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强悍奸臣的第二面

能混到朝廷中央,没有一个是笨蛋的,在朝堂之上只手遮天,什么都是他说了算的,能是脓包?可惜世人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特别爱好用第三人称来看,来喷,站在上帝视角来看待某事某人是容易得,换个角度,换个地位来看,说不定还没贾似道做得这么好。

作为奸贼,贾似道没有秦桧名声大。这是因为,中国人最恨卖国贼。中国人的切肤之痛,就是外族的侵略,屠戮苍生,尸骨遍野,血流成河。


贾似道:强悍奸臣的第二面


史书上痛骂贾似道就是狗屎一般的小人,骂得越凶,也改不了隐隐约约的史实,因为改革,得罪了本来吃蛋糕一大块满嘴流油的士大夫,本来小小的私德缺失,就被如同王八那样的士大夫一嘴咬住,至死不松口,越描越黑,就这样臭到今天了。他襄阳城抗元,抵御蒙古人长达30年,这是能打仗的投降派?鸽派?

不要看贾似道的私德,私德实在是微不足道,要看就看那个对南宋的贡献,贾似道这个蟋蟀宰相,还真是有蟋蟀天生好勇斗狠的影子,不是一条软踏踏的毛毛虫。

正是因为贾似道击败蒙古军,南宋才拒绝蒙古的和谈,也正是因为南宋拒绝和蒙古和谈,才导致南宋被灭。

贾似道欺君卖国,大抵是因为贾似道名声太臭,加之大权在握的贾似道触犯了不少士绅官僚。这批人转身降了元,写起小说也大用春秋笔法,凡是正人君子皆高大上,如贾似道这般的奸佞小人则被批得一无是处。

因为,历来典型的权臣权相,绝不可能立功,那就只好卖国了。《宋史》“奸臣传”中,总共列举了奸臣15人,连带他们的弟子7人。如鄂州之战,记载贾似道私约称臣输币,又虚诳报捷,最是奸事。在《元史·世祖纪》当中记载,仅谈约和,并无称臣输币之语。当时蒙哥刚死,贾似道已知,遣使者约讲和,当时忽必烈决定退兵,怎么会有称臣的行为!此时如能达成合理和议,亦未始非为好事。

元史噼里啪啦地抽了宋史大耳刮子,打肿了,只能说贾似道是谈和,而没有称臣。

而最早出现贾似道请降的说法,是出自鄂州之战十六年后的忽必烈手诏,在这十六年当中,宋蒙大小战役不断,因此蒙古人寻找了许多借口进攻宋朝,却从未见过蒙古人提起贾似道请降,又背信弃义,这件如此重大的事情有极大的几率是蒙古,零时编造为进攻宋朝的理由。


贾似道:强悍奸臣的第二面


在鄂州之战后,不止对手忽必烈对贾似道赞誉有加,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天祥,虽然在正史上反对贾似道,却在这件事情上赞誉贾似道,何其勇也蒙古人久攻不下,有蒙古将领说是因为士人的原因,因为让忽必烈不要滥杀无辜,所以才让宋朝人有恃无恐,不选择投降,而忽必烈却反驳,认为是蒙军十万人也拿贾似道无法,是蒙军的罪,彼守城者只一士人贾制置,汝十万众不能胜,杀人数月不能拔,汝辈之罪也,岂士人之罪乎!”

文天祥老是骂贾似道,但他是明白人,也经历过贾似道的时代,也有发言权,而处于同一时代的忽必烈,这是一代枭雄啊,谁都看不上,偏偏对贾似道还算青睐有加,奸雄之间惺惺相惜。

在武将的说法当中,只是说贾似道看重文人,轻慢武人,并没有说贾似道欺君误国的行为。然而重这也是宋朝的社会风气,从和文人共治天下开始,贾似道并不是个例而武将投降理由也很可笑,仅仅是不被看重,却可以做出背叛国家的行为,而南宋最后的擎天柱孟拱,在身前也赞誉贾似道。

连他军事才华,让忽必烈也极为称赞,纵观史书,发现贾似道也有过人之处,但也有很多瑕疵。其公田法亦有可取之处,然为人急躁,缺少身为相位的沉稳。而贾似道面对南宋的危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其心,而能力不足。在其位谋其职,而贾似道身为南宋丞相,历史轨迹的负责人之一,却无力挽回华夏,这就是贾似道的罪吧。

贾似道有什么用?

在内排除异己,大力发展,在外揍忽必烈不亦乐乎,一人之力拖着南宋苟延残喘三十余年。


贾似道:强悍奸臣的第二面


先说国内,

贾似道走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南宋已在长期和金人蒙古的作战中精疲力尽,又要花钱,又要补充壮丁,人哪来,钱哪来?

当宋度宗上台时,朝廷账面能统计到的人口数量仅剩1300万,宋王朝一半只计算男丁数量,就算按2倍计算,撑死也不过2600万人口。而南宋王朝巅峰时有6000万人口,这意味着朝廷的收入锐减了一半以上,拿什么资本双线作战?

宋高宗开始,就已经想要拉拢各方豪强,只要他们听话,不要搞事,赵构就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在朝廷的纵容下,地主豪强大量圈占百姓的土地,部分豪强甚至还拥有自己的私人军队,比如播州杨氏、思州田氏,在湖南、江西、福建、两广也有许多小型地主豪强,拥兵自重,自成一体。这些豪强实际上成为了所在地方的土皇帝,他们的命令要比皇帝的诏书更有力量。

豪强自己统计下的户口居然比朝廷统计的户口多的数不清,然后捏造数据上报朝廷,他们只会上交很小一部分税收收入。

蒙古金人时不时打过来,朝廷没人咋办,只能靠豪强将领们出人出力,帮朝廷打仗,恶性循环下来,地主们通过支援南宋抗蒙的机会,和朝廷讨价还价,索取更高的自主权,人都有了,纳税也不太纳了,参与抗蒙作战的诸将们也借战功扩大势力,兼并土地,等于产生了新一批的大地主。南宋朝廷的财政越发艰难。

贾似道当然不爽了,尽管他也是豪强大地主之一,但他一向宽以待己,严以律人,打算要施行公田法,清查众将账目。

捅了马蜂窝了,一上来就要干大家的利益,动大家的奶酪,谁愿意?

贾似道的各项改革之中,最重要也是最有争议的改革当属公田法。

公田法实际上是均田地的变体。

以前,朝廷的土地管理特别垃圾,糟糕,怎么办。就大量增发纸币,是为用增发的纸币购买百姓手里的粮食,即所谓的和籴。大量发行的没有信用的纸币,一面世就贬值得和废纸一般,用这些毫不值钱的纸币去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其实就是强征无疑。而且,和籴的摊派也极不公平,强征或者说和籴的对象大多是本已十分穷困的农民和中小地主,但对实力雄厚的豪强却几乎毫无影响。

贾似道本是下层出身,对民间疾苦了然于胸,因此,他推出的公田法,虽然也一样需要继续增发纸币,但收购的目标则大为不同,他一改之前从百姓手中强行征粮的做法,转而拿着这些纸币从豪强之家手中购买土地,如前所述,纸币形同厕纸,这样的购买也就是强征。其手段的掠夺性质不变,但掠夺对象从贫民变成了豪强,等于是朝廷出面强制将土地从贪得无厌的豪强手中征用,分发给无地贫农。

朝廷的租税,比起豪强之家佣耕的租税要高出不少。

豪强大族为了吸引更多的佃农,一般都会降低佃户的税米,以赢得佃户的拥护。

佃户喜欢便宜的,豪强的租税比朝廷便宜,跟着豪强干,干嘛跟着朝廷干,跟谁干不是干?

自耕农们便乐得出卖土地,卖身豪强成为佃户,于是朝廷能掌握的自耕农的数量就越来越少了,税收自然也少了,国家财政也就更加困难。

租税高——自耕农卖地作豪强的佃农——剩下的自耕农负担更重——剩下的自耕农继续转投豪强——国家收入锐减直至崩溃。

如此一来,朝廷的赋税收入完全得不到保障,国家财政也濒于崩溃的边缘。面对这样的局面,贾似道只能通过强制的方式,从豪强手中征地,分发给向朝廷交税的自耕农,也就是让自耕农成为政府的佃农,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的收入不至于完全被豪强鲸吞。

贾似道为什么要这么干?

还不是为了打仗么?打仗最烧钱了。。

蒙古老是没完没了的打过来,要反击不?要抗击不?都需要钱!

在此情况下,公田免不了会加重对雇用自耕农户的剥削。不过,因为公田法的推出,大大减少了和籴行为。换言之,虽然公田上自耕农的赋税加重了,但名为购买,实为强征的和籴行为却大大减少了,因此,从总体上看,自耕农的负担还是大大得到了减轻,同时朝廷的收入也因为控制人口的增加而激增,形成了朝廷-自耕农双赢的良性循环,大大改善了之前国弱民穷,单单肥了豪强的局面。正是在这种朝廷-百姓双赢的前提下,加强了普通民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面对国力远远胜过自己的蒙元时,南宋君民上下一心,轰轰烈烈全民抗战,没有起义军与蒙古人里应外合,也没有面对敌人望风披靡,最后虽然因为实力差距过大仍不免败亡的命运。

所以贾似道很牛逼,但他被更有话语权的实力派所痛恨,因为利益被平摊了,大家不揍他才怪?

贾似道败亡后,南宋投降时,户口1100万户,人口5500万以上。宋度宗刚上台时仅有的2600万人口,却已经增长了一倍。当然,南宋人口不会在战争期间如此快速增长,这要得益于贾似道执政期间,恢复了对之前脱籍的户口的统计,土豪们为了应付公田法,不得不完整上报甚至甚至多报人口。可见,贾似道的当政以及公田法的颁布,扩大了南宋朝廷的税收来源,增加了朝廷的收入。朝廷多增加的收入,可以用来赈济灾民,维护社会治安。最重要的,可以拥有更多资源对抗蒙古入侵。

根据掌握话语权的刀笔吏的说法,贾似道生活奢靡、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其所谓奢靡遭到了文人的极大夸张,如有记载声称贾似道的豪宅范围从葛岭山上一直延展至西湖边,来显示贾似道的奢侈;但只要仔细看地图就能发现,葛岭就坐落在西湖旁边),他的党羽中也确实有许多名声不怎么好的人物。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历朝历代得罪既得利益者的改革家大多被骂了个狗血淋头,比如变法令秦国富强最终一统天下的商鞅,又如西汉末期维新的王莽,北宋口称“祖宗不足法”的王安石,万历时期为明朝鞠躬尽瘁的张居正等等,无不被当时和后世的文人口诛笔伐,极尽诋毁之能事。可见,有魄力进行大改革者,要面对多么汹涌的抵抗,甚至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单从这一点上来说,也是大多数人远不能及的。

终有宋一代,国策中从不抑制兼并,导致土地集中极为严重,久而久之,则国家有倒悬之危,贫者无立锥之地。在此情况下,政府以法令强制剥夺、削减豪强地主的财产,将其均分给无地的贫民,怎么看都有其利国利民的益处。千载之下,我们有必要还贾似道一个公道的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