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下拉缺这三个细节,重量再大组数再多,背部倒三角也只是空谈

遍观奥赛选手和健身达人,想要在背展时呈现倒三角的姿态,关键就在于背阔肌:从宽阔的双肩过渡到紧致的腰腹,想要让后背身形的线条过渡得刚刚好,背阔肌的发达程度少不了。

高位下拉缺这三个细节,重量再大组数再多,背部倒三角也只是空谈

在偶像的鼓舞下,训练者们进入健身房,期待通过背部训练获得诱人的背阔肌。经过很长时间的高位下拉训练后,才发现自己无功而返。原因很可能是这个动作并没有有效刺激到背部中下侧的背阔肌:

首先,多数训练者看不到自己的背阔肌,也不了解如何激活和训练这部分的肌群。

高位下拉缺这三个细节,重量再大组数再多,背部倒三角也只是空谈

其次,这个动作的模式是以大臂(肱骨)内收类动作挤压背部肌群,而普通训练者高位下拉时,由于做功距离比背阔肌短得多,所以辛苦训练了半天都是在挤压和收缩大圆肌。

短期结果非常明显:练背之后,肩膀后侧和上背相邻的这部分肌肉酸痛,但顺着胸肌下沿往后摸,身体后侧中下背部分的肌肉无感。而长期结果会让人失望:后背上方肌肉发达,大圆肌饱满外翻,但再往下看的话近似一条竖直线——看不到背阔肌。这就是背阔肌刺激不到位的背部训练结果。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把训练重心从大圆肌(上背)向背阔肌(中下背)转移?

把下面的三个技巧依次掌握,也许能逐步解开你心里的困惑。

一个重要前提:下沉肩胛

很多人没办法通过高位下拉感受到背阔肌,终于开始寻找问题的症结。当知道肩胛骨在高位下拉中的地位时,最先考虑的是:肩胛到底是要锁死还是不用管它?

肩胛骨隐藏在上背部肌群的肌肉下方,不稳定的肩胛,其实意味着上背部的中下斜方肌、菱形肌等肌群发力更多。而背阔肌并没有直接连在肩胛骨上,只能通过大臂肱骨的位移,间接参与肩胛骨的运动。

高位下拉缺这三个细节,重量再大组数再多,背部倒三角也只是空谈

正所谓“此消彼长”,当背阔肌被迫参与动作,有了更多的发力,这才是我们感受背阔肌的前提。为了激活背阔肌,我们要做的是削弱其他肌群的发力,这就要求我们稳定肩胛骨。

肩胛的稳定,分解来看需要两步:一是伴随挺胸,肩膀在水平方向的后展,二是伴随沉肩,肩胛骨向脊柱方向的内收。对于感受不到肩胛骨的朋友,应该先学会这个基础,再去考虑背阔肌发力的事情。

考虑到部分训练者可能存在胸椎灵活度不够、圆肩驼背等体态问题,建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增强拉伸感觉:行程改善

稳定了肩胛骨,不代表你可以有效拉伸到背阔肌。要知道大圆肌和背阔肌的发力模式类似,“近水楼台先得月”,想让离大臂更远的背阔肌充分发力,我们需要在握距和握法上动动脑筋了。

两个办法,一个是改握距:适当缩小握距,增加竖直方向行程。

将握距放宽时,通过肘部的位移不难发现,下拉的行程其实比较短,而且这个大臂内收的运动轨迹更类似一段半圆弧,做功的距离短,自然会对大圆肌的挤压更明显。

高位下拉缺这三个细节,重量再大组数再多,背部倒三角也只是空谈

如果选择较窄握距,肘部竖直可以下放到更低位置,给了位于背部下方的背阔肌更多挤压,上拉过程的伸展和牵引感也更加强烈。

另一个办法是改握法:从正手握杆变为反手握杆或是对握。

正握高位下拉,轨迹就是从上到下;换成反手握或者对握,仅仅是手腕的翻转,却可以让运动行程不再是直上直下。从肘部来看,我们可以从体前位置一直下放到肘部位于身体后侧,这个过程在竖直平面拉伸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水平面内前后拉伸的行程。

要知道背阔肌的分布不止是背部后侧的部分,它还以环状分布在胸下侧和身体两侧部分。

高位下拉缺这三个细节,重量再大组数再多,背部倒三角也只是空谈

为了更好地全面刺激背阔肌,除了竖直面内的拉伸,增加角度变化,反而可以丰富拉伸轨迹,给背阔肌带来全面刺激。根据肌肉分布的原理,发达的背阔肌当然还需要不同角度的划船类动作:水平划船、竖直划船、T杆划船等等。

优化拉伸效果:离心控制

肩胛骨控制稳了,动作行程到位了,背阔肌这下就练好了?不一定。

还要给它最直观的刺激,最充分的拉伸。

我们将握杆拉向身体时,是用身体力量向下,抵抗握杆向上的阻力,整个过程比较吃力所以会做的用心一点。

高位下拉缺这三个细节,重量再大组数再多,背部倒三角也只是空谈

问题出在接下来的这个部分:当握杆拉到最低点开始放回时,训练者觉得这个部分不需要再费心了,直接让身体随着握杆重量向上走就可以了。

大忌啊,朋友。很多人的耸肩就是这么来的,肩胛不稳、身体晃动都是这么来的。感受不到背阔肌,也是因为你太着急把杆送回去,当然顾不上后背肌肉的拉伸了。

上坡路难走大家都低着头好好走路,下坡路省力好走却翻了跟头,也是这个道理。

想要让动作激活背阔肌,就选择在动作的最低点,慢慢把握杆送回去。这里不做硬性规定,有些朋友能放多慢放多慢,有些朋友放回时3秒就足够漫长,看你个人喜好。

但一定记得:拉1kg也好,100kg也好,你都得保证自己控制得了这个重量。一旦你觉得控制吃力,背部其他部分要来借力了,果断把重量调低,让背阔肌重新主导拉伸——除非你不想拥有背阔肌线条,动作随意做也没什么问题。

总结

把上边说的细节做到位,不代表你就拥有了发达的背阔肌。但最起码,你比同一条起跑线上的选手多了一些思考角度。

训练、增肌、减脂其实都是千人千面的事情,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则。从你自己的训练里总结经验,不盲从于别人的想法,一个高效的训练者往往也是生活的有心人。

高位下拉缺这三个细节,重量再大组数再多,背部倒三角也只是空谈

祝你的背阔肌能够像“隐形的翅膀”一样拥有更强的视觉震撼。我相信,那也是对刻苦练背的自己,最好的回馈!

关注中国健体那些事,训练知识、健身资讯、健美健体,总有内容适合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