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功行賞,為什麼劉邦只給張良“留侯”。張良滿意這個封賞嗎?

大馬哈魚12


張良不是一個留戀權力的人!當秦國滅亡時,張良為國復仇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儘管身懷無盡的韜略,但他終於選擇激流勇退,見好就收,得以全身而退,可謂識時務,是個絕頂聰明之人。

除北宋趙匡胤外,沒有哪個朝代的帝王不殺功臣的。在眾多神人的鼎力協助下取得天下的老流氓劉邦也不例外。漢初,劉邦在論功行賞時,就曾有“功狗”與“功人”的論語。他將蕭何作為第一等功臣,稱之為“功人”,而其他功臣則稱為“功狗”。為漢家江山賣命只配做條狗,不知張良當時心裡什麼滋味!韓信說得更悲涼: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以後,韓信、彭越被滅三族,本人被剁成肉醬分給眾人吃。就連第一功臣蕭何也多次險遭毒手,最後裝傻充愣,把自己打扮成一個貪圖享樂,不思進取的昏庸之人才躲過一劫。

這一切,張良何嘗不知?又何嘗看不清楚?他沒有像韓信那樣死守權力,而是消極隱退,置身事外,終得善終!


柳柳先生


劉邦打下天下以後,開始給手底下的功臣封賞。按照劉邦的說法,自己在財政上比不上蕭何,在軍事上比不上韓信,在謀略上比不上張良,所以他們三個應該是三大功臣,所以封賞的時候,應該也要排在前三名才對。

可事實上,情況卻完全不是這樣。蕭何的確被劉邦封為萬戶侯,而且功勞排名第一。韓信則早就被封為了齊王后來改封為楚王。可是張良被封為留侯,排名卻到了62位。

這是為何呢?

1、漢朝初期的封賞,是按照軍功來的

當時能夠封侯的人當中,軍功排名第一的,鐵定是曹參了。作為開國將領,曹參幫助劉邦滅了兩個諸侯國,拿下了122個縣。這戰績,除了韓信以外,還真的沒有哪個將領能夠相提並論的了。可是劉邦卻沒有將首功留給曹參,而是留給了一直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大總管蕭何。蕭何作為劉邦集團的後勤總長,為劉邦處理了除了打仗以外的所有事務,所以他自然功勞第一。這就造成了很多武將不服。

2、跟隨劉邦的時間

蕭何的資歷最老,從沛縣起兵就跟著劉邦,並且自始至終;張良稍晚個把月,漢王入蜀後,張良教劉邦燒了棧道,就離開了,去輔佐韓王成。楚漢爭霸時,項羽殺了韓王成,張良又回到漢王處。

至於張良是否滿意呢,這個只有張良本人直到了


柿子殿下


張良,字子良,生於公元前250年,卒於公元前189年,潁川人,秦未漢初傑出的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

西漢王朝建立後,劉邦大肆分封功臣,張良被封為“留侯”。張良對此沒有異議,原因有三:

一是封侯是張良自請的。劉邦分封功臣時曾要張良“自擇三萬戶為食邑”,張良深感“韓滅家敗後淪為奴,布衣封萬戶,位列侯,足矣”。因此他辭讓了劉邦給他的封賞,謙請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為封地,是為“留侯”。

二是張良作為謀臣,政治野心不大。張良的祖父、父親均在韓國為官,他一心想的是恢復韓國,推翻暴秦,報仇雪恨。現在目的已達到,一生無撼。因此在西漢政權逐漸穩定後,他就自覺從“帝者師”退居到“帝者賓”的地位,遵循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對封賞興趣不大。

三是體弱多病,想退出權力圈。張良跟隨劉邦顛沛流離多年,很想找個清靜地休養。同時,張良目睹了彭越、韓信等的悲慘結局,深悟“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乃自請告退,專心修道養精。

故張良成為西漢初年諸多功臣中,為數不多的獨善者之一。





魚頭聊史


劉邦當皇帝次年正月,著手封賞一直跟隨在他身邊的功臣,他特意提出來一個人——張良,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張良的功勞。於是,他讓張良自己從齊地選擇三萬戶。張良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主上匯合在留縣(今江蘇省沛縣東南),這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計謀,幸而經常生效,我只願受封留縣就足夠了,不敢承受三萬戶。

齊國自古就有魚鹽之利,富庶異常,不是一個貧窮落後的留縣能夠比擬的,那為什麼張良不要這個厚封,而是自願選擇了一個既窮又小的留縣呢?不是張良傻,不知道哪塊地兒好哪塊地兒賴,也不是張良覺悟高,自願艱苦奮鬥,給其他人做個榜樣,而是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張良是智謀之士,自選留縣這麼一個地方,既不會引起其他自恃功高的人的嫉妒,也不會遭到劉邦的猜忌,說到底,要了厚封,是有生命之虞的。

劉邦封賞功臣有兩個突出特點,封的只是侯爵;封賞較重的都是早期跟隨劉邦的老人,尤其是沛縣人。這說明兩點,劉邦這時候腦子裡已經有了非劉氏不得封王的想法,只是時機不成熟,沒有完全暴露出來而已;不是沛縣老人,是不會得到劉邦內心深處信任的。這些藏在內心深處的東西,劉邦還沒有說,但像張良這樣的謀略家,是完全可以從一些事情的端倪中猜測出來的。劉邦讓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看起來是給了他最高禮遇,反而說明他正好不是劉邦最信任的人。

剛起事的時候,張良不是劉邦的人。他的祖父、父親兩代都是韓國的丞相,韓國被秦朝滅亡後,張良為了報仇,曾經刺殺秦始皇,失手後逃避躲藏起來。過了十年,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響應。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紮在留縣,張良打算前去追隨他,半路上碰到劉邦,便歸附了他。

楚懷王是項梁擁立的,這時候,天下義軍的共主名義上是楚懷王,實際上是項梁。韓國王子成有賢名,張良向項梁建議得立為王,項梁同時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這說明,張良首先是韓王的人,其次才是劉邦的人。

鴻門宴前夕,項羽要殺劉邦,項羽的叔叔項伯因為張良對他有救命之恩,勸張良趕緊逃走。張良說,我是替韓王伴送沛公的,如今情況緊急,逃離而去是不合道義的。張良力勸項伯與劉邦相見,並促成兩人成為兒女親家。項伯提前向項羽說了好話,到劉邦赴鴻門宴時,項羽始終下不了決心殺劉邦。宴席上,范增讓項莊舞劍,想借機殺了劉邦,由於樊噲的保護,沒有得逞。宴席還在進行當中,劉邦、樊噲等人逃走,留下張良向項羽致歉,也就是和項羽周旋,項羽並沒有為難張良。也就是說,項羽也認為張良並不完全是劉邦的人。

劉邦被封為漢王,張良並沒有跟隨他到封國去,只是送了他一程,然後回到了韓王成身邊。當項羽殺了韓王成,張良這才又回到劉邦身邊。

這一切都說明一個問題,早期的張良,並不完全是劉邦的人。既然這樣,劉邦讓張良自擇封地,有把張良當做客卿對待並客氣一番的意思,也有試探張良的意味。

劉邦當皇帝后,開始誅殺異己,尤其是項羽陣營中人。

原來的臨江王共讙,曾經效忠項羽,反叛漢朝,高祖派盧綰、劉賈去攻打,沒有打下來,共讙自己投降了,但劉邦還是把他殺了。燕王臧荼造反,被擒獲後,讓盧綰當了燕王。利己造反,劉邦到達洛陽後,召見全部在冊的列侯,利幾心裡害怕,所以造反了。其根本原因,他們都是項羽的部下。

最明顯的例子當屬韓信。

韓信從齊國趕來參加劉邦與項羽的會戰,用十面埋伏之計打敗項羽。項羽一死,劉邦立刻把韓信的兵權奪了回來。他藉口韓信熟悉楚國情況,把韓信由齊國王改封為楚王,實際上就是讓韓信離開創業的根據地。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怕韓信造反。韓信到一個看似榮光實則無根的新地方,即便真想造反,需要準備的時間一定很長,保密工作是很難做的。但是,韓信還是沒有逃脫謀反的罪名,他因為收留了一個項羽手下的將領從而被剝奪了王位,降為淮陰侯。自古謀逆都是十惡不赦之罪,韓信謀逆,卻僅僅是降爵位,這不是很奇怪嗎?在韓信改封、降爵位以及後來被殺的過程中,張良沒有一言,沒獻一策,又是為何?張良清楚地知道,天下已經歸於一統,這時劉邦心裡想的是利益怎樣能夠最大化地歸於劉氏一家,如何讓這個最大化的利益永久地留在劉家?所謂的封賞,只不過是一種安撫手段而已,特別的封賞,只能給特別的人,張良敢當這個特別的人嗎?!能夠向皇帝要賞的人只能是小人物,因為他們討的是小賞,皇帝放不在心上。要大賞的只有兩種人:能夠控制皇帝,像後世的曹操司馬昭等人;另一種就是自尋死路的人。張良是智謀之士,是絕對不會自陷絕境的。

皇帝已經說出來要你自己選擇,張良不選擇也是不行的,因為皇帝的話就是聖旨,不要封地都是違背聖旨,這實實在在是一道難題。智者就是智者,機緣湊巧的是,張良和劉邦相遇的地方叫做留,要下這麼一個“天意”所矚的地方,劉邦還能有什麼話說!張良自要留縣還有一層意思,留者,留也,那意思是向劉邦表明,是你要我留下來的。憑張良的智慧和劉邦的悟性,兩人馬上就會明白這一點,此後兩人也是心照不宣,相安無事。

留下來的張良,再也不建一言,不獻一策,國家政務有蕭何,他實在是沒有多少事情可幹,說一句多一句,多說了無益,這時的他真正是少說為佳。呂后為了太子的事情一定要他想辦法,他也只是出了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主意,讓商山四皓跟在太子身邊。劉邦曾經也想籠絡這四個人,不得。張良出這樣一個主意,從呂后這方面來說,我說了,請得來請不來那是你們自己的事情!從劉邦這方面來說,即便是知道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太子請這樣的人有什麼不對嗎?你自己不是也想請嘛!

張良是古代軍事戰略家,不是蕭何一類的政務政治家,這類人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有著極大的作用,到了和平年代,其作用基本喪失,除非在皇帝選定的接班人以外有人想篡權當皇帝。所以說張良是智者,就是他很明白自己的歷史地位,知道自己該在什麼時候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張良自選留侯,是智者的選擇!劉邦當皇帝的次年正月,便開始著手封賞一直跟隨在他身邊的功臣,他特意提出來一個人——張良,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張良的功勞。

於是,他讓張良自己從齊地選擇三萬戶。

張良卻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主上匯合在留縣(今江蘇省沛縣東南),這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計謀,幸而經常生效,我只願受封留縣就足夠了,不敢承受三萬戶。“

齊國自古就有漁鹽之利,富庶異常,不是一個貧窮落後的留縣能夠比擬的,那為什麼張良不要這個厚封,而是自願選擇了一個既窮又小的留縣呢?

不是張良傻,不知道哪塊地兒好哪塊地兒賴,也不是張良覺悟高,自願艱苦奮鬥,給其他人做個榜樣,而是有其深層次的原因。





詩雨花魂


張家五代為相,更懂政治。

最初,張良輔佐劉邦更多的是想要復興韓國。後見天下大事已定,復興無望,一門心思輔佐劉邦安定天下。

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後,劉邦論功行賞,讓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推辭後請求封賞與劉邦相遇的留地,即現在的江蘇沛縣,於是稱張良為留侯。

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

其實更多的是張良他目睹了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又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害怕這樣的命運會落到自己的身上,於是聲稱自己體弱多病,自請告退,專心修道養精,崇尚黃老。

進退自如,深知功成身退,不迷戀權位。這才是漢初所有名臣武將中唯有張良能夠得以善終的原因。

所以就其爵位,留侯而言,張良是滿意的很吶!


不二妖刀


毫無疑問,張良不僅僅對這個封號無比滿意,甚至還認為這個封號就好,不然就過分了。

我們來看《史記-留侯世家》裡面,有關劉邦給張良封賞的記載: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漢高祖六年,劉邦正式封賞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哥們兒們。其中第一是蕭何,第二是曹參。張良的次序雖然沒有明確,但是從他在《史記》中的排位(排在蕭何、曹參之後,陳平、周勃之前),他應當是第三。

而在賜食邑的時候,張良就更多了——名列第二的曹參,劉邦也只給了他一萬零六百三十戶而已,而張良則是三萬戶,並且是“自擇”(自己挑),足可見劉邦對張良的重視和青睞。

也許有人會說,怎麼只給張良封侯呢?為啥不封個公爵或者王爵?這就要從漢初的政治格局說起了。漢初不是沒有異姓王,但是那些基本都是自己早就自成一軍的諸侯(包括韓信),和劉邦的關係與其說是君臣更不如說是合作伙伴。而劉邦稱帝以後的主要工作,就是剪除這些異姓王。

如果劉邦把張良封了王,那我想張良恐怕不但笑不出來,還要跪在地上誠惶誠恐,請求皇帝寬恕了吧?

您對張良封侯還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嗎?歡迎在評論區和我互動。



青言論史


我是歷史愛好者滌塵索金,很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純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大家更多的交流。

劉邦成功擊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對一直追隨在身邊的文臣武將開始論功行賞。張良作為劉邦身邊最重要的謀士,功績榜排在第62位,據此被冊封為留侯,對於這個封賞張良本人是非常滿意的。

張良的選擇

劉邦對張良的評價非常高,與後勤部長蕭何、大將軍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為彰顯張良的功績,劉邦公開表示,張良可以在富庶的齊地任選三萬戶為自己的封地,但是張良卻表示拒絕,自請將留縣作為自己的封地,因此被封為留侯。

劉邦論功行賞將張良封為留侯,歸根結底是張良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這麼選

劉邦對於冊封功臣這件事一直很頭疼,畢竟大家一起追隨自己奮鬥了多年,每個人都想從中多撈點好處,唯獨深謀遠慮的張良選擇功臣身退,原由包括:

  • 人生理想

張良原本是出生於韓國的貴族,但是秦始皇一舉掃滅六國,大肆搜刮、虐待原六國貴族,開始殘暴不仁的統治,因此張良對秦始皇和秦國充滿了仇恨。

早期的張良散盡家財,在社會上徵召英雄好漢刺殺秦始皇,可惜博浪沙誤中副車,失敗後的張良只能四處逃亡,等待時機。

逃亡期間的張良繼續給自己充電,深入研習《太公兵法》,秦始皇死後天下群雄並起後輔助韓王成復立韓國,一起推倒秦朝的統治。

張良的人生理想並不是為自己謀求榮華富貴,而是為了推倒秦朝的統治,恢復昔日的故國韓國。

  • 政治頭腦

張良出生於韓國的政治世家,韓國選擇法家術治派的申不害進行變法,雖然取得一時的成效,但最終為韓國朝堂留下崇尚陰謀詭計的弊端。因此張良對於朝堂鬥爭的黑暗早有預期,急流勇退是最好的選擇。

張良長期伴隨在劉邦的左右,對於劉邦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的性格非常瞭解。創業階段,劉邦為了遠大的理想可以放棄部分的既得利益,但是這畢竟只是權宜之計,一旦功成名就之後,劉邦必然會想法設法的將權力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而這必將掀起一場腥風血雨。

劉邦是個聰明人,他對未來朝堂即將發生的一切早就瞭然於心,因此在論功行賞時就設法將自己抽身出來,從而確保安全。

  • 不是嫡系

張良和劉邦的一開始的關係實際是亦師亦友,張良最初選擇追隨的對象是韓王成,希望輔助韓王成恢復韓國,但是最終沒有成功。

劉邦非常欣賞張良的才能,一直希望將他收歸己用,劉邦的愛才之心最終打動了張良,為自己的團隊找到了一個足智多謀的軍師。

張良非常清楚,雖然自己在劉邦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出力不少,但是基本都是隱居幕後,而且自己和劉邦的嫡系豐沛勳貴不是一個體系,封賞過重必然會惹人妒忌,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筆者結語

張良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他出生於政治世家,深諳“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明哲保身之道,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如果真的接受劉邦三萬戶的封賞,必將招致劉邦嫡系豐沛勳貴集團的嫉妒和非議,因此張良對於受封留侯非常滿意。

選擇留縣作為封邑也充分顯示了張良的心機:一是劉邦和張良相識於去留縣的路上,張良藉此喚醒兩人初識之際的美好;二是選擇留縣實際是張良向劉邦表達誓死追隨左右,希望劉邦對他手下留情。三是劉邦本就為封賞之事苦惱,劉邦和張良唱了一出雙簧,成功堵住對封賞不滿之人的口。

從此以後,張良選擇尋仙問道,逐步退出政治舞臺,從而確保家族的順利延續。


滌塵索金


張良當然滿意了,因為這是張良自己主動請求封留侯的。

一、張良主動請求降低封賞標準

漢高祖劉邦於“漢六年正月,封功臣”,張良不是武將,沒有戰功,但是劉邦卻看得清楚:

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

劉邦充分肯定為自己出謀劃策的張良的功勞,讓他自己在齊地選一個封地,並給三萬戶百姓。

這是極大的優待,自選封地,給百姓三萬戶,這個規格是超高規格了。

功勞第一的蕭何,也只是“封為酇侯,所食邑多”,估計也就是萬戶而已。

但是張良深諳生存之道,拒絕了。

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張良拒絕了三萬戶食邑,只要留地作為自己的封地,因為是那裡是他和劉邦相遇的地方。

這是張良自己主動提出來的,劉邦便同意了,“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所以對留侯的封號,張良是極為滿意的。

二、張良懂得明哲保身

張良因為身體不好,“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時時從漢王”,也是深知到劉邦性格的。

漢六年,封功臣的時候,各個功臣爭來爭去,劉邦定蕭何為第一,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張良也不會想去趟這趟渾水。

張良對於功名利祿看的很淡,因為他懂得明哲保身,他曾說“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原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

他跑去修道,也是不想捲入朝堂是非。

張良在後世享受到的待遇要比蕭何高出很多的,除了功之外,為人處世哲學更是令後人敬佩的。


微史春秋


劉邦是個流氓英雄,對誰都大呼小叫的,直呼其名,但是唯獨對張良言必稱子房(張良的字),可謂是非常尊敬。在劉邦統一天下之後,認為張良“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讓其“自擇齊三萬戶”。這個封賞是非常大的,齊國是當時最富饒的地方,因此韓信在拿下齊國後向劉邦伸手要“假齊王”,劉邦非常生氣。在他追擊項羽的過程中,韓信跟彭越都向劉邦伸手,劉邦不得已把當時的經濟發達的定陶和臨淄分別給了彭越和韓信。

按理說,齊國這塊富庶之地,別人都求之不得。劉邦讓張良自擇三萬戶,張良應該笑著笑著接納才對,但是張良的做法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張良對劉邦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張良為什麼會做出這麼反常的舉動呢,這可是韓信等人朝思暮想的地方。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張良反秦是因為想替韓國報仇(張良是韓國的公子),劉邦替他完成了這個目標,他對劉邦應該是心存感激的。既然目標已經達成,那就應該逍遙快活的度過餘生。
  2. 齊地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因此,劉邦在消滅項羽之後就把韓信改封為楚王。這個節骨眼誰要是敢染指齊地誰就是找死。
  3. 劉邦太會演戲了,要是放在現在絕對是“國家一級演員”。他在消滅項羽之前,天天和別人說“共享天下”,聽過這句話的人基本都被他送回了西天老家
因此,張良的封地不是劉邦給的,而是他自己要的。同要是要封地,劉邦非常尊敬這位子房先生,十分提防這位齊王韓信,後來韓信的結局也非常慘,也證明了張良的高明。當然張良也沒有拒絕劉邦的封賞。因為他知道拒絕封賞意味著對抗新政權,劉邦有怎麼會放過他呢?他因此挑了一個對任何人都無足輕重,但確是劉邦跟張良的共同回憶,是他們“愛情”開始的地方。

文史辯論談


劉邦論功行賞的時候,先是封賞了蕭何八千戶的食邑,然後讓張良自己在齊地挑選三萬戶作為食邑,但是張良推辭了三萬戶的封地,選擇當年和劉邦第一次相見的留地作為封地,封了“留侯”,食邑一萬戶。這看起來是個簡單地封賞,劉邦賞賜,張良謙虛不受,實則是個送命題。

劉邦手下的韓信成了楚王,這對劉邦是個打擊。這個時候劉邦對於這些個手下已經無法完全信任了,尤其是與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的蕭何和張良,保不齊這些人趁著劉邦力量衰弱的時候,要挾劉邦封其為王,韓信就是前車之鑑。齊地是楚漢爭霸陷入拉鋸的時候,韓信強迫劉邦冊封他為齊王,因此齊地在漢國是個敏感點,一個自立門戶的敏感點。其次就是讓張良自己挑選三萬戶,作為臣子怎麼能將自己擺在與君主相等的位置,無論在齊國挑選哪一片作為自己的封地,都會引發不必要的猜想,張良索性選了與劉邦初次會面的留地作為封地,食邑也降至一萬戶。

不得不說伴君如伴虎啊!一個簡單的論功行賞都是你死我活的鬥爭,不過這種鬥爭無形卻又致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