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錯”是孩子的必經階段?只有明白了這幾點,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試錯”是孩子的必經階段?只有明白了這幾點,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我之前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兩個孩子在玩沙子,一個媽媽看孩子不會玩,就告訴他,在玩沙桶中裝滿沙子,再把沙子倒入漏斗中,漏斗下方的齒輪就會旋轉,孩子看後就這樣做了,確實很快玩了起來;而另一個媽媽則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孩子這邊搗鼓一下,那邊搗鼓一下,弄了一會才找到竅門,饒有興趣地玩了起來。

然而,儘管第一個孩子先開始玩沙,不過他沒有體驗到自己探索的樂趣,很快就對這個失去了樂趣,而另一個孩子經歷了幾次失敗後,才找到了玩沙的正確打開方式,他對玩沙則表現出更持久的熱度。

孩子探索、出錯、走彎路要緊嗎?

孩子是喜歡玩耍和探索的,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開始逐漸剝奪孩子探索、出錯的權利,就如同前面所說的玩耍的例子,很多父母覺得應該直接告訴孩子怎麼玩,這樣孩子就能直接上手,省得孩子連玩都要慢別人幾拍。然而,孩子的成長並不是一蹴而就,如果不給孩子出錯的機會,不給孩子走彎路的機會,孩子怎麼還會有探索精神,怎麼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很多父母時常說自己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真的是無條件的嗎?父母總希望孩子乖一點,懂事一點,正因為有這些要求,才會讓父母的愛變得有條件,父母才會對孩子說:“明明給你講了正確的答案,你為什麼做不對?”“跟你說了吃飯不要講話,你為什麼還要講話?”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把道理和方法都教給了孩子,可是孩子做起來還是一塌糊塗,對孩子更是充滿了“為什麼”和不理解。其實,每一次不讓孩子嘗試失敗,不讓孩子去‘’試錯”,都是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更是希望孩子能夠快速滿足自己願望的不良方式。

“試錯”是孩子的必經階段?只有明白了這幾點,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為什麼父母會害怕孩子“試錯”呢?

1.父母的焦慮心態

無論時代怎麼變,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卻一直沒有變。有數據顯示學區房、子女入學等等都加重了現代父母的焦慮心態。如今出門在外,碰到其他孩子,大多數父母會把“你報了幾門課?”作為口頭禪,如果其他孩子學得很多,回到家又不知不覺把這種壓力轉移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如果孩子對學業不上心,而其他孩子又表現優秀,更會讓父母焦慮,甚至焦躁。“比較”成為了父母教育子女道路上不可逾越的一條鴻溝。很多時候,父母不能過於急躁,越是急躁越是會讓孩子變得焦躁,變得“不懂事”,就如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所說:“重要的焦慮多源自關係。”只有當父母不再焦慮,親子關係得到緩和,孩子的行為、成長才會更加順暢。

“試錯”是孩子的必經階段?只有明白了這幾點,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2.父母過高的要求

等不及,等不了,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現代父母普遍的心態。父母不願意等待孩子,而是希望孩子什麼都早一點學,不願意讓孩子探索,喜歡直接把正確答案告訴孩子。

我之前給孩子讀過一本繪本,名叫《米米坐馬桶》,我特別喜歡這個繪本故事,因為它講述的故事,不僅僅適合孩子,也時刻警示著父母,不要過於著急孩子的成長。故事中的媽媽認為孩子米米已經到了要單獨坐馬桶的年齡,可是米米一坐上馬桶就尿不出來,媽媽用了各種方式都不成功,然而當媽媽不再強求的時候,突然有一天,米米自己坐上了馬桶,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

美國實戰派育兒專家伊麗莎白·克拉裡曾經說過:“孩子發育和學習的速度並不相同,你不能對孩子有過高的期盼,而應該明白自己對孩子發育的期望,切記不能操之過急。”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比”“急”“高”這些父母不對等的要求不僅不會讓孩子奮起直追,反而讓孩子看似在成長,實則在退步。

“試錯”是孩子的必經階段?只有明白了這幾點,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孩子需要的不是所有問題的答案,而是尋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想要孩子真正成長,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管理好自身情緒,允許孩子犯錯。

英國的一個研究機構做過一項調查,調查結果證明,孩子在16歲之前,基本上沒有自我改正錯誤的能力,因此他們才會不斷地犯錯誤,甚至不斷地重複一個在父母看來極容易改正的錯誤。

因此,父母不要因為孩子反覆犯同一個問題,而認為是孩子的問題,忍不住大吼大叫。美國實戰派育兒專家伊麗莎白·克拉裡曾提出過“重新學習行為習慣”這個概念,或許你可能不太相信,但事實上,“孩子有時候會忘記以前成功完成的動作”。

一個問題的解決並不是靠野蠻的方式,有時候,心平氣和地看到孩子的努力,才是父母最應該、最急迫做的事情。

比如,老師跟你反映情況,說你的孩子上課會開小差,40分鐘的課程中30分鐘都在東張西望,或是跟別的同學講話,不認真聽講。碰到孩子這樣問題,你先深深吸一口氣,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儘管你可能當下很生氣,不過就算你對孩子說:“為什麼你上課不認真聽講?”不僅於事無補,還可能有負面影響。允許孩子問題的存在,等情緒平復後,再和孩子探討問題的原因與解決的方法。在與孩子討論的時候,把焦點放在孩子已經認真聽講的10分鐘裡,而不是揪著不認真聽講的30分鐘大做文章,讓孩子每天嘗試著多聽5分鐘,也許慢慢地,孩子上課開小差的問題就解決了。

“試錯”是孩子的必經階段?只有明白了這幾點,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2.減少對孩子的批評。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聽一位牧師演講,剛開始他覺得這位牧師講得還不錯,打算給牧師捐款,然而差不多的內容講了10分鐘還沒有講完,馬克·吐溫開始有些不耐煩,準備少捐一點,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不捐款了。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超限效應”的概念,即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很多父母有一個不良的習慣,就是喜歡在孩子做事情的時候不斷地催促、嘮叨,甚至批評。也許剛開始還有些效果,但是漸漸地這樣的效果就越來越小,甚至沒有,因此,時常會聽到家長說:“這個孩子是沒救了,怎麼說都聽不進去。”其實,這不是孩子不懂道理,而是父母的“批評”太多,孩子已經麻木了,出現了“超限效應”的心理狀態。

比如,孩子做作業特別慢,父母不要急促地催促孩子“快快快”,而是可以幫孩子分析問題的原因,是作業太多,還是孩子掌握能力不夠,亦或者是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較差,幫助孩子找到最佳的方法,改變現在的狀態。

此外,我曾經看到這麼一句話:“1次批評,需要24次表揚才能補償。”因此,碰到孩子的問題,碰到孩子的錯誤,父母要減少對孩子的批評,減少對孩子心靈造成的傷害。過多的批評於事無補,有效的方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試錯”是孩子的必經階段?只有明白了這幾點,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3.用“美言錄”增加孩子的信心。

很多父母並不習慣表揚孩子,總用消極的一面看待孩子,而不用積極的一面去提升孩子的自信。比如,看到孩子考試考了98分,往往第一反應是還有2分差在哪裡?而不是表揚孩子成績優異。

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鈴木鎮一曾發現在孩子小的時候說話、走路進步特別大,那個時候的孩子都是用欣賞的眼光看到孩子的優點,不斷地鼓勵孩子,於是他用這樣的方法每年培養了700多位小提琴神童。

這也值得每個父母深思:為什麼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就願意看到孩子優秀的一面,而等孩子長大後就只看到孩子有問題的一面?

父母對孩子的鼓勵、肯定是孩子信心的源泉,是努力成長最重要的部分,因此,父母需要給予孩子信心,多給孩子一些鼓勵。父母可以製作一本“美言錄”,每天寫一句讚美孩子的話,比如說“孩子今天主動寫作業”,再比如說“孩子今天主動倒垃圾”等等,具體到細節,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肯定,體驗成就感,讓外驅力變成內驅力,使父母要求幹轉化為自己主動要幹,而且有數據表明,當孩子體驗到成就感、學習和做事的樂趣後,會繼續鞏固他的行為,使之變為習慣。

“試錯”是孩子的必經階段?只有明白了這幾點,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通過努力獲得父母的肯定,即使自己出現一些小問題,內心也並不希望得到父母一味地批評和職責。沒有哪一個孩子天生就是完美的,沒有哪一個孩子天生就是別人眼中的“天使”,孩子身上的問題不應該都歸咎於孩子本身,父母也應該反思自己的問題,是不是自己要求太高,是不是自己保護過多,是不是自己不給孩子機會。相信當父母明白了自己的問題,找到了解決方法後,孩子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