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开国得到免死口谕的李穆,究竟为帝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引言

在中国古代,除了出将入相之外,官员们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获得爵位的封赏。不过在历史上总有一些英才终身不得封侯,让人们感到十分惋惜,其中就以西汉时期的飞将军李广最为著名。

隋朝开国得到免死口谕的李穆,究竟为帝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将军李广

李广作为西汉名将,在前期防御匈奴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威震边陲。不过在之后西汉发动战略进攻的时候,李广却屡次出现失误,终于没能为自己赢得爵位。而在之后不久,李广的孙子李陵又因为孤立无援,向匈奴投降,让李氏家族再难封侯,后人也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诗句。

不过在隋朝开国的时候,李陵后人李穆却位列三公,位极人臣,获得了很高的封赏,甚至还得到了隋文帝杨坚的免死口谕,只要他不参与篡权夺位的事件,无论怎样都不予问罪,可谓深受信任。而之所以李穆能够拥有这样的待遇,是因为他曾经帮杨坚解决了称帝合理性的问题,而且对于隋王朝忠心耿耿,而这也是当年李广祖孙最为人称道的一点。

隋朝开国得到免死口谕的李穆,究竟为帝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隋朝重臣李穆



随周文帝东击北齐,舍马救主显忠臣本色

在李陵投降于匈奴之后,其子孙便世代与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在一起,并没有踏足中原。直到北魏建立,李氏一族才跟随鲜卑人一同回到了故土。李穆的祖父李斌曾经在北魏政府担任高平都督,李穆也因此居住于此。

李穆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过人的才华,而且其容貌俊伟,有名士气度,因此被宇文泰发掘,让其在军中从事。后来在多次战斗中李穆立下了不小的功勋,其官职也有所提升,逐渐成为了北周栋梁之才。

隋朝开国得到免死口谕的李穆,究竟为帝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西汉名将李陵是李穆的先祖

当时的北周和北齐都想吞并对方,两国之间的战事十分频繁。一次宇文泰出兵芒山,李穆也从军出征。这次战斗非常激烈,而北周的军队在力战之后逐渐失势,陷入了北齐的包围之中。此时宇文泰在冲入敌阵之后不慎落马,情况十分危急,李穆在远处见到这一情况,立即拍马向前,杀到了他的身边,驱走了其身边的敌军,暂时解救了宇文泰的危险。

此时的李穆看到宇文泰的战马已经不知所踪,如果失去马匹宇文泰将很难保全性命,于是他便将自己的战马给了宇文泰,自己则徒步作战,这让宇文泰十分感动。两人力战逃出了包围圈。此时的北齐将士看到宇文泰仪容不整,认为其并非大富大贵之人,于是放慢了追赶的脚步,他们才因此得以逃生。此事在《隋书》中有如下记载:

"从太祖击齐师于芒山,太祖临阵堕马,穆突围而进,以马策击太祖而詈之,授以从骑,溃围俱出。贼见其轻侮,谓太祖非贵人,遂缓之,以故得免。既而与穆相对泣,顾谓左右曰:'成我事者,其此人乎!'"

在回到军营之后,宇文泰表示要是没有李穆的帮助,自己几乎命丧于此,便重赏了李穆,并且赐予其铁券,可以免死十次。在芒山之败后,北周迅速回国整顿兵马,并再度发起了对于北齐的进攻,在这些战斗中李穆依旧表现英勇,跟随于谨击破了江陵,之后李穆被提拔为大将军。后来李穆又参与到了平定曲沔蛮的战斗之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隋朝开国得到免死口谕的李穆,究竟为帝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北周太祖宇文泰

在北周局势稍稍安定下来之后,宇文泰对李穆进行了再次封赏,提拔其成为小冢宰,并且将自己的宝马全部赏赐给了李穆,李穆的族人们也都得到了丰厚的赏赐。李穆感觉这样的赏赐实在太过丰厚,想要拒绝宇文泰,但是宇文泰坚决不肯,因此在北周一朝李穆一族的权势一时无两。

李穆作为名将之后,在战场上继承了其先祖的英勇气质,而且他能够在危机时刻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把唯一的战马让给自己的主公,这样的忠诚也是十分难得的。在立功之后,李穆也保持了相对清醒的头脑,没有恃宠而骄,继续恪守为臣之道,坚决不肯接受过多的赏赐,这都可以看出李穆是一个可靠的臣子,是一名真正的君子。

隋朝开国得到免死口谕的李穆,究竟为帝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影视剧中的李穆

以子代侄赴死显义气,力拒叛乱提议表忠心

上面提到因为李穆曾经救过宇文泰,因此其家族在北周一朝权力极大,但是到了宇文护执政的时候,李穆的侄子李植生出了不臣之心,后来阴谋败露,李植一家都被抓了起来。按理来说犯下如此重罪,李穆作为李植的叔叔也要连坐受罚,但是在之前李穆曾经对李植的行为表示了批评,并且并没有实际参与到谋反的过程之中,因此李穆一族得以免死,不过李穆还是收到了被免官和被贬为庶人的惩罚。

隋朝开国得到免死口谕的李穆,究竟为帝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北周权臣宇文护

当时李植的弟弟李基在淅州担任刺史,按照律令要求理应处死,李穆不认看到自己大哥一族被灭门,便提出用自己的两个儿子与李基进行交换,保全他的性命。这样的举动让宇文护十分感动,便赦免了李基。

之后不久李穆及其儿子便官复原职,并且接到了筑通洛城的任务,在边境上修筑了武申、旦郛、慈涧、崇德、安民、交城、鹿卢等军镇,加强了北周的防守。后来他又被调任为并州总管,占据了军事要地。

隋文帝杨坚在北周宣帝去世之后篡取了权力,在他刚刚辅政的时候,北周境内有许多北周旧臣都不服从于杨坚,其中尉迟迥的作乱更是对北周的政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此时担任并州总管的李穆手握重兵,他的儿子李士荣建议他兴兵作乱,趁机夺取大权。但这个提议被李穆拒绝了,不仅如此,李穆还向杨坚进献了一条十三环的金带,这在当时是天子的服饰,这也显示了李穆对于杨坚的臣服。此事在《隋书》中有如下记载:

"高祖作相,尉迥之作乱也,遣使招穆。穆锁其使,上其书。穆子士荣,以穆所居天下精兵处,阴劝穆反。穆深拒之,乃奉十三环金带于高祖,盖天子之服也。穆寻以天命有在,密表劝进。"

隋朝开国得到免死口谕的李穆,究竟为帝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金带在中国古代是身份的象征

不仅如此。李穆还向杨坚奉上了密表,希望其能称帝即位,这也迎合了当时杨坚的心理,在平定了国内的多处叛乱之后,杨坚就篡夺了北周的皇位,建立了隋朝。而李穆之后也被授予了司空的官职,位极人臣。

李穆在这两个事件中显示出了自己忠义的一面,虽然在尉迟迥发动叛乱的时候,站队杨坚的做法不一定是真正的"忠",因为当时的国家实际上还是北周的,但是其避免国家发生更大战乱的行为还是值得赞扬的。而且其对于杨坚的支持在那个时候对于杨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北周重臣,李穆的支持让杨坚更足的底气去篡权,这可能也是隋朝建立之后李穆官居高位的最重要原因。

隋朝开国得到免死口谕的李穆,究竟为帝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尉迟迥剧照

从李穆劝杨坚营建新都来看李穆的政治心理

在隋朝建立之后,杨坚一度觉得北周的都城略显破败,有了迁都的打算,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大工程,杨坚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开展这一工程。此时的李穆听说了这件事情,便上疏劝杨坚重建都城,而杨坚得到李穆的上疏之后,也开始着手建立新的长安城。

这件事本来只是一个李穆政治生涯中很小的插曲,但是在李穆的上疏中我们却可以分析出李穆的政治理念,以及其为什么会放弃北周,而向杨坚效忠的原因。

隋朝开国得到免死口谕的李穆,究竟为帝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隋文帝杨坚

在这份文件中,李穆详细阐述了杨坚为什么要营建新都的原因,李穆认为杨坚之所以会犹豫的原因是不确定新建的都城是否适合,而之前的长安,洛阳是前人精心挑选的,有着帝王之气的地址。两相比较之下,杨坚担心新的都城不如旧都,才会难以决定。

但是李穆在表中陈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旧都虽好,但是在南北朝时期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而且以国家之大,适合做都城的位置一定不少,只要经过占卜,认为适合营建都城,那么自然可以迁都,陛下不需要有这样的担心。李穆的上疏在《隋书》中有记录,现摘录如下:

"窃以神州之广,福地之多,将为皇家兴庙建寝,上玄之意,当别有之。伏愿远顺天人,取决卜筮,时改都邑,光宅区夏。任子来之民,垂无穷之业,应神宫于辰极,顺和气于天壤,理康物阜,永隆长世。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丹赤所怀,无容噤默。"

隋朝开国得到免死口谕的李穆,究竟为帝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古都长安

这番话乍听起来是在针对迁都一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从中我们也可以解读出李穆的政治态度。长安旧都其实就相当于之前已经无力统治国家的北周政府,而杨坚就是新的福地,李穆说只要有足够的条件就能成为都城,其实也是指人只要有足够的能力就可以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在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尉迟迥发动叛乱的时候,李穆没有起兵为北周尽忠,而是向杨坚称臣,这都是因为李穆认为杨坚是更有能力的人,也是更加适合的统治者。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李穆尽忠的是国家,是人民,而不是特定的政权,而这也是在南北朝乱世之中出现的新政治生态,是可以被理解的。而且李穆的上表还为杨坚解释了自己称帝的合理性,这也是他之后得到免死口谕的根本原因。

隋朝开国得到免死口谕的李穆,究竟为帝国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隋朝营建的长安新都平面图



结语

李广李陵祖孙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飞将军终生未封侯,李陵力战投降,却被汉武帝灭门的悲壮都令人扼腕。不过他们的后人替他们完成了心愿,李穆成为了李陵一族中第一个赢得汉人统一王朝爵位的人,而且堪称当朝第一人,甚至获得了杨坚的免死口谕。而这里面既有对其出色战绩的奖赏,也有其背后的政治原因。

李穆的政治功绩主要出现在北周时期,尤其是其解救宇文泰一事更是改变了历史的走势。在杨坚掌权之后,李穆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并不能在前线为杨坚征战,其最重要的贡献也就是在杨坚平叛的时候为他稳定了后方。因此其获得杨坚厚爱的关键原因还是在杨坚称帝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首先作为北周重臣,李穆对杨坚表示了臣服,并主动进献金带暗示其称帝,这对于其他重臣来说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其次在迁都一事上,李穆更是上表陈述自己的看法,在表中暗藏对于杨坚称帝合理性的解释,深得杨坚之心,这恐怕才是其在隋朝尽享尊荣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周书》

2《隋书》

3《资治通鉴》

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