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舊書交易:60年前的書,現在竟然能賣出6萬元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體會過撿到寶的心情?

  • 咬牙買的房,沒過兩年價格就翻了五倍還多;
  • 低價買入的股票漲停板好幾次;
  • 之前淘到的絕版包突然火了,一包難求;

無論會不會拿來賣,只要發現商品的價值比之購買時不跌反漲,就是件愉悅的事情。

但是如果提到“書”,你會認為它有機會升值嗎?可能更多還是覺得:買後即虧。

其實,這個想法太武斷了,買賣書,也能擁有撿到寶的感覺。


看看這本你可能聽都沒聽過的《1分鐘畫出暖暖的插畫》:

2012年出版,定價25元,你猜它的二手書賣多少?

走近舊書交易:60年前的書,現在竟然能賣出6萬元


公佈答案:45元!

這可不是我亂說的,是在某官方二手平臺上查到的價格,淘寶上甚至飆到了130元。

再來看看這本曾經的暢銷書《秘密》:

2008年出版的,定價36元。

當年我放在購物車等了很久,愣是沒見它低於9折過。

你猜猜這本在同樣的二手平臺賣多少?

走近舊書交易:60年前的書,現在竟然能賣出6萬元

公佈答案:免費!


這實在令我困惑:

為什麼經過多年的通貨膨脹以後,有的書只能當廢紙賣,有的書還能高於售價?

如果你們和我一樣,對此問題感到好奇,那麼閱讀這本《給作家標個價》,便可窺一二。

走近舊書交易:60年前的書,現在竟然能賣出6萬元


“我從在舊書店裡當店員時起,就開始一本接一本地讀日本和外國作家的作品。我決定按ABC字母排列順序,每位作家選一部作品,每天一邊看店一邊讀。……這是舊書店店員修煉的第一步。”——出久根達郎

可以看得出來,作者出久根達郎是位對書飽含熱愛的人。

讀一個人如何描繪自己喜愛的東西:這閱讀體驗一定不會差。

更何況,出久根達郎十幾歲就進入了舊書行,既是舊書店老闆,熱愛閱讀評論,又是資深作家,得過許多日本文學獎項。

這樣的多重身份給《給作家標個價》添加了更多的閱讀樂趣:

  • 第一重閱讀:聽聽作者遇見舊書珍本們的逸聞故事,理解文字和實體書的價值體系;
  • 第二重閱讀:通過書店同行大場先生的口吻,瞭解日本目前的舊書價格,
  • 第三重閱讀:窺見名作背後的故事,閱讀二十四位日本名作家的秘辛往事。

因為本書討論的是日本作家,未免有些不貼近中國讀者,我還會結合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中的信息,列舉一些中國的舊書。

什麼樣的舊書可以賣得高價?

不瞭解行情的時候,我以為舊書和新書一樣,都是由賣家(比如書店老闆)以成本為基礎來定價的。

但讀完《給作家標個價》,我發現並非如此:與新書市場完全不同,厚度不重要,內容不重要,舊書店會通過顧客的評價和反饋來給舊書們定價,也就是說,舊書的價值是由顧客決定的!

例如後記中提到的《明治三十七八年日俄戰史》,官方編撰、厚達十卷,然而價格卻低的可憐。因為此書中盡是為了論功行賞而編撰的內容,根本不值得任何人去看,看了的人也會大呼上當。沒市場,價格也就越來越低,慢慢地就會消失在書架上了。

這也算是舊書店定價機制的大任吧!讓好書流傳下去,壞書不再流通。

被肯定了流通價值的舊書,還要經過下面三點評判來決定它的價格:

①個人喜好

《給作家標個價》中出現了這樣一位顧客:

“我書店有個顧客E先生,他是個偵探小說迷,尤其喜歡橫溝正史。只要有橫溝的書,他全都買去。而且還喜歡重複買同一本書買過幾十冊。”

E先生想在自家開個專賣偵探小說的舊書店,順便還可以尋找偵探小說的同好。如果有人要買,他得先跟客人聊天,談得來才把自己這些藏品拿出來賣。

時光久遠,作者與E先生失去了聯絡。後來再與同行大場先生聊起時,兩人都覺得恐怕他這舊書店沒開成,因為這樣專一的瘋狂愛好者根本捨不得賣掉自己的藏書啊。


大部分會買舊書的人,都是衝著自己喜歡的作家去的——

有沒有覺得專門收集某一作家舊書的人很像追星族呢?

粉絲們總是會想收集全自己偶像出過的所有實體作品,如果是全世界限量發行的,更是哪怕花費十倍的價格也必須搶到。

舊書對於讀者來說,不正是偶像發行的限量版嗎?而且對於書迷來說,還有另外一種好處:讀越多偶像的作品,就會越瞭解他,也會在感覺和意識上越接近這個人。

走近舊書交易:60年前的書,現在竟然能賣出6萬元

越多人喜歡的作者,就意味著越多買家,他的作品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假如經過百年之後,還有新讀者在收集他的舊書籍,那就可謂之真經典了。

②品相

兩本同月同日出產的《人間失格》,一本只賣一千日元(摺合人民幣15元),另外一本卻可以標上兩萬日元(摺合人民幣1280元)!原因僅僅是因為後者品相更好。

品相好怎麼定義呢?其實就是看書的保存狀態,附件的完整程度,如果外封和腰封都在,而且整體沒什麼汙損,就能賣出高價。

比如三島由紀夫的《魔群的通過》,1949年出版時賣150日元(摺合人民幣10元),保存完好的話現在可以賣到一百萬日元以上(摺合人民幣64000元)。

由於紙張的特性,書籍很難一直保持剛買回時的樣子,但是留下腰封和外封卻是很容易的事。

只要多個外封和腰封,價格就能有5~10倍的差異!

外封還可以理解,怎麼常被人忽視的腰封也如此重要呢?

打個比方,磕了一個角的青花瓷,哪怕是古董,失去了完整性,價值也會大大下降。

在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中,提到了腰封的作用:

既可以引導讀者瞭解本書,又不會破壞了外封的美感。

走近舊書交易:60年前的書,現在竟然能賣出6萬元

彈幕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做法:扔掉

正因為腰封上也有著與書相關的信息,腰封在,才能保證全書的完整度。

而且若是腰封上有其他名作家的舉薦詞,就更特別了,會讓讀者有種兩位偶像合體,突破次元壁的既視感,重要程度還要再往上提呢。

③初版

“一本書剛問世時,作者親眼見到,愛不釋手。我們今天如果能拿到原書,就能像作者當初那樣親眼觀賞,親手摩挲。”

出久根達郎在《給作家標個價》中,用可以窺見偶像的心情,來解釋初版書更受歡迎、賣價更高的理由。

走近舊書交易:60年前的書,現在竟然能賣出6萬元

《邊城》初版

不過,初版意味著數量很少。初版書帶著試賣的意味,所以都不會印的太多,而且很多名作都是當下賣的不好,後來才暢銷的,所以當年沒機會再版的好書放到現在更是一本難求。

魯迅就有一本這樣的作品,不過不是他寫的,而是他編纂的《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

走近舊書交易:60年前的書,現在竟然能賣出6萬元

這本畫集為了表現出版畫的質感,做的十分精緻,成本也居高不下,所以當時總共也就印了103本,每本都有魯迅手寫的編號。

藏書家陳曉維在看唐弢的《晦庵書話》時,發現他曾經向魯迅求過這本畫集,然而因為印數太少,也是頗費了些時間才收得,唐弢還記錄了這一本的編號:十二。

意想不到的是,陳曉維在一次拍賣中標得了這本書,拿到以後發現,這本畫集的編號竟然就是十二!儼然就是唐弢在書中提到的那一本。

走近舊書交易:60年前的書,現在竟然能賣出6萬元

三萬多是低價!跌破眼鏡

這種喜悅,我特別能體會,也許可以用“低價買到了邁克爾傑克遜穿過的香奈兒古著”的心情來形容。

“舊”帶來的價值

皮相決定價格,而內容決定它是否能長久流傳。

能拿來當寫作教程看的經典著作自不用說,還有一種內容價值與時代記憶有關。

①窺見舊時代的風采

樋口一葉生前貧寒,經常向人借錢,過日子也是一個銅錢掰成兩個用,所以在她的作品裡,往往會將價格記錄得很細。

這個特點給她的作品帶來了現實感,不過現在讀來還能幫助讀者瞭解舊時的物價和生活。

走近舊書交易:60年前的書,現在竟然能賣出6萬元

中國有本《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雖然是2018年出版的,但其中的內容均來自鄭天挺教授從1938年記錄到1946年的日記。

作為西南聯大最忙的教授,他的日記成了一部事無鉅細的西南聯大史,也成為研究抗戰時期的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資料。

走近舊書交易:60年前的書,現在竟然能賣出6萬元

其中還記載過當時的收支情況,快要南下的時候,工資已經發不出來,鄭教授還得到處去借錢,他自己的工資更是不夠花,這樣讀來,更能體會西南聯大當時面臨解體前的窘迫處境。

②供讀者回憶往昔

如果是純虛構文學的話(尤其是兒童讀物),為了讓讀者更好理解,不會有過時的感覺,出版時很可能會對細節進行更改。

江戶川亂步的《少年偵探團》中,就有很多這樣的改動,比如把“留聲機”改成現代人更常用的“錄音機”,“全東京市”改成現在稱呼的“全東京都”……

對於新讀者來說好理解,可是對於想要重讀來回憶往昔的老讀者來說,卻會與記憶不符。

這個時候,舊書就會變成老讀者的第一選擇。

走近舊書交易:60年前的書,現在竟然能賣出6萬元

來自豆友hd612

舉個例子:《少年偵探團》中的夜晚,永遠是一片漆黑的,因為在作者寫就的那個年代,沒有路燈。

老讀者們看著故事,就能找回幼年時代的熟悉感。

晚於路燈出生的新讀者們讀時無法產生這種真實感倒是讓人感到有些可惜了。


找到閱讀的契機


指望現在買的書在未來可以賣出高價實在不太現實——普通讀者哪有人家浸淫此道的火眼金睛呀,但是從書中得到益處倒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有一點很有意思,舊書中的兒童讀物,基本都折損嚴重,遇見完好無損的幾率堪比中彩票。

是兒童讀物用的紙張比較薄、裝幀比較不結實嗎?

不是的,是因為孩子們會對自己喜歡的書本愛不釋手,看上一遍又一遍。翻得多了,書本自然就磨損的厲害。

走近舊書交易:60年前的書,現在竟然能賣出6萬元

80後想必都有相似的經歷:攢下零花錢買回心愛的漫畫、武俠小說,卻會被媽媽指責看閒書,甚至被無情扔掉。

被講得多了,以為這些東西的確不好,但還是耐不住偷偷摸摸地看。指責孩子看閒書的大人們,倒是很愛跟著流行買一堆冠冕堂皇的書,發個朋友圈標榜自己多麼愛書,卻從來看不下去,最後只能留在書架上負責積灰。

多麼諷刺啊。大人口中的好書,自己都看不下去,卻能留在架上;大人口中的閒書,孩子可以翻三四五六遍,卻逃不過被丟掉的命運。

兩者相比,我寧願稱孩子們是真正的愛書之人。

如今我這個當年的孩子已成了大人,真心覺得看什麼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習得熱愛閱讀這個技能。

走近舊書交易:60年前的書,現在竟然能賣出6萬元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愛上閱讀的契機,不是我們不喜歡閱讀,是沒有找到契機。

所謂契機,其實就是找到第一本你喜愛的書籍,第一次忘我閱讀的時刻。

①讀作家的第一本書很重要

當我們對某個作者產生興趣的時候,第一本選擇哪本、什麼時候讀很重要,會影響你對他的好惡,如果選擇不對,可能會錯過他寫的其他好書。

你會喜歡他的偵探小說,卻不會喜歡他的意識流文,青年時讀他,你不會喜歡,中年時讀他,卻會感同身受。

每位作者都有“入門式”的作品。只要讀過這篇作品,讀者就能瞭解到關於該作家的必備基礎知識。這樣的話,不需要別人引領也能順利地走進內室去,而不至於迷路。

如何找到適合你的入門式作品呢?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他人分享的書評、書單或者是書籍來決定。

也可以看看一些已出版的讀書筆記,比如麥家的《好好讀書》、閆紅的《我認出許多熟悉的臉》、陳曉維的《書販笑忘錄》等等。

走近舊書交易:60年前的書,現在竟然能賣出6萬元

假如你對日本名著感興趣,正好可以閱讀這本《給作家標個價》,至少我讀完以後,就被種草了太宰治和寺山修司,不知道你讀完了以後,會喜歡上誰呢?

②將書籍讀成電影

如果你喜歡看電影,可以先去找喜愛電影的原著來看,可能會發現另一番天地。

我還記得某一個暑假,為了集齊《誅仙》的全集,我跑了五家書店。可當《誅仙》的電視劇上映後,再火再有人誇我也沒有去看,一是李易峰、楊紫、趙麗穎實在不符合我心中主角的形象(沒有說他們不好的意思),二是我看小說時得來的喜怒哀樂,絕對無法被熒幕表達。

看書有一點電影無法比擬的優勢:就是沒有既成的畫面,一千個人可以看出一千個故事。

走近舊書交易:60年前的書,現在竟然能賣出6萬元

《給作家標個價》中提到了《遒山節栲》的原著和電影,並稱“我看原作時深受震撼,看電影時卻無法產生心靈震撼之感。”

好比主角母子在寒冬雪山中最後離別的時候,書中這樣描寫兒子的心情:“辰平渾身發熱,像泡在熱水裡一樣,全身被汗水溼透了,頭上直冒熱氣。”

這句話被讀者讀到,會立刻浮現出畫面,不需形容詞就讓人自發聯想,感到分別的沉痛。然而拍成電影畫面以後,可能因為是直接呈現在眼前,反而會讓人失去了想象力,感到只是在觀看錶演。

所有的人物形象,場景氣氛,就算作者寫得再詳細,也是由讀者的想象力形成的,他會在讀者腦中形成最合宜的形象,最合宜的情感,你不用擔心演員是不喜歡的人,也不用擔心被尷尬的演技影響觀看。這會是一場獨屬於你的電影放映會。

③用閱讀為枯燥增趣

學語言的時候,特別適合閱讀該語言國家的名著。

《百年孤獨》在中國出了很多種譯本,但只有范曄翻譯的《百年孤獨》是由原作者授權的,可見他的翻譯功底之深。

范曄現在已經是北大西葡語系的教授,但他回憶起剛學習西語時的心情也與學渣們的感受差不多。

走近舊書交易:60年前的書,現在竟然能賣出6萬元

學習語法很痛苦,但是能讀懂西語原文的文學書籍,給他的學習帶來了樂趣的動力。

如果你正好在學一門新語言,真可以試試苦中作樂,找本同語言的經典名著邊學邊看呢。


結語

對於大多數普通讀者來說,《給作家標個價》中的舊書史和各種珍本高價也就是拿來當趣聞來看看,難以實現購買。

人們會對買書感興趣,好像更多是電商平臺做圖書促銷的時候,不買白不買的心態一產生,很多人都成了“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的典型。

別人說《百年孤獨》好看,買回來翻了幾頁卻看不明白;又聽說《烏合之眾》是經典,買回來翻了幾頁打起了瞌睡。

長此以往閱讀積極性也就消失殆盡

,就會真以為自己是個不愛讀書之人了。

其實,買再多書,如果都不感興趣,只花50元也是浪費;但如果可以遇見一本喜愛的書,哪怕100元也是值得。

少買點書吧,對閱讀有所選擇,盡力做到開卷有益。在這個已經不再受限於紙書的年代,不要反被自己的錯誤認知阻礙了閱讀的道路。

不過,遇見了喜歡的書還是可以買下來——說不準,這本書過個50年,能變成價值連城的傳家寶送給孫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