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之——嶽姓

嶽姓位居百家姓第三十四行,第一位,在現今中國以人口多少排名的百家姓中排行第127位。

中華姓氏之——嶽姓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出於姜姓,出自遠古顓頊帝之臣伯夷的後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史記》、《姓苑》等記載,上古時期,有一種官職稱作“四嶽”,專門職管祭祀三山五嶽。古代人認為,山是一種神靈,需要極端崇敬,所以“四嶽”就成為一種很重要的官職,而掌管四嶽的總領即稱太嶽。

源流二

源於景頗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景頗族岳氏,源出景頗族中的數個部落,主要是重原恩昆氏、木孔氏、恩孔氏這三個古老的氏族部落,在元、明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岳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蒙古族、滿族、土家族、臺灣土著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岳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岳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伯夷。姜姓,炎帝神農氏之裔共工的侄孫。曾擔任帝顓頊的大祭司,後為第一代太嶽。太嶽即華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為山高接天,可通天神,而華山在其眼中為第一高峰,故稱之為太嶽。後因祭祀天神的緣故,產生了太嶽這一官職,伯夷為第一任太嶽。太嶽部落每遷一地,不忘崇拜山嶽的傳統,是故產生了四嶽(指以太嶽部落為中心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最高峰,後演變成為官職,由部落首領擔任),分管四座神山的祭祀。

他們都是伯夷的子孫。四嶽助堯治理部落聯盟,很有政績,並拒堯帝美意,不肯接受禪讓,而讓位給舜。四嶽在禪讓制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助大禹治水,功績卓著。後四嶽子孫以祖先官職命姓,稱嶽姓。他們尊伯夷為嶽姓的得姓始祖。

中華姓氏之——嶽姓

遷徙分佈

岳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三位。

宋代以前,史書鮮見嶽姓。據《郡望百家姓》等所載,這個源遠流長的家族,秦、漢以前,主要是以山陽地區為繁衍中心。山陽是漢朝所置的一個郡,位於今山東金鄉西北。換言之,遍佈於全國每一個角落的嶽姓人家,老家都在今山東,所以長久以來,他們始終相襲著山陽的堂名。金鄉地處魯南,與河南、江蘇、安徽相比鄰,魏晉南北朝時期,嶽姓除繼續繁衍于山陽一帶,並最終昌盛為嶽姓山陽郡望外,亦播遷於上述諸省,並在今河南安陽一帶形成了嶽姓鄴郡郡望。

到兩宋之交,民族英雄岳飛橫空出世,光芒四射,使得姓時間漫長,沉寂時間亦漫長的嶽姓為之一振,自此以後,嶽姓名人當仁不讓,紛紛在史籍之上描繪壯麗人生。

隨著宋高宗趙構偏安江南,原昌盛於北方之嶽姓開始取道安徽,跨過長江,進入今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或由河南徙奔兩湖,或取道陝西,越過秦嶺,進入四川。其中,岳飛後裔有落籍江蘇宜興者。元末,元兵大舉南侵,宋王室蒙塵,輾轉亡命,最後在廣東之孤島跳海。宋王室逃亡於何地,則蒙古鐵騎紛至沓來,南宋遺民畏之如虎,於是嶽姓在南方各地散居開來。

明初,山西嶽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河北、江蘇、陝西等地。明中葉以後,有沿海之嶽姓赴臺,或遷居東南亞。明末,張獻忠餘部繼續抗清,1647年開始清軍屠川,滿清於1647年公開發佈告示:全城盡屠,或屠男而留女。至康熙24年,完全佔領四川全境,四川人口僅餘9萬,開始湖廣填四川。四川之嶽姓有避居雲貴高原一帶者。不久的湖廣填四川,則兩湖之嶽姓有定居四川者。

清代以後,嶽姓分佈地更廣,並有河南、山東、河北一帶的嶽姓闖關東進入東三省。

如今,岳氏族人在全國分佈較廣,並在世界各地均有分佈,國內則尤以四川、河南兩省為多,這兩二省岳氏人口約佔全國岳氏人口的52%以上。但在新加坡的華人宗親團體名單中,卻沒有岳氏公會或岳氏總會的名字,說明在新加坡的岳氏宗親人數不多。

姓氏名人

岳飛,字鵬舉,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零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於相州湯陰縣永和鄉(今河南省湯陰縣程崗村)。中國歷史上著名戰略家、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

中華姓氏之——嶽姓

嶽浚,岳飛九世孫;常州宜興人(今江蘇宜興)。著名元朝學者。博學好義。任石門縣尉,未幾乞歸侍親。積書萬卷,名士多遊其門。

嶽岱(公元1497~1574年待考),字東伯,自稱秦餘山人,又號漳餘子;江蘇蘇州人。著名明朝文士。先世以軍功隸蘇州衞,至其父,始好讀書,闢草堂於陽山。性狷介,好遊,中年後遍遊名山。能詩,善畫,能書。

嶽虞巒,江蘇武進人。著名明朝官吏。明崇禎年間進士,官至江西按察使。明亡後出家。著有《周易感義》、《春秋平義》。

岳雲鵬,河南濮陽市南樂縣人,德雲社相聲演員。

中華姓氏之——嶽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