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懷王明明吃過張儀的虧,為什麼還會被秦昭王騙到秦國?

公子小茗


最重要的原因是楚懷王沒有自己的主見,聽不進諍言,容易被小人蠱惑。

一、楚懷王搖擺不定,“欲往,恐見欺;無往,恐秦怒”

楚懷王曾經於懷王二十五年,“懷王入與秦昭王盟,約於黃棘。”

這次會盟後,秦國將上庸之地還給楚國,也出兵幫楚國擊退齊、韓、魏,條件是楚國太子“入質於秦”。

但是不想二十七年,楚國太子在秦國殺了人逃回楚國,秦楚關係破裂,惹的秦國出兵攻打楚國,楚國損兵折將,楚懷王無奈讓太子到齊國為人質,與齊國聯合,求取齊國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出手了。

三十年,秦昭王致書楚懷王商議會盟。

“始寡人與王約為弟兄,盟於黃棘,太子為質,至驩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於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壤界,故為婚姻,所從相親久矣。而今秦楚不驩,則無以令諸侯。寡人原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原也。敢以聞下執事。”

接到這樣的信,楚懷王很糾結。

“楚懷王見秦王書,患之。欲往,恐見欺;無往,恐秦怒。”

楚懷王左右為難,他很擔心,去吧,擔心秦國耍詐,不去吧,又擔心激怒秦國而受到攻打。

大臣昭雎反對入秦,說道:“王毋行,而發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並諸侯之心。”

秦國沒有誠信,楚國只需要發兵守住關隘即可。

但是懷王的兒子子蘭認為要去秦國,“柰何絕秦之驩心!”

最終楚懷王還是覺得惹怒秦國不好,就去了,接下來就被扣押。

楚懷王后悔無比,“楚懷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但也無濟於事。

二、沒有主見的楚懷王

作為一個國君,楚懷王沒有自己的主見這是致命的。

當初被張儀欺騙,也是他沒有主見,只顧眼前利益,以至於秦國將張儀送去楚國給懷王處置時候,楚懷王受靳尚和鄭袖的蠱惑而放了他。

楚國有一大批臣子,很容易被金錢收買,秦國只要“厚賂於楚”,沒主見的楚懷王被這些小人蠱惑。

歸根到底,還是楚懷王自己的無能,他在選擇齊國還是秦國之間反覆搖擺,將外交搞的一團糟糕。


微史春秋


在戰國時期,如果要論哪一個國家的君王最無恥。那麼大部分人都會投秦昭襄王一票。因為秦昭襄王幹得壞事實在太多了。

比如在完璧歸趙事件中,秦昭襄王想要騙玉,結果被藺相如機智地化解了。又比如秦昭襄王曾經想要把孟嘗君扣押在秦國,卻被孟嘗君以雞鳴狗盜的方式逃走了。

楚懷王亦是被秦昭襄王坑害的受害者之一。不過,楚懷王的經歷又和上述幾位不同。因為楚懷王在此之前已經被秦國欺騙過一次,秦昭襄王這一次欺騙算是第二次了。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楚懷王不長記性,還要輕信秦國的鬼話呢?

秦國二騙楚懷王

一、第一騙:張儀騙楚懷王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經歷過商鞅變法以後,已經成為了當時很強大的國家。秦國的強大引起了其餘國家的恐慌。於是,這些國家就搞了個合縱聯盟一起來攻打秦國。

而在當時,除了秦國以外,齊國和楚國亦是不容小覷的存在。因此,為了離間這兩個國家的關係,拆散合縱聯盟。秦惠文王就派出了張儀前往楚國遊說。

張儀前往楚國以後,答應楚懷王,只要楚國和齊國斷交,秦國就拿商於之地六百里給楚國,以示誠意。楚懷王聽說以後,十分高興,於是就和齊國斷絕了來往。與此同時,他怕自己的做法無法使得秦國徹底滿意,還特地派了一個勇士去辱罵齊王。

然而在楚國和齊國真的斷交以後,張儀卻只拿出了六里之地交給楚國。楚懷王這才意識到自己被欺騙了,於是發兵攻秦。而此時的秦國已經和齊國結交,齊王也惱怒楚王不遵守盟約,於是就和秦國一起攻打楚國,楚國由此大敗,還丟了不少的土地。所謂的“賠了夫人又折兵”就是這樣吧。

二、第二騙:秦昭襄王騙楚懷王

楚國自張儀那一騙以後,就一蹶不振,國力漸衰。不僅如此,楚懷王背棄聯盟的行為還惹怒了其餘諸侯國。於是便有了三國一起伐楚的事件。然而此時的楚國,早已是風燭殘年,哪裡抵擋得住三國聯軍。不得已,楚懷王只好以太子為質,來換取秦國的出兵。三國看見秦國出馬了,也就沒有繼續攻打。

誰曾想,楚懷王的太子也不是什麼安生的主。他在秦國的地盤把秦國的大夫給殺了。不僅如此,這位太子在殺了人以後,還逃回了楚國。這給了秦國一個絕好的藉口,來攻打楚國。

沒有辦法,此時的楚國已經成為了誰都能欺負的存在。楚懷王只好再將太子送到齊國為質,來贏得齊國的支持。秦昭襄王看見楚國和齊國結盟了,倒也沒有再作出什麼出格的舉動,而是邀請楚懷王前往武關一聚。而這個武關乃是秦國的地盤,很明顯,這是一個陷阱。

然而楚懷王最後還是選擇了相信秦昭襄王的人品,前往武關赴宴。結果他剛進武關,就被秦昭襄王逮到了咸陽。而楚懷王入了咸陽以後,一直到死,都沒有回到楚國。

楚懷王為何如此天真,一再相信秦國的鬼話?

楚懷王第一次被張儀欺騙,大家都可以理解。畢竟人都有第一次,況且商於之地六百里確實是個巨大的誘惑。正如長平之戰的起因上黨之爭一樣,哪怕是在戰國享有盛譽的平原君也沒有抵禦住這種誘惑。

可是楚懷王第二次被騙就很不應該了。因為秦昭襄王選擇的地點武關就十分的不對勁。一般盟會地點都是放在兩國交界處的,哪有將盟會地點放在自己國家之內的呢?因此,秦昭襄王的約盟,很大概率是一個陷阱。那麼,楚懷王為什麼明知道這是一個陷阱,還要前去呢?

一、僥倖心理

人都有僥倖心理,楚懷王也不例外。楚國在遭受過張儀之騙以後,就一直受到列國的輪番打擊,國土損失嚴重。此次秦昭襄王主動相約,如果不前往,就會激怒秦昭襄王,進而再次損失楚國的領土。

不去,楚國必定要損失領土;去了,楚國還有一絲機會和秦國真的交好。因此,楚懷王選擇了那一絲機會。

二、秦國強大

秦國強大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秦昭襄王在戰國中後期無惡不作,背信棄義,卻沒有遭受太多的損失。無他,秦國強大爾。

秦國強大的國力,可以容許秦昭襄王無恥,違背諾言。但是楚國不行,楚國在被張儀欺騙以後,本來就已經得罪了其餘的山東諸國,後來因為自己太子殺人的原因,又得罪了秦國。可以這麼說,此時的楚國已經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境地。

此時,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可以和秦國和好的機會,楚懷王自然是想要把握住的。

三、秦昭襄王年輕,應該沒有這麼無恥

秦昭襄王扣押楚懷王的時候,乃是秦昭襄王八年,也就是說,當時的秦昭襄王也就二十幾歲,放在現在,也就是大學剛剛畢業沒幾年的年紀。年紀輕是有好處的,這會讓人放鬆對你的警惕。

楚懷王也是如此。他認為秦昭襄王還比較年輕,閱歷也不夠,應該不會如此無恥才對。然而事實證明,有些人在某一方面是有天賦的。而秦昭襄王無疑就是把無恥玩得很溜的人。

結束語

楚懷王一再被秦國欺騙,其實本質就是楚國太弱,秦國太強。否則,楚懷王直接不理這個盟約就是了。


小云軒談史


悲催的楚懷王,前有張儀的“畫餅充飢”,後有秦昭王的“生擒活捉”,最終客死異鄉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卻比較客觀的道出了楚國的強大。在戰國七雄紛爭的年代,楚國土地廣闊,兵甲眾多,是唯一有能力與秦國逐鹿天下的諸侯國。但楚國國君一手好牌,卻打個稀爛,活活葬送了萬里江山,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

楚懷王。


一、張儀“畫餅充飢,離間齊楚聯盟”,楚懷王“偷雞不成,蝕把米”。

周赧王二年(即公元前313年),秦國欲舉兵攻打齊國。因齊楚間有合縱的盟約,秦怕楚國幫助齊國,秦國決定先離間齊楚盟交。

秦王派張儀到楚國遊說楚懷王,以離間楚齊兩國盟約。張儀直接給楚懷王畫起了“大餅”,張儀對楚懷王說:“秦國願把商於六百里土地進獻給楚國,並把秦國美女送來侍奉大王。秦、楚兩國互通婚約,結為兄弟之邦。”楚懷王一聽很是高興,馬上授給張儀楚國宰相的大印及財物,並與齊國斷絕盟約,同時派一員將領跟張儀回秦國辦理土地交接手續。

殊不知,楚懷王已落入張儀的離間之計中。張儀回到秦國,就假裝從車上跌落受傷,不與楚國辦理土地割讓手續。愚蠢的楚懷王竟天真的以為這是張儀在埋怨楚國與齊國斷交的不夠徹底。於是,楚懷王命手下武士到邊境上大罵齊王,齊王很是氣憤,斷絕了與楚國的盟約,反而討好秦國,秦齊變成友好鄰幫。

在楚齊盟約破裂後,張儀才對楚國使者說實話:“秦國給楚國有六里地,怎麼不去取呀?”使者回到楚國報告給楚懷王,楚懷王才知中計,很是惱怒火,於是派大軍進攻秦國。

▲畫餅之計始作俑者:張儀

公元前312年,秦國在丹陽大敗楚國軍隊,秦國佔領漢中郡並斬殺楚國八萬士卒,楚國被俘官員達七十多人。緊接著,楚懷王舉全國之力再次攻打秦國,結果又慘敗。韓、魏兩國見楚國戰敗,也來分一杯羹,侵襲楚國。楚懷王無奈退兵,並割讓兩座城池給秦國來求和。

楚懷王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令天下諸侯恥笑,淪為後世笑談。然,楚懷王之恥並非別人強加的,是楚懷王自己被貪婪迷失了自我。楚國之敗,並非敗於秦國,乃敗於自己的朝令夕改,背信棄義。秦國之所以害怕楚國,皆因楚國與齊國盟約。楚懷王貪戀別國土地廢棄與齊盟約,背信棄義,使自己孤立無援,正中秦國下懷。

齊國是楚國的依託,楚與齊斷交,就是主動拋棄了自己的根基;而楚又是齊國的屏障,齊與楚斷交,就是自毀長城。在張儀策劃的整個“畫餅之計”的作用下,齊楚兩國竟走到了危險的境地。而這裡的關鍵,就是楚懷王缺少做為君王應有的德行。

一個人在一件事情上吃虧,就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做為一個君王更應該吃一塹長一智,但顯然楚懷王不在此列。


二、楚懷王“記吃不記打”,再中秦國計策,被生擒活捉,最後客死異鄉。

時間推到公元前304年,張儀仙去,秦國王也換為昭襄王,物是人非,唯一不變的就是楚國楚懷王那永恆的愚蠢。

秦昭襄王

因齊、魏、韓、楚再次訂立盟約,共同抗秦。秦雖國力強盛,但奈何雙拳難敵四手,秦國處於對抗的劣勢。但聰明的秦昭襄王發現了各合縱國並非鐵板一塊,於是決定離間各國。毋容置疑,首選目標還是老冤家——楚懷王。

秦王將上庸之地還給楚國,楚懷王感受到秦國深深的誠意,於是放棄與各國盟約,反與秦國在黃棘訂立新的盟約。楚懷王就這麼簡單的入了秦國給他下的套。

公元前303年,齊、韓、魏三國因楚國背棄盟約,與秦國交好,於是組成聯軍攻打楚國。楚國急忙將太子送往秦國做人質,尋求秦國幫助。秦國派出軍隊營救楚國,三國聯軍撤退。但這可不是秦國真的幫楚國,所謂春秋無義戰就是形容秦國吧,緊接著秦國就給楚國來個狠的。

事情的起因是在秦國做人質的楚國太子,與秦國一位大夫不和,殺死了這個大夫,然後逃回楚國。這可把楚國坑慘了,秦國正愁找不到藉口攻打楚國,沒想到機會就這麼來了。

公元前301年,秦國站隊齊、魏、韓,攻打楚國,秦國佔領楚國重丘並斬殺楚將唐昧。公元前300年,秦國又攻打楚國,斬殺楚軍三萬,攻佔楚國襄城,楚將景缺戰死。

秦昭襄王給楚懷王寫信說:“秦楚先前在黃棘訂立盟約,關係很好,但楚國太子卻殺了我的大臣逃跑,我才派兵攻打楚國的。如今楚國又把太子送到齊國做人質,尋求齊國與秦國的對抗,這不是我想要的。希望秦國與楚國在武關會談,再訂盟約。”

這分明是秦國看到楚國再次與齊國和好,故意設局來拆散齊楚聯盟,但楚懷王不聽國內大臣勸諫,天真般的到武關與秦國訂立盟約。楚懷王的行為可謂是與虎謀皮,不敗才怪。

當楚懷王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到達武關後,立馬就被秦國埋伏的軍士劫持,並帶著他返回秦國都城咸陽。楚國失去君王,無奈將在齊國做人質的太子接回,立為新王

公元前297年,楚懷王從秦國逃出,到達趙國,趙國不敢收留他,於是又往魏國逃去,半路被秦國追回。次年,楚懷王在秦國患病去世,秦國將其送回楚國安葬。

楚懷王已經上過秦國一次當了,竟不能反思自己的過錯,改正自己的不足,戒掉自己的貪心,維持自己的信譽;反而繼續背信棄義,與各國盟約反覆無常,形同兒戲,最後不僅葬送了自己,更毀了楚國大好河山。

所謂,修身、養性、持家、治國、平天下,君王無賢德,國則無社稷!


史無眠


這是文青跟其他人所不同的見解:

第一次被騙完全可以說楚懷王太貪,但是第二次楚懷王則是完全為了國家,只是太過心急而已;

楚國是戰國時期的大國,但是因為楚懷王的兩次失誤讓楚國走向了沒落,這兩次失誤就是楚懷王兩次上當受騙,第一次是被秦國所玩弄,第二次則還是被秦國所騙之後被囚禁在秦王宮內。

“吃一塹長一智”這個句子在我們生活中很實用,意思就是在某件事上造成錯誤之後下次就不會再犯。而楚懷王卻在同一個國家上被接連欺騙兩次,這是為何?我們先來看看楚懷王兩次上當受騙的經歷:

張儀戲楚

楚國在經歷幾代人的努力下國力日益升高,在當時有三個強國,分別是秦國、楚國和齊國,因為楚國和秦國接壤所以時常有摩擦,所以楚國就選擇跟遠方的齊國合作共同對抗秦國,防止秦國的一家獨大,此舉一時間內確實讓秦國發展不如之前迅速,直到張儀的出現。

張儀本是魏國的一個貴族但是慘遭陷害最終逃到了秦國,因為能力出眾所以很快就做到了相國這個位置,為了幫助秦國可以更快的發展張儀決定出使楚國讓楚國和齊國斷交。

楚懷王向來最近鬼谷弟子,張儀又是其中非常出色的一位所以很快就被楚懷王召見並且詢問強國之策,張儀就提出秦國跟楚國接壤,應該兩國結交對抗其他國家這樣方能立於不敗之地,並且為了兩國之間能夠更好的相處下去,秦國願意送出六百里土地作為見面禮。

在國家弱小的時候是需要強大自己對抗外敵,但是當國家達到了一定的實力之後土地的需求就會變大,此時的楚國就需要大量的土地從而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而秦國答應的這六百里土地就好像是雪中送炭一般,楚懷王當即就答應了。

雖然朝中大臣皆有反對,但是楚懷王仍舊堅持自己的意見,並且派人到齊國宣佈不再結盟,但是張儀到了秦國之後以摔傷為由不上朝,楚懷王就接著派人去齊國邊境辱罵齊國,果然齊國惱羞成怒,兩國之交徹底宣佈結束。

最後秦國確實給楚國土地了,不過只有僅僅六里地,並且說當初答應的就是六里地,面對如此厚顏無恥的秦國,楚懷王當即就決定率兵攻打秦國,但是此時秦國已經跟齊國聯合,兩國聯軍致使楚軍大敗還因此割地賠償,此次之後楚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二次受騙,命喪大秦

秦國隨著日益強大自然開始發動對其他國家的進攻,楚國距離秦國最近自然是首選目標,秦國在攻下楚國八座城池之後選擇約見楚懷王議和並自願送出秦國剛攻佔下的八座城池,在經過上次的警告之後朝中大臣已經是全部反對了,但是楚懷王收復失地心切最終還是參加了。

到了約定的地點後秦國再一次沒有履行約定而是派出精兵將楚懷王抓回並且脅迫他割地保命,為了國家的利益不再受損楚懷王一直拒絕,秦王無奈之下只好將楚懷王押回秦國。

雖然在秦都但是楚懷王始終不曾鬆口半句,直到兩年後楚懷王抓到機會趁機逃跑,在逃跑途中楚懷王經過趙國但是因為趙國不想惹是生非所以拒絕讓楚懷王入城,最終楚懷王在逃到魏國的途中再次被秦國士兵抓回,再次被抓回秦國一年後,楚懷王在秦都離世,秦國將楚懷王的屍體送還給了楚國,楚懷王到死都沒有憐惜自己的生命從而割地賠償。

楚懷王為何會被秦國騙兩次?

內心貪婪

這裡具體說的是楚懷王第一次被秦國所騙,此時的楚懷王完完全全是因為自己內心的貪婪,在原有的基礎上不勞而獲的得到六百里土地,一般人都會認為這其中會有問題,但是當貪婪佔據內心的主導之後就會看不到這其中的危險;

急收舊地

第二次楚懷王前去赴約這其中貪婪的成分就少了,更多的是想為國家收復曾經的失地,這一點從楚懷王親自赴約就能看出,雖然之前已經受到過秦國的欺騙,但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土地楚懷王還是決定再出面一次,如果這一次秦國還是打著送楚國土地的名號,那麼楚懷王多半不會去;

不聽勸阻,太過盲目

在楚懷王兩次上當的途中都有朝中大臣勸阻不讓他前去,但是第一次因為心中的貪婪矇蔽了雙眼所以沒有聽勸阻,第二次因為想要收復失地的心太過急切也並沒有聽從,所以才釀成這樣的結局。

結語

雖然楚懷王曾兩次上當,但是楚國人民對於他還是非常愛戴的,楚懷王的屍體被送回楚國的時候全國的百姓都很悲傷,就像自己的親戚離世了一樣,可見楚懷王的威望,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楚懷王被囚多年但是仍不肯委曲求全就可以看出。

由此可見楚懷王並不是一個昏君,可以說他是一個為國為家的好君王,但是所使用的辦法太過極端太過小聰明,如果不是這兩次受騙,楚國依舊可以強大百年。


文青聊史


楚懷王(?—前296) 楚威王之太子熊槐,前328年繼位為楚懷王。

楚一直是南方大國。楚威王曾敗齊軍于徐州(前329)卒。太子熊槐繼位,為楚懷王。

楚懷王在位30年,這30年,楚國完成了從華南虎向老綿羊的角色轉變。

然而楚懷王即位之初,似乎很有一點改革的理想抱負,他任用屈原,為他編制新的法令,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頗有一番新氣象。

到十一年,蘇秦主持的六國反秦大聯盟,楚懷王還當上了盟主,雖然沒多久就作鳥獸散,但畢竟反映了楚國當時的國際地位尚在一流之列。

轉變從懷王十六年開始,當時楚國和另一強國齊國緊密團結,當時秦國雖強,卻還不具備“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能力,於是開始實施“拉一個打一個”的政策。

這一年,秦王派張儀引誘懷王說,秦願意把從前從楚國奪取的商於之地方六百里還給楚國,並和楚國永結同心,世代友好。這等好事,豈不令楚王動心! 然而後來知道被戲耍,還發動戰爭,結果吃了大虧,割地賠款,曲意逢迎,以求保全。

這樣過了若干年,到二十四年,秦、楚又友好起來,結了親家。二十五年,懷王入與秦昭王在黃棘約會,大談秦、楚兩國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這一次黃棘會談,是楚國外交政策從聯齊抗秦到媚秦的重大轉折。

二十六年,齊、韓、魏三國伐楚,楚把太子送到秦當人質,秦派兵救楚,擊退三國聯軍。但是到了二十七年,因為一場決鬥,在秦國當人質的楚太子殺了一個大夫,逃回國內。於是秦楚戰端又起。這一會,秦、齊、韓、魏四國聯軍攻打楚國,殺了楚將唐眜。戰爭持續到懷王三十年,楚王收到秦昭王的國書,說是要重拾舊好,會晤地點放在秦國的武關,時間為某年某月某日,不見不散。

楚懷王左思右想,他若不去,秦國便會說楚國拒絕和解,戰爭責任在楚不在秦。但若是去了,難保偏差。他猶豫不決,貴族宗室們也是七嘴八舌,懷王一咬牙,一跺腿,最後還是去了。

這一去又如何呢?懷王一到武關,秦人就把他給綁架了,逼迫他割讓巫、黔中(今湖北、湖南西部和貴州一帶)。

楚懷王被囚禁了兩年,居然找到機會成功脫逃。不過秦關閉了去楚國的道路,懷王回不了楚,只好走小路去趙國。但是趙國怕惹禍上身,拒絕接納。懷王又想轉去魏國,這時秦國追兵殺到,逮捕懷王,重回咸陽。懷王又氣又恨,回想自己的人生,真是太失敗了,於是鬱悶得病,一年後死在了秦國。




Genswell


楚懷王又貪心又固執、弱智,對屈原苦口婆心的勸諫置若罔聞,活該!

楚國地廣人多,是有資本統一天下的,無耐大多數君主羸弱,作為不大,得過且過,貴族權力太大,沒有實現中央集權。


跪射俑


輕信,短視,看不清形勢,秦虎狼之國,想佔他的便宜無異是與虎謀皮,頑固,忠言逆耳,自取滅亡,但晚節剛烈


韓I949


明明鍛鍊身體是不錯的,為什麼總是三天打魚

試探,多少人過不去

人性的弱點

愚昧的說


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利慾薰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