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劉恆:利用政治手段解決百越地區的國土爭議

漢文帝劉恆:利用政治手段解決百越地區的國土爭議

漢文帝劉恆:利用政治手段解決百越地區的國土爭議


【專欄介紹】

與你一起,每天閱讀《資治通鑑》,歡迎關注。

這是第 140 篇。

【發生時間】

公元前一七八年

【相關人物】

· 劉恆,漢文帝

【故事大概】

劉恆即位後,所要面對的問題,是比較多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誅滅了呂氏外戚集團後,官員的空缺應該怎麼補。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中央的內部爭鬥導致了權力分散,使得百越地區的逐漸出現動盪。

百越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廣東省、福建省等南部沿海一帶的地區。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也想過要統一百越地區。於是派了趙佗、屠睢等人鎮守了百越地區,並且在廣州設置了南海郡。

秦末亂世,趙佗開始擁兵自重,開始有了獨佔一方土地的想法,也就是要把郡,變成國。於是,趙佗兼併了桂林郡,壯大了自己的勢力,自封為"南越武王"。劉邦建立政權之後,派了陸賈去跟趙佗談判,通過和平的方式,讓趙佗歸順,南越國成為了漢朝的藩屬國。

藩屬國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相當於諸侯國的意思,就像籬笆一樣,保護中央。漢朝時期,是施行了所謂的"一朝兩制"的。簡單來說,就是京城周圍的地區,施行郡縣制。離得比較遠的地方,施行封建制。這種制度,是一種過度的手段。你要諸侯國為你賣命,那總得出讓一點利益。同時,這種制度也說明了,漢朝初期的實力還是比較弱的。後來,漢武帝通過推恩令,才逐漸把這些封建制的諸侯國給清掃乾淨。

漢朝的一朝兩制,實際上造成了很多麻煩,這也就是劉邦平定天下之後,還要到處去打仗的原因。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因為諸侯國自己做大了,有能力對抗天子了,這才造成了動盪。秦始皇看出了這個問題,推行了郡縣制,想要從根源上解決掉這個問題。郡縣制和封建制的主要區別在於,土地所有權的問題。郡縣制,相當於派了一個職業經理人去管理,每個月發一點工資給他,做得好了獎勵,做不好了懲罰。而封建制,相當於直接把公司送給了對方,讓他自己去經營,每個月上繳一些就行了。

不僅如此,封建制還允許諸侯國國王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擁有自己的收稅權。如果周天子權威比較大的時候,他們不敢肆意亂動。而一旦周天子的權威喪失之後,他們就開始了土地上兼併。土地的兼併,意味著更多的糧食,更多的人口。而人口多,則意味著軍隊多。春秋後期,晉國的實力,已經跟周天子差不多了。如果不是三家分晉,可能掌權天下的,就是晉國了。

言歸正傳,南越這個地方,在趙佗的經營下,還是風生水起的。漢高祖時期,彼此之間的關係還是比較融洽的。呂后臨朝後,雙方的關係開始急轉直下,這是因為呂后禁止中原向南越出售物品。從這一點上,呂后是想要統一南越的,所以首先是進行經濟上的制裁。經濟上制裁之後,呂后開始發動軍隊進攻南越。

可是,南越這個地方,比較溼熱。這一點,住在廣東的朋友應該深有體會。老廣們喜歡喝涼茶,煲湯都得放點藥材下去,就是由於廣東的氣候所決定的。中原的士兵來到這裡之後,非常不適應,得了瘟疫,軍隊在五嶺這個地方就停下來了,沒有繼續進攻。呂后死了之後,軍隊也就撤兵了。

這下子,趙佗就更加驕傲了,直接聯繫了閩越地區、西甌的老大,控制住他們。這下子,領土的面積更大了,實力更強了。也就是說,廣東、廣西、福建,現在都在趙佗的控制當中。趙佗直接稱帝,跟中原的漢文帝一樣,可見,此時的趙佗,野心是多麼大。

漢文帝是一個精明的人,他知道這個時候出兵打敗趙佗,幾乎是不可能的。可是,兩國皇帝的局面,也非常不堪。所以,他想的是,利用政治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是談判,攻心。

此時的趙佗,雖然控制的面積很大,但閩越、南越、西甌這三個地方,畢竟不是鐵板一塊。他們相當於三家公司聯合起來,可是大家都有著自己的鬼心思。如果利益是一致的,那麼聯合沒有問題。如果利益分配出現矛盾,分裂就是一眨眼的事情。趙佗也深知這一點,所以進退之間,還是留有餘地的。

漢文帝的做法,主要還是以攻心為主。趙佗的祖籍是河北正定,漢文帝就讓人去把趙佗的祖墳給修繕一下,還安排了官員負責祭祀的事情。接著,還把趙佗的人安排進政府裡面當官。

中國人非常講究孝道,而趙佗雖然在南越,骨子裡面還是中國人,對這一點也非常重視。可以說,漢文帝的這一招非常有效。從這一點上看,蔣介石破壞別人祖墳的行為,顯得多麼幼稚。

這兩點做完之後,便寫了一封書信,再次讓陸賈送過去。這封信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

1、我登基這件事情太匆忙了,再加上之前太忙了,沒有來得及跟你寫信,抱歉抱歉;

2、之前那些壞事,都是呂后做的,跟我沒啥關係;

3、你的祖墳已經給你修好了;

4、戰爭對百姓來說是痛苦的,對你的治理也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5、兩個皇帝不好,還麻煩你承讓一下,以後我們互通使節,加強雙方溝通;

總之,漢文帝這封書信寫得是非常誠懇,也非常謙遜的。而趙佗見到了陸賈之後,也同意了作為藩屬國,把帝號去除掉,不再跟中國發生爭鬥。

這並不是趙佗的善心大發,而是基於形勢。趙佗想要打贏中國,難度很大,這是由於軍隊素質,以及百越地區內部的政治分裂所導致的。上文我們講過了,中原的軍隊來到南越很不適應,那百越的軍隊,去到了中原也同樣不適應。而對於漢文帝來說,國家正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這時候去挑戰百越地區,不僅沒有什麼勝算,反而還會加劇國內矛盾,危及政權。

在這樣的考慮之下,雙方都選擇了一種比較恰當的方式,那就是趙佗向漢文帝臣服,反過來漢文帝承認趙佗的地位。如果這個時候,百越的軍隊不斷地騷擾邊境,中原地區還能夠好好發展嗎?

面對敵人的騷擾,就得設置大量的防守部隊。而這些部隊的後勤,也需要得到保證。這對於漢朝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頭痛的問題。不得不說,漢文帝這一政治手段,用得非常好,暫緩了雙方的矛盾,製造了發展的環境,這才有了後面的"文景之治"。

【觸類旁通】


歷史使人明智,經典使人通達。

領略歷史魅力,感悟先賢智慧。

歡迎搜索:稽聖

進行關注並訂閱所有文章,歡迎轉發、在看、收藏。

漢文帝劉恆:利用政治手段解決百越地區的國土爭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