翻,……现代的八十年代的好的中短篇,迟莉等人的好小说都看。下载到电脑上几百种,想看就看。

总之,养成了习惯,也没躭误学习。

有的对味口的如吳趼人的痛史,拿来一个通宵看完,有的不对味的就不看,何必强迫自已呢!象李汝珍的镜花缘、儒林外史等就是看不下去,对自己没有吸引力就不看。真正好的小说你不愿放下,不对味的怎么也拿不起来……如此而已,和吃饭一样。


霜月飞鸿


上学的时候为了提高所谓个人素养,读了几十本世界名著,真的是硬看。有的很精彩,让你拿起来就欲罢不能,比如《人猿泰山》《基督山伯爵》《飘》等我们班风靡一时,大家排队抢着看。《悲惨世界》这本我是在被子里一边看一边哭。有的真的味同嚼蜡,文章前面铺垫太长,人物之间对话伏笔太多,有的你都看了一半了还不知所云,《百年孤独》这本书我就读的特累,现在都忘了内容了。

现在的我依然爱看书,不过转到了网络小说,十几年看了两千多本了吧,里面也不乏精品,很多搬上了银幕。

我觉得那些所谓名著,文笔好坏事是一个方面,他里面的内涵很重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还有就是这些小说的年代比较久远了,有一些内涵的东西和我们现在有了代沟,很难产生共鸣。

还有翻译过程中,语境词汇上会有一些偏差,降低了书的精彩程度。就像咱们文言文翻译成英文,怎么都不是那个味了。

过去的专职作家比较少,所以文学作品也少,所以留下的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类型也少,不像现在选择面那么广。现在的一些精彩的网络小说也会成为未来的名著的。

不过大浪淘沙,能够留下来的都是比较不错的了,都有可取之处,只看是不是符合你的喜好,给你产生共鸣。我的经验是看不进去,就硬看一下,往往后面有惊喜。但是实在不喜欢就放下吧,省得浪费时间,有这个空别的书都看两本了。


1111cz


最让我读不下去的是《红楼梦》,大家不要喷我。虽然名著读了不少,《红楼梦》还没有从头到尾读完过。我很喜欢这本书,也知道它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里面的人物林黛玉、晴雯、袭人我也很喜欢,就是读不进去,每次半途而废。


还有一本难读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这本难读的原因倒不是因为里面人物关系复杂,而是它的写作手法。我记得除了前三章和后四章是按顺序来写,剩下的主体部分都是倒叙。加上艾米莉借助于洛克伍德和管家的视角来转述故事,又渲染了一种紧张离奇的氛围,第一遍读是比较费力的。硬着头皮把前面读过过去,后面就很顺畅了。第二遍再看,就完全不在话下了。

名著难读的原因

第一,书中庞杂的人物关系。

第二,不按顺序讲故事,倒叙插叙,旁观视角。

第三,涉及其他方面专业知识。

第四,外国著作的译本问题。

破解法

发现问题就要试着解决问题,针对以上各种原因的破解法:

第一,边读边画人物关系图谱。

第二,硬着头皮读,重读理顺故事情节。

第三,翻阅相关专业资料。

第四,读国外名著,选择评价较好的译本。

自己的一点经验和总结,希望对你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