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出土一合葬墓,夫妻相互依偎,專家:1000年,終於找到了

墓葬,大家都不陌生。但要用書面的語言表達出來,可能很多人都說不清楚。所謂的墓葬,其實就是用來安置去世之人的山墳。

中國是一個擁有千年文化的古國,在墓葬習俗方面有著特有的風采。古代葬俗因時代、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有土葬、火葬、水葬等,在古代最常見的當然是土葬,因為古人崇尚“逝者為大,入土為安”,也有落葉歸根的感覺。

在中國的考古歷史中,發現最早的墓葬是廣東英德青塘遺址,距今約13500年。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中國的墓葬文化,是多麼豐富多彩。

內蒙古出土一合葬墓,夫妻相互依偎,專家:1000年,終於找到了

把墓葬文化推向極致的當屬歷朝歷代的王侯將相們,大肆修建陵墓,把身前的榮華富貴盡數埋葬在地下,希望死後繼續生前的富貴。但也正是這一陪葬習俗,導致了盜墓的猖獗,這些帝王們可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

墓葬又分為單葬與合葬,單葬的墓很常見,但合葬的墓少之又少。因為在封建社會中,女性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基本上可以稱之為是丈夫的附屬品。而一旦發現合葬墓,墓葬中的女主人地位肯定不容小覷。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1986年在內蒙古發現了一座合葬墓,夫妻兩人相互依偎在一起,講述了一段穿越千年的愛情故事,通過墓葬中的墓誌銘,也確實證實了女主人的身份很高貴。

考古專家們發現的這座古墓,就是遼陳國公主與駙馬的合葬墓。地址在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東北10公里斯布格圖村西的山南坡上,墓葬被發現之後,內蒙古文物考古專家為配合青龍山鎮水庫建設,對沉睡地下千年的合葬古墓進行了清理發掘,取得了令人驚歎的重大發現。

根據墓中出土的《故陳國公主墓誌銘》記載,專家們得知墓葬的女主人就是陳國公主,她是遼聖宗侄女、遼景宗皇帝孫女、秦晉國王遼聖宗皇太弟耶律隆慶之女、吳國公主之妹,死時年僅十八歲。有沒有被這樣的身份所震撼,古代的女子能夠享受僅次於帝陵的規格下葬,確實是不凡的存在。

內蒙古出土一合葬墓,夫妻相互依偎,專家:1000年,終於找到了

遼國的古墓之所以讓專家們興奮不已,原因其實很簡單。至今為止,只知道遼國在歷史上極盡輝煌,但很少有大規模,高規格的墓葬被髮掘。即便發現了,也都被盜墓賊一掃而空,失去了研究的價值。

遼國的帝陵之所以會被盜掘得乾乾淨淨,是因為契丹人在建築方面確實缺少天賦,即便是帝陵在修建的時候,也很少考慮到防止盜掘,而且還很容易找到。所以在歷史變遷中,幾乎被盜掘得一個不剩。

再加上金國滅遼時,對遼國的文化進行了徹徹底底的毀滅。這導致後世對於遼國,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而陳國公主墓被發現時,十分完好,沒有發現盜洞,保護性挖掘之後,裡面的文物整整齊齊,這可樂壞了考古專家們。

內蒙古出土一合葬墓,夫妻相互依偎,專家:1000年,終於找到了

墓葬被打開之後,專家們赫然發現,這座合葬墓與一般合葬墓不同,這對夫妻在去世後依然依偎在一起。據考古人員介紹,公主平臥在屍床左側,駙馬在右側,說明是後入葬的,兩人從頭到腳都穿戴著契丹皇族獨特的葬服。

既然遼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的規格僅次於帝陵,那麼規格肯定不低。公主雖然在18歲就英年早逝,但她卻先後數次榮獲封號,起初封為“太平公主”,後來又進封“越國公主”,去世後又被追封為“陳國公主”,可見她在世時一定深受皇家恩寵。

整座墓葬由墓道、天井、前室、東耳室、西耳室及主室六個部分組成,全長16.4米。墓道呈階梯狀斜坡式,墓道兩側及墓室、耳室的頂部均有彩繪圖案。墓葬主室內有以五層磚砌成的長方形屍床,兩具骨骸並列其上。

公主與駙馬全身穿有銀絲網衣,頭戴金冠,面覆金面具,腳穿鎏金銀靴,並繫有腰帶。墓內壁畫以契丹傳統的寫實風格,形象再現了墓主日常生活的情景。

不要說一般人見到這種情景會歡呼雀躍,就連見多識廣的考古專家,也是手舞足蹈的興奮,那畫面就像一圈小孩子,看見了一座糖山。整個墓中的隨葬品多為金銀、玉石、瑪瑙、琥珀、珍珠、水晶等貴重材料製成,經過清理,隨葬品共3227餘件,因為遼代的帝陵幾乎破壞殆盡,因此在公主墓中出土的文物大多獨一無二,對於研究遼國曆史有著難以言語的重要價值。

內蒙古出土一合葬墓,夫妻相互依偎,專家:1000年,終於找到了

因為太過於重要,以至於專家大聲喊出一句話:1000年,終於找到了。遼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在出土遼墓中,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墓葬。

這些出土的文物,對重新評價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在締造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歷史貢獻,及深入研究遼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所以,考古與盜墓的本質區別實在太明顯,盜墓賊只關注金銀珠寶,而考古是為了還原一段歷史。只為錢財活著的盜墓賊是無法理解專家們,找到一段缺失的歷史印記時,那種欣喜之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