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的一生只是普通的仁义吗?

朱高炽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八月十六日生,正是八月十六月圆出生,民间有谚八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也许是出生于至阴之时,他的一生也像那月亮一样,至柔至阴,从没有什么暴怒杀戮,一生施仁义,更难得的是做为帝王掌握万千人性命他没有任性,他宁愿自己麻烦也不容许伤害别人。

有一次朱元璋考察几位世子让他们去检阅守城卫兵,其它几位世子检阅以后立刻就回来了,只有他迟迟才回,朱元璋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回,他恭敬的回答到“旦甚寒,挨朝食而后阅,故后”,为了士兵不受冻挨饿,他宁愿自己受冻等他们吃完才检阅。

爱民之心日月可鉴,要知道当时是朱元璋考察世子的时候,我相信其它几位世子都是知道的,他们高效的完成任务检阅了守城的卫兵,对于士兵的饥渴他们视而不见!以此给朱元璋留下了果敢干练的好印象!朱高炽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但他没有为自己考虑,他宁愿最后一个完成任务也不愿士兵饿肚子!他虽然不争名利,但后来朱元璋还是指定他为朱棣的继承人我想这一定是他的仁义感动了一生杀人如麻的皇爷爷吧!

明仁宗朱高炽的一生只是普通的仁义吗?

他不光善良,还能统兵拒敌。朱棣举兵靖难时他奉命居守,要知道朱棣干的是造反的买卖,古今藩王造反成功者只有朱棣一人,以一藩对抗全国,朱棣想都没想就带走了北京城全部兵力,只留下老弱病残,并且还人数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不到,他并没有惊慌也没有松懈!他料定敌军一定会全力攻取北京,因为北京是朱棣出征将士的家呀!他们的父母妻小都在城中!明实录记载

旦暮治守备及御敌之具,抚绥城中兵民人人欢悦,咨求老于兵旅及才识文吏与之同事推诚待之,皆为尽心!每四鼓而起,二鼓及息,左右或以过勤为言者,答曰“君父身冒艰险在外,此岂为子优逸时,且根本之地敌人所必趋者,岂得不御备”

他从早到晚做城墙守备工作,安抚城中军民,人人都很高兴,并且向懂兵旅之事和有才华的官吏请教,与他们一起工作坦诚相待,这些人都尽心尽力的工作!每天他四鼓就起(凌晨一点到三点),到二鼓(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才休息,一天才睡四个小时,手下劝他不要过于操劳,他说父亲在外冒险出征,做儿子的怎么能选择安逸呢!况且北京是出征军队的根本之地,敌人一定会来攻打的!

他的猜测很准,不久在他准备好城中守备工作以后,敌人李景隆就带着全部兵力五十万军队围住了北京,此时城中加上老弱不及一万,面对军心动摇,他鼓舞激劝军民,连城中的妇女和小孩都愿意为他效劳守城。更可贵的是他几次登上城楼,冒着箭雨和投石与军民一起守城!就这样城中军民万众一心,共同对敌!

他并不是死守,几次派人夜间打开城门偷袭李景隆的军队,敌人昼夜不得安息,自杀或死伤无数!李景隆见士兵疲惫只好下令几十万军队后退数十里,以几十万大军围一万老弱病残,数日没有攻下城,而且反被守城军队击退数十里,可以说他已经输了,因为军心已动摇!后来朱棣知道城墙被围之事带兵急速救援时,朱高炽出城与朱棣合击李景隆的军队,敌人狼狈而逃!

明仁宗朱高炽的一生只是普通的仁义吗?

他爱民如子!洪熙元年夏四月,他听说山东和淮河,徐州一带受灾后灾民饥饿,地方官征收夏粮税款很急,急忙去御西角门找到大学士杨士奇,让他草拟一份诏书免除当年夏税秋粮一半,官场老油条杨士奇想使用拖延战术说“皇上的恩德太浩荡了,但是减税还是要和工部户部的官员商议才行啊!”朱高炽说“救民困苦就像救被火烧和溺水的人一样,怎么能迟疑呢!户部工部考虑减税影响国家收支平衡必然反对”他立刻命中官准备了笔,令杨士奇就在角门写了诏书,在看完诏书盖了玉玺后,他才长叹对杨士奇说“现在可以对大臣说这件事了!”几百年以后我们读到这里都可以感到他当时救灾民的急切心情!

明仁宗朱高炽的一生只是普通的仁义吗?

朱高炽一生仁厚,对想要害死自己的兄弟不但没有追究,而且还以德报怨,替兄弟求情,使得兄弟免于一死。在他临终时想到的也是百姓,他说自己统治天下时间很短,没有使天下百姓享受到自己的恩惠,不忍心天下的百姓幸苦劳累去修自己的陵墓,所以告诫自己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陵墓要简朴,他的陵墓献陵也是明十三陵里最简朴的一座!在古代众多封建皇帝中可以说他是一个好人,也可以说他是一位好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