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对当下疫情的启示

金庸小说对当下疫情的启示


一个多月了,新型冠状病毒让整个中国按下了“暂停键”。特殊时期宅在家里,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成了居家必备之物。当数字海啸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当网络上有关疫情的信息纷繁复杂,各种观点良莠并存的时候,我们反而陷入了宅在家中从早到晚刷手机的焦虑紧张状态。多少人都在感叹“这日子过得,什么时候是个头”!

想给大家讲一个金庸小说中的人物缓解一下焦虑。在金庸创造的武功中,九阴真经是不得不提的,令人闻风丧胆的九阴白骨爪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流。那么,武学百科式全书的九阴真经,其创始人是谁呢?《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曾经提到过,那就是黄裳。

话说这番来龙去脉,是当年周伯通到桃花岛找黄药师算账(即讨要《九阴真经》),结果被黄老邪一怒之下打断了双腿,关在了桃花林中,其后过了十多年,傻小子郭靖误闯桃花林中,与老顽童颇为投缘,周伯通也因此传授了几门武功给郭靖。也许是十多年来没人讲话,突然遇到了郭靖这个少年人,周伯通就滔滔不绝讲了许多武林往事,其中提到了一个大神级人物黄裳。


金庸小说对当下疫情的启示


黄裳本是大内文官,却从道藏经书中无师自通,内外兼修,自学成一位绝世高手。黄裳的原型是北宋礼部尚书黄裳(1044-1130),字冕仲,号演山,延平(今福建南平)人。黄裳大器晚成,史料记载38岁黄裳才考中状元,从此开始走上北宋历史舞台。这在金庸先生小说里可能是唯一一个状元人物。宋徽宗皇帝于政和年间,遍搜普天下道家之书,雕版印行,一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称为《万寿道藏》。而委派刻书之人,便叫做黄裳。已过天命之年的黄裳大概自己也不认为自己这辈子会和武林、江湖等等扯上关系,可是世事就是这么难料。黄裳刻书时(1111年)已然67岁。因害怕这部大道藏刻错了字,皇帝发觉之后不免要治其死罪,所以就逐字逐句极为细心的校读。忽然有一天黄裳于道家经典之中悟出高深武功,并且勤加练习,最终功夫大进,成功跻身江湖武林一线人物。

那时,国家动荡,黄裳被皇帝派去攻打明教,但是去的队伍都败了,黄裳心下不忿,便亲自去向明教的高手挑战,一口气杀了几个法王、使者。却开始遭到众武林高手围攻。后黄裳逃到了一处穷荒绝地,躲了起来。将那数十名敌手的武功招数,一招一式全都记在心里,苦苦思索如何才能破解,他要想通破解的方法,去杀了他们报仇。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终于每一个敌人所使过的古怪阴毒招数,他都想通了破解的法子。他十分高兴,料想这些敌人就算再一拥而上,他独个儿也对付得了。于是出得山来,去报仇雪恨。但是当年的仇人都不见了。

周伯通让郭靖猜一猜,为什么黄裳的仇人都不见了,郭靖说“莫非忽然起了瘟疫,他的仇人都染上了疫病?”周伯通说“也不是。他的仇人有些在山东,有些在湖广,有些在河北、两浙,也没有一起都染上瘟疫之理?啊,是了,是了!对啦,有一项瘟疫,却是人人都会染上的,不论你逃到天涯海角,都避他不了,你猜那是甚么瘟疫?”郭靖把伤寒、天花、痢疾猜了六七种,周伯通总是摇头,最后郭靖说道:“口蹄疫!”一出口便知不对,急忙按住了嘴,笑了起来,左手在自己头上拍了一下,笑道:“我真胡涂,口蹄疫是蒙古牛羊牲口的瘟疫,人可不会染上。”

最后,周伯通揭开谜底:“他那些仇人本来都已四五十岁,再隔上这么四十多年,到那时岂还有不一个个都死了?哈哈,哈哈,其实他压根儿不用费心想甚么破法,钻研甚么武功,只须跟这些仇人比赛长命。四十多年比下来,老天爷自会代他把仇人都收拾了。”“兄弟,每个人都要死,我说那谁也躲不了的瘟疫,便是大限到来,人人难逃”。


金庸小说对当下疫情的启示


原来黄裳独自躲在深山之中钻研武功,日思夜想的就只是武功,别的甚么也不想,不知不觉竟已过了四十多年。黄裳心想:原来我也老了,可也没几年好活啦!后来他又花了这几十年时间,创出了包含普天下各家各派功夫的武学,过得几年,黄裳因染上了那谁也逃不过的瘟疫,即将不久于人世。他想这番心血绝不可就此湮没,遂将毕生所学着成《九阴真经》传之后世。我觉得,黄裳就是金庸的江湖世界中从未出场的武林终极大BOSS,不同于独孤求败的“求败“,也不同于扫地僧只学于少林藏经阁,他更像一位破解天下各家各派武学之精奥、集大成于一身、抵达武学巅峰的一代宗师。

为什么黄裳活得比其他对手都要久长?黄裳的几十个仇人,个个都是好手,武功包含诸家各派,何等深奥,何等繁复?他要破解每一人的绝招,可得耗费多少时候心血?原来他独自躲在深山之中钻研武功,日思夜想的就只是武功,别的甚么也不想,这种专注,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心流状态。

心流(英语:Mental flow)在心理学中是一种人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米哈里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幸福和创造力的研究。他的著作之一《心流:心理的最佳体验》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至今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米哈里教授在书中解释心流时,提出了[精神熵]的概念。“熵”是热力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系统内部越混乱,熵值就越高;反之,系统内部越有序,熵值就越低。而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系统。他认为,海量信息对于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产生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这就是“精神熵”。只有降低“精神熵”,创造出意识的新秩序,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幸福感。可见,黄裳的高寿,靠的就是活在心流状态。不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去控制内心的混乱,只是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精神能量凝聚于一点,脱离日常生活的繁琐和纷扰,摆脱现实的烦恼和忧虑。四十年来,他隔绝人世,全神贯注只从事一件令自己感到享受、并能够带来充分挑战的活动——精研武学。处于心流状态的他,进入到无我的状态,时间的流逝对他失去了意义,也因此慢下了脚步。

每天控制“刷屏”的时间,让宅家的日子不陷入过度焦虑吧!否则,反而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没有感染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各种身体不适,例如失眠、恼怒、食欲下降等等。这是一种对疫情的“应激”反应,不但于事无补,虚度光阴,一旦负面情绪影响到日常生活,自己会无法控制且有痛苦感。学一学金庸江湖世界中从未出场的武林终极大BOSS黄裳,在心流的状态中全心全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旦某天踏出门去,所有的对手全部被你熬死了!

补充:

金庸是亲身经历过瘟疫的人。1940年,金庸考入浙江联合高中。不久,金庸看不惯训育主任沈乃昌的所作所为,大胆直言,被勒令退学。这是他一生中遭受的第一个重大挫折,也彰显了金庸身上的侠气。学校开除,不但失却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连吃饭、住宿的生活也发生问题……那是生死系于一线的大难”。之后,金庸转入衢州中学完成中学学业。当时,衢州中学有一个阵容强大的教师群,金庸在这样的环境里无疑如鱼得水。在衢州求学期间,金庸不但成绩好,其为人处世亦为人称道。1941年5月,日寇于衢投细菌弹,衢城暴发鼠疫,他的同班同学毛良楷染上了鼠疫,一时学生、校工逃得干干净净。班主任姜子潢只好拿出钱来,重金雇了两名农民抬他至衢江中的一艘隔离船上。当时,金庸作为班长,虽然心里很害怕,但却很勇敢,在黑夜中跟在担架的后面,直至江边与毛良楷垂泪永别。事后,金庸自谦说:“整个抗战期间,自觉有点勇气的事就只这么一件。”1942年5月24日,日军攻陷金华,衢州危在旦夕,学校决定停课疏散,毕业班也就提前草草毕业。但金庸并没有就此屈服。他与其他衢州同学、朋友一行八人,带着随身衣物和路上吃的炒米,挤上江西的火车,继续乱世求学梦……虽然在衢州中学不到两年,金庸始终记得少年时代求学、生活过的地方。金庸知道瘟疫之恐怖,隔离之痛苦,但更懂得人心之超迈与勇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