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上初中一年級了,現在正是叛逆期。軟硬兼施都沒有辦法改變他,有何建議?

猜不透的小神獸


孩子上初一了,是叛逆期,不要想方設法改變他,而是順應他。孩子到了叛逆期,想自己獨立,要求個人尊嚴,凡事想自己做決定,也就是說這個時期的孩子想獲得的承認感、控制感、成就感。



這時和孩子制定好他該努力的的方向,制定好他這學期的總的目標,半學期的目標和每個月和每一週的小目標,和孩子共同達成協議,讓孩子自己想法達到這些目標。至於在實現目標的過程當中,孩子想怎麼做,就儘量按他自己的想法去做,父母親不要過多的干預。讓孩子獲得充分的控制感。



平時在家或在學習過程當中,孩子出現什麼問題,大人一定要先問清楚,問明原因,詢問孩子自己的解決辦法,如果感覺孩子的做法不妥,那就給孩子說明他這樣做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孩子是否接受?如果不接受這樣的結果,家長有什麼方法建議給孩子及時說出,供孩子參考,而不是命似的讓孩子一定執行。



每當孩子做對一些事,或者學習取得成就時,家長一定要表明自己的態度,讚賞孩子,承認孩子的成就。讓孩子在生活過程當中得到家長的承認獲得成就感。

如果大家有什麼疑惑或者是想探討的話題,可以關注私聊我。我們一起探討孩子成長的話題。


焦老師講教育


回答一下,因為我有一個非常不聽話的弟弟,我們也無計可施。

我弟弟今年7月份18歲,現在上高三。自從他初中到現在,我真的覺得他好煩,我簡直不想理他。

初中,他跟同學出去上網打遊戲,打的穿越火線,我到現在還清楚的記得,第一次我去網吧找到他,拍了拍他的肩,他聳聳肩,頭都沒回繼續打遊戲,我叫了他的名字,他馬上放下鼠標站起來就走出網吧了;第二次,我去網吧找到他,拍他肩,他沒回頭說:“等一下,這把打完”,我說:“要我幫你嗎?”,放下鼠標又往外走,反正就是各種說都沒有。後來,他從三樓宿舍翻牆出去上網(寄宿學校),被抓到,然後背了學校處分,各種說教、大罵都沒用,依然我行我素,後來我就上大學去了,他更加變本加厲,週末放假拿坐車的錢去上網,然後步行2、3個小時回家(他在家很聽話{我們家在農村,沒有網吧},就是那種特別懶的)。後來,給他買了手機,去網吧的次數少了,又迷上了小說。

高中,給他換了個手機,天天打吃雞。依然不學習,單招失敗(他怪我給他的考綱),回學校天天不在教室,老師打電話不接,我打電話也不接,媽媽打電話不接(爸爸不管他),整天不知道去哪了。從來不會主動打電話給我,只會在沒錢的時候微信我說:“二姐,我沒錢了或者二姐,我手機沒話費了”,除此之外,永遠不會打電話。因為他,我和媽媽吵了一架,我說我嫌我弟煩,媽媽打電話就不要說他的事了,結果我媽就生氣了,到現在也不接我電話,真的覺得好委屈啊,我做錯什麼了?。然後第二天我弟管我要錢,我直接將他微信拉黑了,過了幾天,他又打電話,我將他電話也拉黑了,我不想理他,因為他,我真的受了好多委屈,我媽一天不理我,我就一天不理他。

對於這樣的弟弟,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媽媽肯定也好難過。


Sorrow文字控


正確認知、青少年進入青春期,性發育、趨於完全成熟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生理行為、心理行為、生活行為等變化,是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是人本能要求,及人對外部世界作出應激反應。不是“叛逆”,硬要說成“叛逆”,那隻能是從不成熟轉變、走向成熟過程中,許多行為、願望、希望等與父母及家人背道而馳,故稱“叛逆”。每個成年人都可以回憶一下,自己所謂“叛逆期”是什麼感受?怎樣度過“叛逆期”?

作為父母及家人,要為自己兒女進入青春期、走向成熟,倍感高興,不要採取、採用軟硬兼施的方法和手段來對付子女們。要積極、有效地幫助子女在生理、心理、生活行為習慣養成上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據此建議如下:

一、進入青春期青少年,在生理方面更多是對異性朋友好奇心,喜歡在異性朋友面前表現,把自己最好、最優秀、最拿手的獻身、展示出來、吸引對方,這是性趨於成熟本能反應,不用大驚小怪。作為父母及家人要關心他們,引導他們建立健康生理常識,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健康生理常識的引導教育,是對子女人生觀、戀愛觀、婚姻觀培養。如直觀地告訴他們,怎樣談戀愛,戀愛基礎是那些,讀書與戀愛那個在首位,戀愛中應該具備那些道德觀,讓孩子們真正找到讀書學習動力,一場理想戀愛,只有讀好書,理想實現了,戀愛也隨著完美了,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位。如婚姻是建立在那些基礎上的,現在具不具備這些條件等,明確了這些,他們精力才會轉移到讀書學習上來。

二,進入青春期青少年,心理趨於半成熟階段,喜歡交朋結友,所謂”江湖義氣“重。但他們對朋友認知是很膚淺的,以為朋友就是聚集在一起的幾個人,吃喝玩樂、一起進進出出某些場所,和其他人之間打打殺殺、有個江湖名號什麼的等等行為,就夠朋友。父母及家人可不能缺課,要虛心、耐心幫助子女快速成長,這是對子女樹立社會公德及法律意識的必修課,作為父母及家人自己必須具備高尚社會公德,遵紀守法,才有資格引導子女遵守社會公德,遵紀守法,如告訴子女們交什麼樣朋友對自己成長有幫助。交什麼朋友會危害社會公德,遭人唾棄、成為人渣,觸犯法律,可能坐牢等,相信子女們是聽得進去,接受得了。

三、進入青春期青少年,也讀了一些書,對社會也有一些膚淺認識,生活、學習方面已積累、沉澱部分知識,也希望拿出來表現表現,這是一個正常人應該具備正常行為,無可非議。父母及家人要敢於放手讓他們去做,讓他們去為。相信、放手子女做事做人,比指責,袒護、嬌生慣養更勝一籌。子女在做事做人過程中,可能不是那麼完美,查缺補漏,補短板,補不足,父母就是子女們修補工。可不是指責,謾罵,諷刺,打擊等修補工,是積極有建設性修補工。

對青春期、性趨於成熟青少年上述三點建議,希望能幫助到父母及家人朋友們。




劉老師003


關於兒子初中一年級了,現在正是叛逆期,軟硬兼施都沒有辦法,有何建議?Jenny老師覺得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初一的孩子,由小學的懵懂少年進入初一的叛逆少年,原因有:

一、身體逐漸進入青春期,是個“小大人”了,他們覺得已經長大了,什麼都不用大人管了,老師或者家長說他就覺得煩,久而久之就和大人反著幹,你叫他往東,他偏往西。做事衝動,不顧後果,不聽從教育。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了。

二、課業負擔重了。初一比起小學,由小學的語數英三科主科到初一的語數英政史地生七科,一下子增加了四個科目,有些孩子一下子不適應了,加上不合理安排時間學習,學習不自覺的話,很多孩子在初一第二學期成績就下滑了。

三、沉迷於網絡遊戲或者瀏覽不健康的網站。很多孩子不處理好娛樂和學習的關係,花太多時間玩遊戲,或者瀏覽黃色網站,家長批評他就頂嘴甚至做出其它過激的行為。

四、交友不慎。交上了臭味相投的所謂朋友,互相受到不良的影響。

針對以上原因,Jenny老師的建議如下:

一、作為父母,平時除了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平時還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多於孩子談心,多關心他在學校的表現,多和老師瞭解情況,做到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動向。課後與孩子進行體育鍛煉、一起看電影等,和孩子交朋友,為孩子排除心理壓力。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叫他多問老師同學,而且要制定學習目標,每天都要完成學習任務,注意學習方法。


二、孩子交友一定要慎重,不要交損友,要交益友。要了解孩子的朋友的情況,是損友的堅決杜絕孩子再繼續交往。

三、瞭解孩子是否迷戀網絡遊戲等,控制孩子上網的時間,不要給孩子無限度的玩手機。

四、假期、週末儘可能多的陪孩子,一起去旅遊等。

五、多鼓勵,少批評。不要動不動就責備他,而是要給他信心,看到希望。

總之,教育叛逆期的孩子,要多關心、多鼓勵、多瞭解,多講道理、多溝通。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打罵方式了。

希望Jenny老師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我是“Jenny英語”,專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教學問題,關注“Jenny英語”,一起呵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Jenny老師


先給你講個我們家的事,我親弟弟大概13歲的時候,和街上的混混交在一起,喜歡去街上的遊戲廳玩。有一回沒有錢了,居然把家裡用壞了的銻鍋和鍋蓋拿去賣了廢品,最重要的是把我父親買的很重要的工具也給賣了廢鐵,當然錢肯定去遊戲廳打了遊戲。父親知道後沒有打他,也沒有罵他,直接把他的衣服褲子收起來扔到大街上,說了一句滾吧就當沒有你這個兒子,以後是死是活與我沒有關係,。母親從中緩和,趁機教育他。父親很久都沒有理他,當他是空氣從那以後我弟弟自己就學好了,後來買了電腦我弟弟每天打穿越火線,飯有時候也不吃,屬於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還挑三揀四的,脾氣還大的很。父親直接把那個房間用釘子給釘住讓他玩個夠,沒有飯吃,廁所也上不了,父親說了房間四個角自己落選一個解決問題吧。直到給我父親說盡了好話,又是口頭保證又是書面保證才放他出來。這個度還是要自己把握好,後來雖然也叛逆,但是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了。人不能太慣著,也不能太苛刻。老話說的好,小時候兒子不守著自己父親哭,那麼長大了父親就會守著自己兒子哭。自己的兒子自己教才行,如果社會來教,或者警察來教,那時候作為一個父親不後悔嗎?我們都有過青春,經歷過叛逆。您覺得呢?


胖帥男


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多父母感覺難以和孩子溝通交流了,然後家長們就下定論:孩子叛逆了!

事實真的是簡單的“叛逆”了嗎?其實,是孩子長大了,而家長還在用原來的方式對待孩子,溝通方式不適合了。

怎樣溝通才更好呢?我建議一下幾點:

首先,多瞭解孩子的世界,找到共同語言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玩遊戲、看動漫、讀小說就反感,就會本能的嘮叨,但是效果往往就是不歡而散,建議父母嘗試著瞭解和欣賞孩子的世界,摘下有色眼鏡,一起接觸下當下流行的網絡遊戲,動漫和小說等,要知道存在即合理,任何東西都有其合理的意義!

其次,交流前,先學會傾聽

想跟孩子交流,請先耐下心,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找到共鳴。不是簡單的聽,要找到共鳴。比如,孩子跟你吐槽學校的數學老師吹毛求疵,而你二話不說,為了教育孩子尊重老師,講一堆大道理,後果就是,孩子以後不會再跟你說這個話題了。

第三,先理解孩子的想法,再提出自己的意見

學會了傾聽,孩子願意說了,是前提。認可孩子的想法,是必經之路,最後提出自己的意見,才是點睛之筆。還以上面為例,孩子不喜歡數學老師,作為家長,先傾聽,讓孩子講出各種不喜歡的事例,然後,再認可孩子的想法,“這個老師確實太過分了!”等孩子覺得確實得到了共鳴,再提出嘗試讓孩子理解老師“這個老師太年輕了,缺少經驗,有些地方做的不周到,也是可以理解的”。

總之,家長在跟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時,請先放下自己的想法,去傾聽、理解和肯定孩子。等親子關係順暢了,再用恰當的方式影響孩子,效果才會更好。

我是權媽,致力於3-12歲育兒親子關係改善,喜歡可以關注我!


權媽在線


很多家長都經歷過這種特殊的時期,孩子非常不好管,我的建議:不要硬碰硬,多些鼓勵。這個時期的孩子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是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並且開始有了一定的個性主張,還有極強的自尊心,變得敏感、叛逆。很多時候喜歡和家長、老師對著幹。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傾聽孩子的觀點,不和他硬碰硬。

很多時候我們說一句孩子頂一句。那麼這個時候你不要過於惱火,平心靜氣地聽孩子把話說完,然後再正確的引導ta。不要用強迫或者責怪的語氣,而應該用徵詢的語氣,例如:你看這樣處理好不好?你能說說你這樣說(做)的理由嗎?

當孩子做得好或者有進步的時候立即予以鼓勵和誇讚。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很多家長怕孩子驕傲,孩子取得了進步也說是應該的,孩子出現點問題就立即責備。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需要家長髮現並表現出您的肯定,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也有助於和孩子的溝通。

要適當的放手,不可大包大攬。

叛逆期,標誌著我們的孩子從少年時代向青年時代過渡,這是值得喜悅的事情。ta獨立意識的崛起正是希望掙脫來自家長過多的監管,獲得自由。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適時地放手一些事情,讓孩子自己拿主意,我們偷偷注意觀察和引導就可以了。切勿還像ta小時候一樣事無鉅細都替ta拿主意。這樣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總結:孩子進入叛逆期,標誌著孩子的成長,我們不要過分憂慮,注意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不要吝嗇自己的誇讚,孩子的事情適當放手。這樣更有助於孩子平穩地度過叛逆期。


軒老師談教育


兒子上初中一年級了,現在正是叛逆期。軟硬兼施都沒辦法改變他,有何建議?

先引用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的話“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批評,以保護孩子自尊心,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某種能力為目的。凡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損害的批評方式都是不好的,都是家長要徹底戒除掉的。”



題主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軟硬皆施都沒有辦法改變他。試問,想要改變他什麼方面?我猜想,父母想要改變孩子的,無非是學習、生活習慣、待人接物等方面。

既然改變不了他,為什麼就不能改變自己,順著孩子,試著去理解他,為他做一些事情?

很多人會覺得,順著孩子的話,他是不是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將來更大一點,翅膀長硬了,那還得了?

中國傳統觀念裡,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就是別人心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學兼優,禮貌又謙虛,乖乖聽父母和老師的話,長大後成為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可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是會有很多問題,比如到了青春期,早戀,打架,抽菸,玩遊戲,不好好學習等等。這些看起來都是孩子的問題,弄得每天家庭氛圍非常緊張。

想起我初中時期。有一段時間,跟我媽媽的關係非常不好,有時她說一句話我都很反感,做任何一件事我都覺得不對,連她吃鹹菜嚼起來脆脆的聲音我都覺得討厭,我們經常會因為一件小事爭執起來。

到了高中階段,我好像突然明白了媽媽的辛苦。有一次她陪我去同學家,她走在前面,我看著她的背影,突然感到媽媽的好,那一刻至今難忘。孩子長大,也許就是一瞬間的事。

當孩子處於叛逆期時,我覺得,作為父母,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陪伴孩子度過這個人生的特殊時期。

1、不批評,不指責,尊重孩子的思想和行為;

孩子在青春期,由於自我意識和自我獨立的願望很強烈,願意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處理事情。

比如,對異性好感萌芽時期,覺得某個男生或女生非常好非常完美,學習有些不專心,成績會有所下滑。這時,很多家長就慌了。“她看上的那小子那個熊樣,不把我女兒帶壞啊?學習成績不好,將來怎麼考好大學,怎麼找好工作,怎麼會有幸福的生活啊?”這是很多人心中的潛臺詞。

於是,衝突有了。家長規勸孩子,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自己的話,爭執就開始了。



有句老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很多父母就怕自己孩子年輕不懂事,吃了虧。試想,有多少人的一生,不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地走過來的?做父母,正確引導很重要。如果事情沒有向自己預期的走向發展,在發生了不好的事,父母能無條件地給孩子託底,我認為這才是最好的愛。

不去批評孩子的價值觀,不去指責孩子的不當行為。如果一直這樣做的父母,我覺得是養不出“壞孩子”的。

2、多和孩子聊天,談心,瞭解他們的想法;



初三時,我喜歡每天洗頭,保持頭髮乾淨。而我媽媽有一次就說我,為什麼天天洗頭,光愛美了,怎麼能搞好學習?當時我覺得非常委屈。因為那段時間,長頭屑,而且頭癢,所以我想要每天都洗頭,結果被我媽媽說了。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還記得這件事,現在想想,要是我媽媽問清楚了情況,不是直接下結論,也許那時和她的關係就不會那麼緊張了。

父母應該把初中的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也應該向朋友一樣對待孩子,問問他們的想法和需求,站在他們的角度想問題。這樣的話,父母輕鬆,孩子也更開心。

3、找孩子的好朋友瞭解情況。

可以找找孩子的好朋友,同齡人之間更容易溝通。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包括心理狀況。當然,可以用“高級”一點的方式,如,請孩子的朋友到家裡來做客,或請他們一起去外面玩。不僅能聯絡感情,也能旁敲側擊地瞭解自己孩子的情況。

4、父母好好學習,以身作則,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時代在變化,孩子的個性和想法也在不斷變化。父母多學習最新的家庭教育觀念,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讓自己和孩子都能“好好說話,好好成長。”

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如果父母是工作上積極上進,家庭裡非常有責任感的人,孩子被幸福和愛包圍,溝通起來,一定更順暢。即使逆反起來,也不會超過一個度。



做開明的父母,做善於學習的父母,做正確愛孩子的父母。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是每位父母的責任。

以上為個人觀點,您還有更好的建議嗎?歡迎留言探討。


英語老師Minnie


我的建議的關鍵詞:瞭解、理解、溝通、改變

首先,剛上初中一年級的孩子,還不是叛逆期,而是調整期。從小學升到初中,來到一個陌生的學習環境,科目一下子增加了好多學科,還有不管是老師課堂教學方式,還是孩子學習的方式都有一個飛躍,有的孩子成績會出現下降,如果是住校生,有的會出現焦慮現象……孩子需要一個適應需要一個調整的時間,此時父母關注的應該是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而不是學習成績。這個時候的孩子不會像小學時,有問題會問你怎麼處理?他覺得自己長大了,有問題應該自己解決,但他沒有經驗,不可能像我們大人,能及時調整心態,快速融入新的環境,接受新的挑戰。因為他不能,所以他會煩躁,會焦慮。如果這時候,我們去跟他說態度說學習,講未來,談夢想…..他能得進去嗎?我們都知道溝通需要一個好心情,心情好,你說什麼都是有道理。心情不好,你說什麼都是廢話,說什麼都是討厭的,對嗎?

其次我們跟孩子是不同時代的人,我們的觀念,觀點都不一樣。我們總是想辦法讓孩子按照我們想的去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從來就沒有認真思考過,孩子生在互聯網的時代,瞬息萬變的時代,他想要什麼?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們大人想的總是想過小康生活,最好是可以吃喝玩樂,周遊世界。而孩子他生在這個文化與經濟繁榮昌盛的時代,他想要的東西,可以藉助手機,通過網絡就可以得到。他可以通過網絡新渠道,聽到世界大師級的課程,滿足自己對知識的渴望。他可以藉助新的觀點,瞭解這個大千世界。孩子通過網絡能得到的擁有的遠遠比我們想象豐富多彩。孩子追求的,很多父母是沒辦法去理解,因為孩子追求的是與大人的物質生活不同,大人是因為從小缺乏物質,所以追求物質生活,要過好日子,而孩子不缺物質生活,所以他們追求的是精神生活,是大人缺失的精神世界。

因為追求不同,所以想法也不同。孩子追求的是一些虛幻的東西,喜歡的是一些非主流,他們喜歡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而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走出去,到外面去多接觸人群,去認識多一些人。卻不知道孩子可以通過網絡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通過網絡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我們以為自己有豐富的閱歷和人生經驗,就可以用自己的觀點來揣摩孩子的未來。卻不知道,我們除了一點人生經驗與人生閱歷,懂得的東西並不比孩子多,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有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東西,就像我們無法想象銀行卡在自己包裡,都能被一個路過的人刷走卡里的錢一樣。所以我們的經驗不應該成為教育孩子的籌碼,無需對孩子軟硬兼施,只需理解孩子,好好說話,好好溝通。

最後,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改變自己的說話語氣。你跟孩子的溝通方式,決定了他的成長路徑。文明引發文明,野蠻帶來野蠻,粗糙影響粗糙,極端導致極端。所以,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孩子,講出什麼樣的話,你現在就得先做什麼事,說什麼話。我特別欣賞馬雲這句話:改變別人很難,改變自己也很難,但是改變自己才有希望 !我們教育孩子也理應如此,改變自己,成長自己,才能更好地引領孩子!




教書的姐姐


所有和題主有同樣問題的家長有同樣的思維方式,這句話有點絕對,但也很有道理!

我之所以敢如此說,是因為我自己也曾經有過這類的困惑。

我們來分析這樣的思維方式是什麼樣的?

1,題主(和題主同樣的困惑的家長),給孩子貼了個標籤:叛逆期。

其實所謂的叛逆期是青春期個性化成長期,叛逆只是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有了明確的獨立思考,主動地想和父母來一次更為強烈的心理層面的分離,但是父母一般沒有做好準備而導致的一種不適感。

2,“軟硬兼施都沒有辦法改變他”,這句話的立場是家長是對的,家長的立場是絕對對的。

真的這樣嗎?

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同時這種說法也表明了家長是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一般什麼樣的關係才站在對立面掙個對錯呢?

敵對的雙方。

家長和孩子是敵對的雙方嗎?

當然不是。

所以從上述兩點我說家長這種思維方式是不對的,不利於親子關係的,也是問題的根源。那麼要改變這種親子相處現狀,有什麼好的建議呢?

我和自己十幾歲的孩子說話,有的時候他認為我是管他,就不理我,我會開玩笑地說:“你怎麼不理我呀?——好,你不理我,我理你好了——”於是我有意沒話找話逗他說話。當然我不會在他正好有煩心事要思考或者正好有正事要做的時候逗他說話。

說這個例子是想告訴題主(和題主同樣的困惑的家長),我們改變不了孩子,那麼就改變自己好了(你不和我說話,我和說話好了)。

親子關係(包括多種關係)之中有一個潛規則:誰難受,誰改變。所以針對題主的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改變自己。

1,題主(和題主同樣的困惑的家長)先調整一下自己的站位。

家長和孩子是同方向的戰友關係,面向的是同樣的目標——讓孩子成長為更好的他自己。

此時我們和孩子需要的是互相帶動,互相鼓勵,而不是扭著脖子挑隊友的毛病。在軍隊列隊之前的戰對中,指揮官先定了一個位置,排頭兵站定了,一隊的其他士兵都要向排頭兵看齊。父母和孩子也是一樣的,兒子看準了目標(父母自小教育中形成的),此時父母就只需要向孩子看齊就好。

接下來的就是在通往目標過程中的相互鼓勵和幫助,而不是父母強硬地命令或者控制。

2,孩子成長中非原則的內容沒有對錯,只有理解的不同。

昨天和一個老師聊起初三的孩子,說起很多孩子給我的感覺是無所不能,覺得自己真的是有用不完的精力。正好旁邊有一個瘦瘦的女生正在掃地(也是初三),“對!對!我就是這樣!”我問她是幾年級,她告訴初三。後來和老師在聊天過程中說了一句“他們也不笨不傻——”,這個初三女孩抬頭看我們,問了一句“你們是說我傻嗎?”我趕快解釋,他們太敏感,我不想無意中傷害到一個孩子的自尊。隨之我又真誠地表揚了她這種難得的品質“放學後能主動留下幫助打掃教室的衛生!”

對於幫助大家打掃衛生這件事,儘管很多人都認為很好,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支持自己的孩子這麼做,也還有部分人反對自己的孩子這麼做。如果我們的家長和孩子的原則不一致,那麼孩子到底是聽自己的還是聽家長的呢?如果不順從家長就會被認為是叛逆,如果不順從自己,就是違背了孩子自己的心。

3,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把決定權交給孩子自己做輔助者。

很多家長喜歡為孩子做詳細的規劃,比如讀什麼書?上哪個學校?報什麼課外班?就如一日三餐吃什麼要做,同時還要規定孩子是用筷子還是刀叉或者是哪一個菜要多吃、哪一個菜要少吃一樣。

誠然,孩子教育和成長需要家長有提前的思考和大的規劃,比如幼兒期奠定孩子的感情基礎和生活穩定基礎、小學培養孩子的習慣和態度、中學依據事實的擇校等,這都需要家長的規劃和慎重引領。但是,具體到一些細節,比如作業、比如吃飯、比如學習用具等,這些具體的內容是需要逐漸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完成的。家長在還需要分離的時刻不能還強拉著孩子的手不撒手,否則只有兩個結果:一是孩子難受、家長難受,關係惡化;二是把孩子養成一個無法獨立的廢人。

家長和兒女是一種漸行漸遠的同路人,註定了在某一刻,父母要看著兒女獨自前行。

對於家長來說,傾聽、共情、對青春期的認知等等內容都是必要學習的內容,這些內容我在頭條號推出的專欄“青春期親子關係”的七篇文字中,已經做了系統詳細的分析,這裡就不再贅述,不過僅僅這篇文字,我想也已經觸及到問題的根本了,希望能對題主和與題主同樣困惑的家長有所啟發,進行根深一步的思考,讓青春期問題不再是叛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