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帝封賞了一座邊城葬送了大明王朝挖了一個“葬坑”

據《明史》記載:“成祖從燕起靖難,患寧王躡其後,自永平攻大寧,入之。謀脅寧王,因厚賂三衛說之來。成祖行,寧王餞諸郊,三衛從,一呼皆起,遂擁寧王西入關。成祖複選其三千人為奇兵,從戰。天下既定,徙寧王南昌,徙行都司於保定,遂盡割大寧地畀三衛,以償前勞。”

永樂大帝封賞了一座邊城葬送了大明王朝挖了一個“葬坑”

朱棣進南京城

上面這段話說的是,明成祖發起靖難之役的時候,害怕寧王在他後面攻擊,所以準備從永平進攻大寧。並賄賂寧王下屬的朵顏三衛,來脅迫寧王。後來,明成祖選了朵顏三衛中的三千多人協助他,等贏得勝利後,將寧王遷徙到南昌,並且將原來的大寧都司遷到保定。將原來大寧都司的地界用來回饋曾經幫忙他的朵顏三衛。

永樂大帝封賞了一座邊城葬送了大明王朝挖了一個“葬坑”

明初北平行都司及朵顏三衛駐地

那麼大寧都司在哪裡呢?據史料記載,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末,明朝政府徵發民工20萬,運米123萬石分別貯存於松亭關、富峪、會州、大寧等處。次年三月,宋國公馮勝率20萬大軍出松亭關,分別修築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洪武二十年(1387年)八月,明朝在大寧城設大寧衛。九月並設都指揮使司,分置大寧左、右、中、前、後五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改大寧都司為北平行都司,除本城外,下轄10衛,他們分別是新城衛、富峪衛、會州衛、木榆衛、全寧衛、營州左屯衛、營州右屯衛、營州中屯衛、營州前屯衛、營州後屯衛,基本覆蓋了遼河上游和大淩河流域。

永樂大帝封賞了一座邊城葬送了大明王朝挖了一個“葬坑”

靖難之役中朱棣進軍路線

建文四年(1402),朱棣即皇帝位後,不但決定把大寧衛(今承德市、平泉縣、建昌縣及老哈河流域)封賞給他們,同時,他還封三衛首領以都督、指揮、千戶和百戶等職;決定在開原、廣寧兩地開設互市,供三衛蒙古人和明朝進行交易活動。自永樂年間內遷都司之後,朵顏三衛的勢力逐漸由遼河以北向南滲透,至15世紀中期他們基本已經到達長城沿線駐牧。

大寧城遺址在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南的大明鎮,其西面是七老圖山,東面為努魯虎兒山,西遼河南源老哈河從南面流過。大寧都司北控遼河上游,東控大淩河流域,西與宣府相連,南靠燕山長城,戰略地位相當重要。宣府、大寧、遼東本為大明王朝東北方向的第一防線,失去大寧以後,遼東與宣府直接隔絕,遼東與關內的往來就只能走山海關過錦州。可以說失去大寧衛使得明朝的防禦戰線直接收縮至長城一帶,失去了對關外的有力震懾。

永樂大帝封賞了一座邊城葬送了大明王朝挖了一個“葬坑”

明中後期朵顏三衛的駐地

明成祖朱棣一個簡單封賞行為,直接導致了明朝長達200年的邊患問題。由於洪武時期所建立的邊防衛所內遷,原來已經龜縮漠北的各部蒙古人開始逐漸南遷。並且常年於邊境地區進行各種劫掠活動。自朱棣以後,明朝逐漸完全失去了對蒙古大規模進攻的能力,只好埋頭拼命修長城。

明長城建設工程從永樂年間開始大規模展開,一直持續到萬曆年間才基本完成,其間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是簡直無法計算。僅僅在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修建宣府、大同兩鎮600多公里的長城,就動用了民夫八萬六千多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修建宣府、大同長城四百多公里,花掉白銀六十萬兩,而當時明朝一年的財政收入才二百萬兩白銀。相比於號稱萬里的明長城,這不過是很小的一段而已。

永樂大帝封賞了一座邊城葬送了大明王朝挖了一個“葬坑”

北平行都司範圍

明朝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立的萬里長城,卻並不能改變惡劣的戰略態勢。由於首都直接暴露在了蒙古騎兵的威脅之下,明朝不得不將軍事力量重點向直接拱衛北京的薊鎮、宣府、大同三個總兵鎮集中。以最要害的薊鎮為例,長城上的每一座敵臺編制60名士兵,而全薊鎮的長城光敵臺就有1000多座。比敵臺更小的牆臺每座也要配14名士兵,這樣的牆臺每隔300-500米就要建一個,全薊鎮的牆臺數量達到3000多個。至於更大一點的據點,那駐兵就更多了。長城也建了,精兵也不少,但是北京的防守態勢依然很尷尬。

永樂大帝封賞了一座邊城葬送了大明王朝挖了一個“葬坑”

明朝中後期北方防線

儘管朱棣一生雄心勃勃,長驅遠駕,揚威塞外,但留給後世的卻是北部邊防退縮的格局。由於對蒙古高原、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的領土意識淡漠,直接導致了整個明王朝都處於“天子守國門”的狀態。雄偉的長城阻擋不住蒙古和滿洲鐵騎的入侵,並且削弱了整個王朝其他地區的防禦力量。而北方邊防海量的物資消耗又要全部依賴江南漕運而來,又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