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林黛玉被叫林姑娘,而薛宝钗却不是薛姑娘,而是宝姑娘呢?

宛如清扬


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它:

一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曹雪芹花十年时间创作一部红楼。里面的情节严丝合缝,悬念前开后合,谶语草蛇灰线,几乎字字句句都隐含着强大的信息量,令后期几百年学者研究不尽。

对于贾黛宝三个人的名字和后来的称谓,他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是黛钗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和宝玉相同的字,预示着他们纠缠不清的关系。

其次,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矛盾也是贯穿全部情节的主线。前者象征着本源出发的纯自然爱情;后者象征着门当户对互惠共赢的俗世爱情。

称黛玉为“林姑娘”,宝钗为“宝姑娘”,也是对这两条主线的隐喻。

二是两人不同的身世。

红楼梦中女孩众多,但有身份的姑娘也就这几个。

其中用数码表示的是贾府自家的女儿——四春,这估计是符合大户人家通常的排行规矩的。

用姓来称谓的有林姑娘(林黛玉)、史姑娘(史湘云)、邢姑娘(邢岫烟)。这些姑娘在身世上有共同特点,她们大多是小时候父母亡故,家中无所依靠,只身投奔到贾府来的。

用名中一个字来称谓的姑娘有宝姑娘(薛宝钗)、凤丫头(王熙凤)、琴丫头(薛宝琴)。她们来到贾府,虽然也是投靠或嫁娶,但都是合家带眷,携团队而来的,这些姑娘的上头大多有疼爱她们的长辈护着。

用姓氏来称呼某个人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对她们的尊重,二也表示对她们的生分。用名中的一个字作为称谓,叫起来就亲昵多了。

林黛玉的母亲去世得早,自宝玉给她起的颦儿之前,书上就没有说过她还有其他昵称。外祖母虽然疼爱,由于不是从小就在一起,自然也不好硬生生给她来个昵称。所以,这个林姑娘既从贾母嘴里叫出,自然也就延续到上上下下,成为特定称谓了。

薛宝钗就不一样了,她是由母亲携家带眷地过来的。上有慈母,旁有姨妈,还有混世的兄长,自然是家中的掌上明珠。来到贾府后,众人自然是随着她母亲起的昵称来称呼了。包括琴丫头、凤丫头也一样,她们都是有长辈蔽护的人。

但是外头的小厮就没那么亲昵了。他们说,“吹一口气,吹倒了林姑娘;吹化了薛姑娘。”这样的称谓就把她俩放在同等地位了,又是尊重,又是生分。

所以,这个小小的称呼,除了作者构思的意图外,主要还是宝黛二人身世差异和背后力量的悬殊差别。


林樰熳倚楼看江湖


两个年龄相仿的姑娘,一个称为林姑娘、一个称为宝姑娘。在称呼上差别这么大,这是为什么呢?有书君是“红迷”,所以斗胆摆一下自己的观点。

1、 身份不同、远近亲疏不同。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而薛宝钗是王夫人妺妺薛姨妈的孩子,从亲戚之间的亲疏来看,黛玉貌似更近一些,按理应该在贾家被唤小名,更符合现在人的习惯。

但是,林黛玉是林如海和贾母唯一女儿贾敏的独女,而林家是地位显赫的官宦之家,林黛玉的身份也是尊贵无比。从黛玉进府后,所有的亲戚与下人,都一并尊称她为林姑娘,这也显示出对林家的一种尊重。

而对于宝钗,她是与母亲、兄长一并进府,而进府的理由是看望王夫人,对于贾府人来讲,薛家三人是来此串亲戚,是外客,而对于外客称呼上亲近一些,才不显得主人待人生份。

2、黛玉和宝钗给别人的感受不同。

黛玉初入府给人的感觉是,接人待物严谨小心。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而后因为父母双亡,在贾府寄人篱下,逐渐变得敏感、爱哭、爱耍小性,说话刻薄,字字像把小刀子。府里的人对于敏感又毒舌的黛玉,有一种自然的近而远之,生怕一个不小心触到了她的霉头。

比如在周瑞家的送各处宫花,黛玉没有接宫花,

她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性格使然当场发难,让周瑞家的这个看人下菜碟的老妇女下不来台。

黛玉满腹才学华、但性格孤傲,但很多时候郁郁寡欢,猜不透她的心思,所以对她的称呼中规中矩。

而宝钗比较会做人,虽然内心深处很冷漠,但是表面极具亲和力,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

而对于府中人人不喜欢的赵姨娘,也是适时小恩小惠,以至于从不夸人的赵姨娘也破天荒的夸宝钗“洋气大方”。

在贾府,宝钗刻意沽名钓誉,收到了很好的回应,贾府人出于对宝钗的喜爱,在称呼上自然也亲近了许多。

3.对两人的不同称呼,暗示着两人的前世今生。

林黛玉的“林”是草木林,与木石前盟相对应;而薛宝钗以“宝”字称呼,与金玉良缘呼应。书中开端就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一株绛珠草由于得到神瑛侍者的滴水之恩,于是幻化为女身,并与之一同下界历劫。

而薛宝钗则是因为自小有病根,后得以一个癞头和尚赐了仙药,随手又赐了一块金锁,而这块金锁恰恰与宝玉口含而生的,通灵宝玉上的字为上下句。

宝玉与这两位貌如天仙的女子,一个是前世的滴水恩情,另一个是今生注定的姻缘。作者也是通过这些细枝末节中渗透出故事的结局,可见作者心思细腻、构思巧妙。

4.称呼方式不同,来自于文字组合的效果和当时的语言习惯。

林黛玉,如果不称为林姑娘,那就是黛姑娘、玉姑娘,这两种称呼不顺口,也不好听。

而对于薛宝钗,也有同样的情况,如称其尾字钗姑娘显然不太中听,而称其薛姑娘貌似也有很多谐音。

所以有书君认为,如果以上几种分析是有书君想多了,那宝姑娘和林姑娘的称呼,多半是叫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而已。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书中不仅在中国美食、医药上记载详细,而且书中的人名、对联、画卷也是蕴含深意。

不得不说,提问的网友也是心细如发,这个问题很容易被读者忽视,从这点可以看出作者极高的写作水平,也可以看到更多的人对于这本巨著,不再停留在阅读上,而是晋级到更高的钻研上。

《红楼梦》是曹公给世人留下的宝典,它将一直普惠世人~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红楼梦中无闲笔。作者给每个人命名也都有相关意义。看似不过一个称呼,往往隐含了情节发展和故事走向。今天说说薛宝钗的称呼为什么是宝姑娘,而不是薛(大)姑娘、钗姑娘。这事还真大有深意。


首先,不能普遍叫薛姑娘

红楼梦中个人的称呼很多,以王熙凤为例,琏二奶奶,凤姐儿,凤丫头,凤姑娘。奴才称呼二奶奶,作者称呼凤姐儿,长辈或者亲密姐妹叫凤丫头。平辈,晚辈,甚至奴才们背后也叫凤姑娘。比较起来,姑娘这个称呼先姑后娘是尊称。比方贾蓉说:凤姑娘那样刚强,瑞大叔还想她的账。由于王熙凤已婚,称姑娘也是背后话。当面不会如此。

薛宝钗未出阁别人应该尊称她姑娘。作为贾家的客人,不好直接称名道姓。官方的称呼应该是薛姑娘或者薛大姑娘。比方李纨称呼宝钗薛大妹妹,王熙凤和贾琏商议薛宝钗生日,也说“薛妹妹”。这种官方的称呼是正经。林黛玉也是这样,被称林姑娘。但薛宝钗不能普遍叫薛姑娘,皆因后面还有薛宝琴要来,预设了薛姑娘给宝钗,容易薛宝琴来的时候叫混。所以薛宝钗的日常称呼,薛姑娘很多人叫,但不普遍叫。


其次,也不能叫钗姑娘

王熙凤叫凤姑娘,史湘云叫云姑娘,薛宝琴叫琴姑娘,称呼起来朗朗上口。但薛宝钗不能叫钗姑娘,这和人们约定俗成的发音有关系。钗姑娘不好听,玉姑娘也不好听,有股子风尘气,所以林黛玉只叫林姑娘,不叫黛姑娘,玉姑娘。相同的还有邢岫烟的邢姑娘。钗姑娘不好叫,还土气,薛宝钗绝不会让人如此称呼。

古人对于称呼有很多避讳。当然也有人提出红楼梦成书清朝,有满汉的区别。汉族称姓,满人称名。不排除有这个原因。但绝不是最主要。


最后,薛宝钗叫宝姑娘一箭三雕。

薛姑娘不能普遍叫,钗姑娘还不好听。薛宝钗称呼宝姑娘最合适。

第一,(作者)区别薛宝琴,避免称呼上的重复。

第二,薛宝钗收买人心的手段。薛姑娘是正是称呼,官方一定如此叫。但私底下,宝姑娘更亲切,让贾家上下认同接受起来更容易,可以快速消除隔阂。

第三,宝姑娘的称呼剑指宝二爷。方便宣扬金玉良姻。贾宝玉叫宝二爷,薛宝钗叫宝姑娘,两人称呼就有了联系。到最后金玉良姻修成正果,宝二奶奶一脉相承,也是作者隐喻金玉良姻必成。

第四,不排除薛宝钗在老家,亲戚之间也称呼她宝姑娘。薛家来到贾家,也就都约定俗成叫薛宝钗宝姑娘。

对薛宝钗的称呼一定不是贾家人决定的。贾家上下对初来的薛宝钗称呼就是“薛姑娘”。薛姨妈一来就宣扬金玉良姻,宝姑娘的叫法应该是薛姨妈确定。再传扬开来,一如我们从小和父母走亲戚,父母介绍时,会定一个称呼,方便亲戚呼唤。宝姑娘也就这样叫开了!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君笺雅侃红楼


问题:为什么林黛玉被叫林姑娘,而薛宝钗却不是薛姑娘,而是宝姑娘呢?

一、与古代对姑表亲和姨表亲重视程度有关

1.“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姑表亲属于“三亲”中的最亲。姑丈和姑娘都是娘家的娇客,贾府是林黛玉母亲的娘家,贾府里有黛玉母亲的妈妈、哥哥......,这里是母亲生活的地方,这里的人,理所当然对黛玉很娇宠。

姑爷在妻子娘家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来,用姑爷姓氏称呼自己家姑娘。比如按我们这里农村里的称谓是这样的。我大姑姐嫁给刘姓姐夫,我婆婆及庄上的人都称我姐为“老刘”,注意是称呼我姐为“老刘”,(随夫姓),我外甥就是“刘孩”,外甥女就是“刘姑娘”,按这样的惯例,林黛玉在外婆家的称呼就是“林姑娘”,如果林黛玉有弟弟或者哥哥,贾府的人会称呼他为“林少爷”。


2. “姨表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门亲”

姨表亲是母亲的姊妹,也就是姨娘,随着岁月的流逝,倘若姨娘不在了,那么两家的关系也就慢慢的淡了,可以说不出三代,就成陌路。

薛宝钗和贾府是“姨娘亲”,反正不够亲,就没有固定的称谓了。在他们来贾府前,薛姨妈等肯定称呼她为“宝姑娘”,薛姨妈给王夫人写家信时,提到薛宝钗时肯定也是“宝姑娘”,他们一家来贾府后,大家也就随着王夫人、薛姨妈称呼她为“宝姑娘”了。

二、为了称谓的美感和习惯

在大观园里,按姓称呼的有林姑娘、邢姑姑(邢岫烟);按名字称呼的有宝姑娘、琴姑娘。史湘云,大部分人称呼她为云姑娘,但也有人称呼她史大姑娘。迎、探、惜直接排序为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李纨、李纹和李绮直接称呼名字。

现在回到咱们的问题上来,林黛玉为何不叫玉姑娘、黛姑娘,邢岫烟不叫岫姑娘、烟姑娘,因为这样称谓缺少美感。

而宝钗之所以不叫薛姑娘,还因为后来的薛宝琴出场的很晚,如果开始叫宝钗薛姑娘,后来就不妥,如果称薛大姑娘,没有薛宝琴对比,又太早。

其实,怎样称呼有时也很随机的。比如我们办公室里两个年轻的姑娘,一个我们直呼其名,一个称呼她姓:小程,是称呼的姓,因为她的名没有姓喊起来有美感,另一个直接称呼她“子璐”,也是蛮好听的。对这两个姑娘的称呼开始完全是随机的,只是大家都这样称呼,就成为习惯了。

大观园这几个丫头,称呼有变化才有美感,文字才不死板。


我就是竹韵


称林黛玉为“林姑娘”,称薛宝钗为“宝姑娘”,我揣测有以下原因:

1.暗示各自的出身:

“林”谐音“灵”,指林黛玉原是灵河岸的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得以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煎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小说中,林黛玉也几次说到自己是“草木之人”。

“宝”姑娘出自皇商家庭,暗示金玉等宝贝多,“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家里有的是钱。

2.暗示各自的姻缘: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姻缘为“木石前盟”。他们两人一为“木”,“林”为双木,灵河畔的绛珠仙草,一为“石”,青埂峰下那块顽石,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木石前盟代表的是自由恋爱。

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姻缘为“金玉良缘”,宝钗有金锁,金锁上有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玉有通灵宝玉,就是宝玉出生时口里衔的那块玉,玉上的八字为: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金玉良缘代表世俗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暗示各自的特点。

“林姑娘”有林下之风。林下之风,指态度娴雅、举止大方,这里指有才干,有才华,有诗韵,有风度,又具女性之柔美的奇女子。而林黛玉正是这样的奇女子,有“柳絮才”。

“宝姑娘”是母兄疼爱的宝贝,也是薛家一“宝”,她知书达礼,识大体,顾大局,罕言寡语,随分从时,人谓藏愚,自云守拙。她具有“停机德”。

4.暗示不同的民族习惯。

薛宝钗可能是满族人,满人习惯称名不道姓,对于姓氏一般不提,只说自己的名字。于是称宝钗“宝姑娘”。

林黛玉是汉人,来自苏州,典型的江南美女。汉族把姓放在名前面,表示自己的血缘是哪一支。于是林黛玉被称为“林姑娘”。

汉族称人会称姓氏,现在依然如此,譬如说,一个人叫王小二,年轻时,别人会称呼他为“小王”;年老了,别人会称呼他为“老王”。


融融118


为什么林黛玉被叫林姑娘,而薛宝钗却不是薛姑娘,而是宝姑娘呢?

  《红楼梦》中的姑娘们,长辈们称呼时以示亲热,一般是名字后加个丫头,如迎丫头,探丫头,凤丫头,众人的称呼一般都是单字加个姑娘,如宝姑娘,琴姑娘,凤姑娘,或按排行称二三四姑娘。称呼林黛玉时,除了贾母叫过玉儿,宝钗等叫过颦儿,其他大部分的时候,人们都是称她为林姑娘,而薛宝钗呢,除了大小王称过宝丫头,平辈们称宝姐姐,一般人们都称宝姑娘,为什么呢?

  我觉得吧,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说。

  第一个方面就是作者在写作方的考虑。有一个林黛玉,再有一个薛宝钗,本身就是对映的关系,如果在称呼上,还一个林姑娘一个薛姑娘,不够灵动,怎么着,再来一个史姑娘,邢姑娘什么的,哎呀,行文不要太枯燥。而现在呢,林姑娘,宝姑娘,比较活泼。

  而且从人物设定上来说,林姑娘的林,应草木,与木石前盟相对,而宝钗的宝,应金,与金玉良缘相合。林姑娘宝姑娘,风格一下子就感觉到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从故事内容来看。林黛玉是侯府家的千金大小姐,从等级来看和贾府是差不多的,而且她父亲林如海高中探花钦点巡盐御史,相当于是旧勋加新贵,相当的了不起。何况林如海只有这么一个宝贝,请个老师都是进士大老爷,可见看重。虽然她只是个女孩子,可也是金尊玉贵得不得了,又才学过人,气度不凡,加上又是贾母的心肝宝贝,这样的姑娘必须给予相当的尊重,称呼姓氏,是对林家的敬重。

  再者说初次见面时,大家也摸不着她的脾气,万一你套近乎,称人家黛姑娘玉姑娘,人一生气咋办呢?——何况姑娘家的闺名,岂是能轻易呼出口的?称呼林姑娘,走到哪都不会错。因为第一次,大家都这么叫,以后也就这么样了。读者也差不多,很容易被主角宝玉代入,我也是跟着他,叫林妹妹好多年了,真正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耶。

  薛宝钗随母兄进京,虽说住在贾府,但住多久不清楚,在不明真相以前,于贾府众人而言,她就是客人,既然是客人,随着王夫人等称呼宝姑娘,显得亲近又不失礼数。以后称薛宝琴为琴姑娘,感觉也是这么个意思。后来的人们,虽然知道宝钗住在贾府,但已经既定的习惯,也没怎么改。

  当然了,满汉称呼不同的原因也是有的,满人的姑娘权力比较大,比较突出个人的能力,而汉人的习惯里,更注重姓氏的力量。所以,称呼林姑娘和薛姑娘,都没有什么错处,先入为主这个想法,估计都有。(文/宛如清扬)

  清扬就说这么多吧。珠玉在前,珠玉在后,压力很大啊。


宛如清扬


书里在最开头就交代了人物的家庭关系。

林家三代单传,到林黛玉这辈只有她一个,既无兄弟,更无姊妹。

后来更借贾母的口说了,林家的人都死绝了的话。

由此可见,贾府近亲里只有一房姓林,这个林家只有一个女儿,叫林姑娘不会有任何歧义。

但别人家可就不止一个姑娘了。

比如,史湘云,有时候是史大姑娘,有时候是云姑娘。 史湘云是老太太的侄孙女,两家是旧亲,又都在京城,所以,知根知底,就叫史大姑娘。

薛家,总共有八房人,薛宝钗家属于哪一房,不知道,薛宝钗家是按大房头排序,还是按小房头排序,不知道,薛家是男女一起排序,还是姑娘单排的,不知道。薛家不止一个姑娘,那薛宝钗是薛几姑娘呢?还是不知道。

直到薛宝琴进京才使用了薛大姑娘这个称呼。

那么,宝姑娘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主子的称呼里化来的,比如史湘云为什么叫云姑娘,因为老太太叫她云儿。书中第一次出现以宝字称呼薛宝钗,是送宫花的时候,王夫人说的,薛姨妈应的。

黛玉为什么没有用名字称呼的方式呢?这就很心酸了,史湘云进贾府是婶婶带的,薛宝钗进贾府是母兄带的,后来薛宝琴进京也是,但黛玉是孤身进京,并没有哪个长辈可以确定下她在家的昵称,而老太太叫她玉儿,偏贾府已经有了个玉儿,还是那么个性子,叫玉姑娘,估计还能闹出朵花来。


纠结女王亦超


关于林姑娘和宝姑娘这两个称呼,很多人都认为其中大有深意,林姑娘的称呼蕴意着木石前盟,而宝姑娘的称呼则暗含“金玉良缘”之意,因为“林”拆开就是双人木,而“宝”可以勉强和金挂钩,一般人都把金子当成宝贝嘛!在这两个普普通通的称呼里,暗含着两位少女未来的命运走向。

其实,这种说法是比较牵强的。一般什么人会称她们为林姑娘、宝姑娘?主要是下人对她们的称呼,譬如林黛玉刚到贾府时,“听得人说:‘林姑娘来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主子对下人说话中提到薛林两人,有时会用到“林姑娘”或“宝姑娘”,譬如在第六十回中,宝玉叫春燕及她娘去安抚薛宝钗的丫鬟莺儿时,这么说:‘’你跟了你妈去,到宝姑娘房里,把莺儿安伏安伏,也不可白得罪了他。“一般来说,下人对两位姑娘的称呼,源于主子对她们的称呼。

首先,我们来看林黛玉在贾府第一次出场时,就被丫头称为林姑娘,为什么呢?因为清朝时女性的闺名一般不会被向外透露,只是在还未成年前被家里的长辈们私下里称呼。当时林黛玉刚失去母亲不久,一个人孤身上京,投奔外祖母,只带了一个丫头一个婆子,身边并无其他长辈,所以贾府的丫头们一开始不知道林黛玉的名字。就连贾宝玉第一次见林黛玉,也不知道她的姓名,还开口问道:“妹妹尊名?”所以府里的丫头们只能以她的姓来称呼,这是一般在正式场合的称呼,也是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最稳妥、最不出错的称呼。

而薛宝钗为什么被称宝姑娘呢?这其实来源于薛姨妈和王夫人对她的称呼。在原著中第七回中,薛姨妈请管家婆子周瑞家的,帮忙送几支纱花给贾府的姑娘们,当时王夫人就说:“给宝丫头戴也罢了,又想着他们呢”,薛姨妈则说:“姨太太不知,宝丫头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宝姑娘”就源于“宝丫头”一词。“宝丫头”是长辈对薛宝钗的称呼,相当于小名、昵称等。一般在晚辈未被提亲前,家里长辈都会以小名称呼他们。所以,丫头婆子在旁边听到了,自然就跟着喊“宝姑娘”。

所以,这两个称呼主要取决于贾府的主子们对两位姑娘的称呼。其中并没有太多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这种意义,但是却从另一方面反映林黛玉父母双亡的凄凉身世和在贾府中孤苦无依的状态。这一称呼更加重了她的心事,让她时时刻刻记着自己的身份,“不是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一无所有”;而对于薛宝钗而言,虽然她的父亲去世了,但还有母亲有兄长,其身世家境要远超于林黛玉。


蝎子蓝采苹


《红楼梦》里的小姐们一律以姑娘称呼,可也是差别,比如贾府三艳,因是自家小姐,以排行呼之: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没有称贾姑娘的道理。对亲戚则不一样,史姑娘、林姑娘、邢姑娘,女孩儿未嫁从父,随父姓称呼是封建社会的所谓三从四德的礼仪规范,可是对于薛宝钗却特殊对待,到底何意呢?

一、门第因素

薛家虽为皇商,说到底是豪富的商人,在四大家族里政治地位是最低的。俗话说“当着矮人不说短话”,一个富贵人家未出阁的小姐,人家今后的前程有无限可能,你贾府国公门第,对政治地位逊色自己的薛家姑娘以姓称之,每称一句不是提醒人家的门第吗?多少显得无礼。称“宝”姑娘则完全避免了尴尬,宾主均内心释然,这是礼仪所至。

林家四世列侯,根基深厚,林如海是钦点的巡盐御史,一个“林”字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了,当然要以姓贯之,也是对其家族地位的尊重。

有人要说,为什么称邢岫烟为邢姑娘呢,邢家门第远远低于贾府,差距太大,如此称呼反倒不会让人多心,或者有障碍了。

二、人物标签

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是《红楼梦》里的一组对立关系,两大阵营,最宊出的符号,一个是富贵气满满的金锁配美王,“宝”字至允至当,称“宝姑娘”很是应景般配;一个是草木顽石前世之盟,“林”字双木扣题,是一个点明了的标签。

三、以示区分

荣国府后来又了一个薛家姑娘宝琴,对宝琴的称呼大约是称琴姑娘,四十九回,丫鬟琥珀来传贾母的话,称呼就叫的“琴姑娘”。以示与宝钗做区分。

宝钗和宝琴在贾府是客人,主人称薛(大)姑娘有门第之嫌,称“宝”“琴”姑娘不但体现尊重,更有亲密之感。荣国府女主人王夫人是宝钗的亲姨妈,这算很亲密的亲戚关系了,自然是非常的恰当,如果不是亲属故交,对其的称呼是需要带上姓氏的,比如,宝钗曾参选善赞才人,面对官方,宝钗一定是“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的名头来冠名的,不会有人称她宝姑娘。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研读《红楼梦》里的真故事。

参考原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通行本《红楼梦》(庚辰底本前80回)


屏山品红楼



红楼梦里相信大家都有一个疑惑,就是为什么黛玉叫林姑娘而宝钗却叫宝姑娘。当然,千人眼中有千种答案。我整理了以下几种。

一、区分满汉

根据周汝昌先生所说为满汉区分。满族称名为领称而汉以姓为领称。和珅把红楼梦呈给乾隆皇帝时,乾隆帝说“此乃明珠家事也”就说贾宝玉原型是纳兰容若。所以红楼梦背景很大程度是清朝,而清朝为满人称帝,由此便不难解释了。

清朝满人称帝而贾史王薛为朝廷要臣,甚至贾元春是元妃,贾史王薛又各家联姻,所以她们大都为满族。满族以名为领称所以薛宝钗叫宝姑娘史湘云叫云姑娘贾宝玉叫宝二爷而三春分别二姑娘,探丫头,惜春姑娘等等。

林黛玉原为姑苏人氏,家是当地名门望族。而父亲林如海也是高中探花后才被封的巡盐御史。所以她们极有可能是汉族。汉族多避讳女儿家闺名所以大家又都叫黛玉林姑娘。即使再亲近也只是如宝钗般叫表字“颦儿”。


二、表示亲疏

文章第六十二回大家讨论大伙生日。“ ……探春笑道:"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人多了,便这等巧,也有三个一日, 两个一日的.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他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 . 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三月初一日是太太, 初九日是琏二哥哥.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 就只不是咱家的人."探春笑道:"我这个记性是怎么了!”

这一段中最醒目的还是袭人的一句“就只不是咱家的人”所以说贾府中对待黛玉还是以客看待的。对待客人而且是一个姑娘家总归有些逾越。这在薛宝钗进贾府和林黛玉进贾府时也早就行成了一个对比。

林黛玉是进贾府后贾母一一进行介绍的。而薛宝钗是消息一传来大家就开始欢呼。薛宝钗进贾府大家就跑过去问宝姐姐。况且从日常中大家看待黛玉都以为她多敏感刀子嘴也不大亲近,所以就叫姓。

而薛宝钗相较于林黛玉就比较圆滑,和众人关系比较亲近所以就叫名。但是在有一回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时贾母也曾问过“这便是薛大姑娘的屋子?”贾母平日是更疼黛玉的而对宝钗则偏于客人间的礼数。所以在外人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时贾母也便称薛大姑娘,既可套又不稍显距离。所以表示亲疏也有成立的理由。


三、区分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众所周知红楼梦里关于宝黛钗一直有两种不同声音。一种是木石前盟是黛玉和宝玉,一种是金玉良缘是宝玉和宝钗。之所以林黛玉叫林妹妹,是林从木,而林妹妹前世恰好是绛珠仙草而贾宝玉是神瑛侍者又带女娲补天遗漏之石,所以更符合木石前盟。

而薛宝钗,宝为金,大家又认为宝玉是含玉而生两者更符合金玉良缘。也更应了批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四、语言习惯

这是大家都认为比较随和的一种,就说顺口林姑娘比黛姑娘叫起来好听。而薛姑娘的话后面还得叫薛大姑娘薛二姑娘的叫着麻烦。况且姓林的就林黛玉一个所以叫林姑娘。而薛宝钗和薛宝琴,贾探春,贾惜春等都有姐妹总不能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所以就叫林黛玉林姑娘,而叫薛宝钗宝姑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