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孩子如厕愁坏家长,实操经验,放下“尿不湿焦虑”效果会更好

​如果让我说在养育彤宝的这两年多里,最困扰的两件事情是什么?那肯定是睡觉和如厕!

这两件在成人看来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却常常把我逼到崩溃的边缘。

最近终于有了突破:白天不尿裤子了!这可是这段时间最令我开心的事情啦!

训练孩子如厕愁坏家长,实操经验,放下“尿不湿焦虑”效果会更好

01 教彤宝如厕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开始教孩子如厕练习的时间是18个月到24个月,崔玉涛医生的观点也是从2岁左右开始。

正因为这样,当彤宝满2岁还在不停尿裤子的时候,我有些不知所措了。

更令我不安的是,身边总有人说:“你看,就是因为你给她一直穿尿不湿养成的坏习惯。”

还有人在知道彤宝仍尿裤子的时候,和我炫耀:“我家孩子一满月就开始把尿,1岁刚过就彻底戒了尿不湿。”

一边是彤宝总往裤子里拉、尿,一边是这些声音总在耳边响起,另外也担心她会不会是身体有毛病,总之,弄得自己紧张兮兮的。

都说夏天是教孩子如厕的最佳时间,所以今年夏天我拼命训练彤宝如厕。

可爱的小马桶、马桶圈、相关绘本、玩具都用过了,夸奖法、惩罚法轮番上阵,结局是:没效果!

最好的情况就是拉大便的时候会主动说,但还是要尿湿好几条裤子。

训练孩子如厕愁坏家长,实操经验,放下“尿不湿焦虑”效果会更好

彤宝爸估计是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道:“她还小呢,老这么逼反而适得其反,不如由着她,大不了就是多花些买尿不湿的钱。”

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严重焦虑,彤宝还出现了抗拒坐马桶的行为,随决定结束这种每天鸡飞狗跳的生活,顺其自然吧。

没想到的是她如厕的情况越来越好,现在白天已经不尿裤子了,虽然晚上还给她穿尿不湿,但早晨起来经常是干的,半夜小便有时还会喊我。

正是由于这段经历,我明白了适得其反的道理,更想和大家说说这个所谓的“尿不湿焦虑”。

02 很多家长都曾或正经历着“尿不湿焦虑”,而这种焦虑会伤害孩子。

在育儿的过程中,爸爸、妈妈会有各种各样的“育儿焦虑”。

育儿焦虑症是指父母对孩子越来越重视,他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行为都会引发父母的焦虑。

✍ “尿不湿焦虑”就是育儿焦虑的一个表现,可能但不限于体现为下面说的几种:

  • 难道是孩子身体有毛病?
  • 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学不会上厕所怎么办?
  • 为什么明明会表达,但就是喜欢往裤子里尿?
  • 裤子里兜着大便却玩得很开心,难道他不觉得难受?
  • 育儿专家说买个可爱的马桶引导,可孩子怎么只愿意当作玩具?
  • 孩子都2岁半了还戒不掉纸尿裤,不是说2岁就会自己上厕所了吗……

早在十几年前,香港一个由儿科医生组成的“尿床研究小组”就发现:

如果孩子在2岁应该戒掉尿不湿、1岁就要开始如厕训练这些人为设定的时间标准内没有学会该技能,家长的育儿压力指数就会比其他家长高很多。

而这种压力会转移到孩子身上,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专注力、自控力的发展。

训练孩子如厕愁坏家长,实操经验,放下“尿不湿焦虑”效果会更好

✍那为什么孩子总是憋不住尿呢?这和他们的生理发育有关。

  • 孩子年龄小,身体正发育中,膀胱储尿量小。
  • 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需在3岁左右(有的5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 大、小便的意识是受大脑皮层控制的,而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完善中。

有的习惯被把尿的孩子虽然很少尿裤子,但并不是真正的自主如厕,生理发育都还没有达到能自我控制的能力呢,那只不过是形成了条件反射而已。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女孩都已经参加工作了,但她有一个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毛病,那就是憋不住尿,一旦有尿意必须赶紧去厕所,后来只好长期穿着尿不湿。最后,医生诊断说是得了“膀胱过度活动症”。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特征症状就是尿急,而且常伴有尿频、夜尿症状,还可能会伴有急迫性尿失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

虽然说得这种病的病因有很多,但据女孩讲可能与儿时的把尿有关。

大家都知道,通常家长把尿并不都是在孩子有尿意的情况下,很多时候都是掐着时间点逼着孩子尿。这就使孩子在成人后可能会出现“婴儿式排尿”

,无法自我控制。

训练孩子如厕愁坏家长,实操经验,放下“尿不湿焦虑”效果会更好

03 直到今天,专家们对“把尿”和“使用尿不湿”的意见也不尽相同。

目前的主流观点是,等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我能力再开始练习如厕。

有研究说,1岁半前进行如厕训练的孩子,往往到了4岁以后才能完全学会;2岁左右开始如厕训练,用半年时间就可以掌握。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美国儿科学会”和崔玉涛医生就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他们认为在1岁半后,2岁左右开始比较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呢?毕竟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是不一样的,他们认为当孩子出现如下的行为表现时就应该开始如厕训练了:

  • 至少可以保持2小时纸尿裤不湿;
  • 能听懂家长的指令,并照着去做;
  • 孩子对大人如何上厕所产生了兴趣;
  • 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
  • 孩子对纸尿裤产生了排斥感;

……

再比如说,约翰·罗斯蒙德在《可怕的2岁》一书中,提到训练孩子如厕的时间,他的建议是在1岁半开始,可提前,但最好不要超过2岁。

而且他认为训练孩子如厕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他提倡的训练孩子如厕的方法。

训练孩子如厕愁坏家长,实操经验,放下“尿不湿焦虑”效果会更好

也有专家认为,老辈的“把尿”更科学,“尿不湿”要为孩子尿床背锅。

主流观点认为,只有大脑皮层发育好了,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便。

但有的研究又表明,新生儿时,孩子的大脑就已经感知并参与了排尿控制,适当的把尿能缩短孩子获得排尿控制能力的时间,使用“尿不湿”的时间太长,则可能会延迟这项能力的获得,尿床几率变高。

意思就是说,假如长时间使用尿不湿,可能会导致孩子在超过5岁后仍尿床的问题,这就成了一项病症,学名叫“遗尿”。而适度的把尿对孩子相对较早学会控制排尿是有好处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尿动力学中心和泌尿外科,在2016年10月份到2017年3月份期间,曾随机选取河南省9个城市管辖区的幼儿园、小学里5到7岁的儿童,进行了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使用尿不湿提高了儿童遗尿症的发病率。

主流派的专家并不支持给孩子把尿,因为对孩子的脊椎、髋关节等可能会有伤害,而且他们认为这样并不能让孩子学会自主排便;而不支持一直使用尿不湿的少数派则认为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学不会自己控制排便。

训练孩子如厕愁坏家长,实操经验,放下“尿不湿焦虑”效果会更好

04 参考专家的意见,以孩子为主体,做冷静的家长。

养育孩子过程中,“照书养”或者“靠经验养”都是偏颇的,况且每个孩子的发育快慢、先天气质本来就不一样。

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没有发育到一定程度,一切都徒劳。

教彤宝如厕的经历,让我认清了一个事实:育儿过程中孩子才是主体,只有他各方面均成熟,才能真正地学会一项技能。

具体到学习如厕这件事情上,只有当以下几方面均较成熟时,孩子才能真正地学会。

⑴认知能力达到一定程度。

事物之间是相互有关联的,比如要吃饭就得拿勺子和碗;换鞋、穿外套就是准备出门了,上厕所则要坐到马桶或者坐便器上,还需要把裤子脱下来……

只有孩子达到明白事物间相关联系时,才能更好地去学另外一些技能。

⑵能够用语言、最起码也要可以用很明白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

用语言清楚表达最好,但有的孩子说话晚,不能用语言说清楚,但是可以用拽裤子、跺脚、夹腿等动作表现出来。

⑶孩子已经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

有一段时间,彤宝很排斥坐马桶,每次都会哭闹个不停;还有的孩子会对上厕所有恐惧感。

这些情况下,根本无法达到如厕训练的目的,只有当孩子对上厕所感兴趣,或者能配合大人的安排时才可以。

训练孩子如厕愁坏家长,实操经验,放下“尿不湿焦虑”效果会更好

⑷如果生理条件不具备,一切的如厕训练都枉然。

  • 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就像是小便和大便排出时的阀门,成人是可以自己控制阀门开关的,也就是能“憋住”,而孩子小的时候这两个括约肌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起不到控制的作用,小便、大便是“憋不住”的。
  • 想要大、小便了,或者不方便立即排便需要“憋住”的意识则是大脑皮层反馈的。

但凡哪一方面的生理机能没有发育成熟,孩子都做不到真正的如厕。

家长的焦虑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⑴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而要看孩子自身的进步。

认识一个朋友,她家孩子只比彤宝大2、3天,但是小家伙翻身、坐、爬、站等等大动作的发育都比彤宝掌握的早且熟练,当时也忧心过,后来发现这只是个体差异也就不再纠结了。

现实中还可以发现,在人类婴幼儿初期身体发育中,很多时候男孩比女孩要慢一点,比如语言能力、动作灵活能力等,如厕的自理能力也有这方面的倾向。

瑞士育儿科学研究所曾做过一项普查,发现:1岁半时,30%的女宝宝、18%的男宝宝能做到小便自理;2岁时,60%的女宝宝、40%男宝宝可以做到小便自理;3岁时,90%的女宝宝、78%的男宝宝实现可以做到小便自理。

无论是性别差异也好,个体发育差异也罢,只要孩子没有先天缺陷或身体毛病,真得不需要太过着急。

训练孩子如厕愁坏家长,实操经验,放下“尿不湿焦虑”效果会更好

⑵育儿焦虑不可避免,但别让大人的焦虑影响到孩子。

今年夏天训练彤宝如厕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忽然一天,她像变回了新生儿的状态,走着、站着、躺着随拉、随尿,有进步的如厕状态被彻底打回原形。

当时真得很崩溃,可能是我的情绪感染了她,反而更唤起了她的反抗意识,连马桶都不坐了,非要便到裤子里。

有一定养育孩子经验的人都知道,孩子某些时候会出现“行为倒退”,如果这时家长管教更加严厉甚至惩罚孩子,不仅不会有好转还会加剧。

家长的育儿焦虑过于明显使孩子也产生了焦虑,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不自信,甚至出现畏惧情绪。

⑶“尽信书不如无书”,专家的意见可供参考,因材施教更重要。

有一个当医生的亲戚,曾经和我说过:“科学的育儿知识本身没有错,但不能死搬硬套。

根据教彤宝如厕的经历,个人认为既不要谈“把尿”色变,也不要非得按条条框框来约束。

  • “把尿”是中国人的传统方法,即使是现在宣讲“自主排尿”更好的专家们估计小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偶尔或者在孩子很乐意的情况下试试也没什么,只要不让宝宝难受。需要注意的是小月龄的宝宝还是不要尝试把尿的好。
  • 育儿真的不是按条例办事就可以,即使孩子的情况完全满足了专家们所提出的先决条件,如厕训练也不一定能顺利进行。

在整个过程中,根据自家孩子的先天气质,尽量用柔和的态度,快乐的方法进行引导,没有长大还不会上厕所的人,放下焦虑,给孩子时间。


❤彤宝妈有话说:

事后,我想明白了一个问题,虽然彤宝很早会说“尿尿”“拉臭臭”,但是她无法明白“想尿”“想拉”的生理感觉,总是尿出来或拉出来后才明白发生了什么。

“如厕”这件事情,孩子得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迈进,从新生儿时完全控制不了大小便,到大、小便次数的慢慢减少,再到懂得“如厕”这件事,最后逐渐完全掌握这个技能。

可以从记忆中搜索一下,你是不是到了5、6岁甚至6、7岁还有尿裤子的经历呢?

-end-

训练孩子如厕愁坏家长,实操经验,放下“尿不湿焦虑”效果会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