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與佛教

佛教,相傳公元前六世紀至公元前五世紀中,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王子悉達多·喬答摩(即釋迦牟尼)創立。

泰山與佛教


公元前三世紀,由於阿育王的信封,佛教在印民間內外得到廣泛流傳。公元二世紀,在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的大力扶持下,佛教發展為世界性宗教,在許多國家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

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時,佛教傳入中國內地。接著,漢光武帝劉秀於建武中元年(公元56年)東封泰山;繼而漢章帝劉炟於元和二年(公元85年)、漢安帝劉祜於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均二月東巡至岱宗,燒柴望祭山川。於是泰山開始有了佛教。

據《高僧傳》載,公元351年,高僧朗公在泰山東北麓的昆瑞山創建了泰山地區的第一個佛寺:朗公寺,並講經佈教,很快發展到“上下諸院十有餘所,長廊延袤千有餘間。”,由於朗公“孜孜訓誘,勞不告倦”、“戒德冰霜,學徒清秀”,朗公寺很快成了當時山東佛教文化的中心。 前秦國王符堅、北魏太祖皇帝、後燕慕容德都很支持朗公。隋文帝楊堅將朗公寺改名為神通寺。

佛教在泰山歷經魏晉南北朝四五百年,寺院漸多,古蹟遍佈,隨後創建了靈巖寺、神通寺、光華寺、普照寺及谷山玉泉寺等。

泰山經石峪和徂徠山映佛巖刻上了舉世聞名的《金剛經》、《大般苦經》、《般若波羅密經》等經典梵文。

泰山北麓佛慧山黃石崖上,分佈著石窟摩崖造像85尊

由於佛教的發展,佛經的翻譯與研究也日漸發展,使佛教到隋唐時進入鼎盛時期,泰山相繼又創建了藏佛寺、資福寺、法華寺、竹林寺、無封寺等禪院。

作為泰山佛教活動中心的靈巖寺為唐大臣、史學家李吉甫譽為“域中四絕”之一。其間,石窟造像活動也達到了高峰。岱陰玉函山及龍洞絕壁上都有隋代造像。靈巖寺方山證盟殿內刻有唐代釋迦牟尼坐像。

岱陰神通寺千佛崖,有大小唐代造像220尊,豐滿健美,慈祥和藹。尤為明顯的是南端石窟內唐太宗之像。

泰山現存著名佛寺有靈巖寺、普照寺、谷山玉泉寺、竹林寺及四門塔、經石峪等佛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